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產業組織理論中的企業與市場觀及其啟示

>>>  新興科技、社會發展等人文科學探討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F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78X(2003)01-0019-05
    一、概述
  產業組織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才在西方國家發展起來的以特定產業內部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揭示產業組織活動的內在規律性,為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提供決策依據,為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政策建議的一門微觀應用經濟學。該理論自興起以來,一直倍受西方經濟學界的高度重視,并享有獨領西方經濟學前沿風騷的美譽。美國經濟學家施蒂格勒也正是因為其在產業組織理論方面的杰出貢獻而榮獲198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接觸西方產業組織理論,至今不到20年的時間,但該理論一經介紹入我國后,就以它獨特的視角、新穎的思維牢牢吸住了經濟學界的視線,并成為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學界談論最熱烈的話題之一。隨著近年來國內學界對西方產業組織理論認識的不斷加深,人們才開始以比較冷靜、審慎的態度來對待這一理論,并對其中的一些具體內容、觀點和方法展開較為詳細地討論和研究。
  “企業”和“市場”是西方產業組織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也是最能反映當代西方經濟學發展方向和進程的范疇,本文的意圖正在于通過對產業組織理論中關于企業和市場問題的討論,來揭示和說明當代西方經濟學所發生的重大改變,并透過西方經濟學的發展來對我們的經濟理論研究進行一番審視,以便從中獲取某些有益的啟示。
    二、傳統與現代產業組織理論中的企業和市場觀
  1.傳統企業與市場觀。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以馬歇爾等人的傳統微觀經濟學為基礎,將“企業”看成是在給定的技術、成本、價格下追求利潤最大化、生產單一產品以及所有權和經營權合一的生產單位。在經營活動過程中,除了在針對進入者的阻撓方面有一些策略行為之外,企業基本上被當作受市場機制調節的外生變量來看待,只對外部環境做出機械反應便是其全部的行為特征;而且在傳統理論中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是一致的,企業的一切決策都以利潤最大化為目的,不存在所有者和經營者之間的利益沖突問題;又由于企業之間是一種充分的自由競爭關系,因此它們之間并不產生合作或非合作的博弈關系。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將“市場”看成是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最優手段,認為只要市場競爭不受到削弱,供需雙方能夠隨市場需求狀況和均衡價格的波動而自由、充分地競爭,市場就可以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由此可見,傳統產業組織理論認為企業的行為是被市場結構決定的,有什么樣的市場結構就必然有什么樣的企業行為,因此企業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市場及其結構。難怪傳統理論者的政策主張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證市場結構的合理性和充分競爭。
  2.現代企業與市場觀。新產業組織理論以科斯、威廉姆森等人的產權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采用了完全不同于傳統觀念的現代企業和市場觀。科斯首先對傳統的企業和市場概念提出尖銳質疑[1](P64),指出這種觀點與現實世界中的企業和市場含義不吻合。首先,現代企業的特點是規模龐大、生產多元化、企業的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所有者和經營者的利益目標不一致等等;其次,現實當中市場作用的發揮并不是完全自發無代價的,人們在利用市場來進行交易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大量的交易費用,當市場效率降低、交易費用不斷上升時,企業就會發展起來以替代市場機制來對資源進行計劃性地配置。市場交易費用與企業內部管理費用之間的數量對比構成了市場與企業的界限。科斯提出的企業和市場概念對后來的西方經濟學產生了“革命性”影響,科斯本人也因此而榮登199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寶庫。
  20世紀70年代以來,威廉姆森又進一步發展了交易成本理論,并以此為基礎對企業和市場作了三方面的闡述:(1)他將所有經濟活動都視為“交易活動”,而要進行“交易活動”就必然建立各種“契約關系”,“契約關系”的建立就必然產生交易成本。(注:威廉姆森所說的“交易活動”并不單純是指市場買賣交易活動,而是指所有經濟活動。他所說的“契約關系”也不是法律上的契約、合同概念,而是指包括契約、合同在內的所有協議、約定及承諾關系。在他的理論中,有時交易就等同于契約。)首先是大量的起草、談判等往來活動中發生的費用;其次是合同簽訂過程中雙方對合同條款進行修改、補充,完善的費用;最后是對協議的維護和執行過程中發生的交易費用。[2](P136)(2)這說明企業(內部)和市場(外部)契約關系的特點,他提出了人類具有“有限理性”特質和“機會主義”行為傾向的兩個重要行為假設前提,指出在各種交易關系中,由于人們掌握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因此任何人在交易活動中都有可能會從自身利益出發而做出一些背信棄義的行為舉動來。而正是這種由人類特性決定的行為上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交易活動的風險和成本,但同時也使內部和外部的契約關系在風險程度上變得可比。他認為一般地,在企業內部,人們的機會主義傾向相對于市場(外部)而言要小得多,風險度也較低,但如果企業規模不合理、組織制度設置不科學,也會使契約失去約束力,從而降低企業效益,增加各種管理費用,因此,交易活動是在企業內部進行還是在市場上進行,要視各種契約關系的風險度和成本大小而定。(3)為了說明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問題,威廉姆森還提出了“資產專用性”概念。[3](P95)指出,資產專用性的強弱,(注:他所說的資產專用性相當于沉沒成本。)對企業的規模邊界(垂直一體化)有直接影響,例如:如果專門為通用汽車廠提供車身的供貨商擁有制造該車身的專門生產線,它在交易活動中就處于支配地位,它可能會以種種理由來要挾通用汽車廠,使通用廠在市場交易中處于不利地位。而通用汽車廠為了避免這些不利和風險因素,就有將供貨企業納入自己生產系統內的動機,由此可見,資產專用性確實是影響企業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的一個重要因素。企業一體化動機的真正原因在很大程度上與資產專用性有關。以上這些內容正好構成了新產業組織理論的核心,同時還為博弈論、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提供了許多契機。
  3.兩種觀點的比較。從總體上看,以上兩種企業觀和市場觀存在這樣一些差別:(1)它們依據的理論基礎不同。傳統企業和市場觀以傳統微觀經濟學為理論基礎,而現代企業和市場觀則以現代產權理論和交易成本理論為基礎;(2)它們所考察的是不同狀態下的企業。傳統理論只從既定、靜態的層面上來定義企業,因此認為企業的規模是由一定技術水平和市場容量決定的,而企業的行為和決策范圍則由一定的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水平決定。而現代理論則從動態發展的角度看對待企業,認為需求和技術狀況并不能說明企業的規模和發展,因為這些因素本身也處在不斷變化過程中,認為能夠說明企業產生和發展的主要因素應該是交易成本,正是由于人們具有節約交易成本的自然傾向,才形成了現有的企業和市場邊界;(3)它們對待企業與市場的態度不同。傳統理論認為市場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而企業不過是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是市場機制的補充。現代理論則認為企業與市場同樣重要,它們是配置資源的不同方式,當市場效率低下時,企業將會替代市場來配置資源,而當企業制度失當時,市場又會重新充當資源配置的主角;(4)它們對均衡的看法不同。在傳統產業組織理論看來,只要市場機制能夠正常發揮作用,只要企業間能夠開展充分、有效的競爭,社會資源的均衡配置就一定能夠實現,社會福利狀態就一定是最好的。而新產業組織理論則認為,由于交易活動中存在一系列不可消除的不確定性,因此,無論是市場還是企業都無法完全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最后總有一部分資源會在無用的摩擦中被消耗掉,又總有一部分社會財富會因為人們的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而不能被利用或是被不公正地分割,因此,資源的配置最終只能夠達到一種次優均衡狀態。(5)它們所蘊涵的政策主張不同。傳統產業組織理論主張嚴格限制企業擴大規模,防止壟斷產生,確保企業間的充分競爭,也就是要讓市場機制來調節經濟;新產業組織理論則主張不要過多干預企業規模擴張,因為企業規模的變化正是經濟發展內在規律的客觀反映。因此,新產業組織理論主張放松管制,讓企業自己來進行選擇。
    三、現代企業和市場觀對西方經濟學的影響
  新產業組織理論并不僅僅因為包含了現代企業觀和市場觀而被稱之為前沿理論,它同時還是涵蓋多門現代西方經濟學前沿理論成果的學科,另外,許多前沿交叉學科的興起也都多少與現代企業和市場理論的發展有關。以下我們就幾種主要的前沿學科來考察一下它們與現代企業和市場觀之間的內在聯系。
  1.交易成本理論的發展。如前所述,交易成本理論實際上就是科斯和威廉姆森等人在對企業和市場的詮釋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經濟理論。該理論被用來解釋為什么除了市場這種配置資源的方式外,還需存在一定規模和范圍的企業。它的解釋是:因為市場并不是唯一最好的資源配置方式,市場機制在發揮調節作用過程中將會發生一系列的“交易費用”,此外,又由于從事交易活動的人具有“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傾向,從而,使市場交易活動的復雜程度大大增加,從事交易活動的各方為了降低使用市場的各種交易費用、減少當事人行為的不確定性,就有將這些活動納入到企業內部來完成的傾向和動機;而這種動機的強弱又取決于“資產專用”程度。由此可見,交易成本理論實際上就是為了解釋和說明企業與市場的關系才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交易成本理論認為企業的發展和規模的擴大是對交易費用的節約,是有效配置資源的自然選擇。這實際上就為當代寡頭大壟斷企業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2.博弈論的發展。嚴格來講,博弈論并不應該與交易成本理論或現代企業理論一樣被視為是一種前沿經濟理論,它其實是一種被用來分析現代經濟活動中對策問題的數學方法。但由于博弈論在幾乎所有的現代經濟理論——尤其是在產業組織理論有關寡頭廠商競爭的研究中——都成了一種不可替代的分析工具,而且據說博弈論還引起了人們思維方式的改變,因此,博弈論就被直接放到了與其它前沿經濟學并行的位置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教授納什由于在博弈論與經濟學運用方面的杰出貢獻而榮獲1994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
  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由于寡頭企業之間的行為是相互影響和依賴的,因此在這種市場結構下的資源配置過程、結果勢必與完全競爭時不一樣,而傳統的一般均衡理論在討論壟斷競爭這一最現實的市場結構時又顯得十分無助,無法得到一般化的研究方法和結論。于是寡頭企業的行為究竟會對資源配置帶來什么樣的影響就成了一個最急需解決的問題。納什教授用博弈論的方法將經濟活動參與人之間的戰略互動關系置于特別設定的模型中,并給出了各種互動作用可能會導致的結果。這些結果被稱為“納什均衡”。納什均衡描述了博弈的結果及其狀態特征,在納什均衡點,資源的配置雖然能夠達到均衡狀態,但該種均衡常常不是最優均衡,而是次優。
  納什均衡是為解決寡頭企業競爭問題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分析方法,同是也是現代博弈論發展的基礎,在此基礎上,許多研究者又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博弈模型,例如占優博弈、序貫博弈和重復博弈等等。總之,博弈論研究者們的最終目的是要為具有有限理性的決策者之間的戰略相互作用提出一個數學化的一般性結論,以便為博弈參與人提供一種可供參考的預測。今天博弈論已經對現實經濟活動和經濟理論研究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許多現實經濟問題都可以看成是博弈,博弈論不僅被運用到宏觀經濟活動的分析中,也被運用到現代企業的管理當中,甚至動用到微觀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中。博弈論也引起了我國的高度重視,目前國內各主要經濟類院校都對學生開設了博弈論課程。
  3.現代企業制度的發展。現代企業制度是關于現代企業治理的理論。現代企業是規模巨大、實行產品多元化生產、所有權與經營權是相分離的復雜的組織結構,作為企業代理人的管理者的追求目標與企業所有者(股東)的目標可能不一致,他們可能不以利潤最大化為唯一目標,譬如,為了控制一個大企業,代理人可能追求銷售額最大;或者為了體現個人的排場而不惜花費巨額資金裝修辦公室、使用豪華專車等等。隨著股份公司的不斷發展,企業的所有權已高度分散化,作為企業代理人的經理們的利潤最大化的目標約束也日愈弱化。但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理論,所有權的分散并不一定意味著控制權也同樣分散。所有者還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控制企業,例如:股東可以通過在公司董事中設置代表、或者通過投票等方式來控制企業。隨著金融機構持股的比例的增大,也會使這些機構就有動機來監督公司的業績,從而對經理人員形成約束。
  除這些約束手段外,還有一些機制可以起到的束著企業代理人的行為的作用,這些約束機制包括:(1)內部約束激勵機制。為了激勵管理者為尋找最大獲利機會去冒一定風險、承担一定責任,股東們就必需在風險和激勵之間尋找一種最佳平衡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讓管理者獲取確定的利益所得,如高額的薪金、獎金、養老金、退休金或股權等等。讓他們有動機來關心企業的利益目標。(2)經理人員市場機制。通常管理者并不是只服務于一家企業,他們常常要通過經理人員勞動力市場來尋找就業機會,因此,管理者們的業績便成為他們聲譽和身價的重要證明,這種證明結成了經理們為自己樹立良好聲譽的重要激勵機制。(3)產品市場機制。企業產品的市場銷售業績如何,反映著該企業經營狀況的好壞,而這又與管理者個人的收入狀況及聲譽緊密相聯。為了使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更具有競爭力,管理者就必須精打細算,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擴大市場份額等等,這些努力顯然與股東們的利益是一致的。(4)資本市場機制。一個健全的資本市場操作也會對經理人員的行為起到有效的制約作用,企業經營績效的好壞與企業股票在證券市場上的價格波動有關,如果一個管理者的管理業績不佳,就會從企業的財務狀況中反映出來,在這種情況下,該企業的股市將下跌,那么該企業將受到來自被競爭對手接管、收購或兼并的威脅,這些都是促使企業管理者提高管理績效的制約因素。(5)企業融資機制。現代企業理論認為債券和股票既是企業的融資手段,更是對企業的治理結構。企業通過最佳的債券和股票融資組合就可以達到有效治理企業的目的。[4](P216~226)現代企業制度作為一種治理手段,已受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我國在實行國有企業的股份化改制中,現代企業制度已被作為一種重要理論模型進行使用。
  產業組織理論不僅為上述幾種理論提供了能夠體現其經濟分析功能的土壤和領域,而且它還為“規制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法律經濟學”等一些交叉性前沿經濟學科的產生起到了橋梁作用。從當今西方前沿經濟理論的總體發展方向上看,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趨勢,那就是越來越向微觀化、具體化和數量化方向發展,這首先體現在現代經濟學將驅使人類去行動的心理因素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用心理因素來探尋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源,并企圖以此來說明所有經濟活動的內在規定;其次是試圖在試驗室條件下重現市場機制的特征,以便找到一種像物理學定律一樣客觀、公正、不帶任何主觀判斷的“公理”,以此作為比照各種經濟政策、模型和觀點的唯一的尺度,并將經濟發展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被授予了在這兩方面取得突出貢獻的美國經濟學家卡尼曼教授(Daniel Kahneman)和史密斯教授(Vernon L.Smith):卡尼曼因“把心理學研究和經濟學研究有效地結合,從而解釋了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決策”的問題,而史密斯則因“發展了一整套實驗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實驗室研究市場機制的選擇性方面”所做出的貢獻而獲諾獎的。[5]而從這兩方面的進展上我們也不難看出與新產業組織理論的內在聯系。
    四、現代企業和市場觀幾點啟示
  對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及其現代企業觀和市場觀的研究,使我們能夠觸及到西方經濟理論發展的最前沿動態,了解到當今西方經濟理論正在發生的變化,從而使我國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能夠緊緊跟上世界經濟理論發展的步伐。這不僅是學科研究本身發展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現實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目前,國內對產業組織理論、交易成本理論、博弈論和現代企業制度已有了較多的研究和了解,相形之下,對“規制經濟學”、“信息經濟學”、“法律經濟學”、“產權經濟學”、“契約經濟學”等一些邊沿性學科的了解則還處于起步階段,不過目前已有不少這方面的著作被翻譯介紹給國內讀者。國內一些學者和博士生也開始將他們的研究方向對準了這些前沿學科,甚至一些經濟類院校還將某些前沿學科列入到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學內容當中來,大大拓展了國內對西方經濟學的研究領域,豐富了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同時也使人們看到了西方經濟學所發生的深刻變化。
  然而,我們應從現代西方產業組織理論及其企業觀和市場觀中攝取的信息,絕不應僅僅限于其范圍的擴大、方法的更新和內容的豐富上,更應該從中解讀出它所要向人們傳達的實際內涵。關于這個問題,我們有幾點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就方法論而言,新產業組織理論提出了比傳統經濟學更為科學、先進的分析手段和方法,體現了現代西方經濟學科學、進步的一面。博弈論的運用為寡頭企業競爭問題提供了一套較為規范化的理論分析手段,博弈論對微觀主體的觀察,超越了馬歇爾的單一屬性行為主體的假設,并且用策略選擇方式將微觀主體的種類行為規范化,得出了非合作博弈均衡結論,所以在研究許多現實經濟問題時,運用博弈論這一現代分析工具,能使經濟學向科學化的目標邁進一大步;同樣,與傳統經濟學相比較而言,交易成本理論確實更加細致、微觀,它使經濟學的分析能夠深入到現實經濟活動的具體過程中去,使經濟學從過去的那種遠離現實的理想抽象狀態進入到一種更為現實和具體的狀態中來,大大豐富了經濟學的研究內容,開擴了人們的視野,使人們看到行為的不確定性如何影響到均衡的實現,因此,交易成本比傳統微觀經濟學向現實靠近了許多;現代企業制度也使人們第一次對企業內部的各種治理機制有了明確的了解,并認識到企業管理并不是機械地執行和照搬現成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它更是一種對人的管理活動,是一種有機的治理結構,其中包含著豐富的人類行為機理,這種機理促使人們從產權、組織、激勵和約束等多種制度因素方面來思考問題,給企業治理理論帶來了一次革命。
  第二,新產業組織理論強調一種共同受益的“雙贏”理論,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博弈論認為在經濟交易活動中,參預博弈的雙方最終只有通過利他才能真正利己,也只有在使他人充分受益中才能使個體利益最大化,因而,均衡的實現必然是相關利益主體共同努力的結果,博弈均衡體系的核心就在于刻畫了這一調和主義的中心命題。[6](P2-4)如果說博弈論對經濟學的滲透、沖擊和影響不僅表現為方法論方面,而且還帶來了思維和觀念上的變化的話,在某種程度上指的就是這一點。我們認為,在一定的制度約束下,“雙贏”的博弈思想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例如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日愈激烈,競爭各方無不使用種種機會主義手段,但到頭來卻往往是兩敗俱傷,對社會福利也沒有好處。但如果競爭對手之間,能夠在“雙贏”博弈原則的指導下進行更具理性色彩的競爭的話,則于廠商和社會都有好處。
  第三,從根本上講,無論是新產業組織理論還是它所涵蓋的交易成本理論、博弈論及現代企業制度等等,都沒有逃出制度約束的范圍,它們的種種理論、觀點都是在私有制的制度環境下提出的,這一點是無法回避的。盡管現代企業制度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股份制、產權的分離、利益目標的不一致及機會主義傾向等等,已成為了東、西方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東、西方國家似乎采用了完全相同的治理方法和相同的分析手段,但其實兩者之間始終存在著那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利益分配上的差別。這是我們在學習和應用西方前沿經濟理論時不應忘記的一項基本原則。作為理論研究者我們始終應該以客觀、辯證的眼光來看待西方前沿經濟理論及其發展。對于當今的西方前沿經濟理論,我們既不同意將其視為無用的東西一概拒之門外,也不主張盲目接受、全盤照搬,正確的態度應該是在總體把握其實質和核心的前提下,汲取其中科學、合理的部分,結合我國的實際加以適當地轉換和調整,發展成為適合于我國實際的理論模式,能夠真正為我所用,這才是我們對待西方前沿經濟理論應有的科學態度。
  收稿日期:2002-11-25
思想戰線昆明19~22,28F11理論經濟學牛曉帆/安一民/熊曉雯20032003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新產業組織理論給整個西方經濟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貫穿于新產業組織理論中的現代企業觀和市場觀是其整個學說的核心,同時也是某些前沿經濟理論得以衍生的重要基礎。學習和了解該理論關于企業和市場的論述,不僅使我們能夠洞悉西方經濟理論發展的最新進程和方向,而且有助于我們用客觀、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當代西方經濟理論,并能夠更好地從中汲取有用的東西,服務于我國現實經濟活動。企業邊界/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博弈  Corporate boundaries/transaction cost/limited reason/game theoryRevelations of Moder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ies on Corporation and Market  NIU Xiao-fan 1,AN Yi-min 1,XIONG Xiao-wen 2  (School of Economics,Yunnan University;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The 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ies that emerged in the West in the 1980s have produced a great impact and even shock to the Western economics.At the core of these theories are theories about corporation and market,which are also the foundation on which a lot of new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are built.Knowledge of such theories not only gives us insight into what is happening to Western economics,but also provides us with a tool with which we can better tackle problems in our own economic activities.牛曉帆(1959-),女,山西長治人,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產業組織理論、西方微觀經濟學研究;云南大學經濟學院  安一民(1957-),男,河南鄭州人,云南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經濟學、財務會計及管理會計研究;云南大學經濟學院  熊曉雯(1969-),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經濟關系問題研究。云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云南 昆明,650091 作者:思想戰線昆明19~22,28F11理論經濟學牛曉帆/安一民/熊曉雯20032003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方出現的新產業組織理論給整個西方經濟學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和沖擊。貫穿于新產業組織理論中的現代企業觀和市場觀是其整個學說的核心,同時也是某些前沿經濟理論得以衍生的重要基礎。學習和了解該理論關于企業和市場的論述,不僅使我們能夠洞悉西方經濟理論發展的最新進程和方向,而且有助于我們用客觀、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當代西方經濟理論,并能夠更好地從中汲取有用的東西,服務于我國現實經濟活動。企業邊界/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博弈  Corporate boundaries/transaction cost/limited reason/game theory

網載 2013-09-10 21:36:53

[新一篇] 環境正義:發展中國家的視點

[舊一篇] 現代企業制度與企業法人財產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