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大選看“精英民主”

>>>  名人論史——近當代作家的史學觀點  >>> 簡體     傳統

嫉惡如仇 從善如流
楊恒均微信號:yanghengjun2013

歡迎分享轉發


文 | 楊恒均


最近,繼“基層選舉”與“黨內民主”之后,“精英民主”又成為一個熱詞。提出“精英民主”的主要是社會精英,包括商人與知識分子,能夠代表相當一部分中產的心聲。在中國面臨下一步改革如何邁步的關鍵時刻,社會精英們提出“精英民主”不是沒有原因的。一方面,借助互聯網與公民社會,民主被提上議事日程,由下“倒逼”的民主改革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另一方面,中產與社會精英對民粹主義與民粹民主心生警惕,担心“劣質民主”讓擁有眾多選票的窮人們實行多數人暴政,最終剝奪精英們的財富與權利。一些不久前還在向民眾傳播民主思想,呼吁上層盡快實行政治體制改革的精英們,猛然發現中國有可能出現另一種民主,一種并非歐美、東亞實行的“精英民主”時,開始反過來担憂民主來得太快。


在我提出的“麻將理論”中,東(日本、韓國、臺灣)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西(美國、歐洲)北(前蘇聯、俄國)中(中國特色)這幾個社會轉型與民主化的模式中,前蘇聯是一夜巨變,在沒有什么基礎(公民社會與市場經濟)的情況下移植了西方民主制度,過去20多年,它一直在消化與吸收這個制度,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南邊的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則更多的是民粹民主,精英與中產在社會變革與民主化的過程中作用都不突出;而以美國、英國和法國為代表的原創性民主,以及受他們影響而完成民主轉型的日本、韓國與臺灣,則都帶有比較典型的“精英民主”的特征。


那么,美國的“精英民主”是如何演變的?中國是否可以步美國的后塵,讓一部分人先民主起來,實行“精英民主”呢?


美國“精英民主”的演變


簡單地說,“精英民主”就是由有了一定經濟、思想、政治基礎的社會精英先民主起來,由他們主導并逐步完善的民主制度。美國是典型的“精英民主”。230年前美國實行民主的時候,有投票權的人數不超過總人口數的五分之一,他們是具備一定財力的白種男子,他們是當時社會精英中的精英。后來投票權逐步擴大,到如今,已經是不分種族、財產與社會地位,一人一票了。這個過程走了將近兩百年。


那種用投票權來限制大眾的“精英民主”在形式上已不復存在了,但今日的美國民主在本質上依然有很多“精英民主”的痕跡,如果不是奧巴馬2008年橫空出世,也許我們還無法察覺到。記得2008年之前華盛頓智庫做過多次的分析與研討,幾乎所有的大牌智囊都得出了同樣的結論:美國還沒有準備好接受一位黑人總統(少數認為,美國會先接受一位女性總統)。得出這個結論自然不是到民間做了調查,而是根據美國的歷史與政治環境得出的,你看看歷屆美國總統候選人就知道了,要想入主白宮,你必須要得到美國中產、精英階層以及掌握財政大權的華爾街的支持。在美國歷史上,從沒有一位候選人在得不到華爾街支持與精英認同的情況下,可以入主白宮。一般來說,民主與共和兩黨,大體能夠在華爾街與精英的支持上平分秋色。


但這次奧巴馬競選連任又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怪異的現象,華爾街大多數老板是支持羅姆尼的,聽說美國的中產(精英)也大多支持羅姆尼。美國的選舉中最重要的兩個“票”是富人的鈔票與窮人的選票,候選人的造勢與拉票(借助報紙、電視與互聯網媒體)往往能把富人的鈔票轉化為窮人的選票,因此在美國歷史上絕大多數選舉中,籌得更多鈔票的候選人往往能夠勝出。這也是美國的民主在一些國家被稱為“精英民主”與“金錢政治”的主要原因。


然而,無論是2008年大選,還是這場大選,我們都看到,奧巴馬憑借互聯網,憑借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尤其是社交媒體,深入到以前很難深入的草根選民中,籌集小額捐款,創造條件讓原本會可能放棄投票的草根們積極投票。從表面看,奧巴馬只是利用了ICT新技術來拉票,而實際上,奧巴馬的競選策略與新技術的使用,正在沖擊美國的“精英民主”。他使得“窮人的選票”看上去比富人的鈔票還要重要,而且,美國的“窮人”也并非絕對貧困,他們積少成多,累計捐款甚至也可以壓過富人。


互聯網技術正在提升美國的民主質量,這是毫無疑問的。迄今為止,互聯網技術并沒有沖擊美國的民主制度,從230年前美國“精英”乘坐奴仆們駕駛的馬車到城里的投票點投票,到這次奧巴馬為了鼓勵更多的草根(包括大量的黑人與墨西哥裔)投票而搞出的提前投票,不妨聯想到2010年阿富汗利用毛驢馱運投票箱的鏡頭,代議制民主的形式幾乎一成不變。


但互聯網技術卻隱含了一股新的力量,如果進一步發展,實行一人一票甚至通過互聯網實行公投、不需代議而親自參政議政的“直接民主”并不是不可想象的。事實上,美國青年網民中已經有人在探索利用網絡提出總統候選人,利用網絡投票支持獨立候選人的做法,這些做法如果得到公眾支持,勢必沖擊美國的民主架構。當然,可以想像,大多美國精英在討論這個問題時,他們不是缺乏了興趣,就是不以為然,少數人甚至流露出強烈的反感情緒。在他們看來,任何沖擊美國現存代議制民主制度,試圖使用新技術實行“直接民主”的做法都是危險的,都有可能導致多數人的暴政,最終違背美國的開國時奠定的“民主精神”。


美國人從來沒有否認自己歷史上長期存在過的由少數人先民主起來的“精英民主”階段,很多學者至今都認為那是讓民主穩步發展的必不可少的過程,民主的成熟與完善也就是逐步從“精英民主”到普選、公眾參與與大眾民主的過程。對這一說法,我們當然可以找出不同的理論予以駁斥,但地球上的民主實踐毫無例外地證明,這種由統治者(少數精英)控制的民主轉型與發展,是代價最少,也是最穩妥與有效的民主制度。東亞模式中的日本、韓國與中國的臺灣,也分別在美軍占領與威權統治下,以更短的時間走過了美國的“精英民主”階段。


民主的“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


簡單梳理了美國的“精英民主”,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中國精英會提出在中國實行“精英民主”了。富人、精英甚至越來越多的中產有理由担心“多數人的暴政”,中國城市化剛剛達到50%左右,而且還很不徹底,這就讓城市相對富裕的居民與精英担心,如果實行一人一票,掌握多數選票的“窮人”會不會投票瓜分他們的財產?結合中國幾千年來從不懂得雙贏,動不動就你死我活的歷史來看,這種担憂不是杞人憂天。以前是靠槍桿子“打土豪、分天地”,現在保不準用選票來實行“均富”。但這些精英們比誰都清楚,當今什么五花八門的改革訴求層出不窮,但歸根結底就是民主改革,沒有民主改革,其他的一切幾乎都是小打小鬧,只能說是為民主改革打基礎、做準備。


在這種想要民主又怕民主的心情下,中國精英轉向美國的“精英民主”是自然而然的。率先從美國開始的“精英民主”——那些有財產的白種男人才有投票權——無疑是唯一可以讓他們與當權者分享權力的同時,又能防止多數“暴民”來分享他們的財產與地位。


從理論與實踐上來說,“精英民主”對目前的中國來說,不失為一個最佳的選擇,然而,真的可行嗎?這里我要重復以前提出的一個概念,作為一個后發民主國家,我們的優勢是有全世界近一百多個國家的民主轉型與發展的經驗可供吸收、教訓可供參考。而后發民主的劣勢則是,我們卻不知道從何邁步,舉例說,很多人認為美國的民主制度不錯,但我們要從哪里開始學起?主張“精英民主”的精英們給出的結論就是從230年前開始,讓一部分精英們先民主起來,其中“黨內民主”也是這個道理。


可問題就在于:現在已經不是230年前了,資訊如此發達,中國的ICT尤其是互聯網技術,根本不比美國差的情況下,你如何說服廣大的草根與“奴隸”,為了國家與民族的前途,他們暫時不要民主,讓一群精英來為他們做主?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從對民主政治與中國國情的了解,我本人是傾向于“精英民主”的,別說中國這種發展水平,就是歐美、澳大利亞,都有相當數量的普通民眾對政治毫無興趣,幾乎從來不想也不去投票。我們看到在西方的政治舞臺上,總是那么一小批精英在跳來跳去。可問題在于這些不想也不去投票的草根實際上是擁有投票等民主權利的。你試一下剝奪他們的投票權,告訴他們現在由目前這些精英代表他們玩民主,他們肯定會暴動,會推翻這樣的民主制度。


那么,兩百年前的美國為什么沒有發生這種情況?很簡單,科學技術不夠發達,民智沒有完全開化,這兩個原因造成了“精英民主”長期存在并發揮了積極作用。問題是,中國目前卻沒有這個條件了,我們也許在思想與智力上(由于種種客觀與人為的原因)確實比西方落后了一些,但民智已開;而且在信息與通信技術上,世界是平的,我們與美國人處在同一個時代,擁有了電視、報紙、互聯網、手機這些新媒體,還有微博等社交媒體。目前你敢對擁有了這些技術的草根們說,你們稍安勿躁,讓我們精英先實行一段時間的民主吧?


我想,即便當局與精英達成了共識,開始實行“精英民主”,那么中國非精英(永遠是大多數)一定不會安于現狀,他們一定會風起云涌地爭取自己的權利。其實,這和一部分人設計的“黨內民主”遭遇到同樣的困境,我早就預言過,一旦真有人打出“黨內民主”的牌子并開始實施,就是把黨同人民(約13億非黨群眾)公開對立起來。民眾甚至會問:你們是230年前美國那一小撮擁有財產的白種男人嗎?


記住,民主是個好東西。既然是好東西,怎么能夠由我黨與精英率先享用呢?這完全不符合中國人樸素的想法。所以,我們看到,在中國,唯一可以和民主沾邊的“基層選舉”開展這么多年卻沒有人去羨慕嫉妒恨,因為,基層民眾除了那個選舉,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精英們相提并論。


在民主轉型與發展的過程中,“精英民主”有其必不可少甚至也是無法替代的積極作用,可現實中國已經錯過了實行“精英民主”的機會,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是最佳時機,當時普通民眾對執政者與社會精英還存有基本的信任,ICT也沒有發達到在信息接受與智識上完全模糊了精英與屌絲的界限。那么,如何解決“精英民主”的悖論?


我在上次的講座中提出,可以考慮用“網絡民主”代替“精英民主”。網絡民主雖然大多依然是靠精英在操作,但其門檻非常低,你關系國家與他人,原意發言,有承担,你就是“精英”。而“精英民主”的提法本身就嚴重分化了社會。一個非常關心農民工命運的農民工怎么也無法變成精英,但這不妨礙他在網絡上發言與參政議政。而那些真正關心政治與國家前途的人,總是可以找出時間通過網絡實行“精英民主”的。中國要想在民主上走出中國特色,甚至后來居上,可以從網絡民主入手。


如果說美國的互聯網尤其是社交網站提升了美國的民主質量,那么,中國的互聯網則具有更加廣泛的意義與作用:一個開放的言論平臺,hold了社會道德底線,激起了民眾對民主與自由的熱情與追求,以最短的時間完成了西方走了上百年的啟蒙之路。過去幾年中國政府與網民在互聯網上的互動,也是其他國家都沒有特色。是否能夠發揚這一特色,充分發掘與發揮互聯網的在中國轉型與民主化中的更大的作用?這不是沒有可能的。


楊恒均 “走遍中國”之“路邊談話” 武漢 2012年11月6日(美國大選日)




楊恒均 2015-08-23 08:51:11

[新一篇] 亞洲的民主出了什么問題?

[舊一篇] 以和諧的心推動中國進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