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自飄零水自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

  [譯文]   這種思念之情無法消除,緊鎖的眉頭剛剛松開,但在心里卻又惦念開了。

   [出典]   李清照    《一剪梅》

   注:

   1、 《一剪梅》 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2、注釋

  ①“裳”,古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②玉簟:音diàn ,光華如玉的精美竹席。

  ③雁字:指雁群飛時排成“一”或“人”形。相傳雁能傳書。

 

   3、【譯文

    紅藕香殘,鮮艷的荷花凋謝了,從竹席上感到深深的涼意,輕輕提起薄紗羅裙,獨自劃著一葉蘭舟。天空中雁群排成隊形飛回來,(有沒有)傳回誰的家書?鴻雁飛回的時候,(轉眼間)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傾瀉在西樓,(我這在這盼望著)。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飄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譯文2:

   荷已殘,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涼秋,輕輕脫換下薄紗羅裙,獨自泛一葉蘭舟。仰頭凝望遠天,那白云舒卷處,誰會將錦書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歸時候,月光皎潔浸人,灑滿這西邊獨倚的亭樓。

  花,自在地飄零,水,自在地漂流,一種離別的相思,你與我,牽動起兩處的閑愁。啊,無法排除的是——這相思,這離愁,剛從微蹙的眉間消失,又隱隱纏繞上了心頭。

   4、李清照生平可見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5、這首詞作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遠離之后,寄寓著作者不忍離別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別情詞作。

  詞的起句“紅藕香殘玉簟秋”,領起全篇,上半句“紅藕香殘”寫戶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寫室內之物,對清秋季節起了點染作用。全句設色清麗,意象蘊藉,不僅刻畫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詞人情懷。意境清涼幽然,頗有仙風靈氣。花開花落,既是自然界現象,也是悲歡離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涼,既是肌膚間觸覺,也是凄涼獨處的內心感受。起句為全詞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調。

  接下來的五句順序寫詞人從晝到夜一天內所作之事、所觸之景、所生之情。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寫的是白晝水面泛舟之事,以“獨上”二字暗示處境,暗逗離情。下面“云中誰寄錦書來”一句,則明寫別后的懸念。

    接以“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兩句,構成一種目斷神迷的意境。按順序,應是月滿時,上西樓,望云中,見回雁,而思及誰寄錦書來。

  “誰”字自然是暗指趙明誠。但是明月自滿,人卻未圓;雁字空回,錦書無有,所以有“誰寄”之嘆。說“誰寄”,又可知是無人寄也。詞人因惦念游子行蹤,盼望錦書到達,遂從遙望云空引出雁足傳書的遐想。

  而這一望斷天涯、神馳象外的情思和遐想,無時無刻不縈繞于詞人心頭。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啟下,詞意不斷。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興。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遙遙與上闋“紅藕香殘”、“獨上蘭舟”兩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華、愛情、離別,則給人以凄涼無奈之恨。

  下片自此轉為直接抒情,用內心獨自的方式展開。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二句,寫自己的相思之苦、閑愁之深的同時,由己身推想到對方,深知這種相思與閑愁不是單方面的,而是雙方面的,以見兩心之相印。這兩句也是上闋“云中”句的補充和引申,說明盡管天長水遠,錦書未來,而兩地相思之情初無二致,足證雙方情愛之篤與彼此信任之深。這兩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來看,從“一種相思”到“兩處閑愁”,是兩情的分合與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則訴說此情已由“思”而化為“愁”。下句“此情無計可消除”,緊接這兩句。正因人已分兩處,心已籠罩深愁,此情就當然難以排遣,而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了。

  “此情封鎖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三句最為世人所稱道。這里,“眉頭”與“心頭”相對應,“才下”與“卻上”成起伏,語句結構既十分工整,表現手法也十分巧妙,藝術上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然,這兩個四字句只是整首詞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并非一枝獨秀。它有賴于全篇的烘托,特別因與前面另兩個同樣工巧的四字句“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前后襯映,而相得益彰。

 

   6、 詞一開篇:“紅藕香殘玉簟秋”,荷花已然凋殘,盡是一片清秋冷落時節,這個“秋”字,正是作者觸發情懷的節點,是緣景生情的根本,也是文章情氣的基礎。作者把“秋”這個抽象化的季節概念,用具有感性色彩和具象特征的“紅藕香殘”來表達。同時,秋涼的“香殘”景象和清颯氛圍最能激起人們的愁情幽緒,這在古典詩詞是極為常見的,這說明了其審美上的對象特征和心理意緒上的對應同構關系。作者巧妙的避免了自然景象可能的對主體心理意緒的掩蔽,使讀者產生審美上的偏向,而是把客體的自然物象作為引發情緒的媒介。即不是意大境小,也不是境大意小,而是微衰的秋境和幽然的秋思之間的相互契合。

  作者淡起微推,首先用淡筆勾勒季節特征,其后輕推出抒情主體的形象。“輕解羅裳,獨上蘭舟”兩句足可玩味,“輕”,言其悄悄然;“獨”,曰其僅然一身。何以如此?詞至此可謂不著一字,然而其意脈潛隱其中,直到“云中誰寄錦書來”,其潛隱之意脈方才顯豁,終顯其表層意象。作者眺望秋際云天,原是企盼丈夫的“錦書來”,于是緊接“雁字回時”一句。“雁字”既是眼前實景,雁陣歸然,長空嘹唳;也是寄興之景,所謂鴻雁傳書,本就是具有民族本色的傳統意象,含有象征意義。當這這種翹首引懷,待書于景的意識,最終成為顯性意識時,前兩句“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所內蘊的深意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釋。其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孑然一身,靜靜地等待雁傳尺素,獨自咀嚼那離別的傷情,悄然的排遣那銘心的思念。在這“輕”與“獨”中不事張揚,無需為伴的去回味、咀嚼、體驗、領略。上闋煞尾處,忽見“月滿西樓”這一景象描述。這一收筆,絕極妙極。不但呼應了首句“紅藕香殘”的景象,且同時組成了一個空間上的立體環境體;紅藕、蘭舟、雁字、西樓。作者亦身在其中,獨處一角,可謂身入詞境。這時候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空間感下透現的時態感觀,時空的靈動躍然紙上,此時流轉在我們心間的是作者的情與意的深度交融,于是從最初的繪畫美上升到一個更高的美學層面,意境美。

  本篇詞作,上闋隱然相思之意,下闋則直宣情愫。“花自飄零水自流”,乃借景抒懷,暗中又扣合流水落花的傷感與無奈。可以說字字緊扣“相思”這一詞中意脈。“一種相思,兩處閑愁”,作者述及與丈夫身處兩地,共處一種思緒之間,表明了作者與丈夫的心靈感應同為一律。可見此處是為雙向而動。這與前人所作大部為對月獨抒懷的感情脈思有著顯著區別。然而“此情無計可消除”,作者如何為之?結尾處“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兩句絕妙好詞,除讓人啞然稱絕之外,唯有嘆然。作者一路寫來,或寄情于景,或景中含情,意象時露時顯,于結尾處猛然一收,如群山之玉,塔頂明珠,給讀者以強烈的審美刺激,使之心靈為之震動,深思、遐想。長時間的體驗個中三味。

  作者以其獨特的方式感知著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自然情感,并以她獨特的藝術技巧將之呈現,并在這一瞬間凝為審美的精華,使之作品產生永恒的藝術魅力。這就是所有傳世巨作所共有的,在各個層面上以獨具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傳達出人類的普遍意識情感,喚起不同時代、民族、國界的人們的善良的審美體驗。

 

   7、每每讀到此詞,腦海里便不由得滋生這樣一副畫面:秋意蕭梳的季節里,一位美麗傷感的小少婦,獨自一人身著便裝,輕搖小舟,飄蕩在那些漸漸凋謝的荷葉中間,尋覓著當初的那份感覺,尋覓著愛人的蹤影.無奈一切也只能憑情而思……望著天空那徐徐飛來的大雁,癡癡盼望丈夫能捎回思念的訊息.就這樣,一直到等到月光灑滿樓臺......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表達了她對于不能和丈夫一起共度美好歲月的惋惜.同時也感嘆著青春時光的易逝,語句之間充滿了無奈與憂傷。

   “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恰當地寫出了夫妻之間兩地默契的牽掛,說明了她們夫妻心心相印的忠實愛情!最后一句,作者在寫法上巧妙地運用了倒裝手法,意思是縐著的眉頭才剛剛舒展,而思緒又涌上心頭,這種相思之情實在是難以排遺,故有了那句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上眉頭,卻上心頭......

 

    10、有風的夜晚,月兒披上了一層紗,用凄美的眼神凝望著遠方的你。有云的夜晚,星星隱匿在悲傷的背后,用滴淚的心思念著遠方的你……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傷情的夜晚總是喜歡坐在月下獨品孤寂的憂傷,舉手投足時劃過的風景也不忘帶上一份幽幽的思緒。遠處的云和月,近處的花和草,無不為那一份惆悵輕嘆!指間的葉片無序的從心尖劃過,留下一抹傷痛在風中輕舞。 

    千杯過后心不醉,淚水濕透癡情人。穿過透明的玻璃,一雙迷茫的眼睛凝望著深遠的夜空,若有所思:淡淡年華輕如夢,追憶的情懷,留不住匆匆的背影,唯有任一份悵惘在風中飄零。

 

  11、花自飄零水自流

    幾番風雨何時休

    回頭無岸不知魂歸處

    一種相思難奈愁

   都以為相愛就像風云的善變 
  相信愛一天 抵過永遠 
  在這一剎那凍結了時間 

  不懂怎么表現溫柔的我們 
  還以為殉情只是古老的傳言 
  離愁能有多痛 痛有多濃 
  當夢被埋在江南煙雨中 
  心碎了才懂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59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