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國安:標準答案是中國教育的沉疴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撰文|殷國安

來源|荊楚網


“同學們,下一個提問誰站起來回答,老師獎勵100元。”昨天下午,在南京師范大學一堂講座上,為了打破“有問無答”的“窘境”,授課教授張銘當場掏出了皮夾。這下,原本安靜的課堂“動”了起來。(揚子晚報網5月8日)


這是一堂有關新技術的講座,講的是前沿課題“機器聽覺”,由南師大張銘教授為物科院大三學生授課。張銘教授是位“海歸”,2013年年底由國家“千人計劃”引進,回到國內高校課堂的他有些“水土不服”。 “國內課堂太安靜了,老師在講課,學生聽得很認真,心里有疑問不敢提出來。我提問的時候,有的同學還會低下頭,少部分人會勇敢地主動站起來回答。”“作為老師,我特別喜歡在課堂上和學生互動起來,大家來一場思維的碰撞,碰撞后才能得到提升。這比掌握知識更重要。”于是,教授“臨時起意”,想起了用獎金激勵學生提出問題的新招。還好,果然有學生被調動起來了,而且還得到了獎金——但學生要退還獎金,老師說必須兌現。


據說在中國大學的課堂上,“有問無答”現象十分普遍。老師拋出問題,學生沒有反應或反應淡漠;老師請學生提問,學生沉默不語,似乎沒有問題,無需答疑。缺乏激烈的觀點交鋒、活躍的思維碰撞、真誠的情感互動。專家解讀認為,一個原因是老師講課照本宣科,課堂教學內容乏善可陳,引不起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和興趣。這里不僅有老師的水平和方法問題,還有政策導向問題,重科研輕教學已是普遍現象,教師評優晉級看的是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學實效,只有那些對學生真正負責任的老師才會認真備好課、用心上好課。


但另一個原因更加突出,這就是我們中國教育的“基因性缺陷”:老師習慣告訴學生標準答案,學生熱衷于接受老師傳授的標準答案。這樣一來,學生既不需要提出問題,更不會去質疑老師給出的答案。對此現象,2012年年底,世界衛生組織資深顧問、英國資深心理學專家羅恩博士接受記者專訪時說:“2006年至今,我來過中國三次,每次都有一個相同的感受,那就是中國人太樂于尋找標準答案,正確的、神奇的、萬能的標準答案,找不到這個答案就很焦慮。人生的意義在于體驗、經歷、探索、覺察、感受,世界上哪有這樣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


也正因為如此,在上海紐約大學舉行的首屆新生入學儀式上,第一任美方校長杰弗里·雷蒙說:“我們的目的不是要給你們我們的智慧,不是要給你們我們的知識,也不是要告訴你們某個正確答案。”“創造者、發明者和領導者不可能靠背誦和記憶別人的答案來創造、發明和領導。他們必須掌握為舊問題給出新的、更好的答案的能力,必須掌握能及時發現舊答案已經不合時宜的能力,因為世界是在不停變化的。”雷蒙校長主張,不是告訴學生一個現成的標準答案,而是自己去尋找答案。


但對于習慣接受標準答案的中國學生而言,要改變這一“基因”,確實不容易,需要整個社會、教育的大環境鼓勵質疑。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51:09

[新一篇] 到家服務混戰:巨頭進入,創業者去哪?

[舊一篇] 淘汰應是公務員職級晉升的必然前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