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Uber為什么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  創業先鋒 眾人拾柴火焰高  >>> 簡體     傳統

前幾天,我的司機回老家休假,我又懶得開車,就天天用易到、滴滴、和Uber的專車服務,結果用出超多的心得——簡單的給出結論,就是:易到和Uber都應該活下來,而滴滴應該失敗。


哦……我知道,我這個結論太扯淡了。明明滴滴專車才是目前市場上當之無愧的老大……可是,“倒果為因”來論證滴滴才是邏輯最牛逼那個,豈不是太懶惰?因為我們知道,“商業邏輯”最棒的那個,也未必贏到最后,畢竟,企業競爭是多角度、全方位的,Google的理念還比百度更棒呢,但中國市場你也知道,贏的那個是比較沒底線的。


OK,回到題目,為何我說“Uber應該拿諾貝爾經濟學獎”呢?因為,Uber有史以來第一次解決了人類經濟學上最大難題之一:定價問題。簡單來說,就是到底什么是“合理的價格”?我們知道,一杯水就是一杯水,但對于一個酒足飯飽的家伙,和一個沙漠中快要渴死的人,其價格何止應該相差萬倍?而今天的Uber,就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哦,其實,還有一家企業,從另一個角度,也解開了這個方程式的另一個坡度,容我賣個關子,文章結尾再說那家有資格和Uber一起領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企業是誰。


如果你最近都剛好用過滴滴和Uber,就知道我下面講的是什么意思了。

先看簡單的滴滴,滴滴的專車價格,就是個“拍腦袋的定價”,為啥這么說呢?請問,滴滴目前的一公里價格,到底是怎么定出來的?靠汽車折舊?靠汽油價格?靠司機顏值?嗯,其實我猜,主要就是和出租車對比吧?然后找個價格區間,設定得比出租車高點,比易到低點(因為要打擊易到),再配合瘋狂補貼,就齊活了。

但是,這個價格,反映出“供需真相”了么?如果沒有供需的真相體現,何談“價格真相”呢?


讓我們再看看Uber,前些日子我被朋友圈刷屏,“Uber比出租車還便宜啦!”我很多朋友都在感嘆Uber真不要命的補貼啊,居然“人民優步”的專車比出租車便宜,紛紛狂用中。我當時立馬疑問,“我靠,不對呀,因為我剛剛前幾天在香港被Uber狠宰一刀呢!”


當時是這樣,我在香港尖沙咀,晚高峰六點半,趕著要去中環,因為我訂了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座位,那家準時開餐不等人,我當時急眼了,出租車排長隊,完全沒可能等到。我打開易到、滴滴、一號專車,擦了,尖沙咀附近一輛車都沒有,我打開Uber,嘿!居然附近有車!一預定,Uber告訴我,抱歉,你得加價!3.2倍才行,靠,你丫狠!我輸入了3.2倍……然后,Uber居然提示,抱歉,3.2倍沒戲了,現在得3.8倍!我&…%&¥*…%&*……¥%¥))!¥你個老母了!趁火打劫么這不是?但你能怎樣?只有Uber有車!好吧,3.8倍同意……沒一會,一輛車就開到我身邊了。最終,原本一百五十港幣的車程,足足收了我五百多港幣!


這時你發現沒有?其實,Uber的“足夠低”定價,其實是指“最閑時段”,而真正車少人多的時候,Uber每分鐘都會提高定價。


說個極端情況,如果三里屯區域,在凌晨時分,只有一輛專車和一個乘客,一分錢一公里也是可以成交的。(這個顯得太極端是吧?可你知道,陌陌的老板唐巖同學,偶爾抽瘋,開著賓利跑車在Uber接活兒的,還津津樂道看見乘客欣喜若狂的樣子,他很開心。)重點是,各位:一輛專車和一個乘客,供需之間是平衡的,這時任何價格成交,都是“合理”的,這個價格,都反映出了供需的真相,是“真理價格”。


好了,現在還是一輛車,但是兩個乘客咋辦?其實,這時“競價”的思路就開始發生作用了。這個時候,“看不見的手”開始工作,價格每向上漲一點,實際上就造成兩個后果:第一,要么消滅一個需求;第二,要么吸引來一個此區域外的供應。


讓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消滅需求”,價格每上漲1%,事實上就有一些人打算放棄此次消費。回到我當時在香港尖沙咀的情景,150元漲到500多耶!為何那么多人都想用車,只有我叫到車了?因為當時我身邊無數需求被消滅了呀!他們有的繼續忍耐等出租車,有的改乘地鐵,有的改坐公交,還有的干脆去附近吃飯算球!因為錯過了這個最高峰時間,價格肯定蹭蹭往下降。說白了,你把價格漲到5萬塊,我的需求也會被消滅呀!那頓飯很美味,但也不值打車花5萬是不是?但如果剛好李嘉誠車拋錨了,要去談個生意呢?5萬塊輕而易舉就成交是不是?總比耽誤一單50億的生意強。


澳大利亞前些日子,恐怖襲擊事件,咖啡廳劫持人質,大量現場群眾嚇瘋了,立即掏出手機叫Uber逃離,Uber也是瞬間漲價到4倍……事后新聞媒體大肆抨擊Uber,“難道富人就能逃命,窮人就該等死么?”……Uber的發言人雖然趕緊道歉,說這是算法“即時”算出來的,對不住大家了。但仍然淡淡回答一句:因為價格漲了,才引來周圍司機趕緊過來接活啊?潛臺詞是,難道司機的命就不是命么?你讓司機往危險地帶來賺錢,憑什么不讓人家多賺?沒有“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調節,你當“供需平衡”是依靠“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制定出來的么?(雖然“發改委”一直覺得自己能行。)


所以,Uber的價格,實際上是依靠“供需”這個最基本的邏輯,依靠系統算法,“即時運算”出來的。當一個區域,100個司機和100個乘客,供需平衡,那么“基準價”就是OK的、合理的。過了半小時,100司機還在,只有80個乘客了,這時,Uber就有動力下調“基準價”,把那些本來準備坐地鐵、打出租的人,搶過來。同時,也“消滅”一點“供給”,就是說有些司機嫌這個時間段太便宜,干脆去午睡算了。等再過2小時,晚高峰來了,100司機沒變,120個乘客了,如你所知,1.5倍、2.3倍、3.8倍價格什么的就來了,消滅需求,增加供給……依此類推,調節強度不同而已。


我當時曾在一輛滴滴的專車上,問司機,你用Uber么?他說我只用滴滴,因為滴滴單量比較多,早晚高峰還有一點五倍的總部給的補貼。我說,早晚高峰再補貼,你能拉幾單?回答,都堵在路上,雖然一點五倍也賺不到多少。我鼓勵他,你下次試試Uber,弄不好你早晚高峰能賺到三四倍呢!司機想了想,說對呀,那我以后早晚高峰用Uber接活兒,比較閑時再用滴滴……


其實,我沒說的是,如果別的規則一樣,大家都不再補貼時,鬧不好Uber的單量在閑時才是最高的,畢竟更便宜,能夠“創造”大量需求……


圍繞著這套Uber的“彈性定價”邏輯,一切為了效率服務。連目的地都不用輸入,直接系統派來離你最近的車,司機不得挑肥揀瘦!——反觀滴滴專車,是必須要輸入目的地的,然后多個司機進入搶單流程……對了,最好玩的是易到,易到是乘客發出請求,多個司機進行“接單申請”,然后乘客開始“選妃”,根據司機長相、車型、星座什么的,由你確認你的單派給哪個順眼的司機……


各位,發現沒,最極致的是Uber和易到啊!雖然他倆完全相反,Uber最沒個性化,但最效率;而易到的邏輯最沒效率,但真正做到了個性化匹配!而滴滴剛好夾在他倆中間……這時有人說了,滴滴是蝙蝠啊,和Uber比個性和易到拼效率不就贏了?嘿嘿,錯!歷史上,只有“起點”最純粹的那個,從商業邏輯上說,才是贏到最后的。騎墻派永遠兩頭不討好。


哦,當然了,我并不想否認滴滴的領先地位。但我說的是,一個成功的企業,找尋自己的“商業起點”時,應該是“純粹的”,“不可切割的”,“無法兼容的”——你看Uber的商業起點,就沒法再切割得“更有效率”了,極致而純粹。而且無法兼容“個性化”,這才對,因為任何想兼容個性化的行為,勢必影響效率,而導致首鼠兩端,喪失競爭優勢。


搜索引擎并非Google第一個做的,但Google第一個做到“純粹”,媽的只有一個搜索框,除此之外啥都沒有,極致吧?當時的門戶,可恨不能做八米長頁面,把百科全書都放首頁呢!


Facebook也不是第一個做社交的,但Facebook第一個把“熟人社交”做到“純粹”,媽的不許玩匿名“你猜我是誰”的游戲,全都真實身份、真實關系鏈!極致吧?所以笑到最后……

在這個意義上,Uber和易到才是純粹的兩個極端。


回到文章開頭的“另一家”解開“定價難題”是誰呢?答案公布:是河貍家呀!!!哈哈哈哈……你們懂的,雕爺不賣廣告還叫廣告雕么?不過,限于文章字數,這篇文章干貨也足夠多了,就不講解為何河貍家接下來會從另個一個角度,用不同的方程式,但居然和Uber一樣偉大,解決了困擾人類的“定價難題”。


碰巧,公開宣布一下,今天河貍家的C輪融資到賬了:由“啟明創投”領投,麥星資本和光信資本跟投,以及A輪IDG、B輪寬帶資本繼續跟投——總之4950萬元整美金(就是我上次說的“近5000萬”,確實還差50萬,多誠實!),也就是3億多點人民幣的現金,這錢怎么花?你猜燒什么?


表面上河貍家在燒上門美甲、美容,但其實,在燒一個偉大理念啊!一方面是“手藝人、自品牌”,另一方面,就是這套牛逼到爆、人類歷史上未曾出現的、全新服務業的“定價機制”!只有移動互聯網時代能夠實現!和Uber同樣“純粹”,同樣“極致”,同樣可以并肩去諾貝爾領經濟學獎!


至于河貍家接下來要做的“偉大創新”之種種細節,敬請期待我下篇文章慢慢道來……近期大家先消化Uber這枚好案例吧。


轉自雕爺公眾微信號


鳥哥筆記 2015-08-23 08:49:23

[新一篇] 資深游戲策劃經驗分享:如何控制手游的玩家游戲進度

[舊一篇] 臺灣游戲產業分析師:Implosion帶來的產業思維聚爆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