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出典]  東晉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

  注:

  1、《歸園田居》  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2、注釋:

    ①適俗:適應世俗。韻:情調、風度。 

    ②塵網:指塵世,官府生活污濁而又拘束,猶如網羅。這里指仕途。 

    ③三十年:吳仁杰認為當作“十三年”。陶淵明自太元十八年(三九三)初仕為江州祭酒,到義熙元年(四○五)辭彭澤令歸田,恰好是十三個年頭。 

    ④羈鳥:籠中之鳥。池魚:池塘之魚。鳥戀舊林、魚思故淵,借喻自己懷戀舊居。

   ⑤南野:一本作南畝。際:間。 

    ⑥守拙:守正不阿。潘岳《閑居賦序》有“巧官”“拙官”二詞,巧官即善于鉆營,拙官即一些守正不阿的人。守拙的含義即守正不阿。 

    ⑦方:讀作“旁”。這句是說住宅周圍有土地十余畝。 

    ⑧蔭:蔭蔽。 ⑨羅:羅列。 ⑩暖曖:暗淡的樣子。 

    ⑾依依:輕柔的樣子。墟里:村落。 

    ⑿這兩句全是化用漢樂府《雞鳴》篇的“雞鳴高樹顛,犬吠深宮中”之意。 

    ⒀戶庭:門庭。塵雜:塵俗雜事。 ⒁虛室:閑靜的屋子。余閑:閑暇。

   ⒂樊:柵欄。樊籠:蓄鳥工具,這里比喻仕途。返自然:指歸耕園田。這兩句是說自己象籠中的鳥一樣,重返大自然,獲得自由。

  

 

   3、譯文:

     少年時就沒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熱愛山川田園(生活)。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三十個年頭。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固守愚拙,回鄉過田園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后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升。
     狗在深巷里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里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4、陶淵明生平見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歸園田居》為陶淵明所作,共有五首。詩人描寫了自然秀麗的田園風光,恬淡質樸的躬耕生活;抒寫了棄官歸隱返回自然的愉快心情。通篇渾然一體,展示出寧謐和諧之美。在詩人的筆下,田園風光秀美而自然,徜徉于其間的詩人淡泊寧靜,志趣高潔。此情此景,構成了中國古代田園詩的最高意趣。

 

       5、《歸園田居》五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其所以是如此,不僅在于五首詩分別從辭官場,聚親朋,樂農事,訪故舊,歡夜飲幾個側面描繪了詩人豐富充實的隱居生活,更重要的是,就其所抒發的感情而言,是以質性自然,樂在其中的情趣來貫穿這一組詩篇的。詩中雖有感情的動蕩,轉折,但那種歡愉,達觀的明朗色彩是輝映全篇的。

  有的論者很樂于稱道淵明胸中的"無一點黏著",其實,"黏著"還是有的。即以淵明辭官之際寫下的《歸去來兮辭》而論,不也還有"奚惆悵而獨悲"之句嗎 就是說,他心中總還難免有一絲惆悵之感的。真正純凈的靈魂不會是與生俱來的(盡管詩人一再宣稱他"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而是在不斷地濾除思想雜質的過程中逐漸變得澄澈的。

  正如一個人不愿觸及心中的隱痛那樣,詩人在《歸園田居》中也很不愿意提及剛剛從其中拔脫的污穢官場。"誤落塵網中",就很有點引咎自責的遺憾意味。而"一去三十年",是指自己從29歲"投耒去學仕",到41歲"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里小幾折腰"而辭去彭澤縣令這宦海沉浮的十三年。然而,今天畢竟如愿以償了,此刻的心情也就豁然,釋然了。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其中洋溢著一種故園依舊,"吾愛吾廬"的一往深情。"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檐后榆柳樹影婆娑,濃陰匝地,習習清風平息了詩人心中的焦慮。眼前桃李花榮實繁,弄姿堂前,喚起詩人心中多少歡欣。詩人在同無知的草木交流著感情。極目遠眺,炊煙融入暮靄,側耳諦聽,依稀聽得犬吠雞鳴。眼前堆案盈幾的文牘案卷不見了,代之以心愛的"清琴""異書"。嵇康把"人間多事,堆案盈幾","賓客盈坐,鳴聲聒耳,囂塵臭處,千變百伎"(《與山巨源絕交書》)視為不堪為官的理由。詩人在這里,也似在有意無意之間地用了"塵雜"這個字眼。他告訴我們,從前苦于應對"塵網"的一切,都沒有,也不會再有了。從這個意義上說,確有點兒"虛室"之感;但虛中有實,他重新開始了完全由自己來安排,支配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于得到了欣慰的補償。是詩人出自肺腑的歡呼,終于脫出樊籠之束縛,像小鳥一樣,重返山林,獲得自由,與官府生活告別。這結句是點睛之筆,與開頭呼應,集中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志向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全詩(其一)以抒情為基調,兼有農村景物的描繪,且以“羈鳥”、“池魚”自喻,充分表現了詩人熱愛自由淳樸的鄉村生活、蔑視丑惡的官場生活的情懷。情景交融,語言樸實無華,對仗亦十分自然,讀者不僅能從詩中看到鄉村的田園、房舍、榆柳、桃李、聞到狗吠和雞啼,而且能看到一位灑脫詩人對著這寧靜的田園景物,在吟唱“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心聲。

 

   6、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久"與"三十年"相映,"樊籠"與"塵網"相映,"自然"與"性"相映,而以一"返"字點明了"魂兮歸來"的樂趣.是的,官場消蝕了自己的半生,玷污了自己的"清節",而今天,苦盡甘來,詩人終于得到了欣慰的補償.是詩人出自肺腑的歡呼,終于脫出樊籠之束縛,像小鳥一樣,重返山林,獲得自由,與官府生活告別。這結句是點睛之筆,與開頭呼應,集中表現了詩人高潔的志向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

 

   7、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中國古代文人有三士”——第一個”,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第二個”,加個字旁,由士變成了官,叫做學而優則仕”;第三個是隱士”,歸隱山林,不肯同流合污。

 

   8、久在樊籠里 復得返自然

    那年春日,我掙脫俗事的羈絆,獨自走進故鄉的南山。

    它曾在夢中用鄉音呼喚我千百次,而我卻只顧得在車水馬龍里貪歡,一沉醉便是十年。

    十年,不算太長,可我忽略的,不只是時間。

    是厭煩了城市公園里故作姿態的假山,還是看透了水泥架子上永不凋謝的藤蔓,在深夜的陽臺上啜一口并不純正的威爾士,卻品到純正的傷感。是歲月深處的滄桑和故鄉山水的呼喚,讓我的心漸漸清朗,腳步的方向,向西,再向西。

    我回來了。我的故鄉。

    不想告訴任何人。今天,我只是一個孤獨的旅者,來尋找最真實的依偎。也看看你熟悉的容顏,有沒有和我一樣,在時光的刀鑿下,在慢慢變的老去。

    當我越來越近地走近你,那熟悉的山坡,熟悉的小路,熟悉的雞鳴狗吠,還有那漫山遍野沁人心脾的槐花香呵,當這熟悉的一切,撲面而來。讓我醉倒在你的懷抱里吧,我的南山。

    所有的憂郁便無影無蹤,因為這個時候,我擁有了真實的你。

    前進,前進,腳步走過的,都是我的領地!
    
    腳步在跳舞,心怡然沉醉。

 

   9、“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1500多年前陶淵明寫下的詩句,如今正成為許多現代人的生活寫照。城市化迅速發展,擁擠的建筑、渾濁的空氣、嘈雜的噪音,使人們身心難以寧靜。每逢節假日,越來越多的都市人選擇遠離城市,到大森林里“沐浴”放松。

 

   10、魏晉時代的名詩人陶淵明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過了一千六百多年,這句話時于今天熙熙攘攘的袞袞諸公,可能依然是一個美夢。頑皮的土地在鋼筋水泥的管制下變得服服貼貼;親和的山水在旅游業的包裝下顯示出驚人媚態,也是俗態;深遠質樸的民族風情竟然被“文化”拐賣,染得一身銅臭。當然,這些還只是表象,更重要的是,人內心所遭到的破壞,人們竟渾然不覺。

 

   11、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詩人說自己本來就屬于那片山野,只是誤落塵網”,歸隱之后,便覺復得返自然”,于是他的筆下,清新閑適,從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遠村、近煙、桑林、雞鳴到狗吠,耳聞目接無不愜意,詩中雖沒有人物的痕跡,但這一切無疑不是天然形成的,是經過人對自然的改造,這種改造,是切合自然規律的,詩意盎然的和諧。林語堂先生曾把陶淵明說成是中國整個文學傳統上最和諧最完美的人物”。實現了人與精神、人與自然的和諧。

 

   12、遙遠的先秦,時為“在其位,謀其政”這樣的理論大行其道的年代。“日月逝矣,時不我與”,就在百家諸子前仆后繼地趕往塵世,以求建功立業的時候。莊子卻率先擺出了“不如歸田園”的姿態。

  這個昔日的漆園小吏,去職已久。此刻,他正悠閑地盤腿坐在水邊,手持釣竿,盡情享受著他的“知魚之樂”。多年前姜太公也這樣釣過魚,只是他更多地在等待周武王的垂青,但莊子,他像個老頑童,除了魚,什么都不等。任憑功名利祿唾手可得,他只是“持桿不顧”。

  莊子不容置疑地愛著自然。否則,哪來的“北冥有魚”、“莊周夢蝶”、“觸蠻之爭”這樣的生命童話?

  自然和生命的輪回、生活的細節之美,難道不是在田園之中,體會得更深?日日疲于奔命、勾心斗角,何曾會有時間與精力關心一朵花的開放、一條魚的跳躍、一只燕子的歸來?

  一個孩子,如果有幸出生成長在自然的懷抱,他的童年就是與整個世界中最熱情、最自由的部分作伴。那么在他長大之后,他將擁有一顆熱愛生活的美麗心靈,他會生活得輕松。

  但莊子是沉默的,他不明說,只是講寓言和故事給我們聽。不如歸田園。這樣一種聲音,到了魏晉,經陶淵明之口,才宛如一道忽然在夜里出現的明媚陽光,照進了人們內心最隱秘的愿望。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惟有自然才是我們心中的最愛,每個人都會因為自然留下一縷情絲。經過長期痛苦而疲憊的求索,終將找到與生俱來便存在心中的那個情結。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桃李桑樹,茅檐雞犬。在古代,這樣的生活環境還能在很多地方看到。今天,回到高大寬廣的城市背后殘存的田園的懷抱,那種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生活狀態,或許會讓我們比陶淵明更心醉神迷吧。

  如果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后,將自然中的田園作為他生活中寧靜私密的后花園,那么,擁有這樣一份財富,比擁有再多的金錢和名譽都要不易。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是王維的詩歌。是寫在繁華喧囂的大唐的詩歌。晚年時代,脫離官場,隱居的王維不粉飾長安的太平,不贊頌洛陽的歌舞。他愛自然,信佛教,此刻他是個農人,是個居士。他耳朵里只有黃鸝的歌聲、山泉的水流、竹林的呼嘯,他的眼睛里只有日與月的交替、春與秋的流轉,他聞得到的也都是蓮花、翠竹以及稻米的香味。

  若是一個人在晚年時,有幸像王摩詰先生一樣歸田園,在自然之中撫琴、吟歌、下棋、繪畫,盡享天倫之樂,那這樣的生活豈不是人生樂章里最完美的休止符?

  不如歸去,不如歸田園。(此文轉自:成都在線)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38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