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闊的視野與表述的智慧——評祝勇的散文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天邊剛抹上一道紅霞的黎明時分,我就開始誦讀著祝勇先生這部散文集《驛路回眸》的清樣,直至黝黑的深夜來臨,大街上汽車的噪音終于逐漸消隱之際,還依舊津津有味地翻閱著。在這兒無論是對于歷史的冥想,文化的思辨,心靈的詠嘆,讀書的領悟,山水景色或城市風光的描繪,幾乎都閃爍出一種精神的光芒。正是這一團燃燒著的火焰,引起了我強烈的共鳴和不住的思索,而在讀完全書之后更禁不住要掩卷沉思起來。當我循著祝勇先生思想的軌跡忖度時,深深地感到這位年輕的思想者,對于人類命運的關切和民族前景的憧憬,幾乎是縈繞和充塞在自己整個的靈魂中間。
  幾千年來的中國歷史,從古老的往昔直至躍動的今天,確乎都是他天天都在思慮著的命題,而且探索得這么深入和透徹,還帶上了如此鮮明的個性色彩,真是可以令人擊節贊嘆的。像他在《玄宗的背影》中辨析明君的兩重性時,指出像李隆基這樣的明君,“把封建社會的潛力與魅力開發到了極致,同時也把封建社會的黑暗拓展到了無窮”,因為此種明君“把一個本該相對簡單的過程拖延得很長”,“增加了它經受痛苦煎熬的時間”。像這樣的道理也許不少人都會理解的,因為那些在典籍中受盡稱頌的明君,確實也無法完全改變自己作為獨夫統治的暴虐性。然而在經過了祝勇先生相當智慧的表述之后,印象肯定會顯得更深刻的。他形成了這樣出色的見解,自然是披覽了多少書本,經歷了多少深思的結晶。然而對于一個在浩瀚的文化領域中艱苦跋涉的思想者來說,自己已經形成的某些出色見解,是否能夠始終堅持并且獲得更大的發展,這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甚或會出現反復的艱苦歷程。思想者所邁上的路途,本來就是無比地艱難困苦的。
  我愿意將祝勇先生已經形成的這個關于明君的出色見解,跟他另一篇散文《宮闕云煙》的主旨稍作比較,覺得《宮闕云煙》中對于康熙的評點就缺乏上述這樣的力度,字里行間甚至還對這個專制君王洋溢著一種真誠的敬意,這不知道是否受到今天眾多學者和作家對于玄燁過分贊揚所造成的一種氣氛的影響?康熙誠然是一個有所作為的帝王,然而在他的所作所為中,曾有過諸如嚴厲的禁海令、殘酷的文字獄這些充滿了血腥的暴政。而且在康熙時代生產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比起明代中葉以后的時期來究竟又是處于何等水平,其實也是一件很值得研究的事情。生活在康熙統治時期的思想家呂留良曾嘆息過“今日之窮,為羲皇以來所僅見”;比呂留良晚生一年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唐甄,也曾哀嘆著“清興五十余年,四海之內,日益困窮”。他們都親歷過當時的生活,發出的這種沉痛呼聲很值得我們注意,無疑應該是考察和研究這個課題的重要依據。
  最根本的問題還在于是作為忠實的臣仆跪著去崇拜帝王,還是站在專制主義的對立面去評論他呢?關鍵就在于評論者的思想中間是否鞏固地樹立了平等觀念。唐甄的《潛書》中正是充滿了這種平等思想的呼號,“海內百億萬之生民,握于一人之手,撫之者安居,置之者死亡,天乎君哉!”他在對照了“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費上農一歲之獲,猶食之而不甘”的懸殊之后,振聾發聵地呼喚著,“人之生也無不同也,今若此,不平甚矣”,目前如炬地預見到這里會埋伏著“以傾天下也”的危機。唐甄這種追求平等的思想,與將近60年后出生的孟德斯鳩之反對專制政權,以及80多年后出生的盧梭之要求民主政治的主張都十分相似。正是此種追求平等的思想境界,必然會高瞻遠矚地從宏觀的視野,否定和抨擊專制獨裁的統治。生活在20世紀末年為建設現代文明而奮斗的思想者們,總的說來無疑應該會遠遠地超越像唐甄這樣的思想境界,然而能否時刻都堅持和貫徹平等思想的原則去探討所有的社會問題,這還有待于在實踐中努力地去完成。
  當“文革”浩劫的風暴開始席卷中國大地時,祝勇先生還尚未出生,因此可以說對它并無多少形象的感受,但是憑著他自己在閱讀人生和書籍的敏銳觀照中間,無疑已經得出了相當深刻的見解。他十分關注地思考著這個“荒誕的時代氛圍”,認為“這一代人被愚弄了”(《穿過荒野》),在思索著這個痛苦的歷史悲劇時,他的視野顯得異常的開闊,他的精神顯得異常的莊嚴。而《美國“垮掉的一代”與中國的紅衛兵》這篇散文,更顯示他思想的雙翼正跨越天空和海洋,苦苦地思忖著這兩者的相似和差異,希望能夠在嚴肅的反思中間“廓清認識”,“找到突圍出來的金鑰匙”。“文革”的深重災難之所以發生,是在于蹂躪和廢除了基本的法律,瘋狂和暴虐地侵犯人們正常的生活秩序,將一種隨意妄想出來的荒謬念頭強制著整個民族都去執行;而遠在地球那一邊的“垮掉的一代”,作為一種思潮或情緒的追求,可以被人們所贊同,也可以被人們所反對,在處于自由狀態的爭論中間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生活習俗和文化走向,正因為它不可能帶上強制的性質,從而也就不會對整個國家形成災難性的后果。我想祝勇先生一定會繼續將這影響著整個民族命運的課題認真地探索下去,寫出許多更能夠令人深思的篇章來。
  對于整個人類文化的思索,以及東西方文化的相互比較,自然也是祝勇先生十分關切的命題。盡管有著相當寬闊的視野,他畢竟是生活在自己民族的土壤上面,幾千年來凝聚而成的那種文化氛圍和審美氣質,正在他血液中洶涌奔騰,正在他心弦上振蕩鳴響,永遠使得他無比地熱愛、眷戀和憧憬。《文明的黃昏》正是他衷心唱出的一曲悲愴之歌,眼看著北京街頭巷尾多少巍峨的古建筑,被拆得所剩無幾的時候,心靈中的痛苦真的永遠也訴說不完了。他傷心地譏諷著人們一面在拆去真正地道的古建筑,一面卻又在堆砌著虛假造作的仿古房屋,大聲疾呼著要求保護飽受摧殘的古代建筑,高瞻遠矚地認為這關系到民族的發源以及發展的方向。《從北京的街道上走過》竟還預言著它將會成為顯示人類文明方向的“名著”,他對此的鐘情真要令人肅然起敬。祝勇先生這些經過深思熟慮的意見,似乎應該引起規劃城市建筑工作的專家和官員們的重視。
  祝勇先生得出這種深沉思考的契機究竟來自何處呢?他的那一篇《厚土》,也許是提供了詳盡的說明。他在那里充滿激情地描寫自己于陜北的寒夜里貼身于黃土地上,竟異常神秘地與黃土地融為一體了,居然還從自己的心跳感覺到土地的“心跳”,從自己的體溫感覺到土地的“體溫”,從旁的一些篇章中也同樣可以看出他實在是有著一種眷戀農業文明的情結。正因為衷心懷念著這種純樸的醇厚的氣息,就能夠敏銳和強烈地感受到當工業文明出現之后,會使得人們的精神變成枯燥和衰弱起來的種種缺陷,哀嘆它“到達了離自己的鮮活的心靈最遠的一個點”(《鄉村體驗》),“渴望以自然的雄渾,振作日益萎靡的靈魂”(《山水雄文》)。從往昔的傳統文化中吸取依舊存在著價值的成分,調節和充實今天的精神生活,這樣的思索確實是極有意義的。
  當然從總的來說曾經燦爛輝煌過的中國古代文明,在近代以后已經走向衰落,最終還受盡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凌。這種立足于零星和落后生產方式的農業文明,比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立足于集約和先進生產方式的工業文明來,確實是只能日益趨于式微的境地。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由于貫徹著在等級特權嚴密控制秩序中間的君王獨裁統治,極大多數人們都處于極端的不自由狀態中間,只好盲目地服從來自上峰的種種強迫命令,自己的思想必然就受到嚴重的壓抑、禁錮和扼殺。任何一個智慧的民族只要是被杜絕和扼制了自己創造性的能力,就必然會逐漸跌入貧窮和災難的深淵。中國正在沖破許多陳舊的規范向著工業文明的前途邁進,這是無法阻擋的歷史的必然趨勢。
  恰巧在此時必須引起充分注意的是西方許多工業文明國家,由于它所具有的資本主義的性質,社會財富的分配處于很不公平的極端懸殊狀態,少數壟斷金錢的富豪高踞于金字塔之顛,他們揮金如土的奢侈生活,強烈地引誘著多少人們也去牟取暴利。壟斷財富所造成的金錢萬能這種魔力的誘惑,無疑是那個社會里面最為嚴重的一種腐蝕劑,既會引起倫理觀念的傾斜,更要發生違犯法律的暴行。極為可怕的是此種違法的行為常常運用先進科學的手段,于是造成了大規模的污染以及駭人聽聞的兇殺,甚至爆發窮兵黷武的戰爭。壟斷財富所導致的道德滑坡,再利用科學來為其惡行開路,其對于人類的危害,正如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所說,“科學技術之由殺人利器而作法自弊”[①],確實是對整個人類所造成的巨大災禍。正是在這種趨于傾斜和畸形的精神氛圍中間,人們對自己存在的意義產生了懷疑和恐懼,覺得一切似乎都是陌生、迷茫和神秘莫測的。祝勇先生的《無人證明》接觸了這個存在主義的命題,想從中尋覓應有的出路,此種屬于形而上的哲理探討應該說是很有意義的。
  歷史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多少利與弊,善與惡,此種充滿了辯證意味的二律背反現象,確實是很值得進行深深的思考。祝勇先生出于自己純真與青春的激情,發出這樣空谷足音般的聲響,傳遞著靈魂的呼號,展示著文化的內涵,這樣寫出的散文就一定會引起許多有心人的共鳴。他對于自己寫作的出發點確實是規定得異常明確,希望通過“不屈的人格力量”,召喚“喪失了精神的人們”走向清醒,深信“在喧囂的時代里堅守理想的人,歷史必然會賜他以不凡的褒獎”(《走近蒼涼》),認為“生命中最不能承受的是心靈之荒蕪”(《在寫作中漂泊》)。為了充實心靈和提高精神的散文創作,對于整個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確實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多么希望他在這方面寫出更多更好的篇章來。
  祝勇先生真是年輕有為,已經出版了好幾本精美的散文集,他既善于進行文化和哲理的思索,又能夠寫出一手晶瑩明麗和搖曳多姿的美文,具有如此文字的涵養實在是并非易事。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和體悟,是“散文的語言美,產生于作者靈魂境界上升的自然流露,否則是舍本逐末”(《散文的傳統》)。這種具有真知灼見的審美感受,誠然是于他渾厚的心靈中從容開放出的花朵,這樣才會閃耀出充滿生命力度和思想內涵的美質;而如果在貧瘠的生命與思想中盡管是點綴著五彩繽紛的顏色,卻也只能是顯得造作、繁瑣和庸俗。
  祝勇先生這幾年以來的散文創作,已經打下了相當雄厚的基礎,獲得了十分明顯的成績,喜愛他作品的讀者也愈來愈多。我深信他必將有著更為開闊和遠大的前景,祝愿他在認真總結經驗中間不斷地往前邁進。
   1997年4月15日于北京安貞橋邊
  注釋:
  ①湯因比:《我何以不喜歡西方文化?》。
   責任編輯 半夏*
  
  
  
當代文壇成都41-43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林非19971997 作者:當代文壇成都41-43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林非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1:43:27

[新一篇] 宏觀文藝學的基本特征

[舊一篇] 寶寶的需求,你滿足了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