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解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  ——評高清海《哲學的憧憬:<形而上學>的沉思》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近十余年來,在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的改革上,我國哲學界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思維路向:一種思維路向從肯定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的角度,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變革方式,應該是以現代科學和哲學的新成就充實、補充已有的哲學原理;另一種思維路向從否定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的角度,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變革是一場深刻的哲學革命,必須從內容到形式徹底更新原有的哲學原理體系。考察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我們認為,后者更符合當代哲學發展的趨向,唯有堅持這一趨向,才有可能創造適合當代中國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使我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達到世界水平。當然,這也是一條艱難的探索之路,不僅需要哲學創新的勇氣,更需要深厚的哲學功力。
  高清海教授始終以堅持后一趨向享譽我國哲學界。80年代,他曾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哲學與主體自我意識》兩部專著展開了他改革哲學原理教科書體系的總體思路:即從人、人的主體性出發,構造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由關注自然界到重視人、人與自然關系的轉向。在此基礎上,高清海教授又進一步研究了現代哲學的發展,并立足現代哲學的高度,重新審視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性質,認識到:“馬克思創立的哲學屬于現代哲學范疇,而且是新時代哲學的開創性理論和奠基性理論。”以往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局限性恰恰在于以近代哲學的思維方式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構造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這就決定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根本,就是徹底變革我們的哲學觀念,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由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變。這一觀點的確立,意味著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已經沖破了舊體系的束縛,發生了一次質的飛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人、人的主體性問題的研究已被置于一個全新的基礎之上。高清海教授的這一哲學成就凝結在他的新作《哲學的憧憬—一<形而上學>的沉思》(以下簡稱《憧憬》)一書中。在這部著作中,高清海教授引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而抒己見,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變革進行了系統的理論思考。
  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由近代哲學向現代哲學的轉變,是一項氣勢恢弘的哲學改造工程《憧憬》首先規劃了這一工程的基本構架。這就是消解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在《憧憬》中,消解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絕不是消極的破舊,而是積極的立新。所謂立新,就是立現代哲學觀念。但是,現代哲學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批判和否定傳統哲學中誕生,“在一定意義上也就是在否定形式中所肯定的傳統哲學”。由現代哲學的這一本質所決定,立新必定在破舊之中,只有在批判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中,才能了解現代哲學,真正掌握現代哲學的精神。這些說明,該書不僅揭示出了消解形而上學的實質和其中的積極意義,而且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改造植根于哲學理論的深層和全部哲學史的廣闊背景之中,找到了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現代哲學觀念的根本途徑。
  消解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首先是哲學本體論的變革。《憧憬》通過解析本體論的內在結構,提出本體論的變革最根本的是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該書分析道:本體論概念在演變中實際有兩種不同的涵義:一是作為研究對象領域的概念,是一種本體理論。在這種涵義中,它主要與認識論、方法論相區別,屬于研究“存在”本身本性的客觀理論。二是作為哲學的一種思維方式,代表一種哲學原則。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即是“對象被理解為由某種先在的本質所規定,必須深入到‘事實后面去’,發現出決定它的存在和狀態的那個終極性實在,才能理解和把握這個對象。”在從古代哲學至近代19世紀為止的哲學發展中,正是這種本體理論與本體思維方式的結合構成了西方的傳統哲學。依據這一傳統哲學,“在世界理論中,本體論表現為追求世界最高統一性的終極存在;在認識論中,本體式思維表現為追求知識最高統一性的終極解釋:在價值論中,本體式思維則表現為對于規定一切行為原則的最高的善的追求。”由此可見,支撐傳統哲學理論的思維方式,本質上是一種本體的思維方式。現代哲學就是在批判這種本體的思維方式中產生和發展。實證主義“拒斥形而上學”是反對傳統哲學對“絕對知識”的追求,把人的認識論研究由對超驗世界的虛構轉向對人的現實的經驗世界、現象世界的思考;存在主義以“存在”的重新思考,拒斥傳統本體論注重事實世界的研究,把本體研究引向與人相關的世界、人的生活世界;實用主義則直接而明確地提出了以人為哲學的中心,“認為哲學必須研究與人生有關的事物和問題,哲學的價值就在于它的生活價值,它所關心的不是離開人的那種事物的本質問題,而是與人相關的事物、思想對人的生存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問題。”現代哲學的這些派別盡管研究的領域不同,思維路向各異,但在批判本體的思維方式,并通過轉換哲學思維方式而確立新理論、新課題上,則是共同的。這種共同性表明,哲學的變革,最根本的就是哲學思維方式的變革,現代哲學消解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主要是消解本體的思維方式。
  從哲學形態更替的具體過程看,消解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還包括消解近代哲學中雜存的科學世界的對象和內容。《憧憬》以分析人的存在的內在結構,揭示哲學學科的本性,在此基礎上,強調消解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必須要消解其中的科學世界的對象和內容。該書認為,人是在屬自然的和屬人的兩重相反的性質中存在和發展自身:一方面,人是自然進化的產物,是自然性的存在,依賴于歸屬于自然;另一方面,人又是自然創造的作品,是超自然的、有目的的存在。把人的這兩重相反的性質分離開來,強調其中的單一性質,就分別構成了科學世界和宗教世界。科學只關注人的自然的存在,于是單一地追求本然的世界;宗教只關心人的“超自然的存在”,于是,單一地追求一個合于人的愿望、理想的幻想世界。與科學世界、宗教世界不同,哲學世界不追求人的存在的單一性質,而是要綜合地、完整地表現人的兩重性質的存在。當哲學無法統一這兩重化的矛盾時,就會陷入或偏重科學世界,或偏重神學世界。但哲學并不滿足于這種片面性,它要不斷地克服片面性,通過不斷地否定自身,而達到兩者的統一性。哲學的這一追求活動就構成了哲學從古代到現代的發展。古代哲學處于尚未分化的狀態,是科學世界與神學世界的混合物,中世紀哲學是一種神學理論,近代哲學偏重于科學世界。現代哲學則在消解近代哲學的科學因素中,使哲學由關心自然轉向關心人、人的生活世界。如果說,哲學發展到現代,直接以人、人的生活世界為對象,才把哲學的本性揭示出來,證明哲學獨立存在的價值,那么,重新厘定科學與哲學的關系,消解近代哲學中的科學因素,就是現代哲學變革的關鍵。《憧憬》緊緊抓住這一關鍵問題,重新考察了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確立了哲學的研究對象。該書指出,我國哲學界奉行傳統的看法,把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看作是研究世界的局部和整體的關系。這種看法很容易把哲學變成“一種關于世界的先驗公式和教條匯集”。現代哲學的產生的表明,科學與哲學的局部和整體之分不是就認識世界而言,而是指的世界對人的關系。所謂科學以局部為研究對象,是指科學或側重研究世界的自然性質,或側重去研究它的屬人的性質,“是單一視角的實證性研究”;所謂哲學是以整體為研究對象,是指研究許多不同性質的關系,“其中特別是自然世界和屬人世界這兩重世界的關系”,“屬于整體的綜合的即多視角的研究”。這是一門專門的學問,是科學無論怎樣分化、獨立也奪不去的哲學地盤。這表明,現代哲學消解形而上學,不是消解哲學本身,恰恰相反,它是通過消解哲學中的科學因素,真正確立起哲學的研究對象,是哲學的自身獨立和完善。我國哲學變革的現實途徑,就是摒棄科學與哲學關系的傳統觀念,從現代哲學所展示出的哲學本性上重新思考科學與哲學的關系,確立哲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
  消解傳統哲學的思維方式和消解哲學中的科學因素、確立人在哲學中的核心地位,是現代哲學消解形而上學的兩個最基本的內容。《憧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最偉大貢獻,就在于它以實踐的觀點實現了這兩方面的變革。馬克思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原則,規定實踐是創造人的對象世界和人自身的活動方式,一方面以人的現實活動確立人在哲學中的地位,否定了近代本體思維方式,創立了具有現代哲學意義的實踐思維方式;另一方面,又以對人的一切秘密的解答而優越于現代西方哲學的其他學派。《憧憬》對馬克思實踐觀的這些規定和說明,無疑為我們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體系提供了一個新的思維框架。按照這一思維框架思考,馬克思主義哲學必然在內容和形式上得到全面更新,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變革也才能真正富于時代的內容。應該說,從消解傳統哲學的形而上學入手揭示馬克思主義哲學變革的實質,正是《憧憬》對于推動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一個突出的理論貢獻。
  除此之外,《憧憬》對于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一個更為重要的貢獻,還在于它在以實踐思維方式消解傳統的形而上學的同時,還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本體論的建設問題。該書在分析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的變革必須破除傳統的哲學思維方式后,指出,“否定本體思維方式并不意味我們今后不再去研究本體,哲學中也不會再有本體論了。”“破除了本體思維方式,對事物仍然可以而且更需要從本體方面去進行研究,即仍然會有本體的理論存在。不僅本體的研究需要,還原的研究也同樣需要。但也很顯然,這樣的本體研究只具有相對的性質,不會再有絕對的性質;這樣的本體理論在哲學中只居于從屬的地位,不會再成為基礎理論和核心內容。”這些論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本體研究的一系列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以實踐思維方式否定了傳統本體論后,還需不需要本體論?如果需要,那么,這種本體論具有什么樣的性質和特點,它的內在結構是怎樣的,它在整個哲學體系中又具有什么樣的地位?這些都是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亟待研究的理論問題。提出和思考這些問題,標志著我國哲學研究已由對一些似新而舊的哲學問題的表層思考進入了對哲學理性結構的深層反思,也蘊涵著作者哲學探索的新起點。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憧憬》又是作者,乃至中國哲學界未寫完的一部哲學書,它開辟了新的哲學思路,更期待著新哲學的未來!
         (本文作者:何萍 武漢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哲學博士)
  責任編輯:趙景來
  
  
  
天津社會科學040-042B1哲學原理何萍19951995 作者:天津社會科學040-042B1哲學原理何萍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0:56:41

[新一篇] 海船的眼睛――指南針的發明

[舊一篇] 消除了中國西部邊疆的分裂割據狀況---平定準噶爾叛亂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