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基本特征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近年來,素質教育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學校的教師更是備加重視。但是,素質教育究竟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大家知道一些但并不十分清楚。對此,各抒己見,眾說紛紜,我也想談談我的認識,就教于同仁方家。
  什么是素質教育?簡言之,是形成受教育者素質的教育。它的內涵是什么呢?這個問題和素質教育的特征緊密相聯,解決了素質教育的特征,素質教育的內涵也就不言而喻了。
  素質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呢?我想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進行比較,從而揭示它的基本特征。
  首先,素質教育的期望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這是素質教育的著眼點。它以學生為中心,即以“人本”為中心,把學生培養成一個“現代人”。眾所周知,社會向前發展,愈來愈現代化,但是現代化不僅是“物”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而且最終取決于“人”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內涵豐富,然而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素質。人的素質是先天稟賦與后天發展的合金,先天稟賦是后天能力發展的物質條件、自然前提,后天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先天稟賦發展變化的結果。素質是先天的遺傳性與后天的習得性、自然的生物性與社會的教育性的辯證統一。人的素質的形成,與先天遺傳、環境影響、教育訓練和自身努力四個因素有關,而教育訓練是關鍵因素,是主要矛盾,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古語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習”就是教育訓練,通過“習”就改變了人的自然素質,就有不同的分工,就有工人、農民、商人、士兵、教師等職業。誠如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所指出:“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也就是說,是教育訓練造成的。如果不教育訓練,即使是“人”也同鳥獸一般,甚至還不如。古埃及國王曾做過一個殘酷的實驗:把兩個初生嬰兒藏在地下室內,只給食物,滿足生活需求,就是不讓他們與外界接觸,長到十二三歲,他們什么話也不會說,真的連鳥獸都不如。可見,教育訓練對人的素質的形成起著多么重要的作用。但教育訓練有不同的指導思想。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按照教育學、心理學的客觀規律,積極創造和利用一切有利的外部條件,使受教育者能夠主動地將人類科學的、道德的、審美的、情感的等多方面的文化成果內化為自身的全面素養,著重學生的主體精神,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使學生成為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現代人。
  而應試教育的著眼點是學科知識,以學科為中心,即以“本本”為中心。它把學生看作是學科知識的接受器和考試得分的機器。“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學生的命根!”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得分而學。它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誘餌,以“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座佑銘,驅使學生“苦讀、苦學”,把學生捆在書本上。巍巍書山,學生望而卻步;茫茫題海,學生涉渡無邊。“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就是應試教育摧殘人才的生動寫照。這樣的結果,扭曲了教育,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束縛了人的發展。
  其次,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強調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關鍵點。它要使學生通過教育訓練具備最基本的五種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勞動技能素質。教育學生全面發展,代表了先進的、科學的、面向未來的教育觀,是教育有史以來向前發展的必然。
  而應試教育以智育為中心,以頻繁的考試為手段,以片面追求升學率為目的,存在著極端的片面性。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批評那樣:“學生是學會考,教員是教人會考。學校變成了會考籌備處。會考所要的必須教,會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圖畫不教了,體操不教了,家事不教了,農藝不教了,工藝不教了,科學的實驗不教了,所謂課內課外的活動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書,只是考的書,只是《會考指南》!教育等于讀書,讀書等于趕考。”這樣教育的結果呢,“把有意義的人生趕跑了”,“把中華民族的前途趕跑了”,鞭辟入里,切中時弊!現今的教學,為了升學應試,它只重智育,欠了對學生全面發展的債;它考啥教啥,不考就不教,欠了學生全面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債,欠了對學生進行全面訓練大的債;它只面向成績好的學生,欠了大多數學生的債。嚴峻的現實告訴我們,在應試教育下,學生的素質很差,德、智、體、美、勞的基本要求都不能達到。眼睛近視了,身體擂垮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其前途令人担憂。尤其不能容忍的是,不少可愛的學生,還來不及體味人生的歡樂與幸福,竟被家長的“望子成龍”和學校的應試教育奪去了幼小的生命。近年來震驚全國的血淚事件屢屢發生,如夏斐、夏輝、劉玲、王小川、胡丹丹以及前不久宜興市的周源等都不幸死去,這些難道不能喚起我們的良知么?為了祖國的明天,民族的未來,救救孩子吧……
  第三,素質教育的終極效果是教學生“學會學習”。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點。當今世界是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復雜多變的世界,科學技術革命進程更快,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更短。電腦、多媒體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帶來信息、交通、通訊、大眾傳媒手段的普及,對社會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思維方式、交際方式等產生深刻的影響,人們對知識和技能更新的要求將更高,要求人們能自覺地適應社會,而要適應就必須學會學習。因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于1989年在我國北京聯合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從社會變遷的角度,探討研究了未來的教育,通過了《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的大會宣言,號召“關心家庭、朋友、同行、社會、國家、其他物種乃至地球”。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最后一次會議,提交了《學習:(人類的)內在寶庫》的報告。與會者的身份,除少數來自教育界外,多數是政治家、科學家、經濟學家、社會活動家和行政官員,他們以不同視角,從宏觀的社會、經濟、政治等的變化及信息技術飛速發展來審視21世紀教育所面臨的挑戰,強調教育應當把人作為發展的中心,指出接受教育再不是為了升學和謀生,而是為了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及個人的終身學習,為了社會的和諧發展。這兩個文件的主旨,都是要求教育要以教會學生學習為中心,要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關心,學會學習,學會創造”,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學會生存,即學會生活。為了生存和發展,為了生活,每一個受教育者必須具備個人生活、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基本條件,如提高個人生活質量的自理能力和基本的勞動能力;符合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的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講求文明禮儀;掌握一二項健身的體育運動項目,有健康的身體;有高尚的興趣愛好,掌握琴棋書畫,唱跳彈奏中的一兩項技能,具有初步的藝術鑒賞能力;能落落大方地與人交往,有善于與人合作的群體意識與能力等。
  學會關心,即學會做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教學生做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語)。做一個怎樣的人呢?他們必須熱愛祖國、報效人民,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斗的獻身精神,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意志,實事求是、勇于開拓的風格,遵紀守法、敬業愛崗的態度,孝順長輩、關心他人的責任,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修養,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的現代的文明人”。
  學會學習,指不僅掌握校內所學的學科知識,而且掌握學習方法,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如勤學善思的學習品質與態度;熱愛科學、追求真理、尋根究底的精神;珍惜時間,注重學習效率與質量;掌握現代的學習工具和手段,良好的學習習慣,能自覺學習各種知識和經驗,適應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學會創造,這是教育的最佳效果,也是現代人人格的重要表征。如具有敢想,敢說,勇于探索的精神;有善于發現問題,迅速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對自己不斷提出新的目標,經過努力能夠成功,給社會帶來有意義的價值;能求新求異,力求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有所前進,等等,使學生成為一個具有創造意識的人。
  而應試教育,以教學生單一的“應試”為終極目標,而學生不會生活,不會做人,不會學習,更不會創造。為了讓學生應付考試,教師不惜“時間加汗水”,沿用滿堂灌的陳腐方式,拖堂灌,早自習灌,晚自習灌,節假日灌,寒暑假灌,請家教灌,灌得學生昏頭昏腦。灌完后,要求學生死記硬背。背到什么程度,據說把書的頁碼、行數乃至標點符號都要記住。考試完畢,萬事大吉,全還給老師了,而能力則是相當差的,這就是“高分低能”的來歷。由于目標是對付考試,只有極少的學生能夠達到要求,而多數學生則因種種原由被丟棄在遺忘的角落,真是“抓了幾個尖,丟了一大片”。應試教學,是一種強制性教學,學生不堪重負,以學習為苦,故而厭學、逃學、棄學、輟學,幾乎失掉了教學的意義。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的特征是十分明顯的,以學生為中心是其著眼點,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是其關鍵點,教學生學會學習是其核心點。明乎比,素質教育的實施就有所遵循了。*
  
  
  
中學語文武漢6-7G3中小學教育韋志成19971997 作者:中學語文武漢6-7G3中小學教育韋志成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2:42

[新一篇] 素質教育對中學語文教師的要求

[舊一篇] 素質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