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感的審美特征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感是指人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知和迅速領悟的能力,是對語言隱含意義的一種深刻的直覺,一種心理體驗。這種精神活動是一種審美活動,具有審美學特征。
      一.能動性
  首先,學習一篇課文之前,學生就有一種期待,一種面對新的學習對象而產生的興趣。正是這種期待,使學生內心產生探索的欲望。他們渴望了解感知的事物,渴望對事物完整的把握并認識其內在聯系,這種期待越強,他們就越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其次,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總是希望尋找他們未曾感知與把握的新的對象,總是希望有新的體驗,并從這種尋找、發現和新的情感體驗中得到樂趣。對語言文字的感受過程,就是學生能動探索的過程。
      二.創造性
  語言文字是一種刺激,一種信息,它提供給學生的是一個非現實的對象世界,提供給學生心靈活動的原始材料。學生在通過語言文字認識與把握這個對象時,也伴隨著對對象的改造與創造的過程,這個創造物絕不同于作者所提供的原始對象,此學生改造或創造的對象也肯定不同于彼學生改造或創造的對象。每個學生所得到的感受和體驗都是不同的,都帶上了自己的個性,帶上了自己的經驗與情感。語言感受的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創造就是審美。正如美學家朱光潛先生說的:“每個人所能領悟到的境界都是性格情趣和經驗的返照,……欣賞一首詩就是再造一首詩。”《可愛的草塘》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么大這么美的草塘,我還是第一次看到,走了進去就像置身于大海中一樣,浪花翠綠翠綠的,綠的發光,綠的鮮亮,歡笑著,翻滾著,一層趕著一層涌向遠方。”一個“歡笑著”,便使這一景物帶上了人的生命的特征,帶上了人的個性化的特征。這時學生會想,草塘怎樣歡笑?歡笑的場面怎樣?這樣學生會在腦海里創造一個活動的、一眼望不到邊的綠的世界,他們會從內心發出贊嘆:“草塘真美呀!”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三.整體性
  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具有整體性。如:課文《鸕鶿》第一段中出現了夕陽、湖面、垂柳、稻田、小船、漁人和鸕鶿等事物。當學生閱讀到這段文字的時候,他決不會在頭腦里只出現這幾個零碎的畫面。他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創造性的組合,他腦子里出現的肯定是一幅豐富多彩的整體有序的畫面。如果他認為還不完整,他還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創造若干個事物,補充到這幅圖畫中去,而且不完整的事物給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空間,并在想象中創造了完整的對象,同時獲得了審美感受。
      四.情緒性
  情緒性是審美活動的一大特征。
  首先,語言文字只是一種作者內心情感的載體,語言文字蘊涵著作者的情感,而且作者渴望這種情感能為讀者所接受。因此,他就將無形的情緒具體化、對象化,并力求將這些形象修飾得讓其他人也能感受到或部分地感受到他內心的顫動。
  其次,學生在感受這些語言文字的時候,也加入了自己的情感,他在創造性地感知與把握對象的過程中,也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喜怒哀樂融入到了作者所提供的對象中,從而感受到作品中那種無限的情趣。正如王國維所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感受語言文字這個審美活動中,語言文字所反映的一切客觀對象都被染上了情感的色彩。
      五.情境性
  學生對語言文字要有準確的感受與領悟,就必須處于一個特定的審美環境中,這樣才能主動地以審美的態度感知與把握對象。這個環境,一是語言文字所提供的情境,二是學生在感受語言文字時的心境。只有語境與心境合二為一的時候,學生才能感悟語言文學所蘊涵的意義。這是因為:在特殊的環境中我們會順理成章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在語言文字所提供的情景的暗示下,被感知的對象才會自然地進入我們的心靈,和我們的身心與情感融為一體。
  在語文教學中,要使學生對語言文字有正確細膩的感悟,手段之一就是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提供的情境。教師在教學中,可常用想象、語言描述、圖畫、簡筆畫、幻燈、錄像和表演等手段。引導學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景,情景教育可以說是審美的語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正因為語感具有這些審美特性,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才顯得更為重要。語感的培養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也能夠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以審美的角度來學習語言文字,來感受語言文字,這應是語文教學的最高能力的體現,也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
  
  
  
小學教學研究南昌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秦素蓮20002000 作者:小學教學研究南昌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秦素蓮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0:53:36

[新一篇] 語境法在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舊一篇] 語文“尷尬”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