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的若干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這兩種社會制度并存,是當今時代的一個基本特征。如何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正確認識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是我們須認真對待且需要回答的問題。這對于我們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搞好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取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這個規律的實現要取決于一定的主客觀條件
  把握規律性、透過現象看本質,是科學認識的基本任務。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在系統考察了人類社會發展史后,發現了社會主義必將取代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莊嚴提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1] 這一科學結論。得出這一結論并不是馬克思、恩格斯主觀上的想象與臆測,而是他們運用自己創立的唯物史觀科學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結果。在人類生產實踐中,作為物質力量的生產力始終是要向前發展的。與之相聯系,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一定的生產關系總是要作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但生產關系并不能夠自覺地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性質與要求。當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便同生產關系發生矛盾。與此同時,社會的經濟制度即作為社會生產關系總和的經濟基礎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也與豎立其上的上層建筑發生矛盾。當某種生產關系還能夠適應一定生產力的性質并能夠使其發展時,相應的經濟制度及上層建筑就不會滅亡;而當某種生產關系不能適應生產力的性質與要求,生產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2] 正是在這種變革中,人類社會相繼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這幾個發展階段。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之所以是歷史的必然,是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不能從根本上適應自己創造的生產力的性質。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的積聚和集中使得生產越來越具有社會的性質,許多分散的生產過程融合成為社會的生產過程,整個國民經濟越來越成為一個各種生產密切聯系、相互依賴的整體。生產力的這種性質客觀上要求由社會來占有生產資料和調節國民經濟。然而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是歸資本家私人占有的,生產經營是由資本家自行決定的,以他的意愿為轉移,社會產品也歸資本家個人所有。于是,生產形式就與占有形式發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生產形式起來反抗占有形式,生產社會性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構成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這一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范圍內是無法解決的。解決這一矛盾的唯一方式是使占有形式適應生產形式,按照生產力的社會性質的客觀要求,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對此,馬克思有過生動的描述,他說:“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3] 可見,不管時代和條件如何變化,也不管資產階級如何調整自己的統治方式,只要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還存在,資本主義為社會主義所取代的最終歷史命運就不會被改變,盡管這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雖然是客觀的歷史規律,但這一規律卻不是能夠自發實現的。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是客觀的,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但在實現方式上卻有很大的區別。自然規律的實現往往不需要人們實踐活動的參與,因而其實現過程一般不會有曲折和反復。社會規律則不一樣,它是人們實踐活動的合力所表現出來的一種趨勢,它必須通過人們的實踐才能實現。在任何社會里,人們的利益總是有差異的,因而他們實踐活動的方向和要求往往是不一致的。在存在階級的社會里,對立階級之間的利益沖突表現為階級斗爭。因此,在這里,社會發展規律必然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階級斗爭中,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階級力量的對比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這就決定了社會發展規律的實現過程不是自發的、直線式的,必然會發生曲折。階級力量的對比、先進階級的成熟程度以及客觀的形勢,決定著新舊社會形態更替的方式、程度與結果。當然,不管出現多大曲折,由社會規律所決定的發展趨勢是不會改變的,最終將得到實現。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這一歷史規律的實現方式也是這樣。要看到這一社會歷史規律不會自發地實現,資本主義不可能和平演變到社會主義,因為資產階級決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社會主義制度只能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來建立。而社會主義革命能否實現要取決于一定的條件,首先要有革命的基本條件。所謂基本條件,就是資本主義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擁有一定規模的資本主義工業,出現相當數量的產業工人。這些是社會主義革命得以發生的基本前提。因為只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有一定程度的發展,才能有社會化大生產,也才能產生無產階級及其先鋒隊組織;沒有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沒有具有社會性質的生產力,就不會產生現代意義上的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更談不上工人運動及領導工人運動的無產階級政黨。也就是說,社會主義革命只有在社會化的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它是新的生產力要求突破舊制度束縛的產物。
  當然,具備了基本條件的地方也不會自然而然地爆發社會主義革命。因為革命是政治行為,它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是各種主客觀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它還需要有有利的革命形勢及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所謂革命形勢,按照列寧在總結俄國20世紀三次革命的基本規律時指出的:“只有‘下層’不愿照舊生活而‘上層’也不能照舊維持下去的時候,革命才能獲得勝利。”[4] 所謂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指“一個在力量和威信方面都足以領導群眾并把政權奪到自己手中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5]。有沒有成熟的工人階級政黨去準備和爭取,這是社會主義革命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一定條件下甚至是決定性的因素。毛澤東在總結中國和俄國革命的歷史經驗時曾指出:有一個成熟的黨是取得革命勝利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6]。
  總之,只有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集合點,在既具備必要的物質條件,又擁有客觀的革命形勢和成熟的革命領導力量,多種因素構成一種合力的地方,社會主義革命才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制度才得以建立。這幾個方面緊密聯系,缺一不可。
  二、社會主義革命需要資本主義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不能把這一條件絕對化,以為只要資本主義還在發展,就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
  回顧《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150多年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 社會主義革命并沒有在西方發達國家獲得成功,而是直到20世紀初及其中葉才在俄國、中國等東方落后國家率先突破,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為缺乏有利的革命形勢,有的是因為缺少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至今沒有成功,并不是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夠。
  如前所述,社會主義革命能否進行與資本主義的發展狀況有一定聯系,需要資本主義有一定程度的發展,這是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條件,但這不等于說生產力越是發展,社會主義革命的條件就越是成熟。換句話說,社會主義革命并不必然首先在生產力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里爆發。事實也說明,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水平很高的國家,革命都沒有搞起來。社會主義革命能否成功,還需要客觀的革命形勢以及成熟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必須把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條件與充分條件(革命形勢、成熟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區分開來,既不能把資本主義是否充分發展,作為判斷革命能否成功的唯一標準,也不能簡單地以為只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能容納生產力或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就不能取得勝利,資本主義就不會滅亡。因為這些觀點都過分強調了革命的客觀物質條件。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并沒有因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有其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一面,而否定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性與必然性。相反,他們畢生積極主張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打碎一個舊世界建設一個新世界而奮斗。在1848年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就明確提出:肩負著偉大歷史使命的無產階級要在最先進的工人政黨——共產黨的領導下,“使無產階級形成為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由無產階級奪取政權”[7],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里,并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8]。也就是說,要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政權。
  對于無產階級革命可能在何時何地以及以何種方式發生,馬克思、恩格斯曾有過這樣或那樣的預測,他們的結論也隨著時代與條件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比如他們最初設想共產主義革命將在一切文明國家里,即至少在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同時發生。后來他們曾先后寄希望于法國、德國的工人階級。在他們的晚年,又開始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發達國家轉向落后國家特別是俄國。馬克思認為“革命將從一向是反革命安然無恙的堡壘和后備軍的東方開始”[9]。恩格斯認為“現今的俄國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10]。出現這種看法上的改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某種歷史條件下的具體結論總是要隨著具體條件的改變而改變。這是馬克思主義分析具體問題時的基本方式。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因為資本主義還在發展(實際上從《共產黨宣言》發表到他們去世后的四五十年間,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還有包容生產力發展的空間,而改變對資本主義歷史命運的基本結論;更沒有因為資本主義還在發展,就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基本條件不成熟,從而悲觀失望,否認無產階級革命的必要性與必然性。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及時總結國際工人運動以及無產階級革命的經驗與教訓,積極投身到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潮流中去,并依據新的形勢以及無產階級面臨的新任務,指導無產階級的國際組織以及工人階級政黨調整斗爭策略,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干擾,不斷壯大工人階級的力量,以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的到來。
  需要指出的是,有一種觀點把1848年的歐洲革命以及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失敗,歸因于“歐洲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還沒有成熟到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11],這是不妥的。
  我們知道,在1848年,法國、德國、意大利、匈牙利、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相繼爆發了革命。各國無產階級未能在這場幾乎席卷整個歐洲的革命中獲勝。對于這場革命失敗的原因,雖然可以從多個角度去分析,但顯然這不是經濟發展程度不夠的結果。因為革命的發生地是當時資本主義最為發達的地區,法國和德國都是經濟發展程度很高的資本主義國家,即便在其他國家資本主義也有較大程度的發展。而且各國也都有一定數量的工人階級。也就是說,革命的失敗并不是因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的基本物質條件不具備。實際上,這次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是由這場革命的性質決定的。盡管各國革命的任務與要求不盡相同,但從性質上看,這次革命總體上還屬于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只是由于處于領導地位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軟弱無力,在革命中畏首畏尾,他們不僅缺乏領導革命的能力,而且向封建統治階級妥協、退讓甚至背叛,這些因素的存在致使革命半途而廢。而當時的無產階級盡管在革命中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推動革命具有廣泛的規模,并打上了自己的烙印,但由于他們的覺悟程度和組織程度都不高,還沒有成為一個自為階級,尤其是缺乏革命政黨的領導,因此他們還未能利用有利的革命形勢,領導并取得這次革命的勝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在1848年無產階級要以一次簡單的突然襲擊來達到社會改造,建立新社會,是不可能的事。正因為如此,從那之后,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廣泛宣傳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以提高工人階級的思想覺悟,另一方面積極籌建無產階級的國際組織,以提高各國工人階級的組織程度,進一步推動無產階級運動的發展。
  19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失敗,也不是由于法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沒有成熟到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相對于1848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法國的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加成熟。而且從世界范圍看,時代主題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矛盾已經成為資本主義國家內的主要矛盾,世界已經進入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無產階級已經有力量去自己解放自己,但巴黎公社革命最終卻失敗了。這有許多具體原因,比如反動政權的殘酷鎮壓、武裝斗爭的經驗不足、沒有堅決地鎮壓反革命、與農民沒有結成聯盟等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缺乏成熟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在當時的公社委員會中,主要是布朗基派和普魯東派。他們不懂得科學社會主義,不善于組織和團結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只是憑著無產階級的本能參加斗爭,在公社的許多重大原則問題上犯有錯誤。因此,這場震驚整個歐洲乃至世界、令資產階級極為恐慌的革命失敗了。馬克思在總結這一歷史教訓時指出:“工人階級在反對有產階級聯合權力的斗爭中,只有組織成為與有產階級建立的一切舊政黨對立的獨立政黨,才能作為一個階級來行動”[12]。恩格斯在分析巴黎公社失敗的原因時也指出:一方面,法國讓巴黎聽天由命,無動于衷地觀望著它在麥克馬洪的炮彈下流血;另一方面,公社本身分成了布朗基派(多數)和普魯東派(少數),無論哪一派都不知道應該干什么,彼此進行著無謂的斗爭,致使公社精力疲憊。
  三、落后國家率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蘇聯劇變也不是社會主義搞早了的結果
  與過分強調生產力因素在社會主義革命中的作用相聯系,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在已經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落后國家里,由于其經濟文化水平落后,搞社會主義的物質條件不成熟,因此,盡管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了,但還是搞得早了。應該等到生產力發展到較高的階段,等到資本主義發展到足夠成熟的程度,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他們甚至把蘇聯演變的根源歸咎于十月革命這個“早產兒”,歸罪于超越了資本主義高度發達這一階段。這種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應該看到落后國家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并不是超越階段、急于求成的表現,而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列寧說:革命首先從帝國主義的薄弱環節突破。發達國家的統治階級富于統治經驗,他們憑借經濟實力和政權的力量,僥幸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危機;他們還善于交替使用暴力和和平這兩手政策,一方面殘酷鎮壓工人階級運動,另一方面在工人階級內部積極培植和利用自己的代言人,分化瓦解工人階級隊伍。歷史經驗說明,資本主義發展得越充分、越成熟、越完善,統治階級的統治經驗越是豐富,統治地位也越是鞏固,革命要突破它也就越困難。與此相反,處于帝國主義統治鏈條薄弱環節的落后國家,往往是各種矛盾的集合點,階級斗爭異常尖銳,也往往有著很好的革命形勢。如果有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正確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就有可能從這些地方率先取得突破。十月革命時的俄國就是這樣的薄弱環節。
  從社會主義革命的基本條件看,在沙皇俄國包括近代中國,盡管資本主義沒有高度發展,但已經有了一定規模的機器大工業,有了相當數量的產業工人隊伍,并且在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基礎上產生了工人階級自己的政黨——共產黨。資本主義的發展使得生產力具有社會性質,這就為社會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必要的物質條件。加上俄國有利的革命形勢以及成熟的領導力量,因而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后,曾針對孟什維克蘇哈諾夫以俄國生產力沒有發展至足以實現社會主義的水平為由反對十月革命,曾作過有力的回擊。他說:“既然建立社會主義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雖然誰也說不出這個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是什么樣的,因為這在各個西歐國家都是不同的),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達到這個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農政權和蘇維埃制度的基礎上趕上別國人民呢?”[13] 他還說:“我們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國為這種文明創造前提,如驅逐地主,驅逐俄國資本家,然后開始走向社會主義呢?你們在哪些書本上讀到過,通常的歷史順序是不容許或不可能有這類的改變呢?”[14] 也就是說,無產階級政黨不必坐等資本主義發展到足夠成熟才革命,而是可以先取得政權,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大力發展生產力,逐步建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不斷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并最終實現共產黨人及全人類的奮斗目標。
  至于說74年后蘇聯發生演變的悲劇,更不是生產力落后的緣故。相反,蘇聯人民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經濟增長速度看,以美國為參照,1928年~1975年,蘇聯GNP年均經濟增長達到4.5%,而同期的美國僅為3.1%。[15] 此后,蘇聯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減緩,但截至1985年,蘇聯GNP年均增長速度依然不低于美國。1975年~1985年,蘇聯年均增長2.6%,而同期的美國為2.2%。[16] 從工業化的成就看,1913年按蘇聯疆域計算,工業總產值只相當于當時的美國的6.9%,而到1985年蘇聯工業總產值已達到美國的80%。從經濟實力看,這時的蘇聯已從十月革命勝利初期的世界第五位、歐洲第四位,躍居為世界的第二位、歐洲的第一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超級大國。而且這些成就是在發生兩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取得的。事實表明,蘇聯演變顯然不是生產力落后的結果。蘇聯演變實質上是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執行了一條違背馬克思主義、放棄社會主義道路的改革路線。由于改革犯了原則性、方向性的錯誤,最終導致制度演變、國家分裂的惡果。不搞社會主義這個因素是決定性的。
  當然,我們充分肯定在生產力落后的基礎上可以實現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同時,并不是說落后國家可以超越發達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已經實現的生產力高度發達的階段,相反,我們還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繼續完成資本主義國家已實現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還可以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在堅持公有制占主體的前提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實踐證明,中國在改革實踐中采取的這一方針和政策是正確的,改革開放事業因而取得引以自豪的成就。在否定一種傾向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和防止另一種傾向的出現。毫無疑問,由于在一段時期,我們過分地強調生產關系的變革,脫離了低水平多層次的生產力結構這個客觀實際,片面追求純而又純的所有制結構,結果欲速則不達,給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帶來重大損失。歷史上出現的超越階段的錯誤是相當嚴重的,教訓也是深刻的,必須予以否定。但是,我們能不能因此得出公有制沒有優越性,改革應完全放棄公有制,推行私有化呢?顯然不能。
  因為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性質,適應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既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體現。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還需要發展非公有制,但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以及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能動搖。如果動搖了,就動搖了共產黨執政的經濟基礎,政權的性質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就無從談起。正因如此,黨的十六大在強調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強調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并提出要把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而不能把這兩者對立起來。[17] 因此,我們既不能因為要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而否定甚至取消非公有制經濟,從而走過去已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老路;也不能因為非公有制經濟在現實階段有積極作用,而否定甚至放棄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搞私有化。
  收稿日期:2006—09—25
廊坊師范學院學報58~62D1社會主義論叢汪亭友20072007
資本主義/歷史命運/若干思考
資本主義必然為社會主義所取代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這個規律的實現要取決于一定的主客觀條件。社會主義革命需要資本主義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不能把這一條件絕對化,從而以為只要資本主義還在發展,就不能進行社會主義革命。落后國家率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蘇聯劇變也不是因為社會主義搞早了的結果。
作者:廊坊師范學院學報58~62D1社會主義論叢汪亭友20072007
資本主義/歷史命運/若干思考

網載 2013-09-10 21:55:36

[新一篇] 關于貧困地區鄉鎮企業發展的探討

[舊一篇] 關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教學與研究的若干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