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導練式教學模式的三個更新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省教研室中語組自1995年秋季開始在部分初中開展“以訓練為主的教學基本模式”的教改實驗,簡稱為導練式教學模式,就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其宗旨是徹底改革多年來“以教師講析為主的教學模式”帶來的學生課外作業繁重,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學生語文能力提高不快等老大難問題。導練式教學不僅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担,而且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盡快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切實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導練式教學由教師提示講述(5—10分鐘),指導學生訓練(25—30分鐘),答疑拓展(10—15分鐘)三個步驟組成,每堂課教師占用的時間由過去的40分鐘壓縮為20分鐘以內,學生活動的時間由過去的10分鐘左右增加到30分鐘以上(根據實際可稍做靈活變動)。這一課題改革的特點可歸納為“三個更新”。
   (一)思想觀念的更新
  更新思想觀念,樹立為現代化建設培養有用人才的總體指導思想。先進的教育思想和21世紀需要一代新人的時代要求,是課題研究的指南。
  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30年代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課堂上的“訓練”也是“做”的體現。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關于素質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人們素質的高低,主要是后天的環境和教育訓練中形成的”。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指出:“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老師之訓練必須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還指出:“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這些教育思想以及國內外無數教育家關于“以培養能力為主”的理論,都論證了能力與訓練不可分離的關系,啟迪我們“探討如何以教師的教為中心轉變到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途徑”,指明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二)教師教法的更新
  從根本上改變教師以講為主的格局,真正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一步教師的提示講述,一般占5分鐘左右,完成以下幾點:明確教學目標,對課文簡要提示(或重點難點,或寫作背景、作者情況等),巧設新知突破口,激發學生盡快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或專心于閱讀。例如在《海燕》這篇講讀課教學中,我借鑒了著名特級教師寧鴻彬老師在《分馬》一文教學中,讓學生換標題的方法,讓學生給《海燕》擬標題為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突破口。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很快就擬出十幾個新的題目,如戰斗使者,預言家,無畏的斗士,黑色閃電,高傲的精靈,革命精英,有的學生又在短語前加上“敏感、英勇、暴風雨”等詞加以修飾、異題同旨,達到快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順利地完成了課后“理解、分析”題一:這篇散文詩通過象征方法歌頌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繼而其象征意義、對比烘托作用得到體會理解,因此,對理解內容方面的課后的練習,教師要靈活地變通,使問題有較大的覆蓋面,便于調動全體學生感知課文的能力,促使盡快領會課文,鍛煉學生表達、思維能力。
  第二步,在學生訓練中教師累計用3至5分鐘的時間進行疏通、導航、或延遲評判,激發變通,把學生的活動及時引向深入,發展學生的思維,并注意抓住發展學生智力的時機,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學生訓練內容,以現行教材本身的課后練習為主,教師要靈活、有序地加以改造,緊扣課文這個“例子”,通過訓練這一道“橋梁”,培養學生能力。如《海燕》一文,教師針對學生擬出“高傲的精靈”等含有“高傲”一詞的標題,為“理解課文深刻含義”這一重點和難點的新突破口質疑:文中4次出現“高傲”一詞,你不覺得重復嗎?各自的含義是什么?誰能各換一個適當的詞?以此來強化語感訓練,(對語言文字有靈敏的感覺,這種感覺通常叫做“語感”—葉圣陶語)這一設計激發學生以讀促思,首先自覺地劃出4處含有“高傲”一詞的語句,結合文句理解其“活”的含義。第一句“在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象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結合“黑色閃電”、“飛翔”理解“高傲”有矯健,勇猛之意。第二句“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通過“只有”、“勇敢”領會到是與“海鷗的飛竄、海鴨的呻吟、企鵝的“膽怯”形成鮮明對比,烘托海燕“高傲”即“勇敢、自在”之意。第三句“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因為歡樂而號叫!”教師點撥“飛舞”與“飛竄”的不同,結合“精靈”的注釋,學生又懂得了“高傲”的“勇猛而樂觀”之意。葉圣陶先生對訓練指導有很重要的論述:“教師于課文之關鍵處,含蓄處,當能作適當之指點,不為詳盡講說,而惟啟迪其思考,于學生最有實益。”還說:“學生思之而自通,所通將終身不忘。學生思之而不通,困惑甚深,教師于斯時為之說明,印入之深必逾于尋常聽講。”通過點撥學生思維逐步深入。第四句“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閃電中間,高傲地飛翔;這是勝利的預言家在叫喊:——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結合“海的怒吼”,“預言家”擬人、比喻來理解“高傲”不但沒有“傲慢、自以為了不起的”貶意,而且體會了它“矯健——勇敢——樂觀——超人的智慧”這一逐層深入的活的旨趣,飽含對海燕渴望在暴風雨中鍛煉成長的頌揚之情,這樣就自然而然地通過“揣摩、運用”中的練習三、四的詞義辨析、比喻擬人句的作用,訓練學生技能。呂淑湘先生指出:“學習語文不是學習一套知識,而是學習一種技能。”而技能是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手段,技能是在活的知識訓練中把知識和經驗移植到能力中去。從而實現“中學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使用現代語文”(呂淑湘語)
  第三步,答疑和拓展(一般占用10分鐘左右),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在訓練后教師要及時反饋、矯正,答疑拓寬,讓學生領悟學法,善于總結規律性知識,這不只對知識起到補救、鞏固、深化作用,也對學生拓寬思路,能力遷移和激發學習動機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使學生吸收知識的精華,駕馭科學的方法,陶冶高尚情操,掌握使用語文的工具。
   (三)學生學法的更新
  “以訓練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狀態,主動參與學習,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閱讀、表達(動口說,動手寫,動腦思),發揮聽、說、讀、寫、思訓練的整體效應。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學法、總結規律,逐步提高能力,發展創造力,獲得課堂最佳效果。
  以教本課后練習為主要訓練內容,這既不是機械地重復訓練,更迥異于題海戰術。因為新教科書的突出特點是:“從生活出發,扎實、活潑、有序的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課后訓練題富有強烈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富有導向功能,傳知啟智功能,轉化功能和激活動機功能。課后訓練題一般分為三個層次:即“理解、分析——揣摩、運用——積累、聯想”,是從理解到運用,從知識到能力,從課文本身擴展到其他,把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分解為若干訓練重點,按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的順序有計劃、有系統、科學化的安排。它既體現了學習一篇課文的大致過程,又反映了憑借課文這個“例子”提高讀寫聽說能力的一般程序。因此,教師點撥指導學生處理好課后訓練,教學任務就能成功高效地完成。
  總之,導練式教學模式,是深化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突破。其導向是把語文課上成真正的以訓練為主的語言文字訓練課,讓學生在若干訓練環節的具體實踐中,提高實用語文的本領。它既表現為“三個更新”,也體現了“四個結合”:與單元目標教學的結合,與從“例子”到能力的結合,與現實生活的大語觀結合,與創造教育的結合;也帶來了“四個突破”:利于能力培養、利于掌握科學的學法,利于規律性知識的歸結,利于減輕學生負担。最終目的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責任編輯 時曉紅)
  
  
  
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濟南277-278G31中學語文教學劉成前/林清瑞19971997 作者:山東師大學報:社科版濟南277-278G31中學語文教學劉成前/林清瑞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2:25

[新一篇] 淺談賓語和補語的對比教學

[舊一篇] 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