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譯文]  豐樂亭畔青山紅樹,碧草無垠,春光將老,月色欲暮,多情的游客踏著亭前的落花流連忘返,詩人也為花落春殘而惆悵不已。

   [出典] 歐陽修  《豐樂亭游春》其三

   注:

   1、《豐樂亭游春》  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2、注釋:

    豐樂亭:位于滁州西南,背依豐山,下臨幽谷泉,景色幽雅秀麗。

    長郊:廣闊的郊野。

   綠無涯:綠色一望無際。

    春將老:春天快要過去了。

 

 

   3、譯文:

     將要從天空中落下的太陽,映著紅艷艷的花,綠瑩瑩的樹和高聳入云的山峰, 廣闊的郊外草原上,碧綠的草色一望無際。游人們顧不上春天即將結束,還在亭前踏著地上落下的花兒嬉戲玩耍,竟沒有一絲遺憾:美好的春天就這么過去了!

   4、歐陽修生平見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豐樂亭建于瑯琊山風景名勝區豐山東北麓的幽谷中,是豐山風景最佳之處。距滁州城約1公里。這里面對峰巒峽谷,傍倚澗水潺流,古木參天,山花遍地,風景十分佳麗。關于豐樂亭的興建,歐陽修在《與韓忠獻王書》中告訴友人:“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豐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愛其山勢回換,構小亭于泉側。”而民間傳說卻略有不同:據說歐陽修在家中宴客,遣仆去醉翁亭前釀泉取水沏茶。不意仆在歸途中跌倒,水盡流失,遂就近在豐山取來泉水。可是歐陽修一嘗便知不是釀泉之水,仆從只好以實相告。歐陽修當即偕客去豐山,見這里不但泉好,風景也美,于是在此疏泉筑池,辟地建亭。泉名“豐樂泉”,亭名“豐樂亭”,取“歲物豐成”、“與民同樂”之意,歐陽修為此還寫下了《醉翁亭記》的姐妹篇——《豐樂亭記》,還以《豐樂亭游春》一詩記載與民同樂之盛況:“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知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后來蘇東坡又把《豐樂亭記》全文書刻于亭中石碑上,供人閱讀和欣賞,一樣地留下了“歐文蘇字,珠聯璧合的稀世瑰寶。

 

 

   5、詩離不開景物的描寫,詩歌的意境是通過景物來表現的。因此,要體味一首詩的意境,可從詩中描寫的景物著手。

   《豐樂亭游春》(其三)描寫的是暮春時節豐樂亭周圍的景色及游人盡興游春的情懷,通過詩中的“紅樹”、“青山”、“綠草”、“落花”等景物來表現這種意境。

  此篇寫惜春之情。美好的春天即將過去,豐樂亭邊落花滿地。到了紅日西斜時,游人們還依依不舍,在亭前盤桓,欣賞著暮春景色。這兩句看似無情卻有情,同他在《戲答元珍》中所說的“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以及他在《啼鳥》中所說的“身閑酒美惜光景,惟恐鳥散花飄零”,寫的是同樣的感情:這就是對美好春光的留戀與憐惜。

 

 

   6、詩人傷逝于春天的匆匆歸去,于是就有了詠唱落花之詩。如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李華的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歐陽修的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李賀的《南園》之一,更是把春花比作少女,特具美感,花枝草蔓眼中開,小白長紅越女腮,可憐日暮嫣香落,嫁與東風不用媒。他把謝落的春花隨風飄舞,比作嫁與東風,多么形象生動而別出心裁!

  真是花開春爛漫,花落難遣懷啊!

 

 

   7、休閑不僅是安排空閑時間吃喝玩樂,而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亦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像我們古代詩詞中的“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詩句非常有代表性的寫出了閑適的最高境界,即悠然的自我與外在景物的水乳交融。當我們能與大自然和平共處時,我們就獲得最好的休息,體悟到精神世界與外界環境的和諧融洽。

 

 

   8、,“出門見綠”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稀罕事了,早晨,當你乘車或步行去上班時,眼前會頓然一亮:寬闊的馬路兩旁,一夜之間矗立起了兩排一人多高的綠油油的松柏樹或楊柳樹。盛夏尚未來臨,心里已生涼意,因為這片片綠色,一天的心情會好起來。原來人的內心和視野里,是如此的需要綠色!因為這棵棵綠樹,點點綠意,這座原本略顯“生硬”的城市,也驟然間與你的心靈“親近”了許多。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也許,繁忙工作一天之后的你,會生出唐宋詩詞里描述的這種閑情逸致呢!

 

 

    9、春天來了,暖風吹拂,煙柳搖曳,百花齊放。此時,正是春游的大好時光。據記載,在很早以前我國民間就有春游的習俗。“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的詩句,就是描寫人們春游的歡樂場面的。

      春游,不但能使人賞心悅目,還能使人胸懷開闊。山野的空氣新鮮,經常呼吸這里的空氣,可以使人心肺受益,精神大振。

 

 

    10、關于建筑豐樂亭的緣起和目的,歐陽修在《豐樂亭記》中說:“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顧而樂之。于是疏泉鑿石,辟地以為亭,而與滁人往游其間。”在給好友韓琦的信中說:“因愛其山勢回抱,構小亭于泉側。又理其傍為教場,時集州兵弓手,閱其習射,以警饑年之盜。間亦與郡官宴集于其中。”可見,修建豐樂亭緣起是因為一眼甘泉,作用是要在此會客、辦公、飲茶、休息、寄情山水之樂,還要在亭前的山坡上教練民兵。

    至于醉翁亭,則是同一年晚幾個月由僧人智仙在瑯琊山中建造,饋贈給歐陽修,作為他為政之余休閑品茗、飲酒賦詩、與民同樂的場所。這里萬峰浮翠,林壑尤美,鳥鳴泉響,石老云荒,朝暮氣象變化,四時景觀不同,日日來游,快樂無窮。

   歐陽修在雙亭間徜徉,享受著滁州山水的美妙,同時,他也時刻想著回報這種美妙。北宋末年宋絳的《西清詩話》里曾經記載這么一個故事:豐樂亭、醉翁亭修建以后,歐陽修為了使亭邊的環境變得更好,讓手下判官謝縝在亭前種花,謝縝請示怎樣種為好,歐陽修隨即在一張公文紙上寫道:“淺深紅白宜相間,先后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去,莫叫一日不花開。”

  “引水澆花不厭勤,便須已有鎮陽春。”歐陽修的努力很快見到成效,醉翁亭、豐樂亭畔的環境更加美好起來。“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性情。歐陽修和自然,和山水,和樹木,和花草是息息相通的,他惋惜春花被人踐踏,又何嘗不是提醒自己,韶華易逝,生命苦短呢?“人生行樂在勉強,有酒莫負瑠琉鐘。”當作為時要作為,該飲酒時就飲酒!

  豐樂亭里從容地處理政務,醉翁亭里悠閑地飲酒賦詩,瑯琊山的清泉日日流進他的心田,大豐山的白云天天擦拭他的孤獨,歐陽修的人生境界變得空前曠達,心靈得到無限舒展。汴京城里那個剛烈威猛的歐陽修,成了一個悠然林下客,無論是廟堂之高,還是江湖之遠,出世也好,入世也罷,一切都變得不經意起來。就是在這不經意之間,中國散文史上的燦爛華章《醉翁亭記》、《豐樂亭記》從歐陽修的心中流淌出來。(摘自《滁州日報》)

 

 

   11、一點恬淡愜意,一點悲意蕭然,只有在暮春時節才有真切的體會,只有同暮春心緒相通的文人才會在醉意朦朧間若有所悟。傷春的情懷,不是文人墨客心血來潮的一時沖動,而是一種對于逝去光陰難追難再的惋惜,是一份對過往歲月難留難忘的緬懷。

    春去春來歸無蹤,殘花綴枝別樣紅:縱然豐子愷覺得"必須到了暮春,枯草盡去,才有真的春山綠野出現,而天地為之一新。自然對人的恩寵,也以此刻最為深厚了即使歐陽公看到了"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的情致依然,怎奈待到"笙歌散盡游人去"后,還是有著"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的如絲惆悵
  
  落花風雨傷春,過往路人斷魂。問詢南來北往諸客,寂寞行千里,舊事難憶。朝花夕拾間,惟見長江之水天際流,一瀉萬古思春愁.

 

 

   12、面對春的歸去,有人驚訝、有人害怕、有人嘆惜、有人癡疑、有人傷感、有人怨恨。

    驚的是:“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蔣捷)、“綠樹歸鶯,雕梁別燕,春光一去如流電”(晏殊);怕的是:“只恐花飛又春去”(晏幾道)、“惜春長怕花開早”(辛棄疾);嘆的是:“秾花自古不得久,況是倚春春已空”(陸龜蒙)、“屈指數春來,彈指驚春去”(高觀國);癡的是:“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王駕)、“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歐陽修)、“喚取歸來同住”(黃庭堅);怨的是:“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恨的是:“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曹雪芹)、“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辛棄疾)……只活了二十八歲的北宋詩人王令對春天的消逝尤其感到痛惜,他在《春晚》詩中寫道:“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半夜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可是,事實上即使子規啼到嘴角流血,也難以阻擋春去的腳步,正如辛棄疾所說:“綠樹聽鵜鴂,更那堪、鷓鴣聲住,杜鵑聲切!啼到春歸無尋處,苦恨芳菲都歇。”于是詩人只好接受這個無情的事實。

    “東風吹雨送殘春,冉冉年光次第新”(陸游)、“莫怨春歸早,花馀幾點紅。留將根蒂在,歲歲有東風”(翁格)。是啊,春去了,花謝了,何須抱怨呢?要知道,歲月變遷之中總是蘊含著力量和生機,新的希望和期冀將又一次地蓬勃崛起,只要留住根蒂,留住心中的美好,歲歲東風,總會送給我們一個又一個繁花似錦的春天!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1:46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