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戲曲---羅羅腔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羅羅腔表演形式活潑,唱腔優美動聽,生活氣息濃厚,是大同地區、河北部分地區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戲曲劇種。據清朝康熙年間戲劇家劉廷璣著《在園雜記》中記載:“近今且變弋陽腔為四平腔、京腔、衛腔,甚至等而下之為梆子腔、亂彈腔、巫娘腔、嗩吶腔、羅羅腔矣,愈趨愈卑,新奇迭出,終以昆腔為正音。”由此可見,羅羅腔是由弋陽腔演變而來的,其形成年代起碼是在康熙年間以前,甚至在明代末年就有了雛形的羅羅腔,它主要活動在冀中地區。

  清朝同治、光緒年間,京劇、河北梆子興起之后,劇目豐富,名伶輩出,各個班社實力很強,相比之下的羅羅腔只能算個民間小劇種,各個方面都很遜色。因此,當時藝人們為了糊口,不得不到偏遠的山區另謀生路,于是就轉移到河北省的行唐、阜平與山西省的靈丘、廣靈、繁峙、渾源、應縣等地,并在雁北站住了腳根,成立起職業班社。據傳說,當時靈丘有個唱旦的演員,名叫雷有子,專攻青衣、小旦,唱腔優美動聽,表演藝術高超,踩起小旦“蹺子”飄然如飛,多少觀眾為之傾倒,享有“看了雷有旦,三天不吃飯”的盛譽。

  解放以后,靈丘縣成立羅羅腔劇團。在長期的演出活動中,羅羅腔在唱腔吐字、念白里柔合了雁北地方色彩,使之從演出劇目到音樂唱腔及藝術表演等各個方面都有所發展,并以其獨特的劇種風格贏得了觀眾的贊賞。

  羅羅腔傳統音樂唱腔主要有:“甩板”、“數詞”、“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娃子”、“哭腔”、“起膛”等十多種,其中“數詞”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說唱性強,很有曲藝說唱的味道。

  文武場樂器與梆子劇種大同小異,有些曲牌和鑼鼓經也是從梆子劇種借鑒而來的。

  傳統代表劇目有:“小二姐做夢”、“錦緞記”、“讀絨花”、“龍寶寺”、“黑驢告狀”、“兩狼山”、“楊家將”、“羅通掃北”、“飛天閘”、“描金柜”等四十多個劇目


網載 2013-09-10 20:54:58

[新一篇] 中華戲曲---繁峙秧歌戲

[舊一篇] 中華戲曲---耍孩兒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