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必須實現兩個轉變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交往的基本屬性是互動性和互惠性,師生間、學生間是一種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這是教學相長的真諦。
    一、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
  在新課程中,教師的角色需要轉變,如教師將由傳統知識傳授者轉變為促進者、引導者;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變為”平等中的首席”等。
  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教學過程不只是忠實地執行課程計劃(方案)的過程,而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課程變成動態的、發展的,教學真正成為學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方面組成: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生知識。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學習策略的改變,必將導致師生關系的改變,使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傳道、授業、解惑”的地位發生變化,教師失去了對學生學習內容的權威和壟斷,教師從知識的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的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按照新課程要求,教師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使學習成為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雖然教師的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不會被淘汰,但它不再是教師唯一的角色。
    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生”一詞可以從“人”是自然的存在、社會的存在和精神的存在三個層面來解讀:學生學習——掌握生存的常識和技能,以便獨立地面對世界;學生學習——遵從生活的規律與規范,以便和諧地與人相處;學生學習——探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以便有尊嚴地立于天地之間。所謂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指從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向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轉變。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學生學習成了純粹被動地接受、記憶的過程。這種學習壓抑了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影響了學生思維和智力發展。
  從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角度講,轉變學習方式,如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等都是重要的學習方式,這些學習方式的共同特點是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例如魏書生的“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就充分體現了自主學習。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權威的講授者,只有真正做到“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的教學,才能有效地增進學生的發展,因為發展的即時感受大多表現為茅塞頓開,豁然開朗、悠然心會、深得吾心;表現為怦然心動、浮想聯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現為心靈的共鳴和思維的共振;表現為內心的澄明與視界的敞亮。
  從推進素質教育的角度講,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換言之,要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實踐能力。
  總之,在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的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師生之間通過交往、互動,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我們相信,在這樣的師生關系中,學生會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吉林教育長春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吳桂艷20032003吳桂艷 吉林前郭縣第一中學 作者:吉林教育長春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吳桂艷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1:44:01

[新一篇] 建立和完善我國糧食安全體系

[舊一篇] 開展互聯網上輿情控制的方針、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