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詩意地生活著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法國詩人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意地生活,是一種對人間、對世界懷著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里到處都能感觸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遠離粗俗、鄙陋、愚鈍,走向精致、高雅、聰慧的生活。它能使活動主體擁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內在的、主體的體驗、氛圍和人際互動,使人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靈的和諧之中,生活在藝術的和詩意的氤氳之中。
  語文教師尤需詩意的生活。語文學科有更多的文學、藝術,有時其本身就是鮮亮的詩;語文里有更多的幻想和想象,有時其本身就是活著的童話;語文里有那么多的情和愛,有時其本身就是表達情和愛的滴著露水的花朵。竊以為,語文教學的失敗在于它有時太像誦讀《道德經》或研讀科學論文;語文教師的失敗在于他有時太像道德說教者或科學研究者。“兒童思想的本性要求有詩的創作”,“兒童的思維是藝術的、形象的,飽含著情感的思維。”“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感情的和審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學生全面的智力發展。”(蘇霍姆林斯基語)語文教育應該是充滿詩意的教育。充滿詩意的語文教育有著豐富的價值旨趣和精微的義理,它能更直接、更深邃地涵蘊著語文教育的真義,因而也能更凸顯出語文教育工作者所應具有的獨特的風格、識見、創意和襟懷。
  詩意,是對世界、對他人的真正的愛意、敬意,也是對自己的真正的愛意、敬意。詩意的生活是真正的“人”的生活。英國哲學家羅素在《幸福之路》中首先討論了什么導致人的不幸,他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過分地自我專注,把注意力僅僅集中到自己身上,過分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所作所為。因為所關注的對象十分有限,就扼殺了任何其他活動帶來的樂趣,缺乏不斷引入新的視野從而不斷更新自身的愉快經驗,結果導致無聊之至、煩悶之極,倦怠、厭煩,既厭倦這個世界,又厭倦自身,生活變成一件難以忍受的事情。應試教育的功利性,使我們教師把精力過多地集中到“名次”“待遇”上,丟掉了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真正的關愛。詩意地生活著,會使我們感覺到每一個早晨和夜晚,每一個日出和日落,每一片樹葉,每一朵鮮花;會感覺到過去不曾感覺到的那竹外桃花,春江中的鵝鴨,嫩嫩的蘆芽,荷尖上的蜻蜒,沾衣欲濕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楊柳風,可以遙看而近卻無的草色,以及在黑暗中啜泣呻吟在陽光下歡笑奔跑的種種生靈,所有的那些不知名的事物,我們生活于其間的現世與在歲月深處閃光的往世,以及他人的存在、他人的歡樂和痛苦、悲傷和喜悅……這實際也就拓展了自己生命的疆界,充實了自己生命的內涵,提高了自己生命的質量,消除了生命與生俱來的鄙吝、黑暗、逼仄和隔閡,以及由此帶來的憂愁和恐懼,和他人一道,肩并肩地站在升起的朝陽之中。這樣的生活,是堅實、寬厚有力量的生活,是擺脫物欲脫離低級趣味的生活,是散發著人性光芒的生活,是有目的的純潔的樸素的生機勃勃的生活。
  詩意地生活著,當然愛詩、愛文學、愛書。寧愿沒有像樣的服裝,也不愿舍棄喜愛的書籍。案頭上、飯桌上、床頭上,到處都是書。看到好書,會手不釋卷,甚至通宵達旦,直到讀出詩文背后那些鮮活生動的形象,讀出字里行間流動著的詩人們青春的活力與人生的熱情。詩文讀得多了,自己也變得有些深情蘊藉,溫文爾雅,興之所至,甚至不合時宜地想賣弄一番。一年的中秋節,在家里小斟幾盅的我惦記著班里的學生,便信步朝教室走去,見學生們正悄無聲息地上自習,想到這些學生們為了學業,中秋節不能與家人團圓,那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此時靈感忽至:何不在這特殊的時刻與學生交流一下感情?于是便悄聲細語地說:同學們,此時此刻,中秋佳節,皓月千里,萬千家庭正在月下品嘗著月餅和美酒。而我們,此時只能以知識為美酒,以課本為佳肴,度過這美好的夜晚。我想起了900多年前的蘇軾,在密州任上他于中秋之夜歡飲達旦、大醉,寫了一首流傳后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我一邊小聲背誦這首詞,一邊作解釋,同時又用行草在黑板上從右到左豎行板書出來。學生們都放下了書和筆,聽我帶著三分酒意,講了蘇軾外放的寥落情懷,曠達睿智的人生理念,困惑徘徊的意緒情態,殷切綿延的親情思念,超絕奇拔的浪漫構思,引人向上的風神情韻。我發現,我的細聲慢語產生了課堂上很難達到的直抵學生心靈的效果。他們凝神細聽,似乎懂得了蘇軾那迥絕塵寰的宇宙意識和無物不適隨緣自娛的人生態度,一個個浮想聯翩的神態仿佛隨著作者進入了那澄澈遼遠揮灑自如的詩詞境界。我知道,我講的很拙劣,但詩詞本身所具有的那種“自是天仙化人之筆”,超絕塵世之情,讓學生們感動了。這就夠了,讓學生暫時遠離一下這苦苦研讀的現實,知道世界上曾經存在著一個月明風清、充滿凄切詩情的境界,給他們的心靈注入一點詩意的感受和情趣,這就很好了。當我深情祝福他們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最美好的時代,應當大展宏圖時,我的感情完全和學生共鳴了。在他們遠離我以后的十多個中秋之夜,有時偶然接到他們的電話,回憶那晚上的經歷,會使我們又一次進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意境。
  詩意地生活著,會對自己所從事的語文教育充滿厚愛,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詩歌這美神的驕子引進課堂,使課堂充滿濃郁的詩意,創造出引人入勝的審美空間。教學朱自清的《春》,在引導學生朗讀、想象春的鮮活可愛生機盎然之后,讓他們課后廣泛搜集古詩詞中對春風、春雨、春花、春草、春水的描寫,課堂上再將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與課文精彩的描寫對照著讀。比如寫春雨,學生找出“天街小雨潤如酥”(韓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清明時節雨紛紛”“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沾衣欲濕杏花雨”(志南)、“子規聲里雨如煙”(范成大)等詩句。學生們讀得意趣盎然,如醉如癡,課堂上蕩漾著的濃濃詩意,像一泓甜美的清泉,滋潤著學生們的心田。教學《群英會蔣干中計》,一曲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就激起了學生情感的浪花。帶著這種詩情去感受周瑜的6次“笑”(其中3次“大笑”)、豪壯的語言和所唱的慷慨的歌詞:“丈夫處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又讓學生誦讀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李白《赤壁歌》:“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一時,課堂上回蕩著慷慨豪放的英雄氣概,奔涌著激越豪邁的情感的洪流。經過這樣無數次豪壯的、纏綿的、甜蜜的、悲哀的等等情感的陶冶,學生的情感會趨于豐富、細膩、深沉、純樸、明朗、美麗,同時知覺敏銳、思想活躍、想象豐富、樂于創造。這是明顯能夠感覺到的變化。
  詩意地生活著,生活便真的充滿詩意。學校生活本來就是浪漫、歡樂和青春的,如果再隨時隨地指導學生用詩人的眼光去觀察生活,用詩人的思維去想象生活,以詩人的身份去參與生活,并用詩來表現生活,生活便真的詩意盎然了。哪怕是悲哀、無奈和嘆息,也好像不那么可怕,變得富有文學意味了。請看上課、下課、做操這些日常生活在學生們的筆下是多么富有情趣。《上課》:“龍騰虎躍沸盈天,同學歡愉聲正喧。忽然上課鈴聲響,校園寂寂思悄然。”《下課》:“寂寂校園三月天,春花春草正悠然。突然下課鈴聲響,百鳥出籠滿院歡。”《上操》:“校園靜靜復空空,轉瞬急急聲匯騰。口令一出齊自舞,紅花碧樹笑東風。”《課堂》:“注目凝神細細聽,不遺一問定求通。眉頭微皺思潮涌,多少新知注心中。”《自習課》:“瀏覽一堂悄無聲,讀思寫算皆專情。只聽走筆沙沙響,恰似蠶食桑林中。”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帶著學生去參觀、游覽、采訪、看電影,或慰問老人、打掃街道、擦洗欄桿、植樹造林,以及夏令營、野餐,甚至平時生活,不光引導學生寫新聞、通訊等記敘文,有時也讓學生寫小詩。比如《雨后春晨》:“細雨叮咚敲夜窗,清晨十里杏花香。未及謀得春風面,已遣翠微綠草堂。”《夜聽蛙鳴》:“讀罷朦朧漸夢鄉,蛙鳴隱隱入耳房。人間春來第一唱,仁立窗前月茫茫。”當然,不少學生也寫了長短不拘的新詩。這樣十幾首、幾十首往墻上一貼或一印刷,就是一期吸引力特別強、師生爭相閱讀的詩歌專欄。這些詩雖然十分稚嫩,但通過讀詩、誦詩、寫詩,學生都好像有了一顆靈動的詩心,有了那可貴的詩情,甚至有了那樸拙得有些可笑復可愛的詩人氣質。這難道不是一個語文教師所期待著的收獲嗎?
《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朱學坤20012001朱學坤 江蘇邳州市教師進修學校 作者:《中學語文教學》京G31中學語文教與學朱學坤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3:44

[新一篇] 語文教師要強化四種素質

[舊一篇] 語文教材中范文編選策略初探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