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石談蔣介石:他有兩大優點五大缺點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日記顯示,1927年婚后蔣介石好色的毛病已大為收斂

張明揚

蔣家此前一直對《蔣介石日記》的公布與出版諱莫如深,近幾年日記卻逐步在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開放,據說最早今年年底還要全部在臺灣出版。您怎么看待蔣家這種態度的變化,他們是如何考慮的?

楊天石:蔣介石生前并沒有出版日記的計劃,他去世后日記交由蔣經國保管,蔣經國去世后又交給他的兒子蔣孝勇保管,蔣孝勇去世之后則由他的妻子蔣方智怡保管,在最初也并未想過公之于眾,更完全沒有出版的計劃。后經過動員,從保存資料的角度,同意寄存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胡佛檔案館,時間為五十年,之后要回到中國。在這之后,又經過反復的說服和論證,蔣方智怡同意分批提供給公眾來閱覽,依舊沒有出版的計劃,并且對提供閱覽提出了嚴格的條件。蔣家原來不知道這批材料公布后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開始時非常謹慎,但開放后他們發現材料的開放不僅無損于蔣介石和國民黨的形象,反而起到了改善的作用。讀者的反應出乎蔣家的預料,所以他們覺得也許出版對于讀者和研究者都會帶來方便。

就出版計劃來說,蔣家開始也很謹慎,蔣介石的日記記了五十多年,而蔣家原先的計劃是每年僅出版五年的日記,全出完要十多年。而現在的計劃是今年年底出版1945年到1954年這十年的日記,并在今后的三年之內全部出齊。而這僅僅只是計劃,能不能順利進行現在也不敢說。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您閱讀與研究《蔣介石日記》的時間已經超過二十年了,當《蔣介石日記》在美國開放后,您又多次赴美,是什么讓您對《蔣介石日記》保持如此長的興趣?

楊天石:第一,我最初讀的蔣介石日記是通過《蔣介石日記類抄》,這是一個摘抄本,時間有限,只從1918年到1926年,另外是1931年,時間較短,又不完整。但是從摘抄本里,我已經感到這對于研究中國的近代史有重要的價值。舉例來說,1926年廣東發生“中山艦事件”的時候,蔣介石曾經說過,許多秘密現在不能講,如果你們想了解的話要在我死后看我的日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我看到的蔣的日記摘抄本,里面恰巧有關于該事件的記載,我曾經根據這個日記和其他的資料寫了一篇文章叫《中山艦事件之謎》,得到了學術界很高的評價。胡喬木同志說是上乘之作、世界水平之作,還當面告訴我說,“你的研究路子是對的,要堅持這樣走下去!”從那以后,我根據大陸保存的蔣的日記類抄寫了一些文章,后來又去臺灣閱讀了那里保存的由蔣的同鄉編的另幾個摘抄本《困勉記》、《省克記》等。這些都有很高的價值,但也僅到1942年為止。所以這也是為什么,2006年日記在美國開放后我會很積極地去看。首先我認為日記本身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可以幫我們了解很多政壇內部的重要機密,有很多事在公開的場合是見不到的,而日記中卻保存了一些內部的幕后的機密。此外,日記能夠表現出一個政治家的內心世界,這同樣是在公開場合看不到的。除了其自身的史料價值是我所關心的之外,我也關心自己之前所從事的研究。我曾利用蔣介石日記的類抄和摘抄本寫了一本書《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我當然關心摘抄本是否準確和全面,如果存在很大的誤差的話,那么我之前的研究都會落空。所以我非常希望見到日記沒有經過改動的原始面貌,來驗證我之前的研究是否站得住腳,所以開放當天我第一個走進了檔案館。目的就是這兩點,首先是日記自身的重要史料價值,其次則是驗證自己之前的研究是否站得住腳。

開放第一年我看了兩個月,從1918年到1931年的都看完了,看完之后我感到放心了,之前的研究都站得住,那些摘抄本摘得不錯,該摘的都摘了,摘抄者沒有做重要的改動。同時也發現了許多新的歷史的奧秘,所以當然會繼續看下去,這也和我這些年的研究任務有關,任務之一就是研究國民黨的歷史,所以蔣介石生前的日記肯定要看完,我連續去了四年就是為了把蔣的日記全部看完。如果沒下這樣的功夫,我很難對蔣有全面的了解。通過他的日記可以全面的看到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思想發展,當然也有許多在檔案或報紙中不可能記載的政治秘密。

您第一次見到《蔣介石日記》時,這對您既有的價值觀造成不小的沖擊吧?

楊天石:我原先對蔣介石的了解僅僅停留在陳伯達出的那本《人民公敵蔣介石》,認為他是人民公敵,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代表,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而在看過他的日記后,我有了三句話,多年來我也一貫秉承這樣的講法,在近現代歷史上蔣介石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一個十分復雜的人物,他既有大功又有大過。這就是我讀過他的日記和其他大量檔案、文獻后新的認識,這與之前顯然有很大的不同。

以傳統史學的觀點來看,《蔣介石日記》對蔣的形象提出了什么新的觀察視角?

楊天石:這個問題太大了,可以寫一本很長的書。舉例來說,現在通過蔣介石的日記和相關歷史的研究,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蔣介石在抗日問題上是比較堅決的。如果我們拘泥于某些既有的觀念,拒絕承認蔣在抗戰中的表現,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內戰時期的情緒”呢?

可以說,盧溝橋之前,蔣介石對日政策的基調是妥協退讓,但從盧溝橋事變開始到1945年這八年的抗戰,蔣介石的抗日可以說,第一是堅決的,第二是堅持到底的。

僅就日記中的蔣介石來說,您覺得蔣介石是個怎樣的人?

楊天石:剛才是從政治上對于蔣介石做出了一個鑒定,那么從思想性格上來講我也可以說幾點。第一,這個人的優點是堅毅有恒,日記能夠記五十七年,基本上不間斷,這本身就說明了他很堅毅,有恒心。不像我們很多寫日記的人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所以他性格上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毅有恒。而他的缺點嘛,第一是好色,第二是暴躁,第三是多疑,第四是孤僻,第五是自戀。優點除了剛才講的堅毅有恒之外,他還經常自我反省,日記就像是每天的反省記錄,每周有本周反省錄,每個月有本月反省錄,每一年有本年反省錄。這基本上也是幾十年不間斷的,所以我說他的思想性格上有許多毛病,但又經年不斷地反省。

聽您這樣說,蔣介石在日記中的形象多像一個儒生老夫子啊,有這么多“三省吾身”、修身慎獨和陽明心學這樣的東西。在您看來,他的這套傳統中國文化的東西對他最后政治生涯的成敗有何種影響?

楊天石:蔣介石的思想實際上是三種成分并存,第一個就是你說的儒家思想,他經常反省自己,這就是儒家思想、宋明理學進行自身修養的基本要求。另外他又是基督徒,同樣要求自我修身,在主的面前懺悔。最后就是三民主義。蔣的思想成分主要就是這三部分,這樣的思想使得蔣介石在道德上、人格上很注意自我修養,自我約束。剛才講了,蔣介石好色,他早年生活相當荒唐,當然當時的革命黨很多都是這樣的,這是特殊環境中產生的特殊的生活態度。他的早年可以說是上海洋場的一個花花公子,但是他又不斷地進行著自我修養和自我反省,因為他有一個想法,要做中華民國的模范,要做古往今來的第一圣賢豪杰,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這對于他克服身上的某些毛病是有好處的。所以雖然他早年好色,但在1927年之后這個毛病已經克服得比較好了。另外他對自己的個人生活要求嚴格,不喝茶,僅僅在晚年喝一點酒,生活也并不奢侈、腐化。盡管國民黨很腐敗,貪污的情況嚴重,但蔣介石本人沒什么問題,而且他對于自己子女的要求也很嚴格。

這只需要舉兩個例子就能看出來。抗戰勝利后,大批的國民黨大員到了長江下游,到了上海、南京,搶奪所謂的勝利果實,“五子登科”嘛,搶房子、車子、票子、條子(金條)、女子。蔣緯國也乘機在上海搶了一所房子,蔣介石知道之后認為他敗壞家風,命令其即刻退回。到了臺灣之后,蔣緯國偷偷地做了一段時間生意,這對于一般人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沒什么不光彩的地方,但是作為高級官員的子女就很不合適了。所以蔣介石得知以后,讓蔣經國嚴厲懲治,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是高干子弟)經商。他還有個孫子叫蔣孝文,是他很喜歡的一個,結婚的時候借了一輛敞篷吉普車去日月潭兜風,蔣介石知道之后立刻命令追回,不允許他的孫子坐著車到處兜風。這些從一個側面說明他對于自己和子女都比較嚴格。

日記中的蔣介石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蔣介石的真實形象呢?存不存在自我吹捧、報喜不報憂的情況?

楊天石:對于他的日記我的看法是真實性比較大,他的日記不是那種為了做秀,為了宣揚自己而寫的。有的人在寫日記的時候就很明確要出版要公布,要為自己的形象服務。而蔣的日記主要是寫給自己看的,是自己用的,至少他在生前并未想過出版,利用日記來為自己涂脂抹粉。但是也有些事情他是不記的。比如1927年清共的“四一二政變”,蔣在日記中就只字未提。部分原因我想和他之前已經離開上海去了南京,而且主要的執行者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有關,但是我相信此次政變絕對是得到了蔣介石同意的,是他授意的,并在之前商量過,但是這所有的過程他在日記中只字未提。我想這是他考慮到記了之后會影響他的形象,所以他絕對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記。

再如,最近有些讀者提到楊虎城之死,他是1949年解放前夕被國民黨特務在白公館殺害的。我相信殺他的指示肯定和蔣有關系,沒有蔣的授意,特務是絕對不敢動手的。但是在日記中也找不到他下令的相關記載。也有些事情他記了,但是我覺得他對自己有美化,比如1938年汪精衛逃到河內,國民黨的特務在河內行刺汪精衛,結果走錯了房間殺死了他的秘書,這件事沒有蔣的授意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他的日記中卻記載著“刺汪未中,不幸之幸”。這非常奇怪,殺死一個叛國賊,應該是件好事情,但是在他筆下卻成了“不幸之幸”。這里顯然就是對于自己的一種美化了。因為汪畢竟是黨國元老,蔣最初也是想勸他去歐洲休養,并不想置他于死地。但是汪精衛堅持叛國,蔣介石就只好叫特務把他干掉。但始終覺得在道義上說不過去,所以又在日記中寫了這樣一句話,好像殺汪精衛不是出于他的授意,是想通過這樣的寫法表現自己的仁至義盡。

歷史學家必須保持清醒。歷史學家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研究一個人久了就會被他牽著鼻子走。所以我在研究蔣介石的日記過程中,一直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是否真實可靠,還是有所隱瞞;另外就是要研究他的觀點、他的判斷是否正確。因為他寫日記是他的個人感受,有對有錯,我去研究,我就要分析和批判他,而不是他牽著我走,我不能上他的當。

我知道有些學者是不屑看蔣介石日記的,這種態度是錯誤的,在我看來,研究近現代史不看蔣的日記是很大的損失,但是看完之后滿盤皆信也是會上當的。所以我始終保持著這份警惕,不讓自己被蔣介石的日記牽著鼻子走。

(實習生陸靜對本次訪談亦有貢獻)



綜合 2022-01-09 19:05:27

[新一篇] 學者楊天石推新書 還原蔣介石13個歷史真相(圖)

[舊一篇] 國軍六十二軍光復臺灣紀實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