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藝術—第九章 如何利用“失敗機制”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蒸汽鍋爐安有壓力計,在壓力達到危險點時就會有所顯示。認識潛在的危險才能采取糾正措施,確保安全。斷街死巷和不能通行的道路如果沒有明確的標志供人識別,就會給你帶來不方便,耽誤你達到目的地。相反,如果你能識別路標并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那些繞行和斷街的標志,倒可以幫助你更容易、更有效地達到目的。

人體具有自己的“紅燈”標記和“危險標記”,醫生稱之為“癥狀”或“綜合癥狀”。病人總以為“癥狀”是可怕的東西,發燒、疼痛等等都“不是好事”。實際上,如果病人能夠認清這些癥狀并采取醫治措施,這些消極的征兆可以為病人服務,對他是有好處的。它們是維護身體健康的壓力計和紅燈標志。盲腸產生的疼痛對于病人來說似乎是“壞事”,實際上它為病人的生存服務著。如果他覺不出疼痛,他就不會采取措施把盲腸切除。

失敗型個性也有它的征兆。我們有必要認清自己所表現出來的失敗征兆,以便采取相應的行動。當我們認出某種個性的特點是失敗的標志時,這些征兆就自動作為“否定反饋數據”,指導我們走上通向創造性目標的道路。不過,我們不僅需要“知道”它們,而且每個人都應該“感覺到”它們。我們需要認清它們是我們不希望的、不想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深切地相信,這些東西不能帶來幸福。

誰也不可能超然于這些否定的感情和態度之外,即使是最成功的個性也時常經歷它們。重要的是認識這些征兆所在并采取積極的糾正措施。

失敗的圖象

我發現,如果病人把這些否定的反饋標志,或者我所說的“失敗機制”同“失敗”(Failure)一詞所包含的字母聯系起來,就很容易記住它們。這些否定的反饋資料是:

F-rustration(挫折)

  • ggressiveness(misdirected)(進取心)(誤用)

I-nsecurity(不安定)

L-oneliness(lack of “oneness”)(孤獨)(不完整)

U-ncertainty(猶豫)

R-esentment(憤恨)

E-mptiness(空虛)

理解是最好的治療

誰也不會故意懷著惡念下決心培養這些否定的特征。它們不是“偶然產生”的,也不證明人性的不完美。這些否定方法最初都是用來克服困難或解決問題的。我們采取這些否定方法,是因為我們錯誤地認為它們是擺脫困難的“一條路”。這些方法雖然以錯誤的前提為根據,卻仍然是有意義的,有目的的。它們構成了我們生活的一種方式。請記住,人性中最強大的動力之一是做出相應的反應。我們治療這些失敗的癥狀,不是靠意志力,而是靠理解——能夠“看出”它們不起作用或者不適用。事實可以幫我們擺脫它們。當我們能看到事實時,一開始使我們接受這些方法的本能力量就會反過來代表我們去清除它們。

(一)挫折

挫折是一種情緒上的感受,只要某種重要目標不能實現或某種強烈欲望受到壓抑時,這種感受就會產生。我們所有的人都必然會受到一定的挫折,因為作為人來講總是不完美、有缺陷的。年紀大一些之后,我們就會懂得,一切欲望不可能立即得到滿足。我們還會懂得,我們的“行為”永遠不可能象原來預期的那樣出色。我們也會接受這樣一個事實:盡善盡美并不是必需的,也用不著強求,能近乎完美就足以滿足實際的目的。我們懂得忍受一定的挫折而不因此灰心喪氣。

只有在某種挫折的經驗帶來極度不滿意和頹廢感從而造成情緒上的大波動時,挫折才成為失敗的一種癥狀。

連續不斷的挫折,往往意味著我們為自己確立的目標是不現實的,或者是我們形成的自我意象不適當,或是兩者兼而有之。

挫折不能解決問題

挫折、不滿足和不滿意的感覺,是我們在嬰兒時代學會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一個嬰兒餓了,他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不滿。于是,一只溫暖的手不知從什么地方神奇地出現,送來一瓶牛奶。如果嬰兒不舒服,他用同樣的方法表示不滿,溫暖的手又會神奇地出現,解決他的問題。很多孩子不斷地使用這種方法,只要表示自己受挫折,就能讓過于溺愛的父母替自己解決問題。他們所要做的事,只是感覺受挫折和不滿意,于是困難就解決了。這種生活方式對于嬰兒或某些小孩子是“適用”的,在成年人的生活中卻行不通。而我們很多人仍然要這樣做,對生活感到不滿足,表示哀傷,顯然是希望生活本身能憐憫我們——插手解決我們的問題——只要我們的感受壞到一定程度。S.吉姆不自覺地使用這種孩子的技巧,希望某種魔力能為他帶來他渴望的完美;N.哈利“練習”感受挫折和失敗練得太多,以至于失敗的感覺成了一種習慣。他把失敗感帶給自己的未來,期待的只有失敗。他的習慣性失敗感幫助他把自己創造成一個失敗者的形象。思想和情感是相輔相成的,感情是思想和觀念產生的士壤。正因為如此,本書自始至終都勸告讀者想象自己成功時的感受,而且現在就開始那樣地感受。

(二)進取心(誤用的)

過度的和誤用的進取心緊緊跟在挫折之后,就象黑夜緊緊跟著白天一樣。幾年前耶魯大學的一群科學家在《挫折和進取心》一書中證明了這個結論。

進取心本身并不象某些精神醫學家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不正常的行為模式。要達到一種目標,進取心和情感上的動力是十分必要的。追求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必須采取進取的方式而不是防御的或躊躇的態度。我們必須進取性地處理問題。確立一個重要的目標,就足以以我們的鍋爐里產生感情的蒸汽、造成進取的熱能。然而,我們在達到目標的過程中,如果受阻礙或受挫折,就要發生故障。感情的蒸汽受阻塞,需要尋找排泄口,如果得不到利用或者被誤用,就變成一種毀壞性的力量。一個工人如果想在老板的鼻子上揍一拳但又不敢下手,他必然會回家去打他的妻子,或者踢貓罵狗以圖發泄。他也可能把攻擊力轉移到自己身上,就象南美洲的一種毒蝎在發怒時會叮咬自己、死于自己的毒汁那樣。

集中火力,不要盲目出擊

失敗型個性不能把他的進取性對準一個有價值的目標。相反,他的進取性用在類似潰瘍、高血壓、焦慮、抽煙過度、強迫性工作過度之類的自毀渠道上,或者表現在對待別人時不安、生硬、嘮叨、挑剔、吹毛求疵。

如果他的目標是不現實的和不可能的,這種類型的人遭到失敗時會“比以往更賣力氣”。假如他發現自己的頭顱正撞在石墻上時,他會下意識地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把頭撞得更歷害一些。

對待進取性的方法并不是要消滅它,而是理解它,提供適當的渠道讓它表現出來。

知識就是力量

只要了解有關的機制,就可以幫助人處理好“挫折——進取”這個循環。方向不對的進取性就是企圖通過攻擊所有的目標,來擊中一個目標(原來確定的目標)。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你不能以制造另一個問題來解決原來的問題。如果你想對別人發火,冷靜下來問問自己:“這是不是僅僅因為我在工作中受了挫折?受挫折的原因是什么?”當你看出你的反應不適當時,你離控制這種反應就不遠了。同樣地,別人對你不禮貌時,如果你理解那可能不是有意的而是自動機制在作祟,你就不會那么動怒了。對方也許正在發泄他無法用來達到目標的蒸汽。很多車禍的肇因都是“挫折——進取”機制。下一次有人開車對你沒有禮貌時,不妨試試這樣做:不要因為受刺激而造成對自己的威脅,告訴自己:“那家伙跟我沒有什么私人成見。也許是他的妻子今天把早飯燒糊了,也許是因為他付不起房租,或者是老板把他開除了。”

情緒蒸汽的安全閥

遇到阻礙而達不到重要目標時,你會象一個蒸汽火車頭,充滿了蒸汽無處發泄。你需要一個排出過量感情蒸汽的安全閥。各種身體鍛煉都是消耗過剩能量的好方法。長途步行、俯臥撐、啞鈴操等等都是有益的。特別有益的是有目標可擊的運動——高爾未球、網球、保齡球、拳擊沙袋等等。很多受過挫折的女人直覺地意識到大運動量的鍛煉在消除過剩進取性方面的價值,她們在情緒低落后就會產生一種沖動,想把屋子里的家俱全都重新擺設一遍。另一個好辦法是用寫字來發泄情緒。給惹你生氣、使你受挫折的人寫一封信,把一切都發泄出來,毫無保留余地。然后把信燒掉。

利用進取性最好的渠道,就是按照它原來的用途,在朝著某一個目標前進時發泄。工作是治療的最佳方法,也是對付煩惱的心靈的最有效鎮靜劑。

(三)不安定

不安定的感覺建立在內心不適應的觀念或信念之上。如果你覺得“不配”達到要求,就會覺得不安。很多不安的感覺不在于我們內在能力真的不適應,而在于我們錯用了衡量的尺度。我們拿自己的實際能力同一個想象的,“理想的”,完美的或絕對的自我相比。用絕對化的標準考慮自己必然造成不安之感。

不安定的人覺得他應當“美好”,應當“成功”,應當“幸福”,有能力,泰然自若——只是應當而已。這些都是有價值的目標,但它們應當被看作、至少在它們的絕對意義上應當被看作能夠達到的目標,而不僅僅是“應當”。

由于人是一種追求目標的機制,所以,只有人朝著某種事物前進時,自我才能充分實現。人只有在向前運動,有所尋求時,才能保持他的平衡、鎮定和安全感。如果你認為自己達到了目標,你就變為靜止的,從而失去前進時的安穩與平衡。深信自己絕對“完好”的人,不僅沒有變得更好的動機,而且會覺得不安定,因為他必須保護自己的虛假偽裝。

腳踏實地

想要站在山尖上是不安全的。從心理上說,從高高的馬背上爬下來,你會覺得更安全。這一點很實用。它說明了體育中的“劣勢心理”。一支冠軍隊把自己看成“冠軍”時,他們就沒有再需要奮斗的地方,只能處于防衛的狀態。冠軍是為了防衛,為了保有某種東西;處于劣勢的人是為了爭取某種東西,所以常常能使局勢顛倒過來。我曾經認識一位拳擊手,他在贏得冠軍之前一直打得很好。緊接著他又失掉了冠軍寶座,輸得很慘。失去冠軍后,他又打得很好,從而重新奪魁。一個明智的經理對他說:“只要你能記住一件事,不管是作為挑戰者還是衛冕者,你都會打得很出色。那就是,你一踏進比賽場地,你就不是在衛冕,而是在奪取冠軍。你并沒有得到錦標——當你爬過繩子去的時候,你已經把它放在邊線上了。”

釀成不安的那種心理狀態本身就是一種“方法”,是用虛偽造作取代現實的一種方法,是一種向自己、向別人證明你優越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只能導致自己的失敗。如果你現在就是完美和優越的,那就沒有必要再奮斗、努力和嘗試。事實上,如果有人看見你在賣力氣,可能就會把它當作你并不優越的證據,所以你就干脆“不賣力氣”。你在戰斗中必然失敗,因為你失去了取勝的意志。

(四)孤獨

有時候,我們誰也免不了會感到孤獨,這也是我們作為人類的一員所付出的代價。但是,極度的或長期的孤獨感——與別人的關系完全被隔斷——卻是失敗機制的一種癥狀。

這種孤獨是由于遠離生活而造成的,是你真正的自我產生的孤獨。與真正的自我相隔絕的人,也就等于把自己同生活的最基本聯系割斷了。孤獨的人往往形成惡性循環,由于他覺得與自我格格不入,人與人的接觸不能十分滿意,就脫離這個社會隱居起來。這種作法切斷了發現自我的一條途徑,即通過社會生活同別人打成一片的途徑。同別人共事,與大家一起享受,有助于我們忘掉自己。在不停的談話中,在跳舞、玩耍或者為共同目標奮斗的過程中,我們會對別的事情有興趣,因而不再熱衷維護我們的虛偽和做作,我們了解了其他人之后,我們就覺得沒有什么可掩飾的。我們“解了凍”、變得更自然了。我們越這樣做越覺得能夠拋棄虛偽與做作,對自己的存在也沒什么不安了。

孤獨是一種行不通的“方法”

孤獨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方法,同其他人的聯絡線——特別是感情上的聯系被割斷了。它是保護理想的自我,避免暴露、傷害和侮辱的一種方法。孤獨的人害怕別人,經常抱怨說自己沒有朋友,也沒有跟他合群的人。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出于這種悲觀態度而不情愿地處理事情,非要別人來找他,非要別人采取第一步行動,非要別人取悅于他。他從來也沒有想過對社會環境作自己的貢獻。

不要顧慮你的感覺,要強迫你自己加入大家的行列,一開始會有“冷”的體驗,但只要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自己受到熱烈情緒的感染,也就會得到樂趣了。培養一些社交的技巧,可以給別人帶來更多的快樂:跳舞,打牌,彈鋼琴,打網球,交談,等等。舊的心理學有一條公理:經常暴露在可怕的事物面前,可以使人免于恐懼。如果孤獨的人不斷強迫自己同其他人發生社會關系——不是被動地、而是積極地做貢獻——他會逐漸發現,大部分人都是友好的,愿意接受他的。他的羞怯和靦腆會消失,在別人面前會感到更加自然。體驗到別人對自己的接受之后,他自己也能接受自己了。

(五)猶豫

猶豫是一種躲避錯誤也逃避責任的“方法”。它的錯誤前提是:如果不作決定,就不會有錯誤。認為自己完美的人對犯錯誤有難言的恐懼。他從來沒犯錯誤,一貫正確,所以,一旦他出了差錯,他所勾畫的完美的、全能的自我形象就崩潰了。因此,“做決定”成了生死攸關的大事。

一個“辦法”是盡量避免做出決定、盡量延長做決定的時間。另一個“辦法”是找一個現成的替罪羊。這種類型的人作起決定來很倉促,很不成熟,大家都知道這叫作“操之過急”。做決定對于他來說算不上什么,因為他是完美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犯錯誤,因此,何必要考慮事實或者后果?即使他的決定出了問題,他也可以維持這種虛偽的想法:只要使自己相信那是別人的過錯就行了。我們很容易看出這兩種人為什么都會失敗,后一種人總是因為采取一時沖動和欠考慮的行動而自食其果,前一種人毫無作為,因為他根本就沒有行動。用一句話來概括:“猶豫”不是保持正確的方法。

沒有人一貫正確

我們應當意識到,要求一個人永遠百分之百地正確是沒有必要的。我們通過自己的行動前進,犯錯誤,然后糾正前進路線,這是符合事物本質的。魚雷最終能擊中其目標,就是不斷地犯錯誤,又不斷地糾正路線的結果。如果你原地不動,就無法糾正自己的路線。“零”是無法改變或糾正的。你必須考慮一種情況下的已知事實,想象各種行動路線可能帶來的后果,選擇一條提供最佳解決辦法的路線——然后孤注一擲。你在前進中才能糾正自己的路線。

只有“小人物”“從不出錯”

認識“自我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防護性在猶豫不決中所起的作用,也能幫助我們克服猶豫。很多人猶豫不決的原因是,如果證明他們作錯了,担心會失去自尊。利用自尊為你服務,不要讓它妨礙你,應該相信這個真理:偉大人物和高尚的個性都會犯錯誤,也能承認錯誤,只有小人物才怕承認自己犯了錯誤。

T.A.愛迪生夫人說:“愛迪生不斷使用消去法來解決問題。如果有人問他,是否因為有許許多多的方法都沒有奏效而喪失信心,他會說,‘不,我沒有喪失信心,因為每一次錯誤的嘗試被拋棄之后,我就向前邁進了一步’。”

(六)憤恨

失敗型個性在為自己的失敗找替罪羊或者找托辭的時候,常常會責怪社會、“制度”、生活、“運氣”。他對別人得到的成功和幸福憤憤不平,因為這向他證明生活在他這里缺少變化,他受到的待遇不公平。憤恨是拿“不公平待遇”、“不公正”等術語來解釋我們的失敗,使這種失敗能說得過去的一種企圖。但是,作為失敗的一種慰藉,憤恨比疾病更糟糕。憤恨是毒化精神的毒劑,它使人得不到快樂,并且把爭取成功的巨大能量消耗殆盡。憤恨往往能造成惡性循環。心懷不平而又盛氣凌人的人很難與他人合作;而合作者不夠熱情或者老板指責他工作的缺陷,又會使他多一層理由感到憤憤不平。

憤恨是失敗的“方法”

憤恨也是使我們妄自尊大的一種“方法”。很多人從“被虧待”的感覺中得到一種不正常的滿足。從道德上講,不公正的犧牲品、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比造成不公正的人更優越一些。

憤恨還是一種“方法”或企圖,用以消弭已經發生的、真正的或假想的錯誤或不公。憤恨的人是想在所謂人生的法庭上“打贏他的官司”。如果他能有足夠的憤恨,從而“證明”不公平,某種神奇的方法也會“澄清”那些使他產生憤恨的環境或事件,以此作為他的一種補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憤恨是對既成事實的一種抗拒和排斥。

憤恨創造低劣的自我意象

憤恨不平即使有真正的不公平和錯誤為基礎,也不是取得勝利的方法。它很快就會成為一種感情習慣。你習慣性地感覺自己是非正義的犧牲品,就會把自己描繪成一個犧牲者的形象。你懷有一種內在的感情,尋找一種合適的外在借口,這樣就容易找到不公正的“證據”,或者幻想你被虧待了,即使是對最沒有惡意的話和最沒有偏向性的情況也會如此。

習慣性的憤恨必定會導致自我憐憫,那又是人所養成的最壞習慣。當這些習慣根深蒂固之后,人離開它們就會覺得不“正常”或不“自然”,并且最終開始尋找“不公平”。

有人說,這種人只有在受罪時才會覺得正常。

情緒上的憤恨習慣和自我憐憫同時也會伴隨著一個沒有能力的、低劣的自我意象。你會把自己想象為一個可憐的人,一個犧牲品,永遠得不到快樂。

憤恨的真正起因

請記住,你的憤恨不是其他人、事件或環境引起的。它的起因是你自己感情上的反應。只有你自己能克服它。只要你堅定地相信,憤恨和自憐并不是爭取幸福和成功的方法,而是造成失敗和不幸的根源,你就能克服它們。

只要你懷有憤恨之情,就完全不可能把自己想象為一個自信、自立、自決的人,一個“主宰自己的靈魂、掌握自己的命運”的人。憤恨不平的人把自己交付在別人手里,由別人來決定他該怎樣感受、怎樣行動。他完完全全依賴于別人,就象乞丐一樣。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強加在別人頭上。如果別人該做出犧牲使你快樂,那么,事情沒有按照你的意愿發展時你也會憤恨不平。如果你覺得別人永遠“欠”你的情,永遠應該接受或欣賞你的高貴價值,那么,當這些“債”得不到償還時你也會憤恨不平。如果生活也有欠于你,那么,當生活不太慷慨的時候你仍舊會憤恨不平。

因此,憤恨是同創造性目標追求不一致的東西。在創造性目標追求中,你是行動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你確立自己的目標,誰也不欠你什么東西。你自己追尋你的目標,對你自己的成功和幸福負責。憤恨與這幅圖象不協調,正因為如此,它是一種“失敗機制”。

(七)空虛

一個人的內心如果還有能力享受時,他就能在日常很多簡單平凡的事物中發現樂趣,也能享受在物質方面獲得的任何成功。一個內心的享受能力已經死去的人在什么事情上都找不到樂趣:沒有一個目標值得他努力,生活枯燥之極,一切都沒有價值。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的人,整夜整夜地在夜總會里鬼混,自以為是在享受生活。他們四處飄泊,在人群里轉來轉去,希望找到樂趣,但找到的總是一個空殼。事實上,樂趣是創造性功能和創造性目標追求的一種伴隨物。你可能贏得虛幻的“成功”,而得到的只是一場空歡喜。

目標有價值,生活就有價值

空虛是你沒有創造地生活的征兆。不是你沒有樹立一個自認為是重要的目標,就是你沒有運用你的才能和努力去追求一個重要的目標。沒有自己的目標的人會得出悲觀的結論:“生活沒有目的。”沒有目標值得奮斗的人會得出結論說:“生活沒有價值。”沒有重要工作的人會抱怨說:“沒有事情可做。”相反,積極從事于一種斗爭或者追求一個重要目標的人不會總結出生活沒有意義和樂趣的悲觀哲理。

空虛不是取勝的方法

失敗機制本身是有持久性的,除非我們介入、打破那種惡性循環。空虛一旦被人體驗到之后,可以變成一種逃避努力、工作和責任的“方法”,變成一種口實,一種理由,為沒有創造性的生活開脫。如果一切都是虛無,如果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物,如果怎么也找不到樂趣,我們為什么要自找苦吃?為什么要費力氣?如果生活象是一家紡織廠——我們每天工作八個小時,僅僅是為了有一間屋子能夠睡覺,而睡八個小時又僅僅是為了第二天的工作——我們對它何必那么熱衷?然而,只要我們走出這家紡織廠,不再繞著它轉圈子,而是選擇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并且親自去追求,那么,這一切狡辨的“理由”就不存在了,我們就的的確確能體驗到快樂和滿足。

怎樣利用否定思維

我堅決相信利用否定思維的作用。我們需要了解否定的東西,在前進中才能避開它們。打高爾夫球的人需要知道洼地和沙坑在什么地方——但是不會總想著這些坑坑洼洼——免得把球打進那里。他的心里“瞟著”坑洼,但也“盯著”草地。正確利用這類“否定思維”,可以引導我們走向成功之路,前提是:

(1)           對否定的東西注意到使我們警覺危險的程度。

(2)           我們要認清什么是否定的東西——是我們不希望的東西、我們不需要的東西、不能帶來真正幸福的東西。

(3)           我們要立即采取糾正的措施,從成功機制中選擇一種對應的積極因素取而代之。這些措施將及時形成一種自動反射,轉變為我們內在導向系統的一個部分。否定的反饋將作為一種自動控制發揮作用,幫助我們“避開”失敗,引導我們取得成功。


獨眼易龍編輯整理 2013-08-28 13:00:39

[新一篇] 人性藝術—第八章 “成功型”個性的諸因素

[舊一篇] 人性藝術—第十章 使情感變得更美好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