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出版業信息化建設綜述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共中央關于“十五”計劃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要在全社會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提高計算機和網絡的普及應用程度,加強信息技術的開發和利用。政府行政管理、社會公共服務、企業生產經營要運用數字化、網絡化技術,加快信息化步伐”,要“推動信息產業與有關文化產業結合”。有關的文化產業當然包括出版業。21世紀是知識經濟與信息時代,信息產業是新世紀起領先作用的第一產業,而作為信息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信息服務業也是十分重要的。出版業作為信息服務業的主要成分,同樣也面臨一系列加快信息化建設、實現現代化的緊迫問題,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利用先進的電子信息技術改造出版業,加快出版業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劉杲認為出版業信息化的內容主要有“跟蹤和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編輯、出版、印刷、市場營銷、進口出口和物資供應的過程中,積極采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運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實現出版業的企業事業單位內部管理的信息化;借助網絡技術和因特網,實現出版業商務信息的傳輸與共享,探索和發展出版業的電子商務。出版行政部門的信息化(包括政府上網)和出版行業協會的信息化(包括協會上網)”;出版環節的信息化建設包括“編輯部門辦公室自動化,建立出版單位網站,圖書上網,網上銷售圖書,網絡出版(供讀者網上瀏覽、下載到計算機系統或者電子圖書、打印)等”;發行環節的信息化建設則包括“門市部計算機管理,連鎖書店聯網,經營批發、零售的網上書店(信息交流、訂購、配送、結算、售后服務等)”[1]。劉杲將中央關于“十五”計劃的建議中加快信息化建設步伐的要求與出版業的實際相結合后提出的觀點是比較客觀的、全面的,可以作為今后規劃出版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參考。
  實際上,我國出版業信息化建設一直受到業內人士的關注,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都已取得不小的成績。出版業信息化建設首先要求在各個出版業務環節應用電子計算機和網絡,這一點在出版、印刷及發行等各項業務應用中有充分體現。
   1 出版及印刷技術設備的發展
   1.1 電子出版系統的發展狀況
  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機排版系統問世,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新型企業,如Adobe公司、Aldus公司、Microsoft公司等。我國也從1980年開始微型機排版系統的研究,首先是中國印刷技術研究所在Z-80微型機基礎上推出的微型機表格排版系統,1982年又正式提出在微機上排版,再通過軟件接口至激光照排機解釋并輸出頁面。1984年他們首次推出我國微機文科排版系統,1986年又推出適合專業排版用的"HPB1.01"系統,并且有12家省市印刷廠的微型機激光排版中心采用了這套系統。1987年四通公司的技術人員研制并推廣所見即所得的科技文獻編輯排版系統,推出我國首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直觀排版系統,并先后取得美國和中國的發明專利。其后,四通公司在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四通易排一體化專業彩色照排系統”,以一體化的整頁排版系統取代了過去前后端聯機的雙主體系統,以及所見即所得排版方法、貝塞爾曲線函數化漢字技術等。1988年,在著名專家王選的帶領下,北京大學研制出華光微型機排版系統,他們跳過第二代、第三代照排機,提出直接采用輪廓描述與參數描述相結合的方法,創新研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機,從鉛字排版直接跳躍到最先進的激光照排,不經照排機輸出毛條、人工剪貼成頁階段,就一下跨入整頁組版、整頁輸出階段,從而使我國在1987年至1992年實現了報業與印刷業的技術革命,99%的報社使用了國產照排系統,并在1992年進入海外市場,使我國港、澳、臺和北美、馬來西亞的大部分中文報紙都采用了北大方正的出版系統,1998年還進入日本的日文出版市場[2]。可以看出,在我國電子出版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是四通公司與北大方正公司,前者1987年研制推出的微機排版系統推動了我國微機排版在開發廣度、深度方面的發展,其所見即所得的排版方法,解決了傳統排版系統批處理方式、交互處理方式中存在的不直觀、不易修改、前后端分離與不一致等缺陷。北大方正1987年首先提出“發展開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統,淘汰傳統電子分色機”的建議,1992年首先在《澳門日報》的編輯排版中推出的方正彩色報紙編排系統,跳過了傳統的電子分色機階段,直接進入開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統,使中國報業基本上沒有經歷電子分色機輸出分色照片、人工剪貼出版彩色報的過程。至今,全國已有2000多家報社采用方正彩色照排系統出版報紙彩色版,占市場90%以上份額。1994年他們繼續推出“方正高檔彩色電子出版系統”,其校色技術、掛網技術、高速柵格圖像處理器、彩色拼版與圖文合一排版等關鍵技術均為我國自主開發。北大方正跳過高速傳真方式推出的報紙傳版作業,是直接以頁面描述語言為基礎的遠程傳版新技術,不僅減少了傳送的信息量,加快了版面傳送速度,而且完全保證質量。總體來說,我國研制并實現的幾項關鍵的出版技術有:字形的曲線輪廓描述和控制信息技術(HINT);頁面描述語言技術;光柵圖像處理器RIP技術;高集成度的組版軟件技術等。除了在報社系統得到廣泛應用之外,在圖書出版社系統的應用也呈現擴大之勢[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文以調查數據說明出版社采用黑白或彩色桌面出版系統的事實:購買黑白桌面出版系統的出版社占受調查樣本社的71.7%,購買彩色桌面出版系統的出版社則占樣本社的26.7%,沒有購買的出版社僅占1.6%。不僅如此,出版社還十分重視打印機和掃描儀,據1996年的資料顯示,出版社打印機的配機量(打印機數/微機數)為50.8%,計劃購買的出版社有61.5%;掃描儀的配機量(掃描儀數/微機數)1996年為9%,打算購買的達到46.2%[32]。目前,圖書出版社100%已擁有打印機與掃描儀,重視計算機與配套設備的應用可見一斑。
   1.2 基于電子計算機的印刷出版技術
  基于電子計算機的印刷出版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從電子化、數字化、一體化到網絡化的過程。20世紀50年代的電子分色機實現了圖像信息處理的電子化與數字化;70年代基于計算機的文字輸入排版系統實現了文字信息處理的電子化與數字化;70年代的膠印機自動控墨系統則實現了微型機控制膠印的電子化與數字化;70年代末的電子整頁拼版系統實現了數字化圖文合一的信息處理;80年代的印后加工機械逐步實現了數字控制化;80年代中期的彩色桌面出版印前處理系統實現了微型機圖文信息的合一處理;90年代通過計算機網絡實現了信息采集、編排、發送與輸出的統一處理。基于電子計算機的印刷出版技術的發展歷程可簡述為:①“出版電子化”(主要指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統),包括文字錄入、頁面排版、激光照排、圖像掃描、高端聯網、圖像處理和整頁拼版等(報紙電子出版系統還有報紙內容傳版到異地出軟片的異地傳版系統)。②“采編一體化”。業務包括印刷信息的采集、編排、發送、輸出的管理、人事行政管理、發行管理等,其功能有新聞采編、稿酬管理、信息服務、資料檢索、電子報刊、圖片管理、廣告管理、辦公自動化、自動校對、發行管理、客戶服務、因特網信息利用等。③“印前、印刷、印后一體化”。長期以來,印前處理、制版印刷、印后加工是印刷生產的必要環節,但這三個環節的彼此獨立一直阻礙著生產效率的提高。CIP3組織(印前、印刷及印后集成化國際合作組織)推出PPF實現了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的流程管理及工藝控制信息的交換,而CIP4(即印前、印刷及印后過程的集成化國際合作組織)推出的JDF使印刷過程中各個環節的資料和財務、會計、MIS信息得到有效整合,實現了印刷全流程電腦集成管理(CIM)。④“傳媒網絡化”。網絡化應用使電子媒體的數量快速增加,使書、報、刊及其他形式印刷傳媒的電子化、數字化技術日益發展,如直接制版(TCP)、數字彩色無版印刷(DCP)、數碼打樣、電子紙(E-Paper)、電子圖書(E-book)、按需印刷(POD)、個性化出版數據標準(PPML)、新聞信息傳播標準(NewsML)、出版業信息在線信息交換標準(ONIX)、網絡出版(Network Publishing)等[3]。
   1.3 電腦校對技術的發展
  電腦校對是出版社的一項重要的計算機應用項目,它能提高校對速度,減少差錯率。目前國內出版部門使用的中英文校對軟件主要有中文校對軟件“黑馬編校2000”、“金山WPS2000”、“工智校對通”等,英文校對軟件有"MS WORD 97/2000"、“黑馬編校2000(有英文單詞校對功能)”等。校對軟件比人力校對能力強,而且不存在疲憊與疏忽問題。不過,校對軟件在根據上下文意進行差錯判斷方面就不如人力校對。所以,出版界提倡人腦校對與電腦校對相結合。目前,大多數出版社直接在市場上購買校對軟件加以使用,少數技術力量較強的出版社自主開發專業化校對軟件(如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開發出“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校對信息管理系統”)[24]。
  由于漢語的計算機處理起步較晚,而且漢語的處理又比英語困難得多,所以漢語校對系統與英語校對系統很不一樣。目前的漢語校對系統大致有三種類型:
  1)同一文本兩人分別錄入,計算機逐字比對的方法。這種校對方法準確性高,但時效性不強,錄入工作量大了一倍,且無法查出原稿中的錯誤,故一般較少用這種方法。
  2)語言校對方法。先由語音合成系統讀出錄入的文句,再由錄入員或校對員對照原稿進行檢查。這種方法能查出錄入稿和原稿的異同,減輕校對的工作量,但不能發現同音異體錯字,也沒有錯誤提示功能,還查不出原稿中的錯誤。
  3)采用計算機語言學原理核查錄入錯誤的方法。先建一個輸有大批語言材料的詞語庫,統計并建立詞語搭配關系表、語法規則庫、相關知識庫、資料庫等作為校對的依據。校對時先用詞語庫對校對文稿進行分析,再利用各種表、規則、知識庫、資料庫將文稿中被懷疑有錯之處在顯示器上標出供人們判斷,并且給出修改建議,提供修改手段。
  很明顯,第三種方法是目前最好的校對方法。它能查出作者原稿中的錯誤、同音字錯誤、近形字錯誤、多字、漏字、各種錄入誤碼錯誤等,還為作者、校對人員、編輯人員提供了許多輔助功能。市售的“工智校對通”、“黑馬”、“方正”、“文捷”、“三歐”、“北成”等校對軟件都屬這類。不過,目前各種校對軟件都查不出語義錯誤,知識性錯誤、事實性錯誤、某些單句語法錯誤和篇章語法錯誤、大多數標點錯誤,有時還存在誤判問題[15]。
   2 數據輸入技術產品的信息化建設
  目前我國的鍵盤編碼漢字輸入方法已經比較成熟。近幾年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的信息非鍵盤輸入技術是1997年正式提出來的,它是指在常規鍵盤輸入技術之外的手寫識別、印刷文稿光學字符識別(OCR)以及語音識別技術。非鍵盤輸入領域目前有北京漢王、IBM、清華紫光、Motorola、Microsoft、清華文通、香港金山、Intel、北京大恒、臺灣蒙恬等多家公司在互相競爭。經過20多年的研究和發展,中文連續語音識別技術的實用產品已經問世,印刷體漢字OCR技術已相當成熟,手寫漢字的OCR技術也有很大的進步,文字信息輸入市場已經進入鍵盤、手寫、語音和掃描的混合競爭時代。其中清華文通的手寫技術,漢王和清華紫光的漢字OCR技術和產品,IBM的漢語普通話連續語音識別輸入技術和ViaVoice語音識別產品,都是主導市場的技術與產品。Microsoft公司也宣布成立Microsoft中國研究院,主攻語音識別、圖像技術、自然語言和多媒體輸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Intel公司雖然沒有推出自己的語音識別技術產品,但卻提供了包括信號處理庫、識別庫、圖像處理庫和數字核心庫等高性能語音函數庫,為使計算機具有說話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14]。
   2.1 手寫板和手寫筆輸入技術與設備
  手寫板和手寫筆大多配套使用,所以兩者常相互指稱。目前有三種手寫板:電阻式壓力板、電磁式感應板和電容式觸控板。電阻式壓力板由一層可變形電阻薄膜和一層固定電阻薄膜構成,中間由空氣相隔離。當筆或手指書寫時對上層電阻加壓使之變形而與下層電阻接觸,使下層電阻薄膜感應出筆或手指的位置。其原理簡單,成本低,價格便宜,但對手指感觸不靈敏,使用時壓力大小較難掌握,且感應材料使用壽命較短,故已很少采用。目前國內流行的手寫輸入產品(如漢王筆、紫光筆、大恒筆等)大多是電磁式感應板。當手寫板下方的布線電路通電之后,即可在一定空間范圍形成電磁場,來感應帶線圈的筆尖的書寫工作。其性能良好,書寫流暢,能感應筆畫的粗細,著色的濃淡;不過它對供電有專門的要求,否則電磁板工作就不穩定甚至不能工作;此外它的手寫筆筆尖的使用壽命較短,也不能用手指直接書寫。針對前兩種手寫板的缺陷,誕生了智能電容式觸控手寫板,它通過人體電容來感知手指的位置。當手指接觸到觸控板的瞬間,板的表面會產生電容;觸控板表面附著的傳感矩陣與一塊特殊芯片一起持續跟蹤人的手指電容的“軌跡”,再經過儀器的內部處理,就能精確定位手指的位置(X、Y坐標),并測出手指與板間的距離(壓力大小)形成的電容值(確定Z坐標)。這種觸感無須電源,性能良好,用手指和筆都能操作,使用壽命可達30年,特別適合便攜式產品。手寫筆是手寫輸入系統中的一種,早期輸入筆的尾部帶有一根與手寫板相連的電纜,也稱有線筆。較先進的輸入筆在筆殼內裝有電池,或者借助技術而不需任何電源,也稱為無線筆。它攜帶使用方便,故障較少,筆上有兩或三個類似鼠標一樣的按鍵,使其能同時發揮手寫筆和鼠標的作用[27]。
   2.2 語音輸入技術與設備
  語音輸入技術最受廣大用戶的歡迎。我國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始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對漢語各種發音的研究。1958年,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用電子管做成的帶通濾波器只能識別十幾個發音,1972年開始利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語音識別研究,并于1978年研制出國內第一個可識別200多條語音命令的實時語音識別系統。20世紀80年代后,計算機應用逐漸普及,數字信號處理技術進一步得到發展,國內許多單位都具備了研究語音技術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國外也重新開展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并迅速取得進展。這時,中科院聲學所和自動化所、清華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進入該研究領域,我國863智能計算機專家組還為語音識別技術專門設立了題為“英漢自然語言翻譯系統”(包括漢語語音識別、漢英文本翻譯和英語語音合成三部分)的首期科研項目,第二期單獨為語音識別研究立項。不僅如此,國家863智能計算機專家組和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電子學會、中國聲學學會、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中國通信學會6個學會的有關機構每年都要召開全國人機語音通信學術會議。1991年以來,每1~2年他們就舉辦一次全國語音識別系統的評測,并為評測建立了專門的語音數據庫。目前,我國語音識別技術的研究已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基礎研究涉及漢語語音學、聽覺模型、人工神經網絡、小波變換理論和分數維方法等,在識別模型和算法方面取得了下列成果:描述語音過程最好模型的HMM算法;神經網語音識別模型;神經網模型與HMM模型的結合;DTW算法及VQ算法研究;模糊識別方法的應用等。1995年我國首次研制出非特定人、連續語音漢字聽寫機,1998年測試時漢字正確識別率達到94%。目前,我國語音識別研究已進入大詞匯量、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的高級階段[26]。不過,目前世界上漢語普通話連續語音識別技術與設備市場的主導技術與產品都是美國IBM公司的ViaVoice技術與產品,我國語音識別裝置的核心部件也是采用IBM公司的產品。
   3 書店銷售技術設備的建設與發展
  出版業信息化建設離不開書店銷售技術與設備的研究與開發,如電子收款機(ECR、POS)、銷售監測儀等。
   3.1 MIS銷售管理系統的應用
  利用計算機輔助書店的銷售管理,在國外書店中已越來越普遍,如美國著名的巴諾書店(Barnes & Nobel)、鮑德斯書店(Borders Book Store),英國牛津的布萊克維爾書店(BlackWell Book Store)等,日本的東販(TOHAN)公司1999年推出新型的AV視聽軟件專業訂貨終端(包括條形碼掃描、觸摸屏菜單點擊)。日販公司、丸善書店、八重洲圖書中心等也都在計算機系統的輔助下實現了MIS系統管理。我國圖書發行系統也不例外,最先推出MIS系統管理的是深圳市新華書店在1996年全國第七屆書市時亮相的BIMS系統(深圳市新華書店圖書營銷信息管理系統,即Bookshops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這套系統的硬件由門市局部POS收款機網絡、門市通信設備、后臺POS機伺服器、通信服務器、數據管理服務器、條形碼閱讀及打印設備、業務工作站等構成,軟件則包括POS收款機操作系統、收款機通信軟件、后臺圖書營銷管理軟件等構成。系統能夠實現小、中、大型書店的門市銷售、商品數量、業務統計等各項業務的管理,目前該系統已推廣到全國各省、市、區的近百家中、大型書店使用。上海書城、北京圖書大廈等多家大型新華書店也都自主開發實現了計算機MIS系統管理。
   3.2 電子收款機技術與設備的應用
  在書店向連鎖化、超市化方向發展的同時,圖書開架開放式銷售已蔚然成風。書店在出版物銷售中主要采用電子收款機進行銷售計價、收款、結算、信息存儲與傳遞。電子收款機分為ECR和POS兩大類。ECR(EIectronic Cash Register)型電子收款機支持書店的前臺銷售,主要功能有:①記錄、顯示和打印每筆交易的品種、數量、價格、總金額,并接受現金、支票、信用卡、優惠券等多種結算方式;②實現出版物的PLu(Price Look up,即出版物銷售報表)管理,對出版物名稱、編號和單價進行儲存和分類;③提供收款員按鍵,以區分收款員、營業員的銷售業績;④產生反映書店前臺銷售狀況的各種報表,以便進行簡單的銷售統計和分析。POS(Point ofSales)系統即“銷售點實時管理系統”,它是由ECR發展而成的前、后臺相關聯的電子收款機,兩者最大的區別在于POS系統具有出版物交易即時入賬及很強的聯網通信實時處理能力。POS系統通常由一臺被稱作Store Controller(簡稱SC)的計算機與電子收款機進行通信連接組成,而SC還可以連接到一個更大的計算機網絡上,從而實現局域網或者城域網的應用。書店(或書城)中各種出版物的版別、名稱、標準書號、開本、字數和價格等信息通常被存儲在SC或與SC相連的一個大的服務器中,當收款員在電子收款機上錄入某一出版物的標準書號(或者條形碼)時,SC就從信息數據庫中將該書號對應的各種信息檢索出來,顯示該出版物的價格并完成銷售,同時將出版物交易的相關信息立即送入銷售數據庫中。書店經營者可以通過隨時檢查存儲的銷售信息來確定書店的人員安排、出版物陳列等,以提高書店的經營效率。與電子收款機連接配套的外部設備有:識別、采集和錄入出版物商品銷售和庫存管理信息的條碼閱讀器,讀取與處理金融信用卡信息的磁卡閱讀器等[25]。
  我國書店系統20世紀80年代開始使用ECR電子收款機,1996年深圳市新華書店全城聯網的BIMS系統的推出,開始了我國書店POS電子收款機的應用。
   3.3 書店銷售監測儀的發展
  在書店系統的開架銷售服務中,如何防止出版物的失竊一直是個緊迫課題。書店銷售監測儀是近幾年參照國外同類型產品設計生產的電子防盜報警監測裝置,對于書店、圖書館等單位圖書的安全防衛起到很好的作用,是出版業信息化建設的成果之一。該系統能夠減輕管理人員的勞動強度,減少銷售管理人員,使出版物的丟失率明顯下降。目前國內主要的幾種書店銷售監測儀有:由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成都科技大學與成都信控應用技術研究所共同研制,成都信控應用技術研究所生產的“TY-7型圖書電子防盜報警監測系統”;由山東龍口圖新無線電廠綜合臺灣地區和美國的專利技術生產的“SJ-2000數字化圖書防盜系統”;采用先進的全數碼(DSP)數字信號處理技術的美國“保點”圖書防盜專家系統;以及由江蘇省武進市科晶電子有限公司生產的“CS-2800型全數字式商品監測儀”。書店銷售監測儀的性能優勢有:可靠性穩定性好,靈敏度高,有超強的抗干擾能力,無監測死角,安裝、維修方便;采用先進的防盜磁條標簽,隱蔽性好。書店銷售監測儀適用于一般圖書、期刊、磁帶、VCD光盤、小開本圖書等的防盜監測;使用的磁條標簽比傳統標簽成本低,并可重復使用;采用無源解碼器對標簽解碼,操作更可靠、快捷;可根據讀者流量的大小選擇使用單、雙或者多通道組合監測系統;全自動報警,無需專人管理;收費便宜,價格只相當于同類型進口產品的1/4左右[8]。
   4 編輯工作中的信息化建設
   4.1 出版社編輯出版工作的現代化建設
  編輯出版業加速采用高新技術實現電腦化、網絡化既是適應信息經濟發展的需要,應用信息技術的結果,也是廣大出版工作者的迫切要求。“編輯出版工作現代化”的內容包括編輯出版流程、編輯人員和編輯管理三方面全方位的現代化。它以編輯出版手段現代化為核心,以編輯出版主體現代化為先導,把不斷更新換代的光、電等高新技術應用于編輯出版工作的全部流程,將傳統出版模式轉變為以計算機為核心的計算機化、網絡化、光腦化、標準化的編輯出版模式,實現由紙載體印刷型出版物向以光電子介質為載體的電子出版物轉型。目前,傳統紙質出版物與網絡出版物并存,集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可視化資料于一體的多功能的電子出版物吸引著廣大讀者。在這一進程中,編輯人員的思想觀念不斷解放,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應用新技術的積極性高漲[56]。出版社編輯出版工作的現代化建設還包括出版管理機構的現代化,其內容包括辦公自動化、科學化和高效化;管理人員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并熟練地將它們運用到編輯出版管理的實踐之中。它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也需要增強編輯出版人員利用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為廣大作者和讀者服務的觀念,要堅持出版物文明、健康向上的方向,嚴格履行編輯原則,保證出版物質量。出版社編輯工作現代化必須配備計算機、打印機、掃描儀、數字化儀等新技術裝備及必要的應用軟件和計算機網絡。在確定現代化應用方案時,要對技術、投資、成本、人員素質、效率、效益、管理體制等因素進行綜合評估,確定一種低投入、高產出的可行方案。圖書編輯工作現代化流程與傳統的編輯流程相比,不僅減少了工序,縮短了工期,降低了成本,而且由于采用軟盤、打印甚至網絡傳遞稿件,使文字處理的效率大大提高,并能采用軟件繪制插圖。目前出版系統采用的圖文混排軟件產品主要有北大方正、華光、Word、Pagemaker等,采用的繪圖軟件主要有CorelDraw、Adobe Illustrator、AutoCAD、FreeHand以及PageMaker等[35]。
  國內外編輯出版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趨勢是編輯、排版、校對的一體化、編輯工作流程的無紙化、出版信息傳遞與處理的網絡化以及印前、印刷、印后的一體化。其基礎是各個出版部門內部實現網絡化信息收集、傳輸和共享,包括出版、銷售、成本核算、財務管理、人事管理、質量管理等各個方面的應用。
   4.2 期刊社編輯工作的現代化建設
  出版企事業單位在開展現代技術應用的同時還要上網,逐步在出版單位之間進行信息流、商流、物流、資金流的整合,實現書業電子商務的應用。一些文章指出,不僅是圖書出版社,而且有越來越多的期刊社也開始利用計算機系統管理期刊的編務、財務、發行、稿件、編制索引及信息檢索。《上海市部分科技期刊應用微機情況調查》一文披露,1990年以前上海科技期刊社應用微機排版的比例約為11%,1996年提高到82%。在用微機排版系統把握排版流程和出刊周期的同時,采用軟盤投稿、編輯在計算機上加工、排版,使期刊社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在稿件管理、圖片處理、索引編制、微機校對、網絡應用方面都有很大進展[10]。不過,我國期刊社計算機化應用的主要功能還只是數據輸入、編輯加工與校對、輸出軟片,與出版社的計算機應用相比還有一定距離。有些期刊社利用計算機系統統計編輯的工作量,以便合理安排工作,確定稿件的刊出比例,調整出版計劃,為出版基金資助和期刊評比提供統計數據。不少期刊社也存在下列問題:由于資金等原因,計算機的擁有量及正常使用率還有待提高;由于漢字庫代碼、文字處理軟件的種類不同,使資料信息共享與轉換受到影響;時刻担心文稿中病毒(尤其是宏病毒)的侵害和影響;校對軟件(尤其是專業性強的校對軟件)的質量需要進一步提高[12]。文章普遍希望盡快提高期刊社編輯人員的計算機素質(包括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以滿足出版業信息化建設的需要。
   5 書店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設
   5.1 我國書店系統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目前,我國大多數圖書發行企業開展了現代技術應用工作,不少書店還利用電子計算機、現代通信與計算機網絡設備以及配套的機電設備處理訂貨、進貨、銷售、調撥、存儲與管理等發行業務。據1999年新聞出版總署發行司的統計數據,全國縣以上新華書店系統已擁有各種類型的計算機4017臺,硬件、軟件總投資額達11157萬元;其中省市兩級新華書店擁有計算機3011臺,用來進行書店綜合業務管理的占74.9%,用來開展銷售管理的書店占29.2%,用POS機進行前臺銷售管理的有66家,占2.6%[20]。遼寧、上海、浙江、湖北、四川、陜西、江蘇、廣東等省新華書店的應用已從微型機到以小型機為核心的局域網,有些省級書店對銷售店已實行計算機管理基礎上的配送制[38]。浙江省新華書店利用計算機配供將受供書店連成網絡,形成網絡基礎上的企業聯合,實現對原有業務管理的改造。目前書店系統計算機應用已取得如下成績:1)推動書店由粗放型的碼洋管理向集約型的品種管理轉變;2)信息傳遞現代化提高了書店企業經營管理的效率和質量;3)生產作業的現代化為書店企業樹立整體形象創造了良好的條件[20]。如今我國已加入世貿組織,發行業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在出版業掀起集團化、產業化改革熱潮之時,北京圖書大廈、上海書城、深圳書城和北方圖書城等超大型書店于1999年組建起“全國超級書店聯盟”,在統一建立信息數據庫、制訂規范的計算機銷售目錄、網上共享出版物信息資源等方面取得共識,為書業競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9]。
   5.2 我國網上書店的發展
  1995年,我國大陸第一家網上書店——中國書店在網上開通;1997年初,杭州市新華書店建起了我國新華書店系統的第一家網上書店;1997年5月28日,由中國出版對外貿易總公司與美國亞太網絡公司合作創辦的中國現代書店(亞太網絡)在美國紐約國際互聯網上開通;1999年2月,上海書城與中國銀行上海分行、國際VISA集團等多家金融業、信息業的機構合作,開辦了上海書城網上書店;1999年3月9日,北京圖書大廈網上書店正式開通。到目前為止,全國已有北京圖書大廈、上海書城、當當網、全國購書網、華有網等大小約300多家網上書店,其中部分網上書店兼具信息發布和交易平臺兩項功能,在B2B、B2C、B2B2C等業務方面,已逐漸積累起經驗。網上的圖書交易活動不只是傳統交易形式的網上轉移,并且更注重網上信息互通基礎上的貨源開發、貨物儲運、配送、售后服務等。
  1999年底至2000年上半年,國內網絡公司、風險投資公司掀起一股創辦網上書店的熱潮。2000年的短短幾個月內,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網上書店就超過10家、而提供中文網上書店業務的網站就已超過100家。不少人認為,入世后出版物市場的開放已成定局,圖書發行業將會進入殘酷的網上爭奪時代,捷足先上網的企業將占得先機[7]。筆者認為這種担心雖不無道理,但是實際上國內外不少網上書店的經營狀況并不樂觀,圖書市場的競爭還應該包括經營理念、管理思想、人員素質、資金實力、技術應用等多方面的競爭。如果不考慮其他條件就一窩蜂地開辦網上書店,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
  我國網上書店的經營主體有出版社、新華書店等國有書店、民營書店、網絡公司與風險投資公司、個人售書網站等幾種類型;經營實力方面分為有書業實體支撐的網上書店(如出版物、書店開辦的網上書店)和無書業實體支撐的虛擬網絡書店(如網絡公司、投資公司主辦的網上書店);建設模式上大多數是通過ISP(網絡接入服務商)和ICP(網絡內容服務商)代理的網上書店,也有少數是自建網站式的網上書店;經營模式有B2B(書業企業對書業企業)網上書店、B2C(書業企業對消費者)網上書店、C2C(消費者對消費者)網上書店、B2B2C(企業通過中間商再對消費者)網上書店,其中主要經營模式是B2C網上書店。
  網上書店是書業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礎是書業企業的企業信息化、商業電子化和金融電子化,這些都是我國的薄弱環節。目前書業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不高,計算機應用不夠普及,企業內部的網絡化建設比較落后。雖然省級新華書店和規模較大的出版社自20世紀80年代末就逐步開始局域網的建設,但在總體上看,離企業信息化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我國商業電子化和金融電子化的水平低,因此目前書業電子商務主要仍采取郵寄等“離線支付”方式。在發達國家,信用卡等電子貨幣是人們網上支付的主要手段,僅國際VISA卡的年交易額就達8000億美元;我國雖有幾家銀行開展了網上支付業務,北京圖書大廈、上海書城等幾家網上書店也能使用“一網通”、長城卡、牡丹卡進行網上結算,但由于驗證時間長、普及率低,應用難見起色。完整的書業電子商務應包括商情傳遞、資金支付和商品配送三個環節。目前我國的書業電子商務第一個環節相對較好,第二個環節由于金融業自身還沒有完全實現電子化,而商業電子化又落后于金融電子化,所以在全國性商業電子化和金融電子化網絡正常運作之前,書業電子商務很難有大的進展;網民最關心的是出版物的配送,由于配送體系尚待完善而無法做到高效率、低成本。目前我國網上書店采用的三種配送方式是本地讀者送書上門、外地讀者郵局投遞及利用加盟書店就近配送。對于大多數遠距離網民來說,配送的收費價格和送達時效都不能令人滿意[30]。
   5.3 我國書店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我國書店的信息化建設面臨著許多長期存在的問題:如出版物征訂發行周期太長,不利于滿足讀者對出版物“新”與“快”的要求;確定合適訂數缺乏科學的手段與方法,由于訂數不合適長期存在積壓與脫銷并存的局面;門市銷售、讀者預約與信息查詢這些書店直接面對讀者提供的窗口服務的質量有待提高;出版物余缺調劑效率不高,效果也欠佳;庫存管理在庫容空間的利用、庫存信息的管理及物流操作的工具和手段等方面都需要改進;出版物的收、發、運工作強度大,周期長,效率有待提高;賬務管理需進一步規范,各種會計統計報表產生不及時、不準確;基層書店及門市部的計算機應用比例不高,已經開展計算機應用的書業企業在數據的規范化、標準化方面存在問題,彼此用軟件通過網絡直接處理數據很不方便等。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采用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技術設備,走信息化、標準化與網絡化的道路[5][38]。
   6 我國出版社的網絡化建設
  1997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文物出版社等幾十家出版機構相繼在因特網上建立獨立的域名與主頁。截至2000年5月,以各種方式在網上發布出版信息或機構信息的出版社已經接近260家,約占出版社總數734家(包括圖書出版社530家、音像出版社204家)的34%,報社上網的占總數的1/7[61]。可以看出,對上網持觀望態度的出版社仍占大多數。在上網的出版社中,相當多的出版社僅在網頁上介紹出版社概況、出版物的書目及郵購辦法,普遍存在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網頁制作無特色、缺乏信息咨詢和電子交易手段等問題。也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出版社(如電子工業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真正在網上開展了電子商務;有特色的網上出版社有兩家:遼寧出版集團的“掌上書店”(提供5000種可下載閱讀的電子圖書),人民日報社經營的“人民時空”網上書店(與多家出版社合作進行網絡出版的嘗試)。我國與發達國家在網絡出版方面存在較大差距的原因主要有:“網絡出版的基礎設施及多媒體寬帶網建設相對落后,電子結算尚未普及,網絡出版技術開發滯后,出版社的數字化工作流程和數字資源庫還未建立,網站規模小,網上出版物的內容少,普遍缺乏網絡人才,對網絡出版缺乏正確認識等”[23]。“許多出版社領導對網絡尚缺乏基本認識,對網絡將對出版與發行的影響模糊不清……是導致出版界較冷落網絡的最主要原因;出版社業務人員(編輯等)不熟悉網絡,也限制了出版社對網絡的利用”[61]。
  有些學者指出,網絡出版是融出版(書、報、刊)、廣播、電視三大媒體于一體的新興產業,具有產品數字化、流通網絡化、交易電子化的特點,對傳統出版業會造成越來越大的沖擊。不過依筆者之見,網絡出版與傳統出版的發展趨勢應是互相結合、相互補充、相互影響、長期共存,重視并積極采用網絡出版技術,只會對傳統出版起到促進和推動作用。
  網絡出版技術主要包括:①個人計算機下載的網絡出版技術,這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一種網絡出版技術,它擁有龐大的個人電腦上網用戶群,但是卻存在不適應人們的閱讀習慣以及不便攜帶的缺陷;②采用按需印刷的網絡出版技術,它可以實現出版的無印版、無缺貨、零庫存,是目前最成熟、最實用的網絡出版技術,在美國等發達國家的書店中,按需印刷的圖書與傳統印裝圖書的價格一般是一樣的;③電子書(E-book)形式的網絡出版技術,指從網上將出版物下載到電子閱讀器中,再通過專用閱讀器進行閱讀,其關鍵是閱讀顯示屏技術,要求閱讀顯示屏清晰、便于攜帶、超薄、體積小、有充足的書源、網上傳輸下載速度快、收費低廉等[23]。
  目前我國大部分出版社已經實現由計算機輔助進行管理、編輯、營銷等出版活動,并正在逐步向出版社經營管理的信息化和現代化方向努力。不少出版社已經認識到網絡經濟將為出版發行業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通過大型網上交易平臺不僅可以發布出版物的信息,實現在線交易,還可以及時搜集讀者信息,了解市場需求和余缺狀況,以便積極開發選題,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增加企業的市場份額。因此,出版社正愈來愈關注書業電子商務活動的開展[6]。
  計算機輔助出版(CAP),是指建立基于大型數據庫的全行業網絡系統,也就是新聞出版總署的“金版工程”。CAP將全行業各個環節有機結合起來,運用網絡的優勢,集成和整合出版業的計劃、生產、印制、發行、宣傳、信息反饋以及其他相關數據的增添、維護和積累等活動,是對出版業技術發展的一種概括,有利于實現網上出版信息標準化。其功能主要有:建立各級出版單位綜合業務管理系統,進而實現全國性出版行業信息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作為我國信息產業的組成部分,建立出版綜合信息處理網絡及大型書刊出版資料綜合信息數據庫,實現編輯加工方式和手段的數字化、網絡化;加強作者、編者、讀者彼此之間需求的了解和溝通;提高印刷技術、手段和管理水平,縮短印刷周期,真正告別“鉛”與“火”;建立國家級計算機數據庫,通過網絡實現傳輸付印書稿、直接輸出印版、彩色制版、一體化印刷的自動化生產流水線;融大型數據庫、遠程通訊、條碼掃描、網絡技術為一體,實現書店進、銷、存、調、管、推銷與宣傳的自動化;全行業在出版、印刷、發行等綜合管理系統等局域網的基礎上建立各省、市、自治區集團形式的聯機系統,作為全行業信息網絡的子網,為社長、總編、廠長、經理、局長和署長等辦公系統的運行輔平道路。近幾年CAP系統被廣泛地應用于報紙、出版、印刷、發行以及相關的行業和領域,并取得了一定實效。但從全出版行業來看,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科技投入不足,人員總體素質尚需提高,使得CAP的應用水平、受重視程度、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多數書業企業缺乏依靠科技進步、發展CAP的內在動力。客觀上缺乏資金、技術的支持,主觀上又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因此總體形勢不容樂觀[48]。
出版科學:出版科學年評(第一卷)(1980-2000)武漢74~81Z1出版工作黃凱卿20022002從出版業信息化建設的角度出發,分別就我國出版社編輯工作的現代技術應用、出版社及期刊社業務的計算機化管理、出版及印刷技術設備的發展、數據輸入技術設備及校對技術的建設與發展、書店銷售技術設備的建設與發展、書店系統業務管理的計算機應用、網上書店的發展現狀、書店系統信息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出版社網絡化應用狀況等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對有關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出版業/信息化/網絡化/計算機應用/技術/設備黃凱卿 武漢大學出版科學系 作者:出版科學:出版科學年評(第一卷)(1980-2000)武漢74~81Z1出版工作黃凱卿20022002從出版業信息化建設的角度出發,分別就我國出版社編輯工作的現代技術應用、出版社及期刊社業務的計算機化管理、出版及印刷技術設備的發展、數據輸入技術設備及校對技術的建設與發展、書店銷售技術設備的建設與發展、書店系統業務管理的計算機應用、網上書店的發展現狀、書店系統信息化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出版社網絡化應用狀況等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對有關問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出版業/信息化/網絡化/計算機應用/技術/設備

網載 2013-09-10 21:29:58

[新一篇]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改革和發展

[舊一篇] 我國利率市場化中基準利率的選擇與培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