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掠影:乾隆年間英國訪華使團畫筆下的大清國明清近代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簡體     傳統

    18世紀末,為打開對華貿易大門,英王喬治以為乾隆皇帝祝壽為名,派出以馬噶爾尼勛爵為首的訪華使團。為在中國獲得巨大的利益,使團為訪華做了大量的準備,卻不幸空手而回。當年英國訪華團隨團畫師威廉•亞歷山大畫了大量的水彩畫,其內容涉及中國當時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諸方面,成為此后西方人關于東方景象的一個重要的創作源。

一、《帝國掠影》之中國軍事

     畫家亞歷山大并非軍人,但身為正在向世界各地擴張中的英帝國國M,進入中國后,職業的敏感性使他自然將目光和筆觸指向了與軍事相關的人物和場景。通過對中國軍人、武器、軍裝以及軍營設備功能的細致觀察,用畫筆將18世紀末中國軍力的落后與軟弱傳遞給了英國。如火槍的水平尚停留在17世紀、士兵軍裝僅徒有華麗的外表而堅硬度全無、士兵在列隊時竟還會有人搧扇子的狀態等等。從這個意義上說,40年后中英鴉片戰爭中國的失敗,在此時就已注定了。

    浙江舟山群島是英國使團進入中國后所到的第一處,舟山總兵派了兵士護衛英使團在城中游覽,這些士兵也因此成為畫家的第一描繪對象。以下是畫家對他所繪人物的說明:

    “人們猜想中國人在很久以前就知道使用火槍火藥了。但自從這個國家被韃靼(18世紀時歐洲人對蒙、滿民族的統稱——編者注)占領后,火藥卻主要被用來做禮炮禮花。他們在對煙花精巧的設計中表現了杰出的技能。    現在的中國軍隊在訓練上相當差,軍隊的力量僅僅存在于數量上。由于對軍事序列的無知,軍隊在戰斗中不可能得到補償,僅寄希望于士兵個人的勇氣。普通的軍裝是像被子般填了絮料的鑲邊衣服,相當累贅,對南方諸省的士兵來說,這幾乎會使他們窒息。

    圖上畫的這個士兵右手持火槍,左手握一柄刀尖向前的腰刀。他手中的火槍是最差勁的,槍筒上還安有叉子。但我們必須特別認識到,當中國人的智慧能使他們生產出與歐洲產的同樣好的武器時,中國政F仍會讓軍隊繼續使用這種武器。

    這幅畫的背景是個兵站,守衛它的是有限的一些士兵,他們正在接受城墻上一名打鑼的官員的命令——他正在用鑼聲通知這些兵,一個有權接受軍禮的達官貴人快要到了。”

1、《帝國掠影》中國軍事手持火繩槍的軍人

15608994_1.jpg

圖片名稱:手持火繩槍的軍人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2厘米橫17厘米
畫家原圖說明:“在中國,每件事情與別的國家都不相同,軍隊也是不同的,尤其是在組織上和軍裝上。中國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軍隊,一種是韃靼軍,他們駐扎在邊界和全國要塞之地,一種是漢軍,他們駐扎在小城鎮或村子里以維持治安。漢軍士兵做地方警察的工作,以及收稅、護衛糧倉和援助地方官吏。在公路、河流和水渠沿岸,設有駐兵6-12人的小哨所,他們傳遞官方指令,維持公路和河流的治安。當重要官員或外國使節如馬戛爾尼爵士經過時,士兵們會穿上在背上插有旗子的最好的軍服,就如畫上畫的一樣。他們的護心鏡和護肩,僅僅是用棉布或填上棉花制成的;頭盔雖然看上去很威風,但卻是用多層硬紙制成的。士兵的火槍看上去像葡萄牙人用過的老式火槍,可以假定,火槍是葡萄牙人介紹給中國的。無論如何,中國與歐洲接觸前很長一段時間,就已經在使用火藥了。有些較大的火槍,則需在地面上用叉子將槍筒支起,才能對射擊有合適的角度。” 

2、《帝國掠影》之中國軍事弓箭部隊的官員

15608994_2.jpg

圖片名稱:弓箭部隊的官員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5厘米橫16厘米
圖家原圖說明:“中國最古老的武器是弓箭,這對遠古的人們來說是真實的。但現在中國人仍然用弓箭來應對火槍。滿洲人對弓箭是如此鐘情,以至于把它當作對年輕滿洲王子的根本性教育。他們的弓很大,需要固定弓弦的技巧和很大的力氣才能拉開。這表現出弓箭對滿洲人是多么重要。乾隆皇帝為在拉弓時穩定弓弦,會在自己的右手姆指上套一個瑪瑙環(清代稱之為搬指 ——編者注)。他每年夏天都要到中國北方承德附近的森林里射獵老虎和別的野獸。當弓箭部隊受檢閱時,官員要舉著不同顏色的旗子,每五十人、七十人、九十人的背上,還要插上更小的旗子。旗子的特征就表示出持旗者的等級和這支部隊的名稱。” 

3、《帝國掠影》之中國軍事步兵

15608994_3.jpg

圖片名稱:步兵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1厘米橫21厘米
畫家原圖說明:“這幅畫里的這個人叫‘戰虎 ’。這既是因為他穿著虎斑紋的衣服,也是因他拿著一虎頭紋的盾牌。他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兇,也不像他的名字那么兇。中國人解釋說,在盾牌上畫虎頭紋是有意的,那是為了恐嚇和嚇跑敵人。就像在希臘神話中,任何一個注視著女怪的頭的人都會變成石頭。在訓練時,步兵們要跳躍,并要像專業雜技演員一樣相互翻越。所有的中國軍事戰術都奇怪得近乎荒謬。他們為軍隊畫平面圖,這種圖可使軍隊表現為或天地或五星或青龍或玄武。Amiot神父,一位法國天主教傳教士曾寫過一部關于中國軍事戰術的書。” 

4、《帝國掠影》之中國軍事戰虎

15608994_4.jpg

中國的軍隊
圖片名稱:戰虎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5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圖說明:“年中國軍裝通常都是很寬松的。兵步在中國幾乎是唯一的兵種,他們衣服的緊身部分是體現在腿和兩臂上的。除了這種‘戰虎’的服裝比較適合軍事行動外,多數中國士兵都穿著厚重的不舒服的軍服。
  
英國外交使團稱這些步兵為‘戰虎’,因為他們的衣服帶有條紋,帽子帶有耳朵,這使他們看起來像老虎。他們的裝備,是一把由陳舊的工藝制成的彎刀,以及由柳條編的可以抵抗很沉重刀劍的盾牌——據說用柳條很容易編盾牌。盾牌上面畫的是一個想像中的怪物的臉,人們臆想它具有可使任何注視盾牌的人會被定身的作用,就像希臘神話中的Medusa。這個士兵身后是個軍事要塞,上面插著黃顏色的帝國旗。”

5、《帝國掠影》之中國軍事穿常服的士兵 

15608994_5.jpg

圖片名稱:穿常服的士兵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1厘米橫23厘米
畫家原圖說明:“中國的軍隊不能視為是強大的。他們的部隊先天柔弱,缺泛歐洲士兵那種勇氣,一個原因應該歸于教育。這種教育不鼓勵民族的勇氣。這一點,從這個民族被韃靼人征服后就一直享有持續的和平部分地得到證明。
  
每個士兵在他出生和結婚時,都會有資格得到皇家的捐贈(指清代八旗子弟自出生后就得到國家的皇糧——編者注),士兵死后也會得到國家的撫恤金。
  
漢人或韃靼士兵的日常軍服,是由帶不同顏色鑲邊的或黑或紅的短外衣,以及套在短外衣里同樣質地的長袍構成。天冷的時候,還會在袍子里穿更多的衣服。畫面上士兵背上那面絲綢小旗,被緊緊地綁在士兵背上一面帶凹槽的板上。通常每50名士兵里會有一人要插帶旗子,這可以產生一種很歡快的狀態。
  
中國軍人的弓是用軟木制成的,外面還履有一層角質物。這種弓需要70——100鎊的力量才能拉開。弦是用絲線極質密地編織而成。箭的制作工藝很高,并帶有鋼制的箭頭。他們的短刀式樣雖粗笨,但鋼卻相當于西班牙最好的。
  
中國軍隊的建制,包括騎兵和步兵,由一百八十萬人組成。” 

6、《帝國掠影》之中國軍事韃靼騎兵

“中華帝國自從被韃靼人占領后,除局部DL外,一直享受著持久的穩定。由于長期中斷實戰訓練,中國軍隊被削弱了,缺少歐洲軍隊的勇氣和紀律。在中國軍隊中,嚴格的強制性命令少得可憐,以至于在列隊時還會出現有人搧扇子的情景。
  
在中國軍隊里,為了升遷的候補官員,不僅需要提供他們在軍隊秩序方面的學問的證明,還要通過射箭、火槍和騎馬的訓練,以此表明他們本人的力量和敏捷的程度。士兵的狀況是頗受低層人士羨慕的,因為他們能定期得到糧餉。除了在軍堡值勤或偶然協助Z壓暴亂外,社會很少需要軍人服務。這樣,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可以從事其它各種工作,剩下少量時間,會用來保持武器裝備的光潔以及良好的秩序,準備官員的檢查。有時會突然接到命令接受檢閱或執行別的什么緊急措施。
  
對軍事訓練來說,中國軍裝笨拙、不舒服且有害。如果遠距離地看這種裝備的部隊,會覺得隊伍雄壯、有光彩:鎧甲上各部分都用釘扣來裝飾,尤其是在護心護肩鏡周圍,還環嵌著釘扣;在頭盔頂部唯一用鐵制的地方插有一支短矛,上面有一圈馬鬃做的纓子;但若近距離地觀察這些鎧甲,就會發現它們比棉制服裝好不了多少。護心鏡上的文字表明這個軍人屬于哪支部隊。他胸前掛的那個盒子,是用來盛箭和弓弦的,而弓則放在弓囊里。”
  
圖片名稱:韃靼騎兵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7厘米橫23厘米

15608994_6.jpg

畫家原圖說明:“韃靼馬的另一個價值就是供騎兵用。這幅畫描繪的韃靼騎兵所用的武器都是常見的:弓箭和短馬刀。這位騎兵可能帶有要發送的急件,他正參加帝國在東北森林里的打獵。英國使團見到的所有的騎兵,如同畫上畫的,都是平庸的,參差不一的,最不像騎兵的。”
  
關于中國的騎兵,斯當東有詳細的調查:“關于軍事方面的材料是由王大人供給的。根據王大人的材料,包括韃靼兵在內,中國正式拿餉的兵是一百萬,騎兵是八十萬。從使節團一路上所見到的各處大小兵站的情況估計,與全國步兵一百萬的數字相差無多,但路上遇到的騎兵很少。假如王大人供給的數字是正確的,大部分騎兵可能駐扎在韃靼區,或在遠離使節團旅行的路線以外值勤。騎兵大部分是韃靼人。韃靼兵比漢人兵士待遇高。主要的軍官也都是韃靼人。所選的韃靼兵都是體格強壯高大的人。……韃靼人比漢人更適合當兵。韃靼人蠻勇的教育,粗野的舉止,好動的性情,放肆的行為,比起恬靜馴順、守規矩明哲理、講道德的漢人來說,更適合于作戰和軍事生活。韃靼人的職業似乎天然應當是戰士,猶之乎文人學士天然應當出自漢人。” 

7、《帝國掠影》之中國軍事在白河見到的兵站和禮炮

15608994_7.jpg

圖片名稱:在白河見到的兵站和禮炮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0厘米橫20厘米
  
此圖畫家未作說明。對此情景,斯當東是這樣記述的:“船只經過的每一個兵站和比較大的城鎮,兩岸上都排列著軍隊向使節船只致敬,并鳴放三聲禮炮。這種禮炮是一種鐘形的小型炮,筆直地安裝在地面上,四周用泥土或沙土真緊,將少許炸藥裝進去。這種炮只能做敬禮鳴放。兵士們在排隊敬禮的時候,身上穿著整齊的制服,事畢之后即把衣服收在倉庫里,等下次站隊時再穿。平時他們就穿同老百姓同樣的服裝,經營各種行業或者耕種田地。這種辦法在和平時期固然可以使他們有一些生產,但遇到戰爭,這種兵士就一定缺乏勇氣。兵士的待遇比一般老百姓多一些,被征入伍被認為是一種優異的選擇,兵士從事其它行業比普通老百姓多許多便宜,因此,在中國招募軍隊不是一件難事。”

二、《帝國掠影》之從皇帝到仆役

1、《帝國掠影》 從皇帝到仆役


赴京、派出全程陪同大臣、要求駐地大員在英船進港時多帶兵丁列隊迎接等等,目的是在“俾外夷知有所敬畏。”這樣,英使團從踏上中國國土之日起,就受到清廷各級官員的接待,最后還受到乾隆本人的接見。使團成員得以全方位地接觸了清朝官員。中國官員們的服飾、儀仗、行為起居等,與英國官僚系統截然不同,自然成為畫家的關注對象。
  
圖片名稱:乾隆皇帝

15608994_8.jpg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3厘米橫19厘米
  
畫家對此圖的說明,有他道聽途說的成份:“乾隆是現在統治中國的清朝第四位皇帝。在繪制這些圖時,他83歲,但看上去像是位健康的且精力旺盛的60歲人。他花了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處理政務;幾乎到83歲時,還在中國北方的山林中狩獵。在宮廷中,無論冬夏,朝廷事務都是從早晨2點或3點開始。在這段時間,乾隆接待外國使節的來訪。通常,他在太陽落山時睡覺,據說,他的健康要歸功于早起早睡的習慣。”
  
(亞歷山大從未見過乾隆皇帝。特使馬戛爾尼朝覲后畫了乾隆頭部的鉛筆素描,約翰巴瑞和威廉姆派瑞施畫了在承德會見時的素描,亞歷山大利用這些素描創作了這些繪畫——編者注)

2、《帝國掠影》之乾隆皇帝側身坐像

15608994_9.jpg

圖片名稱:乾隆皇帝側身坐像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4厘米橫17厘米
原圖無說明。此圖中乾隆皇帝所坐寶座,是畫家根據英國國王的寶座推測出來的。乾隆的帽冠及袍褂,也都是畫家根據到中國后見到的中國官員的官服而憑想象繪出的。如清朝官員的官帽上插有代表等級的孔雀翎,但皇帝卻是完全不可能用官員服飾的。

3、《帝國掠影》之特使馬戛爾尼畫的乾隆皇帝半身素描像

15608994_10.jpg

圖片名稱:特使馬戛爾尼畫的乾隆皇帝半身素描像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3厘米橫18厘米 

4、《帝國掠影》之萬樹園覲見場景的素描

15608994_11.jpg

圖片名稱:約翰巴瑞與威廉派瑞施所繪的避暑山莊萬樹園覲見場景的素描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0厘米橫46厘米
原圖無說明。關于英使團這次的朝覲,斯當東的記錄如下:
  
“在特使覲見皇帝那天,大部分皇族都參加了典禮。他們的服飾都是一樣的,看不出哪一個有特殊的待遇,使人猜測出將來誰是繼承人。當天清早破曉以前,特使及使節團全體覲見人員趨赴御花園等候。在花園當中有一莊嚴的大幄,四周架著金色油漆的支柱。……大幄當中設有寶座。大幄四周都有窗戶,外面陽光透過窗房戶集中射到寶座。面對寶座有一個寬闊的開口,從那里突出一個黃色二重頂帳篷。大幄內的家具非常文雅而不故意顯示奢華。大幄的前面豎起幾個小的圓形帳篷,一個長方形帳篷豎在大幄的后面,里面有床,是為皇帝臨時休息時準備的。帳篷四周陳列著各式歐洲和亞洲的短槍和佩刀。……在大幄里而不是在宮殿里接見的理由,還不止于是帳篷可以臨時搭蓋在可以容納多數人參加的寬闊廣場上。更大的理由是本朝是韃靼王朝,他們雖然征服了人數眾多的文化更高的漢人,采用了很多漢人的制度和禮節,但在若干地方他們還愿意保留他們原有的偏好。過去的韃靼君主喜愛住活動帳篷,甚于木石建成的宮殿。……大家須要作長時間的等候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有些人在半夜時間已經進到園中,皇帝在日出以后才能駕臨。在這樣早的辰光接見外使,可以看出他們還保存著原始游牧民族的習慣,這些人太陽剛剛出來就到外面去獵取野獸。這同已經經過了歷次文明階段,最后耽于逸樂享受的其它各國的習慣是不大相同的。”
  
萬樹園是乾隆皇帝為避暑山莊行宮所命名的36景之一。那里樹木蔥郁,綠草如茵,是一片生機盎然,最具原生態的行宮景區。各國各部來使被安排于避暑山莊萬樹園朝覲,除其中一些是因要參加每年秋季在圍場山林舉行的射獵訓練外,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大都來自地廣人稀的中國西北部,免疫能力差,若進京朝覲患各種疾病特別是天花的幾率極高,而并非是對英國使團的特殊安排。但是,英國人還是很敏銳地捕捉到乾隆皇帝以大幄這種形式接見各國來使的原因——來自草原的滿蒙民族最初的生活方式。事實的確如此,因為乾隆皇帝不僅在避暑山莊以設大幄這種形式接見西北各部首領,在京城西苑紫光閣,也同樣要在中南海畔設大幄。 

5、《帝國掠影》之穿朝服的官員滿大人素描像

15608994_12.jpg

圖片名稱:穿朝服的官員滿大人素描像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9厘米橫11厘米
  
畫家原說明: “‘mandarin’(滿大人)這個名字,是從葡萄牙與中國發生關系之初(16世紀初),就一直被用來稱呼所有中國官員的,無論文官還是武將,高官還是低吏。這個詞來源于葡萄牙語的動詞‘mandar’,它的意思是統治或管理,從那時起它一直被西方人使用。在這幅圖中,這位官員穿一件胸前繡有烏的方形圖案的長袍,這意味著他是位文官。他的等級還通過他帽頂的一顆小珠子表現出來。紅色的珊瑚珠是最高一級,黃銅珠是最低一級,中間還有透明的紅石珠、不透明的和透明的藍石珠以及不透明和透明的白石珠。皇帝還賞給官員們一根、兩根或三根孔雀翎毛戴在官帽的后面,以示對該官員的寵愛。所有的官員都穿厚底靴,在朝袍里還穿繡花內衣。大多數官員還佩戴珊瑚的、瑪瑙的或是彩色玻璃的朝珠,就如這幅畫中表現的。”

6、《帝國掠影》之喬大人

15608994_13.jpg

圖片名稱:喬大人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3厘米橫20厘米
  
英使抵達中國后,清廷派天津道喬人杰、通州協副將王文雄為全程陪同官員。朝夕相處,使畫家對他們有了近距離的觀察。畫家原說明:“喬大人,是國家的文官,與王大人一起,受皇帝派遣,關照在中國居住期間的英國使團的生活。喬大人受過極好的教育,舉止端莊,嚴肅正直,判斷得當,并且一直担任皇族中某家的教習。
  
中國官員外表的榮耀,通常是通過官帽的頂子來區別的。喬大人帽子上是顆藍頂子,上面懸有一支孔雀翎,那是附加的品級標志。他穿著整套的朝服,外面是件寬大的緞子長袍,里面是件帶有絲繡的內袍。絲繡的色彩極為明麗;長袍的胸前和背后各有一塊方形徽章(清代官服稱補子),那也是復雜的絲繡品,上面繡有一只烏,這意味著穿此補子的是位文官;同樣地,如果補子上繡的是老虎,則表明這個官員是位武將。與官服相配的項珠,不同的場合,或是珊瑚的,或是瑪瑙的,或是帶有精致雕刻的香木的。
  
他手里拿的一卷紙,應該是與英國使團有關的文件。”

7、《帝國掠影》之抽旱煙的喬大人

15608994_14.jpg

圖片名稱:抽旱煙的喬大人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4厘米橫16厘米
  
原圖無說明。斯當東對喬、王二人的描述如下:  
   
“北京派來兩位有地位的官員,一文一武,攜同大批隨員上到獅子號上向特使致敬。……這位文官的樣子很莊重,但并不嚴厲,看上去似乎是一位有淵博知識的人。他不多講話,既不炫耀自己,也不被別人所炫惑。盡忠于自己的職守似乎是他唯一的行為準則。他過去曾在一個王府里當過家庭教師,被認為是一位博學之士。他戴的帽子是藍頂的。中國官吏分為九品,頂子的質料和顏色各不相同,衣服也不相同,為的是在人民面前顯示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得到應有的尊重。這位文官姓喬,尊稱喬大人。
  
陪同喬大人來的武官生就一副直率、大膽、勇敢的樣子。正符合一個軍人應具備的一切品質。他姓王,尊稱王大人。除去帽子上的紅頂子而外,帽子下面還垂著一個皇帝特賞的花翎,表示他的品級。他曾經參加過幾次戰事,身受數傷。他是中等身材,背脊筆直,四肢肌肉突起,不脫武人本色。現在中國軍隊仍然用的是刀箭,不用火器。像他所具備的這種有力的體格和英勇品質,自然會享有極大的榮譽。他不是一個喜歡自夸的人,但有時也會很天真地流露出他對自己的豪勇和戰績非常得意的神色。”

8、《帝國掠影》之中國軍官王文雄

15608994_15.jpg

圖片名稱:中國軍官王文雄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2厘米橫22厘米
  
畫家原說明:“這位軍官是戶部滿洲官喬人杰的同事。他們被皇帝指派為英國使團的陪同,從使團一抵達廣東北荔枝海灣就開始。王文雄是位勇敢的有風度的友好人士,且有著弓箭與刀劍上的高超功夫。因他在與西藏或尼泊爾作戰中的軍功,皇帝授予他單眼孔雀翎和紅珊瑚帽頂子作獎勵。畫面上的王文雄身著日常的衣服:一件精致的棉制寬松短上衣,和一件帶有絲繡的襯衣。他的腰帶上掛有手帕、裝有小刀筷子的囊袋以及煙荷包,姆指上戴有兩枚寬寬的瑪瑙搬指,那是為便于拉弓射箭用的。在箭囊中,裝有各式各樣的尖頭箭,有的箭頭是尖的,有的是帶刺的,有的是菱形的。他的緞面靴子帶有紙一樣的厚底,滿大人們以及體面的中國人總是這樣的著裝。”

9、《帝國掠影》之穿便裝的官員

15608994_16.jpg

圖片名稱:穿便裝的官員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4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說明:“官員們的官服是用很厚重的絲料制成的。即使是在中國北方,夏天也很熱,穿這種衣服也不舒服。因此,由于這私人的原因,官員們常脫掉厚重的官服,穿一種比較薄的、寬松的系有腰帶的袍子。夏天戴頂輕便的稻草制的帽子。所有官員(男性),無論等級和年齡,都剃光頭,僅留一條小辮子掛在背上。他們都用扇子,而在歐洲,幾乎只有女士用扇子。甚至列隊行進中的士兵也用扇子。圖上畫的官員的眼鏡也比我們用的要大,是用水晶做的,因為玻璃在中國尚不為人所知!”

10、《帝國掠影》之官員和仆役

15608994_17.jpg

圖片名稱:官員和仆役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1厘米橫20厘米
  
畫家原說明:“盡管椅子的使用在中國很普遍,但中國人有時還會選擇土耳其式的方式坐椅子(土耳其坐式即盤腿的坐式——編者注)。這位身著朝服的滿洲大員,是位文人學士,也是位行政官員,這從他朝服胸前所戴繡鳥的補子就可以知道。同樣地,他帽子上的紅頂子和三眼孔雀翎,以及脖上掛的珊瑚朝珠,都表明他的高官和榮譽。他正端坐在椅子上抽煙,等著來客造訪。
  
仆人手里煙荷包是為他主人備用的。他的腰帶是用手巾系成的,上面也掛著煙袋和煙荷包。居室墻上的字是寫上去的,表述的是有關道德的格言。” 

11、《帝國掠影》之騎馬的衙役

15608994_18.jpg

圖片名稱:騎馬的衙役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2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說明:“這是一幅關于滿洲馬匹的畫,這種馬與哥薩克馬的品種極為相似。中國的馬匹都是十分相近的。似乎沒有人要試著改良馬的品種,也沒有通過改良食品、給馬刷毛、清洗和有規律的訓練等,來改進馬的體積和身長。在中國也沒有像馬梳這樣的東西。絕大多數地方的運輸,都是靠江河憑水上完成的。一輛官方的馬車是由單匹馬拉的,而在英國得有兩匹馬拉。官車也很簡單,只有一個加蓋的沒有彈簧的車箱。在英國,車箱要加彈簧可使馬車更舒服。馬戛爾尼爵士至少為乾隆皇帝買了一輛英國馬車作為禮物。但是,由于車夫的座位比旅客的座位要高而不適宜。”

12、《帝國掠影》之鑾儀衛執事

15608994_19.jpg

圖片名稱:鑾儀衛執事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3厘米橫23厘米
  
英使團自避暑山莊返京后,準備等待皇帝在圓明園的再次接見。為此,畫家也得以參加了迎奉禮,但遺憾地是他仍未能親眼見到乾隆皇帝,不過卻有機會見到了中國皇帝出行時所必備的華麗鋪張的鹵簿儀仗。畫家對此圖的說明是:
  
“1793年9月30日一大早,特使及其隨員繼續在中國北部的旅程,要遵從慣例覲見皇帝,表達敬意。皇帝正從韃靼的離宮返回北京的皇宮。為此,在視線可及的道路兩側都畫上線,供官員和士兵站立,各式旗幟和巨大的三層華蓋等中國皇家的標志物也陳列在道路兩側。畫面上的是一位手持旗幟或鍍金板的鑾儀衛執事(原文寫作“旗手”,而按清代制度此職務應為鑾儀衛執事——編者注)。旗標上繪有文字,可能表明的是皇帝的某些頭銜。
  
這位執事身著的系腰帶禮服是棉制的,顏色是皇家專用的黃色,上面有圓圈的花紋,腿上交叉綁著襪帶(此為褲子綁腿,而非襪帶。畫家是按英國穿著方式給予的解釋——編者注),帽子差不多是用稻草制成的,系在下巴上;帽冠被紅絲綢做的穗子蓋住了,紅穗子都聚合到帽頂部插羽毛之處。他佩帶的劍的劍柄朝后,是中國習慣的方式。”

13、《帝國掠影》之皇帝的轎夫

15608994_20.jpg

圖片名稱:皇帝的轎夫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2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說明:“無論皇帝何時外出、會見使臣或臨朝,他總是用那種在歐洲曾見到過的轎子。同傘一樣,歐洲的轎子肯定是從中國引進的。中國的轎子相當堅硬,里面沒有印度那種墊子鋪墊。皇帝的轎子是由八個或四組轎夫抬的,而普通的轎子則是兩個轎夫。轎夫們均高大結實,穿著黃顏色的長袍,這種顏色只能是皇家使用。” 

三、《帝國掠影》之中國刑罚

1、《帝國掠影》之中國刑罚

15608994_21.jpg

無論世界上那個角落,只要已建立了國家,都不會缺少司法和刑罚。只不過因文明發展程度的差別,以及各國歷史的差別,在刑罚司法上,各個國家不可避免地也必會存在差別。18世紀的英國,已經形成了相當完備的由習慣和判例組成的普通法。他們在中國見到犯人肩上扛著枷,便敏感地指出,這頗似英國中世紀的“頸手枷”。或許正因如此,畫家對中國的枷刑尤為關注,一連畫了三種不同的枷。不過,因使團從未進入過地方衙門,他們對中國司法的認識也就僅停在“道聽途說”的水平。畫家所繪,除枷刑外,其它應為對“道聽途說”的圖解。
圖片名稱:宣讀判詞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8厘米橫22厘米
  
原圖無說明。一般來說,宣判應在官府大堂內舉行,而不會在戶外河邊。很難解釋畫家何以如此構圖。斯當東在大沽第一次見到審判后有一番描述:
  
“大沽的審判廳距離海神廟不遠,法廳建筑在一個廣大庭院的中心,系六角形,前面有寬大階梯,屋頂由柱子支著。……六角大廳所有各邊都有門窗,目的在給人一種溫和的印象,意味著人人在法律面前受到同等的保障。好看的外表未必能代表實際的內容。法官座位上鋪的是紅布,有緞子坐墊。座上有六名官員。其中五個人可能是陪審員,借以制約法官一人專斷。侍從和旁聽人很多。”
  
但是當使團快離開中國時,斯當東對中國審訊的看法又有了一些變化::“法官在大堂上處理人事關系上的糾紛多,審判訴訟案件少。在中國,沒有律師這門行業,但有才能和有文化的人,可以充當未成年的或無知識的人的辯護人。為了保證公正判斷,本省人不準做本省法官。這種限制雖然可以幫助審判官不受人事關系影響,但不能保證他們不受當事人的賄賂。”

2、《帝國掠影》之打板子

15608994_22.jpg

圖片名稱:打板子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1厘米橫20厘米
對中國這種最常見的刑罚,畫家的說明如下:

“打板子在中國是一種普遍使用的刑罚。施刑對象主要是輕微的犯罪者,對各階層的人都會使用。在審判時,如官員判的板子數量少,人們就認為這乃是溫和的懲罚或寬宏的恩賜,犯人就要向官員磕頭,感激這種恩典。如果官員的職位低于藍頂子官級的官員,那么他上級就有權用打板子這種方式懲罚他。如果地位高于藍頂子的官員,就只有皇帝才能決定是否打板子。
  ‘
板子’這件刑具是用劈開的竹子做的,有幾英尺長。施刑時打在受罚人的屁股上,罪責越重,判的板數越多。挨板子的人若犯的是小過錯,他就一定會想方設法努力活動,說服執掌竹板的人輕打,不過必須要假裝用力,以瞞過判官。至于從輕的程度,要看付多少酬金。據說有人愿意收錢替別人受刑。如果打到八十到一百大板,受刑的人就會受重傷甚至喪命。
  
如果官員不在衙門時,通常會有其下屬代替判刑,但只能宣判對小錯施罚的六個大板,如不小心沒向在路上行進的高官行下馬或下跪禮等等。”
  
斯當東對打板子的觀察如下:“被打一頓板子,在歐洲人看來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但在中國,對任何人只要不是官吏,簡略審問一下之后就可以責打一頓。總督不但有權撤換下級官員,而且對之施行除了殺頭外的任何處分。中國老百姓的地位已經低到無可再低,即使被打一頓板子,他們也并不感到什么恥辱。中國政F采取體罚制度的目的,在于維持社會安寧,因此就完全不顧及個人的人身安全保障。死刑必須經過法庭的審判才能決定。但中國沒有陪審制度來核對事實。法官判案不重口頭提出的證據,除非這些證據配合一定的事實和文件證明。處理輕微案件時,犯罪人按照宗教儀式舉行一個宣誓,可以釋放。為了逼問口供和同謀黨羽,法庭上經常施行拷打。”

3、《帝國掠影》之穿耳刑

15608994_23.jpg

圖片名稱:穿耳刑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6厘米橫23厘米
畫家原說明:“中國的刑罚里,有一種是用尖銳之物刺耳之刑。圖中所繪,是一個冒犯了馬戛爾尼使團成員的中國人,在被判打五十大板后,又立刻受到加刑,是一釧先用烙鐵烙耳朵,再用手將尖釘刺穿耳朵的懲罚。
  
圖上中間的那位,是個衙役。他手執的牌子上寫的是犯人的罪名,以供眾人了解。旁邊那人是官員,正在責罵犯人。”

4、《帝國掠影》之審**

15608994_24.jpg

圖片名稱:審**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0厘米橫25厘米
  
畫家原說明:“這幅畫的主題是審問娼妓。這樣的犯人通常要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打若干大板。如果罪責嚴重,還要增加枷鎖的刑罚。但有時肉體的懲罚可以用罚金代替。
  
穿長袍的審判官有皇族血統,這從他胸前佩戴的圓形補子——一般每個官員胸前都要佩戴方形補子——可以判斷。(按照清代制度,只有屬于皇族成員且等級在貝子以上者,朝服胸前所佩戴之補子才為圓形。但他們不會出任地方官。如畫家所畫屬實,此圖不應為審**,最大可能是審家奴。——編者注)他的隨從正在旁邊筆錄。隨從系著腰帶,上邊掛著手巾、錢袋,還有一個裝刀和筷子的盒子。錢袋是裝飾,不能打開。
  
中國人用毛筆和印度墨水寫字。筆是垂直拿的,字也是從一頁紙的上邊垂直寫到下邊,而且是由左寫到右。衙役所戴帽子上的明顯字跡,表明的他是哪家聽差的。
  
囚犯的表現說明了官府的傲慢和粗暴的態度,不論男女犯人都要屈從于他們。”

5、《帝國掠影》之靠在樹下的囚徒

15608994_25.jpg

圖片名稱:靠在樹下的囚徒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3厘米橫10厘米
畫家原說明:“這種刑具,歐洲人稱作‘勘苦’Cangue,中國人則稱之為枷或木狗,——木制的狗。它是一塊沉重的木板,中間有一個洞;或者說它是用兩塊木頭拼起來的,中間空的部分正好卡住脖子,很像古代英格蘭用過的頸手枷。除了中間一個洞外,旁邊也還有兩個洞卡住犯人的雙手。有的犯人受到優待,只卡一只手,這樣可以讓他用另一只手抬起枷板,減輕壓在肩上的份量。
  
枷上卡頭的這部分,是通過用鐵釘把兩塊木塊連起來制成的。為了保險,還要在接縫處糊上一張紙封條,上面用大字寫上受懲的原因,再加蓋官府的印章。
  
這件象征恥辱的刑具的重量,通常在六十到二百磅之間。至于使用多重的枷,則要根據犯人枷戴它時間的長短及犯罪輕重而定。枷戴受懲的時間,從一個月至三個月不等,且中途沒有間斷。在被囚期間,有時獄卒會在早晨用鏈子拉著犯人走到城門或其它人來人往的地方。此時也允許犯人靠在墻上減輕一點壓力。但這樣一來,犯人整天都會暴露在眾人面前,受到恥笑。只有在獄卒的幫助下他才能吃飯。沒有官員的命令,枷鎖的懲罚是不能結束的,若私行取下,就會挨若干大板。最卑鄙的懲罚形式莫過于讓犯人向官員磕頭,感謝官員對他改過自新的慈父般的恩典。” 

6、《帝國掠影》之枷椅

15608994_26.jpg

圖片名稱:枷椅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1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說明:“枷鎖的懲罚可能可與我們的頸手枷類似。在中國,如果犯的罪責較輕或行為不端,有時會被判在脖子上戴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的木板。有時一只手、甚至兩只手都要和脖子一樣卡在木板的洞里。圖中的樣子不典型,比一般的情形輕得多。通常是雙肩要承受沉重木板的壓力。圖中的枷鎖只是限制犯人活動,而不用頂住沉重的木板。犯罪的情況通常用大字寫在枷鎖邊上,或者像圖中,寫在另附的木板上。” 

7、《帝國掠影》之押解犯人

四、《帝國掠影》之婦女與兒童

1、《帝國掠影》之婦女與兒童

15608994_27.jpg

圖片名稱:押解犯人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9厘米橫23厘米
原圖無說明。斯當東考察到的中國施刑情況如下:
  
“比較多的處分是罚款、坐牢、鞭撻和充軍。危害國家、冒犯皇帝、或的罪行不得減免處分。誤殺和謀殺的案件沒有多大區別。竊盜和搶劫,除殺傷物主而外,都不判死刑。……在死刑中,絞死的處分比殺頭輕。中國人認為身首異處是一件特別可恥的事。有一種刑罚稱為‘枷’,是對輕微罪刑的處分。方法是把一塊大木頭中間挖一個洞,套在犯人頸部,另挖兩個小洞套住犯人兩只手。它是一種固定的適于步行的枷,犯人可以被枷幾個星期或幾個月,假如體力能支持,犯人帶著枷仍然可以走動。但他們經常倚在墻或樹上,這樣可以減輕身上負担。看管犯人的,如果認為他們這樣休息時間過長了,就用鞭子打他們,叫他們站起來。” 

三、《帝國掠影》之婦女與兒童

1、《帝國掠影》之婦女與兒童

15608994_28.jpg

圖片名稱:貴婦人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1厘米橫15厘米 
在“男主外女主內”的中國傳統社會中,婦女地位不僅低下,而且永遠處于從屬位置,有些甚至僅僅是社會或家庭的點綴。但對外來觀察者來說,婦女的一般狀況卻會成為他們著重觀察的對象。這一方面是源自婦女這一群體本身就容易引起男人的注意,而中國婦女特有的小腳,則更易吸引起異域來者的目光;另一方面,歐洲此時由于殖民擴張,正當于了解世界各地風物的時尚之中,某地婦女的衣著裝束及行為,最反映某地的風俗。畫家較為全面地繪制多幅中國婦女生活圖不足為奇,他不僅畫有上流社會婦女,也畫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船工;除了她們的裝束外,甚至還畫了她們的家庭生活。

畫家原說明:“除了用纏腳布把腳纏成三角形,使腳致殘這種非自然的習慣外,這位身著長裙的上流社會女子的生活沒有什么不適當的。特別是她頭部的裝飾,常常體現出很好的品味。婦女的頭飾一般會用做衣服的綢料制成,尤其是其中繡花的部分,看上去極為漂亮。由于受到的教育有限,她們的大部分時間,或用來裝飾居室,或用來養花養鳥。家養的鳥有的會唱歌,有的長有美麗的羽毛,樣子也極好看。圖中背景是北京西直門附近的花園。”

2、《帝國掠影》之上層社會母子與仆人


圖片名稱:上層社會母子與仆人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1厘米橫20厘米
畫家原說明:“中國婦女交際的要則,需依據她們的社會地會而定。社會地位較低的婦女與歐洲同等地位的婦女相比,受的限制要少;但中國中等社會地位的婦女在戶外,卻很少能見到,貴族婦女就更難見到了。她們的服裝從來不會變成時髦的時裝,僅有的變化是在珠寶飾物上,或者因季節改變服裝才有變化。一般她們用歐洲人做內衣的亞麻布代替絲綢,在亞麻布的衣服外,穿質地精良的棉平紋布的馬甲和褲子,除非天氣需要,在外面再穿件繡花綢緞長袍。
  
一般中國婦女都會很仔細地修飾發型,插戴頭飾,頭發要用油梳得很光滑,在頭頂上緊緊地盤成發髻;時髦者用金銀簪子別住發髻,再在在前額戴一條天鵝絨制的嵌有鉆石或珍珠的三角型飾帶,并在頭發的兩邊插戴絹花。圖中這位婦女,肩上垂下一條象耳環般的用小珠子串起的梳蘇,看上去象是衣服上的飾物。
  
畫妝品的使用在中國婦女中是很常見的,其方式是用粉把臉擦抹得白里帶紅,在下唇上點一個紅點,眉毛描黑,修整得又細又彎。婦女們的小鞋是精致的刺繡品,十分優雅,但因用了一條寬帶子把腳纏住,所以人們從來見不到她們的裸腳。男孩子直到七歲都會在額頭兩邊各留個爪髻。圖中仆人戴一只低檔金屬制的手鐲,就像低層階級最常用的那種。” 

3、《帝國掠影》之農婦

15608994_30.jpg

圖片名稱:農婦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6厘米橫21厘米
  
畫家原說明:“農婦們最常穿的衣服,是藍底或棕底且帶有黃綠花紋的棉袍。她們中所有的人,除了干農活或打魚外,都要仿效前輩虛榮地纏足。圖中幾位農婦正在纏棉線。一般來說,她們看上去都挺難看,臉上也缺乏受到鼓勵后的那種滿足的表情。”

4、《帝國掠影》之拾糞的孩子

15608994_31.jpg

圖片名稱:拾糞的孩子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7厘米橫21厘米
畫家原說明:“很多窮人,特別是老人和孩子,收集各種動物的糞便作肥料賣錢。中國人大都是農藝家,對肥料的效應比任何人都懂得多。中國人在對肥料的經濟分配上,是世界上最好的。看到小孩子們為了能撿到一些馬糞,緊緊地跟在騎馬人后面,感覺很滑稽。如果騎馬的人也‘大便’,這就更有價值了。(這是對某些西方訪問者感到吃驚的事物的一種好的描述 ——自從18世紀以來就是這么做的。絕大多數西方人距離農業是那么遙遠,以至于他們不能夠經濟地使用糞便,他們也完全不知道人類的糞便可以使用,就像已經用過的那樣——吳芳思注)”
  
斯當東也注意到中國人的積肥:“中國人非常注意積肥。大批無力做其它勞動的老人、婦女和小孩,身后背一個筐,手里拿一個木耙,到街上、公路上和河岸兩邊,到處找各種動物糞和可以做肥料的垃圾廢物。除了家禽糞而外,中國人最重視人的尿糞……中國人把這種糞便積起來,里面攙進堅硬土壤做成塊,在太陽下面曬干。這種糞塊可以做成商品賣給農民。” 

5、《帝國掠影》之母與子

15608994_32.jpg

圖片名稱:母與子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6厘米橫21厘米
  
畫家原說明:“這是一幅健康的母與子的畫,盡管他們的服裝很簡單。婦女的頭發是按與我們英國相近的方式梳起來的。但我希望英國女士不要模仿中國婦女纏足,小腳使婦女們行動相當困難。”

6、《帝國掠影》之女仆和孩子

15608994_33.jpg

圖片名稱:女仆和孩子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1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說明:“圖中是一個女仆、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這從他們的衣著上可以看出來。女仆和女主人的衣著的式樣是一致的,但質料不同。仆人穿棉布衣服,主人穿絲質衣服。一般中國女人都打綁腿,但特別貧窮的人除外。”

7、《帝國掠影》之中國婦女發型與腳的素描

15608994_34.jpg

圖片名稱:中國婦女發型與腳的素描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7厘米橫20厘米
原圖無說明。中國婦女經纏裹的雙足,是英使團在一踏上中國領土——舟山群島時,就不約而同就注意到的現象。對此斯當東有過長篇議論:
  
“絕大部分婦女的腳,即使是中下層的家庭婦女,都是裹得很小的。看上去好像她們的腳的前半段被切斷,只剩下后半殘部,將殘肢裹綁起來。裹腳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種風氣主要來自上層社會的婦女。她們從小就裹起,大拇腳脂不動,把其余四個腳肢硬彎到腳面下,逐漸使骨頭折斷,藏在下面不能分開。
  
雖然在幼年時代人的骨頭比較軟,但是強迫使它不按自然的規律發展,總要經過一段痛苦難忍的過程。小孩子不了解腳裹小了能使人羨慕,這就需要母親隨時注意防止女兒設法放松腳上的綁帶。綁帶長時間綁在腳上,最后把它裹成很勻稱的小腳。……裹腳的風氣如此根深蒂固,據我們的中國翻譯講,以后又為無數事實所證明,同一個家庭的姐妹二人,其它的條件完全一樣,假如一個人是裹腳一個人是天足,后者即被全家所看不起,永遠低人一頭。
  
很難想像這種奇怪習慣的來源,也不容易想出,男人為什么把它強制性地在婦女中推行。假如男人的目的是把婦女們關在家里不讓她們出去,那么,他們盡可以用其他方法作到這點,而不必殘忍地損害到婦女的身體機能。土耳奇和印度的婦女比中國婦女更避不見人,但她們并沒有裹肢的風氣。這樣奇怪的風氣并不是只依靠著男人的強迫力量所能維持的,婦女本身也必需對這個習慣抱著積極的態度,它才能行得通,維持得久。……假如我們想想英國婦女們束胸的痛苦,但大家還要在這方面互相競賽,我們能她們的裹腳就不會大驚小怪了。”

五、《帝國掠影》之匠役與苦力

1、《帝國掠影》之匠役與苦力
行業是某個社會的生產方式的集中反映。對一個外來觀察者來說,在看到不同地區的不同行業后,可以較容易地對該地區的社會狀況做出基本評判。這也就是19世紀廣東外銷畫大量繪制360行畫的原因。英使團在中國看到了一些有別于英國的行業,畫家隨手作了描繪。由于他們在中國活動的范圍有限,亞歷山大筆下的行業圖當然也就不可能是中國行業的全面體現。不過,相對于19世紀西人愛畫中國行畫來說,亞歷山大所畫的中國行業圖,可以稱之為360行畫之濫觴。

15608994_35.jpg

圖片名稱:游方鐵匠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6厘米橫24厘米
  
畫家原說明:“這是一件關于東方的奇怪之事:最漂亮的東西竟是由簡單笨拙的工具做成的。此外,手工藝工人也不在工廠里工作,而是帶著他們的工具走街串巷。圖中這位游方工匠比其它手工匠人的工具要多,那種最簡單的技術除外。中國的鑄鐵很輕很好,但是熟鐵不好,他們還做不出合格的合頁、鎖和釘子。鐵匠的風箱,是在一個箱子里裝上活塞和抽氣管組成的,平時放在鐵匠身邊,不使的時候,就拿它來裝工具。剃頭匠坐在他們的柜子上,游方木匠用尺子當手杖,也用同樣的箱子當板凳和工具箱。在整個中國和印度都能看到這些走街串巷的工人及他們的工具。”
  
畫家敏感地將游方鐵匠與工廠鐵匠作對比,顯然與英國當時的冶鐵業有關。18世紀的英國已是一個冶鐵業十分發達的國家,謝菲爾德、利茲等城市高爐林立,鐵水滾滾;水力驅動鼓風機的發明,使原來每周生產10噸生鐵的高爐,提高到40噸以上;謝菲爾德一個城市的鋼產量,竟然占到全歐洲的50%!差距如此之大,中國的游方鐵匠,對畫家來說就不能不給予關注了。 

2、《帝國掠影》之燈籠匠

15608994_36.jpg

圖片名稱:燈籠匠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4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說明:“沒有一個民族能像中國人那樣發現燈光和火。也沒有一個民族能像他們做得那么好。他們能用任何材料制做燈籠。常見的是用畫紙做的。最漂亮的燈籠,是在絲綢或玻璃的罩子上繪有圖畫,并延伸出各種裝飾框架,還掛上不同顏色的纓穗。有些燈籠是用極好的羊角制成的。二月間,中國人慶祝燈節,每個人都會帶上燈籠,有魚形、動物形、鳥形,還有樹形且帶有花和水果的燈籠。每種燈籠都上有合適的顏色。但燈籠上所繪的畫卻很一般。”
  
斯當東對燈籠也有記錄:
  
“有的燈籠是細絲紗做的,里面有精細木架,上面繡著各式花鳥、昆蟲和水果。有些是角制的,細薄透明,看上去好似玻璃。中國人喜歡角制燈籠,不喜歡玻璃制的,因為前者更省錢,更輕便,不怕摔碎,同時易于修補。這種燈籠約兩英尺直徑,做成圓柱形。每個燈籠只由一只角做成,當中看不到一個節或一個縫。中國人家庭、廟宇,或慶祝游行大量使用這種燈籠,因此他們在制.造的技巧上隨時不斷地得到改進。一般用的是綿羊或山羊的角。根據當地人講,制.造方法是把羊角放在滾水里煮一下,以后把它切開弄平,很容易地撕成兩三張薄片。連接這些薄片的時候,首先把它們放在熱蒸片上蒸軟,然后非常仔細地把邊緣刮薄,兩張連接在一起,用鋏子鋏緊。這樣兩張就自然連在一起,接縫地方并不顯,做到天衣無縫。這樣做法可以把角任意拼湊多大。制.造方法非常容易,但很少其它地方懂得這門手藝。” 

3、《帝國掠影》之煙袋匠

15608994_37.jpg

圖片名稱:煙袋匠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2厘米橫16厘米
原圖無說明。畫家畫煙袋匠與使團見到的中國吸煙風氣盛行應該相關。關于吸煙,斯當東的觀察如下:
  
“中國人用竹管吸煙。吸煙的習慣在中國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流行,不分男女,甚至小孩都吸煙。十歲左右的女孩子從家里跑出來觀看過路的使節團,嘴里也含了一根竹煙管。這種煙草,根據歐洲人的說法,是從美洲傳到舊大陸各個角落的。但根據記載,很難查出是什么時候流傳到中國和印度,印度人也大量種植和吸用這種煙草。……煙草在中國也可以研成碎末用。很少中國官員身上不佩戴有一個裝飾性的小玻璃瓶,里面裝有鼻煙。他們倒出一點在左手背上,然后用右手大姆指和食指捏著送到鼻孔里吸進去,每天吸幾次。”

4、《帝國掠影》之裁縫匠

15608994_38.jpg

圖片名稱:裁縫匠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2厘米橫16厘米
  
原圖無說明。中國絲棉織業發達,絲綢棉布在當時已是大城市中的重要商品。遠銷歐洲的最為著名的布匹稱“南京布”。斯當東在過長江見到棉田后說:“這里生產一種特殊品種的棉花,歐洲人稱這種棉花所織的布為南京布。一般棉花包著種子的纖維是白色的,但以南京為省會的江南省的棉花纖維同它所織出的布都是黃色的。”當使團抵達杭州后,斯當東又看到:“城內主要街道上大部分是商店和貨棧,其中許多規模之大不下于倫敦同類棧房。絲織品商店最多,也有不少皮毛和英國布匹商店。”18世紀中葉,京中商業街已出現裁縫鋪,亞歷山大畫下裁縫匠不是偶然。 

5、《帝國掠影》之正在按摩的剃頭匠

15608994_39.jpg

圖片名稱:正在按摩的剃頭匠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4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說明:“在印度和中國及整個東亞,男人們的奢侈是到理發店去享受的。由理發師按摩他們的關節、肌肉,直到傷痛漸輕,理發師也為顧客掏耳朵、鼻子,和做各種能使顧客高興的事。當他們給顧客講逗樂故事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圍觀。這種大量的會講故事的人在《天方夜譚》里就有。”

6、《帝國掠影》之更夫

15608994_40.jpg

圖片名稱:更夫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3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說明:“在中國所有的大城市里,巡警的工作效率相當高,以至晚上極少有騷亂發生。更夫每天晚9點開始工作,直到第二天早5點。城里的街道筆直,夜里十字路口的大門要關閉。更夫巡夜從第一個門開始,直到他在中途遇到另一位更夫。他左手拿著一個竹筒,右手拿著一個梆子。從晚9點開始,每隔半個小時,就要敲打竹筒記時。這聲音大得使人生厭。每個更夫還都提一只紙燈籠。在城門和主要街道都有衛兵站崗的哨所,如果需要的話,衛兵可以幫助這些巡警。由每十戶人家組成‘保甲’,以對良好的行為或九個鄰居負責,這種制度是很罕見的。白天在窮人間有各種爭吵和噪音。”
  
斯當東對此也有觀察:
  
“北京人口雖有三百萬人之多,但秩序良好,犯法事件很少。同英國古代十家聯保制度差不多,在北京每十家中有一家必須對其余九家的行為負責,實際上也就是九家歸一家管。城內打更守夜制度嚴格執行,全城好似一個兵營,人們住在里面享受安全,但也受一點限制。”

7、《帝國掠影》之等待雇主的挑夫

15608994_41.jpg

圖片名稱:等待雇主的挑夫
年代:1793年
尺寸:縱23厘米橫16厘米
畫家原說明:“中國人中有好幾百萬是完全靠水上生活的。運河上各種船只,有的是運糧運貨的,有的是載客的,有的是喂養鴨子的,有的是捕魚的。有的船有桅桿和帆,有的用極大的漿劃,有的則靠竹桿撐行,還有一些靠纖夫拽;還有極罕見的,是有的船是靠馬來拉。圖中船頭很明顯的地方,吊著一只鑼,是用來規范纖夫們的行動的。”

8、《帝國掠影》——纖夫吃飯圖之一

15608994_42.jpg

圖片名稱:纖夫吃飯圖之一
年代:1793年
尺寸:縱34厘米橫22厘米
畫家原說明:“當風或潮與船行的方向相反時,船上的帆和櫓就要放在一邊,而用拉纖的辦法拽船前行。船的大小和當時水流的強弱決定纖夫的人數,經常是用20人。監工如果認為纖夫偷懶,纖夫就會挨鞭打。這些窮苦力吃的主要是米飯。他們覺得,如果能加上一點油炒的青菜,或者一點動物的下水,像肝或腰子配米飯,那就是很奢侈的飯菜了。圖上畫的是他們正在一個陶爐子上做飯。站著的那個男人正用通常的方式吃飯:把碗端到嘴邊,用筷子撥拉米飯。雖然纖夫們有時是穿草鞋,但多數時間是打赤腳。他們的辮子是一圈一圈纏在頭上,再把辮稍掖進去的方式處理的。放在地上的穿有繩索的平木板即纖板,纖夫們在拉船時把纖板放在胸前。”
  
英使團的船隊進入運河后,見到的最常見的行業是縴夫。斯當東的觀察如下: 
  
“遇到逆風或逆流搖不動槳或力量不夠時,就用縴拉著船走。在其他的國家,這種勞動多是用驢馬來做。在中國不僅人工便宜,而且處處不惜用人力,凡人力所能做到的事無不用人做。在這種情況下,拉繩一頭綁在桅桿頂,同另一根綁在船頭上的繩子接起來。繩子很長,上面結成許多活圈,縴夫把頭伸進圈里,繩圈達到人的胸部,繩圈上多半綁著一塊木板,這樣可以減少一點繩子壓迫胸部的力量,妨礙肺部呼吸。縴夫排成一條直線拉船的時候,嘴里唱著一種流行歌。這一方面是為了統一步伐拉著船,增加拉的效力,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借著唱歌來使其忘掉勞動的辛苦,甚至使其情緒更加興奮。
  
平均每一個游艇用十五個縴夫,全體載運使節的船只共用五百縴夫拉。兩班縴夫輪流調換,還要有準備調換的五百人。這些縴夫都健壯,肌肉發達,但都顯得特別拱背。在夏天他們赤露著上身,皮膚是銅色的。遇到水淺的地方,他們須要赤著全身下水拖船,他們的下身皮膚卻也相當白晰,并不像上身那樣顏色。”

8、《帝國掠影》——纖夫吃飯圖之二

15608994_43.jpg

圖片名稱:纖夫吃飯圖之二
年代:1793年
尺寸:縱16厘米橫22厘米
畫家原說明:“這幅圖畫的是鄉下一伙普通的人在吃飯。圖上這些人的特殊職業是在運河上拉纖。地上撂著幾塊木板,那是他們搭在胸前用來拉纖的。在圖中還可以看到另外一種常見的運貨的方式,那就是以肩膀作竹桿支點,桿子兩端吊兩只筐裝東西,即挑扁担。”


綜合 2022-01-09 19:03:12

[新一篇] 許倬云:中國文化讓我傷心的地方

[舊一篇] 乾隆皇帝真的不知道英國在哪里嗎?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