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精神隕落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簡體     傳統

作為華人導演,吳宇森的《赤壁(上、下)》,媒介鋪天蓋地號稱大作,由邀演、彩排、拍攝至殺青,每個階段與過程都充滿著眾人濃濃關厚的眼神。不在于,只是因為兩岸三地各巨頭演員的結合,或是斥資重金砸出浩大的排場而已,而應該是一部真實的根據中國三國歷史所改編拍攝的,凝聚了我們對固有傳統的歷史記憶與情感的戰爭史詩大作,這是不而言喻的。

就該片不合邏輯戰略方針,扭改史實的劇情結構,相信有關看過朋友,有著基本歷史認知,都能有所了解,對《赤壁(上、下)》也有著褒貶不一評價與建議,甚至對于該部,認為不應該用那么嚴苛的歷史眼光去審判它,但是就電影之后效,它真的是否有詮釋到三國的精神呢?

原本有所期待。不論是史實的《三國志》或是史書的《三國演義》,基本上不脫離一個字:謀。號稱中國謀之《三國演義》、悲之《紅樓夢》、義之《水滸傳》、邪之《西游記》四大名著,僅就《三國演義》也是和正史有著許多不同的差別,但是《三國演義》卻是緊扣著一個“謀”之精神所在,也就是看我們在看赤壁大戰,雙方間如何爾虞我詐,如何以大吃小、以弱博強、政治手段、外交謀略、戰略與戰術的淋漓盡致,這中間則是充滿著西方對中國所沒有的思維。

在中國,《三國演義》作為一部膾炙人口的小說既為如此,那這樣一部帶著商業眼光的電影制作,在對劇情有所借用與調整的前提下,吳宇森導演是否拍出了三國精髓之所在?就我看來,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赤壁(上、下)》充其量只是不斷的把中國元素,如:風水、八卦陣、草船借箭等,盡可能的在影片放映時間內填塞進去,作為電影的娛樂效果,或許這是可以被接受的,然重點這些僅僅只是配菜而不是主餐,所需要的是能更徹底有精要的詮釋中間意義之所在,而不是亂無章法的將中國元素隨便拼湊組合,藉此想騙過眾人,僅僅只對視覺上做聲光的催眠與麻痹。

赤壁大戰,最關鍵的重點不在于借東風。就史實記載,是沒有借東風一事的,那是因為地形風因素造成的,至今赤壁,每年冬季都會有十至二十天會吹反風,周郎長年與此練兵,早知道其地形風象的特殊性,因此“詐降”才是重點所在、精華所聚,如何詐降能瞞天過海,扭轉乾坤,既為孫子兵法中三十六之一的苦肉計,也就是呼應了“謀”與“奸”。倘若連這點基本認知都沒有,只能說砸掉了三國史實這豐富而又充滿中國具體色彩的題材。

我不看好。該片為了打入國際,就整個劇本結構,已經儼然形成西方傳統基督教觀點,造就英雄大結盟,合力對抗黑勢力,當下的英雄論、仁愛論與愛情論,完全沒有真正的中國成份思維在其中,有的只不過是亂無章法的把有關三國歷史題材全部畫格填入。

一個古史思考者,不在于只是一味的對史實中題材做比對和批判,或是義無返顧的辯解與袒護,這最后只會陷入無止盡的“商業電影與歷史事實”兩著矛盾的黑洞當中,而是應指出當中切領,如何將雙方融合,既能達到經濟效應,也能詮釋歷史意義,除了象征當代時尚的娛樂文化創作,也須展現其深厚價值的精神傳承。

很失望。吳宇森還是沒跳出黑幫片的框架,《赤壁(上、下)》不是一部戰爭史詩大片,而是一部突出個人英雄主義的黑幫搶女人爭地盤的鬧劇,砸出5億拍出如此效果,使得這部大片觀后讓人感覺:三國精神隕落。


隱 2010-07-15 08:32:45

[新一篇] 從孔明七擒七縱孟獲談我國民族精神之傳承

[舊一篇] 從《三國演義》看三國游戲人物造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0/9/6 下午 09:22:38 | 暫無


完全贊同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