可持續發展價值學論綱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對可持續發展理論進行了研究,但幾乎沒有從價值學角度開展研究。筆者在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深刻認識到,只有從價值學角度開展研究,才能真正從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出發,評價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否及其程度。本文初步提出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理論框架,其具體內容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可持續發展價值觀
  當今世界上通行的國家級財富的評價標準或評價指標基本上就是以國民生產總值來衡量的。可見,當代傳統的價值觀和財富觀,在本質上是一種工業文明價值觀和財富觀。工業文明雖然給人類帶來了農業文明所無法想象的物質財富,但卻把生態與經濟、人與自然推向嚴重對立的狀態,致使現代經濟社會走上不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財富觀,在本質上是一種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和財富觀。生態文明要求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發展構成一個完整的有機整體,從而使人與自然重新成為有機統一體,達到生態與經濟、人與自然在新的更高層次的和諧統一與協調發展。[1](P52-60)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的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財富觀的基本命題包含著兩個基本點:一是可持續發展的主體是人的發展,其目的是保證滿足人的發展的基本需要,而人的基本需要是多要素的統一,其中最基本的是物質需要、精神需要、生態需要。二是滿足人的基本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凡是能夠滿足人的基本需要、提高人的發展的生活質量、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一切自然物質、經濟物質、精神條件等都是國民財富,當然勞動力本身也是財富。
  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強調長期、穩定、持續的發展,強調當代人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國家之間、民族之間的公平,它以代際公平與代內公平相統一的價值取向作為價值尺度;強調效率與公平目標相統一的價值取向與價值尺度。
  從生態學概念上資源環境的價值表達,可以概括為三種價值的表達方式:(1)作為生產要素直接進入社會生產過程而被人類經濟活動消耗性利用所具有的價值,我們稱之為實在生態價值。(2)不經過經濟系統而是由生態系統直接提供為社會生產與生活、人類自身生產及維護生態系統自身功能的生態服務價值,我們稱之為功能生態價值。它實質上是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即生態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的使用價值)作為人類及經濟社會的自然環境所表現出來的環境價值。(3)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所提供支撐人類及人類社會存在的永久性的生態價值,它不只是對人類,而且是自然界的全部生物;不只是對當代人,而且對從過去到未來的世世代代人,均具有的價值。這種價值與當今的或未來的使用均無關,所以,國內外一些學者把它稱之存在價值。這是自然界自身的價值,即它的內在價值,故把它稱之為本源生態價值更確切。這樣,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的全部生態價值,就應該是實在生態價值、功能生態價值和本源生態價值之和。
  當我們從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狀態滿足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的角度,在可持續發展經濟定義上來看,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的全部生態價值就構成為它的總經濟價值。這樣,其三種價值形式就分別轉化為:(1)實在經濟價值或直接經濟價值;(2)功能經濟價值或間接經濟價值;(3)生存經濟價值,其中還要包括存在價值引起人類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各種經濟價值,即指當代人為了保證后代人對資源環境資產的使用而對它所支付的各種費用,這就是一些學者所說的選擇價值。這樣,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的總經濟價值,就應該是實在經濟價值、功能經濟價值和生存經濟價值之和。
  生態價值論還停留在承認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的外在價值的水平上。而可持續發展價值理論不僅承認它的外在價值,而且承認它自身的內在價值,即它對自然界一切生命或生命維持系統具有的價值、生命和自然界永續生存的價值。因此,可持續發展價值理論是建立在資源環境及整體生態系統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相統一的基礎之上,從而在價值觀上真正確認了人類的價值與自然界的價值的統一,人類生存與發展權利與自然界生存與發展權利的統一。
  可持續發展價值理論,揭示了人類經濟活動和發展行為在創造正價值的同時,也存在著創造負價值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這就要求人們盡最大努力把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負價值降低到最低限度。
  由可持續發展價值理論可知,可持續發展經濟財富由物質財富、生態財富、人力財富和精神財富組成。
  二、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1.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對象
  可持續發展系統中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科技、社會、價值等七個子系統及其它們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子系統的功能與實現其功能所消耗的成本(資本、費用)之間的矛盾運動,就構成了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研究范圍。
  在上述范圍內,圍繞著可持續發展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功能與實現其功能所消耗的成本(資本、費用)之間的矛盾運動這個中心,著重研究這個矛盾運動過程中發生在可持續發展價值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價值問題和所體現的可持續發展價值關系這個主題,從整個可持續發展系統的角度闡明產生它們的根本原因及其解決辦法的理論原則,從而揭示可持續發展系統價值運動和發展的客觀規律,尋求價值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科技、社會之間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價值學可定義為:是從多種學科的結合與綜合上,著重研究可持續發展系統中的各子系統的功能與實現其功能所消耗的成本(資本、費用)之間的矛盾運動過程所發生在可持續發展價值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價值問題和所體現的可持續發展價值關系發展規律及其機理的科學。這就告訴我們,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研究對象主要不是研究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矛盾及其運動和發展規律,而是以此為范圍在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總體上著重研究可持續發展價值系統的矛盾運動和發展規律,即是從可持續發展系統的總體上揭示可持續發展價值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諸要素之間的矛盾運動和可持續發展的規律性的科學。
  2.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研究任務與內容
  可持續發展價值學在可持續發展系統總體上對可持續發展價值系統的結構、功能及其諸要素之間矛盾運動進行研究過程中,它的根本任務是揭示可持續發展價值現象中體現的普遍的、必然的、具有內在聯系的可持續發展價值關系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性,它集中表現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科技、社會與價值的密切結合與協調發展上,探索使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各子系統的功能與實現其功能所消耗的成本(資本、費用)之間的最佳匹配的規律性。因此,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研究什么是可持續發展價值學,即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基本理論研究,提出本學科的基本范疇和基本原理等;(2)研究體現可持續發展價值理論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模式、發展機制、發展道路等;(3)研究如何才能實現價值可持續發展,即價值如何去發展才能使價值的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就是價值可持續發展途徑和發展能力建設的研究,設計實現價值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框架和基本對策;(4)研究可持續發展系統價值運動與發展的客觀規律。它包括可持續發展系統中各子系統的價值活動的規律,不同國家或地區可持續發展價值運動的一般規律,并要重點研究我國可持續價值發展的特殊規律,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發展價值學。
  3.可持續發展價值學在現代價值科學中的重要地位
  可持續發展價值學是現代價值科學中的重要分支學科,是21世紀可持續發展時代的一門新價值學,使現代價值學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產生與發展,是現代經濟社會從工業文明時期進入生態文明時期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三、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基本原理與可持續發展價值評價方法
  從廣義上講,人類從事改造自然與社會的目的是使自然與社會更適合于主體的需要,創造更豐富的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而創造價值、創造財富的實質是使價值由負向價值向正向價值、由小價值向大價值、由零價值向正向大價值的轉化。[2](P54-57)
  可持續發展價值學的基本原理就是可持續發展系統的各子系統以最低的價值資源(成本、資本、費用)消耗,可靠地實現其功能(效用),由此取得盡可能大的價值轉化效果與創造最大價值的原理。
用公式表示為:V=F/C
  
  式中:V表示各子系統的價值;F表示各子系統的功能或效用;C表示價值資源、成本、費用、資本等。
  區域可持續發展系統分為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科技、社會、價值等七個子系統,為便于開展區域可持續發展價值分析,將科技子系統與經濟子系統合并為經濟子系統,資源子系統與環境子系統合并為資源子系統,價值子系統與社會子系統合并為社會子系統。
  世界銀行用“資本”或“財富”存量來衡量可持續發展,歸納出了更加豐富和結構合理的內涵,將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目標、社會目標、生態目標作為資本或財富的三種不同的形式,再加上人力資本,共有四種財富的基本類型。可持續發展可以理解為留給后代的資本或財富總量至少應該與當代人同樣多。[3](371-403)采用人均資本作為衡量指標,可持續發展表明人均資本存量日益增長。
  生產資本——又稱產品資本或人造資本,是區域或國家經濟計劃、規劃中的重要變量,是人類過去生產活動積累起來的財富,是指以機器、廠房、基礎設施(公路、鐵路、自來水系統、輸油管道等)為形式體現的價值,它是物質財富的直接體現,是經濟活動的主要成果。生產資本代表可轉換為市場需求的能力。
  自然資本——又稱自然資源、天然資源,指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財富,包括農業用地、牧場、森林(木材和非木材的利益)、保護區、金屬礦產、煤、石油和天然氣等。這些資產為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有用的產品和服務。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人力資本——又稱為人力資源,指人們對自身教育、健康和營養的投資。人力資源包括對教育和初級勞動力的收益。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人的資源性,即人類為自己創造福利的能力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本代表對于生產力發展的創造潛能。
  社會資本——參與社會經濟活動的個人之間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而且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組織起來,這些也是決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社會資本是將生產資本、自然資本和人力資本結合起來的“介質”,是指促使整個社會以有效方式運用上述資源的社會體制和文化基礎。目前對社會資本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在社會科學文獻中,社會資本是指一系列的規范、網絡和組織。社會資本最狹義的概念是把社會資本看作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系列”。平性的聯合”,即社會資本由社會網絡(公眾參與的網絡)和一系列規范所構成。社會資本的關鍵特性是促進聯合成員為共同的利益而進行協調與合作。社會資本較為廣義的定義是把社會資本的概念擴大到了包括垂直性聯合在內,既包括平行的關系,也包括垂直的關系,還包括了正規的制度關系和結構,如政府、政治制度、法制規范、司法系統、以及公民的政治自由等。社會資本代表國家或區域的組織能力和穩定程度[1]。
  利用世界銀行對國家財富的估算方法可以估算出每種財富及其構成部分的存量值。
  運用關系式V[,i](價值系統)=F[,i](功能評價系數)/C[,i](資本系數),檢測可持續發展系統中各子系統及其構成部分的功能與資本是否匹配。如果價值系數等于1,說明功能與資本匹配;如果價值系數遠大于1或遠小于1,說明功能與資本不匹配,需要采取解決問題的措施。判斷整個可持續發展系統及其子系統是否協調,可將其價值系數求和后除以系統要素個數,其值用β表示。功能評價系數采用專家打分方法確定。功能評價系數的計算公式為:
功能評價系數=某一子系統或構成要素的功能重要性分數─────────────────────該系統的功能重要性總分
  
  如果國家或區域的財富存量減少,即真實儲蓄小于零,說明屬不可持續發展。如果國家或區域的財富存量增加,即真實儲蓄大于零,且0.5<β<1.5,屬可持續發展;如果0<β<0.5或β>1.5屬弱可持續發展。
  另外,目前,社會資本和信息資本難以量化,但社會資本和信息資本可以通過可持續發展功能系統圖,求得其構成要素的價值系數,也就能指示其改進的方面。
北京大學學報125~129N2生態環境與保護雷長群/顧培亮20022002雷長群 天津大學 管理學院 天津 300072顧培亮 天津大學 管理學院 天津 300072 作者:北京大學學報125~129N2生態環境與保護雷長群/顧培亮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42:39

[新一篇]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核算

[舊一篇] 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內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