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問題的初步研究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經濟增長作為各個國家和地區重要的經濟和政治目標,受到極大的重視。我國也將經濟增長作為一項長期的目標。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與經濟增長相伴產生的社會和環境問題日益受到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這些問題就是經濟增長質量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可持續發展概念以及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科學發展觀的提出,都表明人們滿意并且致力尋求的經濟增長應該是數量擴張和質量提高的統一。
  一、國內外關于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綜述
  對于經濟增長的理解,薩繆爾森認為,經濟增長代表一國潛在GDP或者國民產出的增加,是一國生產可能性曲線(PPF)的向外推移。[1] 庫茲涅茨為經濟增長做了更為全面的闡述,“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向它的人民提供品種日益增加的經濟商品的能力的長期提高,這個增長的能力,基于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調整。”[2] 根據這種理解,經濟增長不僅僅在于生產能力的增長,更強調在技術改進、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調整,后者正是經濟增長質量的反映。馬克思在論述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途徑時也指出,“生產的逐年擴大是由于兩個原因,第一個是投入資本的逐年增長;第二個是資本使用效率的提高。”[3]
  雖然不少經濟學家注意到經濟增長的質量,但是關于經濟增長質量的專著很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蘇聯經濟學家卡馬耶夫于1977年出版的《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他對經濟增長的理解是:“物質生產資源變化過程的總和,以及由此而增加了產品的數量和提高了產品的質量,通常被稱為這一社會經濟結構的經濟增長”,并強調“在經濟增長這個概念中,不僅應該包括生產資源的增加,生產量的增長,而且也應該包括產品質量的提高,生產資料效率的提高,消費品的消費效果的增長。”[4] 另一本關于經濟增長質量的著作是由世界銀行的托馬斯等著的《增長的質量》,他對增長質量的理解是,“作為發展速度的補充,它是指構成增長進程的關鍵性內容,比如:機會的分配、環境的可持續性、全球性風險的管理以及治理結構。”[5]
  在國內的相關研究方面,以王積業、李京文、汪同三、胡少維等學者為代表的關于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較有影響。王積業從多恩布什與費希爾對經濟增長的理解,即經濟增長過程“是生產要素積累和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的結果”出發,認為“所謂生產要素積累,指的是資本和勞動力在數量上的不斷增加,是經濟增長實現數量擴張的主要源泉。所謂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指的是資本和勞動力的更加有效使用和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應用,它們構成經濟增長質量的主要源泉。決定經濟增長的這兩組因素既緊密交織,又相互區別,共生于經濟增長過程當中。在一定時期,由于這兩組因素作用的力度不同,引致經濟增長或者以數量擴張為主,或者以提高質量為主,形成粗放型和集約型兩種形態。”[7] 李京文等研究了中國經濟增長過程中(1953—1990年)生產率的變化,并與美國、日本等國的生產率變化進行了對比。[8] 汪同三等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情況,提出了“增長成本”的概念,即用一些描述經濟運行質量的重要指標對GDP增長速度的平均彈性來描述中國經濟增長質量;[9] 胡少維對研究經濟增長質量的方法進行了綜述,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做了一些評價,并指出貫徹和諧社會理念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根本。[10] 其余大部分則集中于操作層面,即集中于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測算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但是缺乏對于經濟增長質量的理論問題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研究。鐘學義等在《增長方式轉變與增長質量提高》一書中把衡量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標概括為三個方面:反映經濟增長效率的指標(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投入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及其增長率、資本生產率、物耗指標、能耗指標等),反映經濟增長是否穩定、健康的指標(經濟波動情況、通貨膨脹率、就業狀況、環境污染指標等),反映經濟結構及其變動的指標(產業結構、貿易結構、勞動力結構、地區經濟結構等)[11];戴武堂認為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因素包括:勞動生產率、經濟效益、就業率、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收入差距的合理程度。[12] 其他比較有影響的研究成果包括梁亞民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過程效率、產出結果、增長潛能四個方面設計的由21個評價指標構成的指標體系;[13] 李周為、鐘文余通過六個反映經濟增長集約化水平的指標以及反映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源泉與機制的一系列指標體系來評價經濟增長的質量;[14] 李變花認為衡量經濟發展質量的指標體系應該包括經濟增長水平、經濟效益、經濟結構、科技進步、環境保護、競爭能力、人民生活、經濟穩定八個方面;[15] 單薇從經濟增長的穩定性、協調性、持續性、潛力四個方面,確立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熵的評價理論,對1995—2000年我國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探討;[16] 趙英才等對1978—2002年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得出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高與數量擴張并不同步的結論[17];而徐輝、楊志輝則用密切值模型對1995—2003年經濟增長的質量進行了評價。[18]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前文有關的理論研究,筆者認為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可以界定為:經濟增長質量是指一個經濟體在經濟效益、經濟潛力、經濟增長方式、社會效益、環境等諸多品質方面表現出的與經濟數量擴張路徑的一致性、協調性。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體現了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經濟效益、增長潛能、穩定性、環境質量成本、競爭能力、人民生活等多個方面。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方法選擇
  1. 模型指標變量設定
  前文對經濟增長的質量已經做了大量的定性分析,但如何進行量化評估,還沒有統一的標準。筆者認為,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體現了經濟系統的發展水平、經濟效益、增長潛能、穩定性、環境質量成本、競爭能力、人民生活等多個方面。經濟增長質量綜合評價是基于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及其評價理論,運用反映經濟增長質量狀況的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得出的。在參考國內外眾多專家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筆者對經濟增長質量的理解,本文設定了反映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15個指標變量,構造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評價指標體系。各個指標及含義具體如下:
  F13R653.jpg
  F13R654.jpg
  在運用因子分析前,將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各負向指標調整為其倒數形式,使其成為與經濟增長質量正相關的指標變量。
  2. 因子分析方法
  在定義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中,需要對反映其客觀情況的多個指標進行大量的觀察,而在很多情況下,許多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從而有可能用較少的綜合指標分析存在于各變量中的各類信息,而各綜合指標之間是彼此不相關的,這些代表性的綜合指標稱為“公共因子”,而因子分析就是用較少的幾個因子來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統計學模型。
  在建立因子分析模型時,用盡可能少的不可測公共因子的線性函數與特殊因子之和來描述原來觀測的每一個變量或指標。因子分析模型可以表示為:
  F13R621.jpg
  因子分析法通過研究指標體系的內在結構關系,從而將多個指標體系轉為少數幾個相互獨立且包含以上指標大部分信息(80%以上)的綜合指標。其優點在于它確定的權數,不受主觀因素的影響,有較好的客觀性,而且得出的綜合指標(公共因子)之間相互獨立,減少信息的交叉,這對分析極為有利。
  三、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實證分析
  反映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各指標代碼以及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指標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
  F13R622.jpg
  在進行因子分析前,應首先檢驗模型及相關指標的設計是否可以應用因子分析。KMO檢驗和Bartlett' s球形檢驗是兩個測度因子分析模型是否可行有效的檢驗方法。
  KMO(Kaiser-Meyer-Olkin)測度采樣充足度。檢驗指標變量的偏相關是否足夠小。KMO的統計量值一般介于0和1之間,若該統計指標在0.5和1之間則表明可以進行因子分析,若小于0.5則表明因子分析的結果可能難以接受。
  根據相關數據,SPSS給出的相關計算結果表明,KMO檢驗的結果為0.588(大于0.5)。Bartlett檢驗統計指標檢驗相關矩陣是不是單位矩陣(原假設為相關矩陣為單位陣)。卡方檢驗結果表明,Bartlett' s球形檢驗的卡方統計值為401.362,p值近似為0,拒絕原假設,即相關矩陣不是單位陣。因此。以上兩項統計指標的檢驗表明適合采用因子分析進行研究。
  在此基礎上,SPSS13.0的輸出結果如表2、表3、表4所示。表3是因子分析后因子提取和因子旋轉后的結果。
  表2 初始因子分析及因子軸旋轉后的全部方差分析
  F13R624.jpg
  表3 因子載荷矩陣旋轉后結果
  F13R625.jpg
  表4 因子得分
  F13R626.jpg
  從表3的因子載荷矩陣可以看出,旋轉后第一公因子F13R655.jpg上有較大的載荷,而這些指標綜合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中的宏觀環境因素,可以作為經濟增長質量的宏觀環境影響因子。旋轉后第一公因子F13R656.jpg上有較大的載荷,而這些指標綜合反映了中國經濟增長質量中的要素收入的變化,可以作為要素生產率因子。旋轉后第三公因子F13R657.jpg上有較大的載荷,反映了經濟增長的環境和資源變化以及競爭力,這些可代表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與潛力,可以作為經濟增長質量的可持續性與潛力因子。
  因此,反映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15個指標變量,可以用F13R658.jpg這3個完全不相關的公共因子來表征,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包含了宏觀經濟環境因素、要素生產率因素和經濟增長潛力及可持續性因素。
  F13R627.jpg
  四、結論
  通過對全國1990—2005年經濟增長質量的實證分析,可以得到結論。
  1. 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水平不斷提高
  根據綜合評價指數的相關數據,自1990—2005年16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綜合質量指數年平均提高約6.4個百分點,經濟增長質量呈現出不斷改善的趨勢。
  2. 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中國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質量提高與數量擴張不同步的現象
  中國16年來經濟增長質量提高(QI)與數量擴張(SI)存在不一致的現象。雖然中國在16年間經歷了QI的持續上升,但是由于中國保持了更高的數量擴張速度,QI的提高并未與SI呈現出較高的同步性,經濟規模總量迅速擴張的同時并沒能帶來同比的質量提高。這一定程度表明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仍然沒有擺脫以數量擴張為主的粗放型低質量增長的窠臼。
  3. 最近幾年擴張不同步系數不斷擴大的趨勢應引起重視
  根據擴張不同步系數的計算結果,自1995年以來擴張不同步系數變為負值,而其仍呈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這就為當前經濟運行提出了一個警示,即在關注經濟數量擴張的同時要更加關注經濟增長質量的改善。這也從實證的角度反映出當前遵循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4. 影響經濟增長質量的相關因素的不同變化趨勢應引起重視
  F13R659.jpg
  F13R660.jpg
  5. 影響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最關鍵的因素——環境成本
  由于自1996年以來F13R661.jpg都呈現出上升趨勢,而1996年以后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高速度降低的原因就只能來自F13R662.jpg的下降,正是F13R662.jpg的下降使得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步伐減緩。而F13R662.jpg其實代表了TFP的變化和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正如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一些學者的研究所表明,中國經濟增長的全要素生產率(TFP)相對較低,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不高,基本上屬于投入型的數量增長。同時,中國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也很高,根據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2006年9月7日共同發布的《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04》,2004年,全國因環境污染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虛擬治理成本為2874億元,占當年GDP的1.8%。環境損耗驚人,環境因素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障礙。
  注釋:
  ①用一定時期國內生產總值與上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對比的方法來計算,即單位固定資產投資產生GDP,用公式表示為:F13R663.jpg,其中IFA為t時期的固定資產投資額。
  ②經濟穩定性系數=F13R623.jpg其中,VEG表示經濟波動率系數,INF表示通貨膨脹率。
財經問題研究大連18~23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馬建新/申世軍20072007
經濟增長質量/因子分析/不同步系數
經濟發展包括數量增長和質量提高兩個方面。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不是數量增長的快慢,而是經濟增長質量的高低。本文運用因子分析方法,對199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進行了實證研究,認為最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長的質量提高與數量擴張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同步現象。最后對這種現象的原因做出了初步解釋并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作者:財經問題研究大連18~23F13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馬建新/申世軍20072007
經濟增長質量/因子分析/不同步系數

網載 2013-09-10 21:27:59

[新一篇]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及化解路徑

[舊一篇] 中國經濟學與經濟學家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