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鴉片還是香煙

>>>  晚明變革與中國近代化  >>> 簡體     傳統

作風正派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也“被權謀”。

弄得舞臺和銀幕上滿是權術,不可;干干凈凈,一點沒有,不必。

只有全社會都不再把權力當回事,才能把歷史上的權力斗爭,純粹看作“游戲”。

三國戲又開演了,很多人在看,這幾乎是當然的。

中國人為什么迷戀三國?有人說是因為迷戀權力。實際上,在不少人那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被當作“政治啟蒙讀物”的。因為它對“有史以來中國的政治斗爭和權力運作”,進行了一次“最為詳盡而生動的解讀”。因此批評者認為,如果原著中“尚遮遮掩掩而讀者又樂在其中的”東西,被新版電視連續劇《三國》放大,而國人又被刺激得很high,那就令人担憂了(老于《〈三國〉迷狂:中國人的權謀啟蒙》, 2010528日《華夏時報》)!

這很有道理,但又好像并不那么簡單。

的確,中國人是比較迷戀權力,迷戀權謀。迷戀權力和權謀,才會迷戀亂世。因為正如老于先生所說,只有在亂世,在文明與制度崩壞的時代,權力才會是政治的所有內涵。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權力斗爭的尖銳和復雜,也才會演繹到了極致。三國就是這樣一個時代。這個滿打滿算超不過一百年的“歷史小插曲”,被文學藝術作品一再演繹,成為茶樓酒肆經久不衰的節目,茶余飯后樂此不疲的話題,其根本原因,也許就在這里。

問題是,這樣一來,我們豈不都成了“鴉片鬼”?要知道,權術和權謀本是毒品。一旦裝進權力這桿“煙槍”,肯定越吸越上癮。最后,人就會變成鬼,或者人不人鬼不鬼。曹操、劉備、孫權,莫不如此,只有諸葛亮是個異數。然而,作風正派的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也“被權謀”。又是“錦囊妙計”,又是“三氣周瑜”,活像一個“毒品販子”。只不過,由于道德傾向的原因,這些權謀被說成是“智慧”,堂而皇之地受到推崇。這就正如《潛伏》。盡管它的主題歌高唱“那是真愛永遠”和“那是忠誠永遠”,卻絲毫不妨礙人們從中獲取“職場經驗”,考察“辦公室政治”,對余則成的戰術“活學活用”。看來,我們總是有辦法,在權謀與智慧之間,進行自己需要的轉換。毒性浸淫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沒辦法,咱中國人,就好這一口!

這就不好辦。首先,權謀這玩意,要想文藝作品不寫,除非生活當中絕無。文學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裝作看不見,那可就假了。何況,生活中比比皆是,光把文學藝術領域打掃得干干凈凈,管用嗎?恐怕不但不管用,還只會坑了那些老實巴交、天真爛漫的,把他們弄得一點“免疫能力”和“防身技巧”都沒有。至于那些存心想學壞使壞的,也不一定要看《三國》或者《潛伏》。他們還可以在生活中“學習”嘛!說得難聽一點,那才真是“生動鮮活”的“大課堂”呢!你,能把生活也給禁了?

禁不了,也不能禁。因為看權謀戲的人,形形色色,心態各異。有想“學手藝”的,也有“看熱鬧”的。世界上那么多警匪片,觀者如云,總不成都是想去做賊。所以,不能說愛看《三國演義》和“三國戲”的人,都是“鴉片鬼”。更何況,就算我等有那“賊心”,恐怕也沒“賊難耐”。無權無勢的,咋“玩弄權術”呀?

當然,你可以說喜歡看這種“熱鬧”,心態不正,格調不高。你還可以說,這是因為中國人的“國民性”出了問題。這些我都可以同意,只不過想提醒兩點。第一,喜歡看宮廷政變和勾心斗角的,并不光是中國人。第二,你可以自己拒絕觀看,但沒有權力不準別人喜歡。畢竟,看權謀戲,并不違法犯罪;演權謀戲,也還在言論自由的范圍。說得重一點,這也是一種“公民權利”。比方說,對歷史的“知情權”。

事實上,比權術和權謀更恐怖的,是權力的不受限制。這才是曹操、劉備和孫權的問題所在,尤其是他們晚年的問題所在。相比較而言,他們那點權術和權謀,反倒是“小兒科”。所以,我們要防的,首先是權力的濫用。其次,是權術的玩弄。再次,才是一般小民對權謀的津津樂道。何況,只要說到中國歷史,尤其是是中國的政治史,這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也所以,弄得舞臺和銀幕上滿是權術,不可;干干凈凈,一點沒有,不必。

總之,權術、權謀和權力斗爭,也是可以搬上銀幕,搬上舞臺的。只不過,得備加小心。首先,編劇也好,導演也好,都應該“端正態度”。怎樣“端正”?堅持批判的立場,批判的態度。最好,是能夠把“權力不受限制”如何害人害己、禍國殃民,以及權術和權謀為什么有毒,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給癡迷此道的人以警醒。這是上乘。如不能,最起碼也不能欣賞、贊美。這是底線。突破底線,就是對社會不負責任了。

至于讀者和觀眾,我建議“調整心態”。如何“調整”?高標是“參加批判”,底線是“不做教材”。不過說實話,最靠譜的,還是權當“智力游戲”。看戲又不是上課,較什么真呢?戲者戲也,權當好玩吧!請注意,是“權當”。

這樣一來,“鴉片”就變成了“香煙”。香煙當然也有問題。但恕我直言,禁煙這事,恐怕禁到公共場所和未成年人,也就為止。為什么?因為我們“需要有點問題”。人性是很復雜的。就個體而言,往往是有善也有惡。善的一面固然要保護、升華,惡的一面也需要宣泄、釋放。所以,人,有時候也是要做點“壞事”,犯點“錯誤”的。孔夫子,也會發脾氣罵人么!關鍵是“度”。吸煙,是“適度自殘”;講葷段子,是“適度涉黃”;看權謀戲,是“適度作惡”(其實也沒作)。這些都無傷大雅,也不必大驚小怪。

不過,對待權謀的游戲心態,是要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不把權力當回事。只有全社會都不再把權力當回事,我們才能以超然的態度,來看待歷史上的權力斗爭──或者當作“教訓”來記取,永不再犯;或者當作“游戲”來消遣,一笑了之。那將是一種純粹的“游戲”。那樣的三國戲,恐怕就連“香煙”都不算,只能算是“口香糖”了。

我們不妨期待著這一天。

易中天  刊載于2010618日《南方都市報》B15版,責任編輯侯虹斌  


傑茗 2010-07-15 08:32:57

[新一篇] 民間力量和道教同影響諸葛亮服飾

[舊一篇] 北京晚報:三國倡導的“義”文化,今日在何方?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