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研究 兩次鴉片戰爭比較教授法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認真分析比較“中英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兩課,不難發現,第二次鴉片戰爭實質上是中英鴉片戰爭的繼續,同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和掠奪中華民族罪行史的一部分。
  兩起戰爭皆因鴉片而起,都以清政府喪權辱國為結局。它們不是孤立的,是有著內在聯系的歷史事件,有其共性。因此在教授這兩課時,采用縱橫比較的方法,則能使學生對兩起歷史事件、現象的全過程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理解和認識。它有利于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清本質,培養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觀察、理解、分析和評價歷史以及識辨大是大非的能力。這也是根據學生怎樣學來設計自己怎樣教的重要原則。
  首先,這兩次鴉片戰爭,有相似之處,可把它們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異同點。
  兩次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強的侵略擴張。第一次,是英國迫切需要對外奪取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國,想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謂戰爭的導火線,僅是發動戰爭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這一特定歷史現象所反映的本質問題。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中國的禁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試想,當時如果沒有禁煙運動,沒有兩起事件的發生,它們就會偃旗息鼓嗎?否。它們依然會尋找另外的借口發動戰爭。因為它們早已選中中國作為其侵略對象,蓄謀已久,戰爭遲早要爆發。
  在教學中啟發學生透過歷史的表面現象,認清侵略者的本質和狡詐手段,區別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進程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鑒別事物的能力,這是歷史教學應遵循的原則之一。
  在這兩次反侵略戰爭中,我們試比較一下清政府、愛國官兵和中國人民各持什么態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和人民大眾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內:道光帝驚恐萬分,派琦善到廣州與英軍談判,琦善妥協,奕山投降,牛鑒臨陣脫逃,后來簽訂了屈辱的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浦條約》。愛國官兵和廣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關天培、葛云飛、陳化成等英勇犧牲。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清政府不作認真的戰爭準備,完全寄希望于俄美兩國“調停”。當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后,咸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最終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與此相對照的是,南海、番禺兩縣幾萬人民成立團練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臺的士兵開炮打擊入侵者,大沽人民冒著槍林彈雨,給戰士送餅送面。
  我們再分析一下戰爭的性質、結局、戰敗的主要原因。這里應指出的是,兩次鴉片戰爭對于中國人民來說,都是反對外來侵略的正義戰爭。英、法、美等國是侵略者,是非正義的,而中國都是戰敗國。正義之師折旗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經濟和軍事落后,經不起洋槍洋炮的打擊,亦是先進的資本主義制度戰勝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鑄成民族的奇恥大辱。
  那么,鴉片戰爭給中國造成的影響又如何呢?戰前,中國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戰后,列強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攫取了巨大權益:中國領土喪失,中國主權遭破壞;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源源不斷地傾銷中國市場,中國經濟遭到扼殺。中國從此由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除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更加尖銳外,還增添了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中國人民被迫肩負起反帝反封建的雙重革命任務。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
  再將《天津條約》、《北京條約》聯系《南京條約》加以比較分析,可以進一步認清列強們得寸進尺的強盜嘴臉和清政府步步退讓的腐敗無能。
  《天津條約》簽訂前,外國與清政府辦理外交事務,是由兩廣總督出面的,而簽約后,外國公使則直接控制清政府,干涉中國內政。清王朝開始逐步蛻變為傀儡政權,成為列強鎮壓人民革命的工具。《南京條約》規定的“五口通商”,只限于東南沿海地區,而《天津條約》中的“十口通商”,卻擴大北至營口,南至海南島的瓊州,而且還深入到中國內地——長江中游的漢口。它表明西方列強鯨吞中國已逐步深入。第二次鴉片戰爭擴大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掠奪的侵略權益,使鴉片輸入合法化,達到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的目的。外國船艦可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使侵略者取得了內河航行權。侵略者特權不斷升級,這是《南京條約》中所沒有的。《南京條約》中把香港島割給英國,《北京條約》又把九龍司拱手相讓,等等。這些事實都佐證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開頭,第二次鴉片戰爭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延續。其共性是資本主義列強向外侵略擴張,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造成民族恥辱和災難。
  兩次鴉片戰爭還給我們共同的教訓和啟示:鎖國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中國近百年史是貧窮落后屈辱挨打的歷史,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史。作為中華民族的每個成員,要熱愛自己的祖國,要了解祖國的過去,不忘昨天,珍惜今天,創建美好的明天。當今世界,列強林立,以強凌弱,以富欺窮的霸權主義行徑并未改變,亡我之心沒變,要維護中華民族獨立主權和民族尊嚴,必須振興中華,堅持改革開放,改變祖國貧窮落后現狀。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第5中學)〔責任編輯:汪謙干〕
  
  
  
安徽史學合肥96-97G32中學歷史教學黃敏19961996 作者:安徽史學合肥96-97G32中學歷史教學黃敏19961996

網載 2013-09-10 20:50:28

[新一篇] 歷史教學應適當引導學生進行逆向考察

[舊一篇] 歷史教學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探索與實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