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18)——蔣中正當權與北伐的開始

>>>  緬懷先烈—追憶民國歷史  >>> 簡體     傳統

8月1日

1926年1月國民黨二大后,蔣介石的地位迅速上升,成為國民黨內僅次于汪兆銘的二號人物。在這一時期,蘇聯顧問和中共的勢力也得到了增強,汪兆銘也成了國共兩黨公認的左派領袖,甚至“一切事多與鮑羅廷商量”,為共產黨在國民黨中的發展不斷提供便利。而蔣介石在最初本是不贊同容共的,所以看到共產黨在國民黨內越做越大,心中不免担憂,他曾向汪兆銘指出,革命實權不可落入俄人之手,與第三國際的聯系需在一定限度內,不能使國民黨喪失自主地位。在國民黨二大彈劾“西山會議派”時,蔣介石主張團結本黨,對“西山會議派”從輕處分,借以獲取右派人士的支持;同時,在這次大會上,蔣介石還提出“出兵北伐,統一中國”,但遭到了代替鮑羅廷的總顧問季山嘉的反對,二人矛盾突顯。

民國百年
民國百年

此后,季山嘉又削減黃埔軍校經費,增加王懋功第二師經費,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和懷疑;2月24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兩廣統一委員會,將廣西的軍隊改編為第八、第九軍,然而當時廣東有6個軍,按照次序,廣西軍隊應該為第七、第八軍,蔣介石認為季山嘉將第七軍的建制空下來必然是企圖動員王懋功背叛自己,然后任命王懋功為第七軍軍長,于是迅速將王懋功扣留,押送到上海。在整個蔣介石與季山嘉的矛盾沖突中,汪兆銘一直支持季山嘉,汪、蔣在刺廖案后驅逐胡漢民、許崇智上的合作正式宣告結束,新一輪權力角逐即將開始。

1926年3月18日,代理海軍局局長、中共黨員李之龍得到命令,要求速派得力兵艦兩艘開赴黃埔,李之龍隨即令中山、寶璧兩艦于19日從廣州啟程,但到達黃埔后發現被并沒什么任務,于是又開回廣州。這時,蔣介石宣稱中共李之龍欲造反,并于3月19日夜下令逮捕李之龍,扣留中山艦,解除其武裝,包圍蘇聯顧問住所和共產黨機關,扣押了國民黨左派數十人。這就是“中山艦事件”,也稱“三·二零事變”。

民國百年

對于“中山艦事件”的歷史真相一直都是個謎,共產黨的歷史課本上認為這一事件是蔣介石一手策劃的,中山艦的調令根本就出自蔣介石之手,其目的在于打擊共產黨、國民黨左派和蘇聯顧問;在海外,也有學者認為,正如蔣介石所認為,事件的原因是汪兆銘和蘇聯顧問以及中共欲綁架蔣介石,用中山艦將其劫持到海參崴,然后送到蘇聯,達到排蔣之目的;另有少數人,包括一些事件當事人認為,事件的發生完全是國民黨內左派和右派斗爭的結果,李之龍派出中山艦,并非蔣介石所說,是在沒有接到命令的情況下擅自調遣,同時中共也與此事無關,更無造反、暴動之意,這完全是汪兆銘和蘇聯顧問的陰謀。

因為蔣介石一開始覺得“中山艦事件”是因汪兆銘和蘇聯顧問要綁架自己而起,所以他在事發之初,曾考慮到汕頭避難,但隨后蔣介石便發現這是一個搬到汪兆銘、奪取大權的良機。“中山艦事件”爆發后蔣介石所采取的應對行動引起了汪兆銘的不滿,他覺得自己是國民政府主席,又是軍事委員會主席,蔣介石這么大的舉措居然不通知自己,簡直就是造反。這時,汪兆銘認為憑自己在黨內的地位和資歷,蔣介石根本不可能搬倒自己,于是開始部署“反擊”,但很快他就發現,整個廣州都被蔣介石控制了,他根本沒法派人到黃埔搬救兵。鑒于蔣介石軍權在握,汪兆銘不得不離開廣州去了香港,后前往法國。

“中山艦事件”后,蘇聯顧問季山嘉被迫回國,第二師各級黨代表均被解除,黃埔軍校內的中共黨員被迫全部撤出。不過這次事件并沒有從根本上動搖國共合作,蔣介石還需要中共的力量進行北伐,也需要蘇聯的繼續支持,所以他并沒有和中共決裂,只不過是削弱了一下中共在國民政府內的力量。同時,共產國際在國民革命尚未成功的情況下,也需要繼續利用蔣介石,所以事件發生時,身在莫斯科的鮑羅廷和加侖立刻趕回廣州,與蔣介石談判,達成了繼續聯合共產黨,共同完成北伐的協議。從“中山艦事件”開始,蔣介石逐步成為了國民黨內的新右派。

汪兆銘被迫辭職出洋后,譚延闿代理國民政府主席。1926年5月15日,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在廣州召開,大會通過了蔣介石提出的《整理黨務決議案》,即所謂“整理黨務案”。整理黨務案是國民黨“聯俄容共”期間肯定其領導地位的一部具體文獻,它規定共產黨員在國民黨各高級黨部的委員比例不得超過1/3,共產黨員不得担任國民黨中央各部部長,國民黨員不得加入共產黨,共產黨須將其加入國民黨之黨員名單交國民黨中央保存,第三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指示以及中國共產黨對加入國民黨的共產黨員的指示,均須先交國共兩黨聯席會議討論通過等。對于該提案,中共領導人陳獨秀等和蘇聯顧問鮑羅廷妥協退讓,派張國燾到廣州指示出席二屆二中全會的中共代表接受提案,使提案順利通過。

隨后,原任國民黨中央部長的中共黨員全部離職,國民黨右派取代之。蔣介石出任中央組織部部長兼軍人部部長,后又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掌控了國民黨黨、政、軍大權,擁有了左右全局的力量。

在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蔣介石提出的準備北伐的議案也得到通過。1926年6月4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召開臨時全體會議,決定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6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兼軍事委員會主席。7月1日,蔣介石以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身份下達了北伐的動員令;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戰爭正式開始。

民國百年

北伐戰爭,在大陸又被稱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該戰爭最終結束了民國的北洋軍閥統治時代,使中華民國政權歸于國民政府之下。由于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于北伐戰爭尚未完成之時,即與北方北洋軍閥政權存在時間上的交集,因此我將北伐戰爭分作兩段來講述,前一段就放在“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這部分,而后一段則放在“民國百年(五)”中繼續講述。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中國北方北洋軍閥大致有三大勢力。在直奉聯合打敗國民軍,控制北京政權后,直系吳佩孚控制湖南、湖北、四川、貴州和河南一帶,擁兵25萬。直系孫傳芳為東南五省聯軍總司令,其勢力在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和江西一帶,號稱20萬之眾。關外奉系張作霖雄踞東三省、熱河、察哈爾和直隸,再加上駐于山東隸屬奉系的張宗昌,奉軍兵力不下50萬人,當屬此時最強大的一支軍閥。

此外,退居西北的馮玉祥因加入了國民黨,故可不算做敵人。山西晉系的閻錫山因早年加入過同盟會,所以也可以認為是國民軍潛在的可合作者。

雖然形勢嚴峻,但還是有一些值得高興的好消息。統治湖南的軍閥趙恒惕與吳佩孚素有勾結,后唐生智與趙恒惕交惡,起兵反趙,吳佩孚遂于1926年4月派兵征討,也因此遲遲沒能北上與張作霖會面(上一次說過)。5月,吳佩孚軍擊敗唐生智,唐生智向廣州國民政府求援,廣州方面隨即派國民革命軍和桂軍入湘作戰。6月,唐生智在衡州取消代理湖南省長的名義,正式加入國民革命軍。

吳佩孚的參謀曾勸說:唐生智雖不足懼,但他如果投靠了廣東,其力量就不可小覷了,湖南的局部問題必將成為南北問題,不可不重視。從第一次護法戰爭開始就多次得心應手的處理過湖南問題的吳佩孚,這次小看了湖南,小看了唐生智,小看了南方的革命力量,他既不和廣東的革命勢力合流,又逼迫唐生智投靠了國民政府,對北伐的國民革命軍來說,這是個好消息,但對吳佩孚來說,這就是他走向失敗的開始。 


三鑒齋 2010-07-20 14:59:38

[新一篇] 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17)——吳張會晤和南口鏖戰

[舊一篇] 民國百年(四):北洋割據時期(19)——北伐軍三線告捷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