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的國:一起期待2015的好書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在中國這樣的一個大國,不管愛讀書的人是多么少,這些真正愛書的人也足以構成自己的一個“國”了。

——何懷宏



文 | 何懷宏


曾經有過這樣的時候:一些小城邦的人不愿意生活在一個大國,比如說古希臘雅典等城邦的人,絕不會羨慕波斯。今天歐洲的一些小國也相當珍視自己的獨立。但是,小國有小國的幸運,大國也有大國的福氣。就比如從語言文化上說,大國有自己一些獨特的優勢。尤其中國,作為一個古籍的大國,更作為一個翻譯的大國,還作為一個被互聯網巨浪沖破了寫作門檻的現代國家,我們看起來有讀不完的書。


而在像這樣的一個大國,不管愛讀書的人是多么少,這些真正愛書的人也足以構成自己的一個“國”了。甚至不管自己讀書的趣味怎樣與眾不同,也不難找到自己夠多的同好。換言之,即便閱讀者、或者某些氣質的閱讀者在這社會是屬于一個少數,這個“少數”卻足可以構成一個可以相互慰藉和交流的群體。且群體的邊界其實是會有變動的,不同的讀書趣味也是會互相有所吸引和補充的。


所以,一個人雖然明知道任何人都有難以擺脫的局限性,或許還是可以說說在新的一年——2015年里想讀的新書。我希望像《尼采全集》這樣的全集能繼續推出新的譯著,真正補全;希望像易中天這樣的中國史系列的寫作者能夠繼續出版自己的新作。而還有一些國外的新作,我也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讀到中文譯本。


比如福山繼第一卷《政治秩序的起源》之后出版的第二卷《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朽》,這一卷寫到了法國大革命之后從工業革命到當代全球民主化的浪潮,顯示出“歷史終結”的一種至少是長程的復雜性。還有像法國澤穆爾寫的暢銷、但充滿爭議的《法國的自殺》,他認為是“嘲弄”、“解構”和“詆毀”造成了法國的柔弱、萎靡和衰落。


還有更廣闊和更長程的視野。伊麗莎白·科爾伯特的《第六次滅絕:非自然史》描述了人類文明發展與地球生態系統的劇烈沖突,向我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地球上以前有過五次物種大滅絕,像恐龍這樣曾經是最有力的動物和許多其他動植物都被滅絕了,而現在第六次大滅絕似乎快要到來了。今天地球上在智慧和能力上遠遠和其他動物拉開了距離的人類是否能夠幸免于難?還是會恰恰因為自己無比強大的力量和舉動給地球上其他物種乃至自身帶來致命的災難?


除了生態的危機,還有城市的危機。文明本賴城市而起,工業文明更造就了一些大都市,但人的行為也在威脅它們。羅里・麥克林的《柏林》懷著愛戀記述了近幾個世紀以來這個城市的歷史。它不像巴黎,巴黎雖幾經淪陷,畢竟還基本保存了古典的原貌。而柏林曾經深深地被摧毀和隔離。


一位醫生——阿圖爾・加萬德的《作為有死者》則再一次探討人們對死亡的態度。這一次的重點不是討論一般人對死亡的恐懼,而是更多地考慮現代醫學和醫生的態度:他們能否幫助人們有尊嚴地、自然而然地赴死,讓最后的日子也依然是好的、有意義的日子。


致歉及更正


昨日書評微信《早安2015:時間未老,理想仍在》一文的作者是楊耕身而非熊培云,特此更正,并向兩位老師和各位讀者表示誠摯歉意。



新京報書評周刊 2015-08-23 08:43:39

[新一篇] 一條書單告別2014 閱讀,讓我永不孤獨

[舊一篇] 無論你的生活如何卑微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