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rnrnrnrnrnrn
rn
 
rnrnrnrnrnrn
rn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rn

         [譯文]   離家萬里,長年在外作客,卻又趕上悲涼的秋天。年事已高,身體多病,凄苦之情難以訴說,只能獨自登上高臺。

rn

         [出典]   杜甫   《登高》

rn

    注:

rn

    1、             《登高》  杜甫

rn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rn

     2、注釋

rn

  1。選自《杜詩詳注》。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 秋天的重陽節。詩題一作《九日登高》。古代農歷九月九日有登高習俗。

rn

  2。渚:水中小塊陸地。

rn
rn

  3。鳥飛回: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rn
rn

  4。落木:指秋天飄落的樹葉。

rn
rn

  5。蕭蕭:模擬草木搖落的聲音。

rn
rn

  6。萬里:指遠離故鄉。

rn
rn

  7。百年:這里借指晚年。

rn
rn

  8。艱難:兼指國運和自生命運。

rn
rn

  9。苦恨:極其遺憾。苦,極。

rn
rn

  10。繁霜鬢:像厚重白霜似的鬢發。

rn
rn

  11。潦倒:哀頹,失意。

rn
rn

  12。新停:剛剛停止。

rn

   3、譯文:

rn

  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鳥兒在盤旋。

rn
rn

  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滾滾奔騰而來。

rn
rn

  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

rn
rn

  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rn

     4、杜甫(712~770),字子美,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杜工部。漢族,由湖北搬到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世稱“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出生于河南鞏縣,死后葬于家鄉鞏縣。杜甫的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

rn

    5、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揭露和批評。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愿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以最普通的老百姓為主角,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郁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于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于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

rn

     6、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當時詩人病臥夔州,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rn

    7、首聯對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三峽》)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回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自對,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遣辭,“盡謝斧鑿”,達到了奇妙難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對起的首句,未字常用仄聲,此詩卻用平聲入韻。沈德潛因有“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而變”(《唐詩別裁》)的贊語。

rn

    8、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便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透過沉郁悲涼的對句,顯示出神入化之筆力,確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把它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rn

    9、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臺”,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臺的感情,概括進一聯“雄闊高渾,實大聲弘”的對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徘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到此已給作客思鄉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獨的內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進離鄉萬里、人在暮年的感嘆,詩意就更見深沉了。

rn

     10、尾聯對結,并分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難排遣。本來興會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飛揚震動”,到此處“軟冷收之,而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詩藪》)。

rn

    11、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rn
rn

  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回翔。首聯兩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且句中自對,無一虛設。這是詩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構成一幅悲涼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基調。登高而望,江天本來是開闊的,但在詩人筆下,卻令人強烈地感受到:風之凄急、猿之哀鳴、鳥之回旋,都受著無形的秋氣的控制,仿佛萬物都對秋氣的來臨惶然無主。

rn

     12、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rn
rn

  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 頷聯為千古名句,寫秋天肅穆蕭殺、空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視,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在寫景的同時,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它的境界非常壯闊,對人們的觸動不限于歲暮的感傷,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透過沉郁悲涼的精工對句,顯示著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有“建瓴走坂”、“百川東注”的磅礴氣勢。前人譽為“古今獨步”的“句中化境”。

rn

     13、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rn
rn

  我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有生以來,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頓挫之神。詩人從空間(萬里)、時間(百年)兩方面著筆,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臺的感情,融入一聯雄闊高渾的對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脈搏。語言極為凝煉,乃千古名句。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rn

     14、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rn
rn

  時世艱難,生活困苦,我常恨鬢如霜白;濁酒銷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聯轉入對個人身邊瑣事的悲嘆,與開篇《楚辭》般的天地雄渾之境,形成慘烈的對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猶言困頓衰頹,狼狽失意。 新停濁酒杯:一般解釋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種動作狀態延續途中的一時中斷,這一句是說,我一人登臺,獨飲濁酒,無親朋相伴,慢慢舉起銷憂解愁的酒杯,停在嘴邊——我的身體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飲酒不斷、未曾有過停杯體驗的我,不禁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

rn

     15、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后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余魂殘骨的飄零,最后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復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民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郁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rn

     16、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于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rn

    17、第三四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兩個千古名句,這兩個千古名句,使作品的意境在前兩句所描繪的凄清氛圍的基礎上變得悲壯、變得蒼茫、變得壯闊起來。在這兩個詩句中,“無邊落木蕭蕭下”,寫山景,“無邊”寫落葉之多,“蕭蕭”寫落葉之聲。在秋風中紛紛飄落的黃葉,不能不讓人聯想到人生的短暫,而身心交瘁的詩人更不能不聯想到自己的處境。當詩人想到,在這動蕩不安的社會中,自己也將要象這隨風飄零的黃葉一樣,結束這短暫的一生,這樣的聯想是多么的悲涼啊。在下一句中,詩人由寫山景,又轉為寫江景,“不盡長江滾滾來”,“不盡”呼應前面的“無邊”,寫出了江水的源遠流長,“滾滾”呼應前面的“蕭蕭”,寫出了江水的滔滔氣勢。而這日夜流淌,永不停息的江水,不能不讓人既聯想到時光的易逝,又聯想到時間的永恒。

rn

     《論語》中記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時光就像長江中的水滴浪花,很快就會消失,而永遠流淌不止的整個長江,又多么像永恒的時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短暫的人生,在永恒的時間面前越發顯得短暫,兩相比較,就更讓人感慨萬端了。

rn

      這兩個詩句,之所以成為千古名句,就是因為這兩個詩句悲涼而不哀怨,感傷而不消沉,很好地表現了杜甫的詩歌風格,那就是蒼涼、雄渾、沉郁、悲壯。

rn

     18、《登高》是杜甫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品,這首詩之所以被人看作是古今律詩的壓卷之作,除了因為內容的豐富深沉外,在藝術上也具有極高的成就:

rn

      一是對仗工穩,音調鏗鏘。應麟曾說這首詩“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詩一開頭就以對仗領起,八個詩句,兩兩相對,非常自然、工整,這種結構上井然有序的排列,給人一種神清目爽的對稱美,使全詩曲折頓挫,在抑揚有致的韻調中,表達出詩人需要抒發的感情。同時詩中所用詞語,聲調和諧,韻律流暢,讀起來有一種抑揚頓挫的音樂美。

rn

      二是寫景抒情筆法錯綜變化,而又相互照應。作品前四句寫景,后四句抒情,落筆的角度雖然不同,但都圍繞著詩的中心——悲秋。一、三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山景;二、四兩句相承接,都寫江景。而在寫景之中,又有聲(風聲猿聲)有色(沙白渚清),有動(鳥飛葉落)有靜(洲諸)。五、七兩句相承接,都是寫悲苦;六、八兩句相承接,都是寫多病。因“悲秋”而勾引起“苦恨”,因“多病”而造成“停杯”,在詩的內容上是互相緊密聯系的。全詩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中間雖有如此豐富的內容,如此復雜的感情,但卻一氣呵成,形成了一個既有變化又和諧統一的藝術整體。








rn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1:52

[新一篇]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舊一篇]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1 楼 2016/3/23 上午 12:05:30 | leming.cen@gmail.com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