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談語文課堂的生活化教學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活書是活的知識之寶庫。花草是活書,樹木是活書,飛禽走獸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雨霧,天體運行都是活書。活的人、活的問題、活的文化、活的武功、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變化,都是活的知識的寶庫,都是活的書”。(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的話告訴我們,語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生活處處是語文,它蘊藏著無窮無盡的知識。語文教師應該挖掘生活中的語文,把課本當作學生伙伴,把世界當作學生的課本。
  我們的教學實踐也表明,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因而,我們的課堂教學應加強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既過濾生活,又激活課堂,進而真真切切地實施生活化的教學。
  一、閱讀教學中再現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是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實踐證明,“充分提供情節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生活化教學的意義也是如此。有的課文內容距學生的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時可以借助情境的創設再現課文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使學生身臨其境,激起學習興趣,引起高度注意,較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如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則可以把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畫面展現在學生面前,以至切身的體驗,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感受。
  例如,在教學生賞析張之路的《羚羊木雕》時,我先不做任何闡述,上課就讓學生反復分角色誦讀,然后讓他們結合自己生活經驗談談自己對事件的看法。學生紛紛發言,有的說讀到了“我”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后,在父母的阻撓下又拿回來的傷心事,有的說讀到了“我”父母的吝嗇和不通情理,有的說讀到了“我”的懦弱,有的說讀到了萬芳的仗義和善解人意,更妙的是有位學生說讀到了“我”的傷心是自己造成的。因為她知道她父母連褲子劃破都會懲罚她,何況這么名貴的木雕呢,完全是“我”做事感情用事,傷害自己也傷害了萬芳,傷害了朋友之間的感情。學生是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主體,是有獨特個性的發展主體。教師應該允許學生最后選定的答案豐富多彩,表明他尊重學習發展的主體,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也就是尊重了學生的獨特個性。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然后,我再讓學生訴訴自己心里的苦,引導學生怎樣評價父母,看待父母的嘮叨、父母的嚴厲。在學生獲取新知與新體驗的同時,引導他們說說此時你最想和父母說什么。最后他們的認知需求、創新意識、成就愿望就連同他們學語文的興趣一起得到了不斷點擊與釋放。
  二、寫作教學中思考生活
  作文是最能體現學生生活世界的一面鏡子。但從近兩年初中學生的文章來看,寫校園生活、家庭生活、電視網絡虛擬生活的較多,真正寫參與社會實踐、參觀考察公益活動、體育科技娛樂活動的不多。
  究其原因,學生活動的范圍不廣、活動的次數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觀察生活世界的能力,教師就得利用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來拓展視野。教材中,有的課文內容是學生常見和比較熟悉的生活現象,但往往又是他們熟視無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學時就應指導學生再留心去觀察,通過觀察去認識生活,過濾生活,理解課文,強化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觀察和理解能力。
  例如環保話題,可以先通過多媒體播放環保歌曲《夢開始的地方》,并通過大屏幕循環打出歷年環保的主題詞。讓學生通過聆聽,談自己聽了歌曲后的體會。然后,再請同學們看一組圖片:
  圖片1 在海洋上漂浮著大量的垃圾,垃圾布滿了海面,一直和海上的孤島相連,一位被困在島上很久了的男子很欣喜地以為海面上架起了橋,向著這座垃圾橋跑去。(垃圾污染海洋)
  圖片2 哺育了我們人類的地球被塑料袋包圍著,正在痛苦地掙扎著、喘著氣。(白色污染包圍地球)
  圖片3 幾位荷槍實彈的警察保護著一位提著純水的男子,走向一輛運水車,就像現在的警察保衛著運鈔車一樣。(人類面臨著飲水危機)
  看了圖片后,同學們議論紛紛。此時,再讓學生聯系實際想一想漫畫所描繪的內容,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類似情景。許多同學們發現了卻沒有感覺它的存在,沒有想過產生的原因,更沒有考慮過如何改變這現狀。于是討論的問題就多了,觀察生活的方法也由此有了切入的角度。同學們紛紛走進生活捕捉畫面,并為畫面寫下各自的說明。
  三、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
  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語文素養是指適應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續發展前景的綜合素養。要培養這種以促進人的發展為宗旨的綜合素養,必須將教育和生活緊密相連。
  教學的生活化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實的生活背景中,從而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化為學生作為生活主體的內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例如組織教學《我愛我家》綜合實踐活動時,我安排表演,情節是一個淘氣孩子因媽媽嘮叨負氣出走,媽媽著急不知如何是好。這時讓學生評評孩子的做法和媽媽的言行,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體會媽媽的良苦用心,進而體驗母愛的平凡與偉大。
  四、教材重構中升華生活
  語文教學從教的方面說,既包括在教學中對現成教材內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師對教材內容的“重構”——處理、加工、改編乃至增刪、更換。童話《皇帝的新裝》教學中,我與同事合作指導學生改編成課本劇,自編自演,邊演邊改,不僅在縣里獲一等獎,而且還獲得市一等獎并送到省里參評。學生在改編和表演過程中運用了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感知、感受、感悟,把語文和生活有機結合,無論是內容還是思想上都得到了升華。
  再如結合學生去過紹興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經歷,學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后,我即布置學生化身為少兒時的魯迅,以你自己的眼光與經歷,寫出你的玩耍與心情,表達你的見聞與體驗。這樣來體現生活、重構教材,既能加深理解原文內容,又能煥發童心童趣,還能鍛煉想象力與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一舉而三得,何樂而不為?
  五、辯證思維中分析生活
  “無不載道之文”,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載體或工具,而思維是語言的靈魂,提高學生的思維也就升華了語文的靈魂。如何才能深刻理解文章中所蘊涵的生活哲理呢?如《故鄉》中“這正如世上的路:其實地上本無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引導學生體會,句子里所指的路不僅僅是山野之路,而主要指的是人生之路、社會變革之路。回顧改革開放所走過來的路、一國兩制的設想的提出,進一步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只要大多數人覺悟起來,勇往直前,就能在黑暗的舊中國闖出一條光明之路。這樣,學生既對文章的生活哲理有了深刻理解,更對現實有了辯證的思考。
  去年寒假,我們組織學生走向現實生活,考察農耕文化,許多農村的學生在自己所在的村里,找出了上百件反映農耕生活的舊式農具和生活用具。犁、耙、秧馬、耘耥、鐵鋤、鐵鍬、水車、推谷板、篩子、風車、石臼、紡車、山襪、草鞋、煤油燈、藏茶葉的石灰缸、印花碗碟、錫制茶壺等等,還了解到了現代化的收割機、拖拉機、插秧機、采茶機、潛水泵、年糕機等。根據調查所得,我們又引發學生分析思考:采訪經過留給你什么感受?工具的造型給你哪些啟示?用具上的花紋圖飾給了你哪些思考?新式工具的出現使你有了哪些認識?你對新農村的建設又有哪些憧憬?把這些分析與思考寫下來便是思想的歷練、智慧之所得了。
  走語文教學生活化之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智慧的教師確實應該讓學生用生活的眼睛來尋找語文,確實應該讓學生用智慧的大腦過濾生活,生活化的課堂更應該用師生共同的智慧來激活。
  過濾生活,激活課堂。既立足于課內,又延伸于課外,是“大閱讀”與“語文生活化”重視學生長遠發展、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良好途徑。努力為學生的語文世界打造明麗廣闊的天空,才能培養大寫的人,這也是語文教師應盡的職責。

教學月刊:中學版杭州19~20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王蕓20072007
王蕓,浙江長興縣古城中學。313100
作者:教學月刊:中學版杭州19~20G311中學語文教與學(初中讀本)王蕓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0:51:44

[新一篇] 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舊一篇] 改良父母的雙語教育思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