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信息產業發展的比較分析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郭東強 張惠民 香港)
  內容提要 當前,信息產業的發展程度標志著其社會發展水平及現代化程度。本文比較研究了中國大陸、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信息產業發展狀況及對策,著重提出應從兩岸三地的共同利益出發,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互利地發展信息產業。
  * * *
  人類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也正在迅速地向信息化邁進。從工業社會到信息社會,這是一個動態演進的信息化過程。當前,信息產業已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是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核心產業。信息產業的發展,已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積極因素。信息技術已成為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成為一個國家和地區發展與競爭的重要目標。
  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位于全球信息產業增長較快的亞洲,其信息產業的發展既有密切的聯系又有所差別。研究比較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信息產業的發展狀況,將有助于為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借鑒和建議。
   一、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信息產業的發展狀況
  1993年全球信息技術市場總值為3800億美元,而亞洲信息技術市場為830億美元,占全球總值22%。然而,亞洲經濟欣欣向榮,信息產業擴大投資前景光明。位于亞洲的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形勢看好,國外投資不斷增加,高技術產業成為投資重點。
  (一)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擁有亞洲最大的信息技術產品需求市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在信息化方面將會加快步伐。“計算機熱”席卷全大陸且銷售量不斷增長,硬件的升級換代趨勢也日益明顯。同時,由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良好,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以致全球的信息產業把注意力集中到了經濟增長最快、信息市場潛力最大的中國。
  中國大陸把發展信息產業和推進信息基礎設施置于發展經濟的重要位置。1994年,國務院正式成立國家經濟信息聯席會議,先后啟動了金橋、金卡、金關、金稅等工程,并宣布了中國促進信息產業發展的八條主要方針和政策。在1993年,中國信息技術開支為16.66億美元。其中硬件占86%,軟件和服務占14%。中國計算機市場銷售額達35.5億美元,比1992年增長42.75%,計算機工業總值為25.6億美元,比1992年的16.7億美元增加了8.9億美元,增長率為53%。1993年中國大陸計算機產品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0.37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為14.77億美元,出口總額為15.60億美元,出口多于進口額8312美元。改變了計算機產品進出口貿易長達十多年之久的貿易逆差狀況,實現了貿易順差。
  與此同時,電子信息技術在中國信息化建設及重點工程中的應用取得實質性進展。國家開發成功了一批大型應用信息系統。例如:國家經濟信息系統、電子數據交換系統、銀行電子化業務管理系統、鐵路運輸系統、公安信息系統、電網調度系統和氣象預報系統等,并開發出近100套配套的系統應用軟件。中國大陸在信息產業的有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新產品的開發投入經費、立項也越來越多,并且有不少的項目及產品獲國家級或部級科技進步獎,達到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
  (二)香港地區
  香港地區雖然是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大部分勞動力集中在金融、貿易和旅游,但在全球邁向信息社會的今天,香港的信息工業也在急速發展。計算機工業正在由原來只能承担生產下價貨品或加工裝嵌的工序,進而逐步向中檔、高檔次產品市場發展。香港的信息技術市場由于受地域限制不可能太大,但人均信息技術開支達154美元,卻是世界較高的地區之一。
  由于香港奉行自由貿易政策,同時,并沒有受到先進國家在高科技及計算機產品的輸出限制,所以香港擁有能夠不斷接觸最新電腦科技及產品的信息。而電腦主要廣泛應用于財務會計、庫存計算、銷售、生產管理、資料處理等工作。計算機網絡,在線處理和數據庫應用也較為普遍。現在,世界主要電腦廠商或貿易商,大多選擇以香港為亞太區總部或設置辦事處,作為推銷產品或提供售后服務的基地。
  1993年,香港電腦由于出口價格下跌,表現并不理想。本地制造的電腦相關產品出口總值僅為1.9億美元,出口的主要產品為數字處理設備、自動資料處理機和輸入輸出設備等。至于轉口方面,1993年表現良好,總值達9.8億美元,較1992年增加19.5%。轉口方面的發展,與不少港商將電腦產品的生產制造轉移至內地,令其產品更具競爭力有關。
  香港地區信息業的發展與中國大陸密切相關。中國大陸市場的形成與發展,為香港信息工業帶來松弛的空間,暫時彌補香港科技水平尚待提升,而經營成本卻日漸上漲的損失,舒緩了與其他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在中、下檔次產品市場爭逐的壓力,使廠家有更多的時間去自行開發、或與中國大陸的科研力量共同合作,提升香港信息產品的質量和開發新產品,以維持香港信息工業的市場競爭力。
  (三)臺灣地區
  1993年臺灣信息工業和產值達96.93億美元,比1992年增長了15.5%,1994年更是進一步發展,總產值達130億美元。同時,臺灣信息工業境外生產產值持續上升。境外生產產值占島內外總產值的比率,已由1992年的10.4%增至1993年的14.9%。1994年,臺灣硬件工業名列全球四強,1995年成為全球第三大硬件生產基地,僅次于美國和日本。
  臺灣地區屬海島型經濟體系,本身市場規模不大,所以信息工業產品主要以外銷為主。1993年產值96.93億美元中有91.6億美元是出口值,占94.5%,產品中以監視器和PC機為主,兩者占信息工業產值的62%。監視器的銷售地區以北美地區為主,占46%,其次為占32.1%的歐洲地區。而亞太地區所占的比例已由1992年的15.4%上升至16.2%。在PC機方面,1993年的出口也是以北美為主,占46%,歐洲次之,占22%,而非歐、美地區的出口額由1992年的15%增至1993年的20%。說明了非歐美地區的市場潛力值得重視。
  1993年及1994年臺灣的信息軟件工業產值分別為12.6億美元和15億美元,增長率為19.2%,而多媒體技術是表現最為突出的軟件業。軟件產品出口的主要國家和地區是:日本占34%,美國為21%,東南亞地區為24%。出口主要產品為字型軟件,套餐軟件,群組軟件,圖像處理軟件等。相對信息產業中的硬件而言,臺灣的軟件業仍是信息產業中最薄弱的一環。為此,臺灣資策會頒布了《軟件工業五年計劃》,并把游戲、娛樂教育成套軟件作為臺灣軟件產業增長和達到外銷目標的策略性產品。
  有關中國大陸、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兩岸三地信息產業狀況的有關指標數據如表(一)至表(四)所示。
  表(一)兩岸三地信息技術等重要指標比較(1993年)
  (附圖 g97g05.JPG
  數據來源:國際數據集團(IDG)95.1.18《計算機世界報》,北京;1995.10.25《明報》,香港
  表(二)兩岸三地硬件和軟件所占份額比較(1993年)
  (附圖 g97g06.JPG
  數據來源:國際數據集團(IDG)95.1.18《計算機世界報》,北京
  表(三)兩岸三地信息技術市場構成比較(1993年)
                地區      中國大陸          香港地區      臺灣地區種類大系統                    63              21              71中系統                    133            98              82小系統                    120            80              81PC機                    710            343          482工作站                    134            62              73PC/工作站擴充卡        220            52            138LAN硬件                29              31              57              地區        中國大陸          香港地區      臺灣地區種類其他數據通訊設備          30              36              57系統級軟件                60              36              49應用軟件工具              41              40              59應用軟件解決方案          44              21              52支持服務                  44              37              59專業化服務                38              76            135總計                      1666          939        1385
  (單位:百萬美元)
  數據來源:國際數據集團(IDG)95.1.18《計算機世界》,北京
  表(四)兩岸三地信息裝備率比較(1995年)
            地區         中國大陸          香港地區      臺灣地區種類電話線                     2.3            54          40電視機                     23              36          32個人電腦                   0.2            11.3    8.1
  (單位:/每百人)
  數據來源:國際電訊聯盟95.10.21《明報》,香港
   二、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信息產業的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比較分析中國大陸、香港及臺灣地區信息產業的現狀及特點,將有助于探索兩岸三地之間存在的關系及發現問題,并探討對策。這對兩岸三地信息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將起一定的作用。
  (一)中國大陸市場潛力巨大,雖然信息基礎落后,但為信息產業實現跨躍式的發展提供很好的機會
  中國大陸幅員遼闊,近年來經濟穩定和高速增長,并且信息技術又欠發達,因此市場潛力很大,為各國計算機廠商所重視。再加上西方發達國家計算機產銷增長速度放緩,必然加強和擴大對中國大陸信息技術市場全方位的進軍,使中國成為海外投資的熱點。外商投資帶來技術、資金,為中國信息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也造成國內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使國內信息企業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在研究開發能力、產銷規模及組織結構上上一新臺階,以提高產品的競爭能力和市場占有率。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信息技術開支僅有1.4美元,信息技術市場總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06%,信息裝備率等也比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低得多。信息基礎設施落后,這方面的問題可能制約信息產業的發展,但從辯證法方面來看,也很可能成為中國信息產業發展的優勢。
  因為,對于大多數發達國家和地區來說,都是隨著技術的發展,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建成其信息地基的。一旦新技術研制成功,舊的、過時的系統要么擱置不用,要么就加以拆除,要么就得加以改造以適應新的要求。相比之下,中國大陸目前的落后,反而能使其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由“白紙”繪藍圖,實現跨躍式的發展。從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得到啟示,在沒有框框、沒有包袱的狀態下輕裝前進。實際上,中國在加速發展全面信息設施方面,已采取了一些若干年后仍屬于先進的網絡技術,如存儲程控交換、光波傳輸、蜂窩無線等等。這些都是一個現代化信息基礎設施的關鍵部分。
  (二)中國大陸應把軟件的發展,軟件產業的形成當作突破口。同時,要繼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
  目前,世界信息產業結構繼續向信息軟件服務業傾斜。1993年,全球硬件產業產值占信息產業總產值的44%,而軟件服務業的比重上升到56%。亞洲地區由于軟件開發語言方面和版權保護等問題壓制了軟件產業的發展,以致軟件市場較不發達,平均只占30%。中國大陸由于深受過去那種只重投入、不重效益的外延式經營思想的影響,信息產業中存在“重硬輕軟”的傾向,軟件產業所占比例遠低于亞洲地區的平均數,僅為14%。所以,中國應根據實際情況,把軟件的發展當作信息產業發展的突破口。況且,中國大陸勞動力較為便宜,軟件設計人員熟悉自己的文化及企業運作的特征,這些都是從事軟件研制和生產的優勢。目前,中國大陸已擁有大批軟件開發及應用人才,只要重視繼續培養并保有這些人才,那么,屬于勞動密集型、具有高增長率和高知識附加值的軟件產業,在中國的發展便具有優勢和潛力。
  1994年,全球計算機軟件市場因盜版所致的經濟損失達151.92億美元。而軟件產業較不發達的亞洲占43.5億美元。對信息產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為發展中國軟件產業,確保信息企業在軟件研究發展及行銷的投資,中國政府應繼續修訂相關法規,健全信息產業發展環境,建立知識產權制度。近年來,中國政府已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三)研究與發展的經費投入不足制約香港信息產業的發展。增加科研經費、優先發展具有巨大潛力的信息產業,必須引起重視。
  香港地區的經濟特點是靠出口來帶動經濟增長。但其信息產品的進口總值卻遠大于出口總值。就香港企業的類型而言,現在仍偏于傳統型企業,缺乏符合信息時代的創新型企業。到目前為止,香港還沒有自己注冊的信息產品硬件廠家,生產活動大多局限在元器件和組裝水平上,信息軟件產品開發也很薄弱。究其原因,這可能是香港地區未能致力于生產科技密集型產品,研究與發展經費投入太少所致。
  香港過去作為英國的殖民地,缺乏“獨立建設”的概念。對于信息產品成果,大多采用“拿來主義”。與香港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步伐比較,其科研投資確實太少。據香港《明報》1995年10月報道,香港的科研投資只占生產總值的不足0.05%,遠比臺灣地區的1.79%和中國大陸的0.71%少得多。香港政府迷信不干預政策,任由市場自生自滅,而忽略了未來經濟的發展需要完全由知識主導,而知識水平的提升,必須有政府投入資源的推動和協助。若一再忽略發展高科技,未能致力生產科技密集產品,失去國際競爭機會只是時間問題。
  為此,香港政府應注意到高科技和信息產業的發展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導,積極發展具有巨大潛力的信息產業,發展科技以提升競爭力,增加科技發展經費的投入。在提高科研技術和培養人才的同時,也應致力投資中國大陸的科研計劃,利用中國大陸大量的科研人才和相對較低的工資。
  (四)香港地區應充分利用信息裝備率高的優勢,學習新加坡、韓國的成功經驗,大力發展信息服務力。
  香港具有比較完善的通訊系統和發達的數據通信、計算機網絡、在線處理能力和不斷增長的數據庫,信息裝備率排行世界第十五位,在兩岸三地中更是名列前茅。香港具有通訊業發達和被公認為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及信息中心。且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完備、一貫執行自由貿易制度和低稅率政策,加上香港人熟練掌握國際貿易技巧,善于掌握商情和利用先進科技等特點,發展信息服務業具備優良的條件。
  1993年香港信息技術市場構成中的支持服務只占3700萬美元,而專業化服務也只有7600萬美元。這些數據均比信息裝備率較低的臺灣地區小。而信息裝備率與香港差不多的新加坡、韓國此兩項指標均分別達到15600萬美元、20600萬美元和13200萬美元、22600萬美元。所以,香港必須在社會信息化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推動信息資源開發和服務的社會化。加強政府對信息服務業的扶持和引導,培育信息市場,改善信息服務環境并建立與信息資源開發和服務相應的組織機構。在發展信息服務業中借鑒新加坡、韓國成功的經驗。
  香港本土市場太小可能是制約信息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國大陸龐大的信息市場可作為今后香港信息服務業的支柱。
  (五)臺灣地區信息硬件工業產值大,但附加值不高,關鍵零部件生產能力不足,這可能成為影響臺灣信息產業發展的后勁問題。
  近幾年來,臺灣地區信息產業所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特別在硬件制造上,臺灣有多項產品均為世界第一,如監視器、主機板、鍵盤等。同時,臺灣又有許多新興產品,如筆記型電腦、網絡產品等,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也與日俱增。臺灣的硬件工業之所以在世界上具有競爭力的主要原因是:產品發展能力高,零組件工業體系架構完整,使硬件的生產可以量大取勝。同時,信息產業的從業人員素質較好,生產技術及管理水平高,能由市場的變化迅速調整供銷體制。
  但是,臺灣信息硬件工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產值雖大,但附加值較低,關鍵零件生產能力不足。這些問題將影響臺灣信息產業的持續發展,失去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機會。
  臺灣廠家多為中、小型企業,急功近利,較不愿作長期投資和沒有長期計劃,致使信息硬件中的關鍵性零部件生產能力不足,為人作嫁。硬件產品中所需的一些關鍵性零組件仍需依賴于美國、日本等。一旦零組件供應來源中斷或不足,對廠商出貨及產業的成長均有不利的影響。因此,臺灣信息硬件廠商應及時適應信息產業反整體合成的趨勢,相應投入關鍵性零組件的開發與生產。產業界也需建立更專更精的分工結構,增強個別零組件的技術與生產優勢。快速提升臺灣產品的附加價值,努力改變硬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定位及形象。
  (六)軟件服務業是臺灣信息產業中最薄弱的一環。為發展軟件服務業,在一定時期內,臺灣當局必須在投資強度、人力、物力上給予適當傾斜。
  臺灣信息服務業因市場規模小,廠商規模小,再加上受制于語言文化與歐美差異等,故發展空間有限。在1993年臺灣的軟件服務業市場占有率僅占信息產業的總額的11.5%,比中國大陸的14%和香港的23%還要低,而與信息產業發展高居全球一、二位的美國的52%和日本的38%相比,更是相差甚遠。雖然臺灣當局較早已注意到軟、硬件的產業產值的巨大差距并在各方面為之努力,但1993年的軟件服務業也只有增長15%,低于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先前預測的22%。
  然而,隨著臺灣“軟件工業五年發展計劃”的推動,以及島內經濟的好轉及信息基礎建設計劃的落實,臺灣軟件服務業的發展將迎來一個重要的時機。當前,臺灣當局應努力發展軟件服務業,采用特殊立法形式,爭取修訂相關法規及時效,全面加速電信業的自由化,并徹底地改造傳統的電信網絡,重新制訂信息產業的發展策略,避免重復投資,將臺灣建成一個信息社會全民化、信息產業國際化的科技島,為臺灣的軟件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三、加強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兩岸三地的合作,
   互補性地共同發展信息產業
  當前,強調經濟發展是冷戰結束后全球發展的新趨勢。信息產業市場越來越國際化,形成世界市場、世界技術和世界配套的格局。面對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進一步加劇,國際間的區域發展合作已成為潮流。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所處的地區,已被廣泛地公認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心。為發展信息產業,今后兩岸三地應攜起手來,加強彼此間的共同利益,互相配合,共同發展,以迎接全球信息化的挑戰。
  縱觀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地區的發展,由于存在著血緣和地域的天然聯系,歷來有著難以分割的關系。自1979年祖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后,兩岸三地的經濟關系更加迅速發展和密切。雖然兩岸三地在政治、經濟制度上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在經濟運行方面卻已達到“市場經濟”的共識。同時,三地關系的發展,其根本動力應是兩岸三地經濟發展客觀存在的互補作用。遼闊的祖國大陸是目前及將來香港和臺灣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基礎和最大市場。如果能將中國大陸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和科技能力與香港、臺灣的有利條件有機結合,將使綜合效果達到最大。事實上,中國大陸的科技成果目前已達到較高的水平,某些軟件領域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若能利用香港為創新而設立創業基金投資開發,利用臺灣信息工業構架完整和生產管理技術,汲取中國大陸合適的技術和科研成果,加上臺灣、香港對外的靈活性和實行市場經濟的經驗,會對香港和臺灣的信息工業發展起很大的促進作用。反過來,香港和臺灣信息工業的發展也會極大地支持中國大陸信息工業的改革與發展,而作為兩岸三地的特別經濟地區起到試行和領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作用。中國大陸、香港和臺灣兩岸三地的合作,可以通過香港、臺灣廠家進入中國大陸市場發展科技密集產品,解決中國大陸資金短缺,并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中國大陸市場開放后,可以利用作為研究和發展的力量,香港和臺灣則進行應用發展,提供資金投資、管理技巧和最終產品的拓銷。信息產品的原型制造在香港和臺灣地區進行,而大量生產則在中國大陸進行。
  中國大陸、香港地區和臺灣地區在信息產業方面的合作前景,今后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中國大陸與臺灣地區的合作前景。原因是香港與大陸經濟的相互依賴已是眾所周知的,而且這種合作并無任何實質性的障礙。隨著1997年的臨近,兩地的合作密切程度將會加深,使中國大陸與臺灣的合作越顯重要。所以,如何加強中國大陸與臺灣在發展信息產業中的合作問題,仍是兩岸必須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主要參考資料
  ①《中國經濟年鑒》1992年,1993年,北京。
  ②《香港經濟年鑒》1993年,1994年,香港。
  ③《臺灣經濟年鑒》1993年,1994年,臺北。
  ④《臺灣資訊電子年鑒》1993年,1994年,臺北。
  ⑤《京港學術交流》期刊,18.26期,1995年,香港。
  ⑥《計算機世界》周報,1993年—1995年,北京。
  ⑦《明報》日報,1995年10月,香港。*
  
  
  
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泉州23-29,12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郭東強/張惠民19971997 作者:華僑大學學報:哲社版泉州23-29,12G9圖書館學、信息科學、資料工作郭東強/張惠民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26:54

[新一篇] 中國大陸與周邊地區的文學對話

[舊一篇] 中國大陸與港臺地區的經濟互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