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念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計劃生育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可持續發展戰略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重要方針政策,而且,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密切相關。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可持續發展理論推動著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特別是人們的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念的確立必將促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一、可持續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本質體現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人類關于發展的新思想。它是人類對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單純追求經濟數量增長的片面發展觀進行反思的結果,是人類對自身未來發展的一種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構,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
  作為一種新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資源和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三個方面,它的最終目標是保證社會具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而社會的全面持續發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持。精神文明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主觀世界的精神成果的總和。它是體現一定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結構本質要求的思想觀念,指導著這個社會的一切活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就是要求人們確立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意識。馬克思主義認為,只有改造客觀世界,才能改造主觀世界。建設精神文明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認識和運用客觀規律,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主要的要求就是按照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律辦事,要求人們在進行物質文明建設時,兼顧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遵循生態規律、社會規律和經濟規律;處理好主觀需要與客觀可能、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矛盾。可持續發展既是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又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目標與要求。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認識上的一次飛躍,是當代人類素質以及人類深層能力的一種發展,是人類科學素養、精神價值和道德水平提高的體現。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養具有與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需要相適應的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社會主義公民。
  可持續發展的理論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念。傳統的發展模式,把經濟增長率看作是社會發展水平的唯一標尺。與這種發展觀相應的是這樣一種文化價值觀:片面追求經濟增長,把人生的幸福歸結為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消費與享受相等同,盲目追求高消費。正是這種工業革命以來所不斷擴張的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模式導致了人類持續生存和發展的危機。因此,可持續發展理論是對資本主義文化的一次全球性的批判反思。資本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念認為文明就是將自然資源轉化為物質財富,追求享樂、消費就是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能掙會花,即時行樂就是最有意義的人生。這樣的文化價值觀念所導引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使人類在與自然對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這種文化價值觀導致人類在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卻陷入了深深的精神困惑之中。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標志著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將逐步取代傳統的資本主義文化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將發展視為社會全面的發展,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和諧發展,人類與自然的共生共處、共同發展。這種文化價值觀,是把真善美真正作為人生追求、真正作為人生幸福的價值觀。
  生態危機、社會危機的實質是文化危機、精神危機。可持續發展理論試圖糾正資本主義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和以高消費為人生享受的文化發展方向,讓人們選擇一種更加合理的生活方式。它要求人們改變既有的長期以來已經習慣的生存方式、發展方式和文化道路,樹立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人只有與宇宙共生,與自然同行,與生命溝通才能達到物質和精神的平衡,才能體悟真正的生命本質。可持續發展思想所表達的正是人類對價值、對精神歸宿的探索與追求,是人對自身價值與自然價值的體認,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生共進的崇高目標和理想境界,是精神文明的最本質的體現。
      二、可持續發展創造著新的精神文明
  可持續發展戰略展示了一種嶄新的社會文明觀。它要求人們超越狹隘的短視的利益優先觀念,以崇高的境界和廣闊的視野把人與自然、社會發展與生態發展融合在一起。它從一個嶄新的視角把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極大地豐富了精神文明建設的內涵。可持續發展不僅包括著對物質文明的推動,而且包括著對精神文明的推動。它不僅改變著現代人的物質生活,也改變著現代人的精神生活,創造著新的精神文明。
  要改變現狀,必須先改變人們的行為;要改變人們的行為,必須先改變人們的觀念;要改變觀念,必須先改變人們的指導思想。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需要人們相應的認識水平與價值觀念與之配合,或者說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更新人們的價值觀念,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精神文明本身就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持續發展思想要求人們改變既有思想、觀念、世界觀和思維方式,樹立嶄新的世界觀。可持續發展思想把整體觀點、持續觀點和平等觀點注入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極大地開闊了人類的思想理路,拓展了人類的道德關懷,提升了人類的精神境界,因而可以視為人類精神領域的一次大的變革,是人類精神文明的一次大飛躍。
  所謂持續觀念,就是持續發展的觀點,它要求人們確立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可持續發展把未來的發展作為當代發展的前提來對待,要求人們轉變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傳統觀念,代之以“資源有限”、“資源有價”的新觀念;要求人們用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存共榮的生態自然觀代替人是自然主宰的強權自然觀。人類只有在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中才能獲得健康而完美的生存。以確立人與自然這種新型關系為基礎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具有重要的倫理價值,它極大地延伸了人的利益關系,對人的權利義務作了新的闡釋,確立了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中尋找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正確定位。這無疑意味著人類精神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和深化。
  所謂整體觀念,就是整體發展的觀點,它要求人類從強調理性主體的主客二分式思維方式向現代突出整體論的系統思維方式的轉變,這必將導致更深層次的作為人類文化現象本質的思維方式的又一次巨大變革。可持續發展思想認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處于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之中,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就是要求以整個地球、整個人類(包括人類的今天和明天)作為大的生態系統,人及其他生物、非生物是這一大系統下并列存在的子系統,它們是處于相互依存的有機結構中。地球環境是所有人(包括現代人和后代人)和所有生物所共有的財富,任何國家、地區、或任何一代人都不能為了局部的小團體的利益而置生態系統的穩定和平衡于不顧。人們必須樹立經濟、生態、社會效應相統一的整體發展觀。
  所謂道德觀念,就是平等發展的觀點。人與自然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處于一種平等的地位。人類不應當為了自身的發展而無限制地掠奪自然,也不應當為了自身的發展而無限制地掠奪其他人和后代人的權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特別是消費方式的變革。要求人們轉變毫無節制的消費觀念,樹立物質享受與精神文化需求相統一的適可而止的消費新觀念。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將在抵制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費行為和消費方式,在破除人們超前消費、過度消費和炫耀式的消費等病態消費觀念,樹立保護環境,可持續消費的道德觀念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在地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當代人超前消費,就意味著大量消耗本屬于后代人的資源。能否自覺遵守適度消費的種種規范,將成為衡量人的素質,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這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三、可持續發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支持
  江澤民同志在論述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時,把“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作為第三大關系加以論述,特別強調“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個重大戰略。要把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持環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這表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同可持續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或者說,可持續發展戰略寓于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之中。
  可持續發展的實施,既需要相應的自覺的物質文明建設,也需要相應的自覺的精神文明建設。首先,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精神文明給予理論和方法的指導。社會文明程度越高,這個要求愈強烈,精神文明發揮的靈魂作用愈明顯。精神文明是人類社會高層次的追求。在一個持續發展的社會中,人們不僅滿足于物質財富的增長,而且要求精神世界的充實,其中包括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高素質的綜合能力等。其次,精神文明主動調節物質文明的建設方向與過程,使之符合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可持續發展的實施需要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為基礎和載體,可持續發展也主要是在人們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過程中加以實現。加強物質文明建設,可以推動經濟的發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物質基礎;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社會民主、法制等政治建設的進程,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整個社會道德觀念的進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第三,精神文明中所包含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最有力同時也是最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全社會成員的科學文化素質,是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科學技術不僅變革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而且協調著人與自然環境、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因而實現可持續發展,使人成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就必須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杠桿,當今世界,“科技興國”,“科技興世”已成為人類的共識。
  可持續發展豐富了精神文明的內涵,為精神文明提出了新課題。
  一是要加強關于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管理、綜合決策和法制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按照社會事業不同類型,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運行機制,明確各級政府的職責,實行地方政府為主的管理體制。”科學的管理和決策,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關鍵所在。同時,加強保護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法制、法規建設,是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效實施的重要途徑。
  二是要在全社會進行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教育,讓人們牢牢地樹立起“可持續發展”觀念,以改變人們不良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可持續發展是一種高技能的發展模式,因而對國民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今后的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的內涵。可持續發展戰略提出了優化人類生存環境,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要求,強調生態文明、人際平等以及人文生態價值取向。這就擴大了精神文明的視野,賦予精神文明建設新的歷史責任。人類為了優化生存環境,必須担負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強化這種責任意識,是我們今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
  三是要進一步反對利己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提倡適度消費,建立起既符合國情,又具有可持續性的生活方式。通過精神文明建設來引導人們形成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共同理想、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形成把人類的持續和生存發展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每一個公民的合理需求的義利觀,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和社會生活規范,這是保證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效的重要精神動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京47~49G0文化研究鄯愛紅20002000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是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念。它一方面是人類對自身未來發展的一種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構,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本質體現;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設為之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作者單位:中共北京市委黨校 作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京47~49G0文化研究鄯愛紅20002000可持續發展戰略理論是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念。它一方面是人類對自身未來發展的一種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構,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本質體現;另一方面,可持續發展需要精神文明建設為之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網載 2013-09-10 21:56:18

[新一篇] 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制度

[舊一篇] 臺港地區對1949~1979年中國大陸經濟史研究評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