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舊夢:民之聲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革命的領袖

孫中山: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

革命須有領袖,如克倫威爾之于英吉利,如華盛頓之于美利堅。領袖雖不必只有一個,然辛亥之時,孫中山先生之于中國革命,則當之無愧為最受公認的領袖。有論者或以為,武昌起義時,孫氏尚在國外,不勞分毫,暴得大總統之位,寧無愧耶?殊不知,孫中山作為革命旗幟的象征早已深入人心,起義諸多領袖很多曾與中山先生會面及合影。孫中山被公推為臨時大總統,決不僅是時勢造英雄,亦是英雄造出時勢。

孫中山先生作為革命領袖的偉大,不僅在于其高瞻遠矚的視野,更在于畢生以追求徹底革命,謀求真正民國為己任,從反清革命到反袁、護法、護國、反軍閥,莫不如此。直至逝世之際,仍不忘“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憲政的導師

梁啟超:獻身甘作萬矢的 誓起民權移舊俗

憲政須有導師。革命不惟破,更須立。對于這個古老的東方專制帝國,民國如何建立,憲政如何實現,不去探索,沒人知道。從言君憲到倡共和,再從告別共和到開明專制,又從主虛君再到順共和、護共和,梁啟超的“善變”背后是無窮的思索、觀察。作為革命派的對手,梁啟超及許多立憲人士同樣在努力把民權引進中國。他們的推動,毫無疑問也是革命的一部分。

“志亦無盡量,酬亦無盡時。世界進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眾生苦惱不斷如亂絲,吾之悲憫亦不斷如亂絲。”這是梁任公在百日維新失敗后的心靈寫照。懷一顆悲天憫人的心,懷著“誓起民權”決心,抱有萬箭穿心的覺悟,作為學者的梁啟超,同樣體現者革命者的精神。

雄辯的宣傳家

章炳麟:時危挺劍入長安,流血先爭五步看

革命思想須得到傳播。作為公認的晚清乾嘉學術“殿軍”,熟諳歷史,精觀世事的章炳麟深知此點。在為鄒容《革命家》所作的序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凡事之敗,在有其唱者,而莫與為和”。于是,這個“有學問的革命家”筆耕不輟,寫了無數倡導革命的著作,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指斥清帝,并還担任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主編,與保皇黨進行論戰。其鼓吹革命之豪情聲震天下。

太炎先生不僅文章好,辯才高,其膽識更是讓人敬仰。魯迅稱其“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并且,在袁世凱竊取革命之后,毅然只身入京反袁,豪言“時危挺劍入長安,流血先爭五步看”。章太炎告訴我們,學者也是可以鬧革命的。

革命的組織者

宋教仁: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

革命須有強力的組織。武昌起義一聲炮響,南方省份紛紛獨立,這并不是什么天賜的偶然,而是包含著革命組織無數的心血。為什么湖北新軍有三分之一的軍人有革命思想,而且發動革命能夠成功?這是因為文學社、共進會等組織的耕耘、指揮起了巨大作用。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組織,冀圖時機來臨共和會自然從天而降,只能是一種幻想。

而這些革命組織的運作,很大程度上源自宋教仁的努力。尤其是他創建的同盟會中部總會,更是對湖北當地組織有很大的影響。辛亥革命以后,宋教仁改組同盟會,決心開創中國的政黨政治,卻不幸殞命于奸人之手,殊為令人痛心。“白眼觀天下,丹心報國家”,宋教仁對革命所作出的貢獻,無愧于他的誓言。

碧血丹心的刺客

徐錫麟: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

在那個年代,革命還需要有不怕死的義士。面對實力強大的專制統治者,用行刺方式瓦解對方的信心,鼓舞革命人士的士氣,成為仁人義士們的慣常選擇。這條決死之路,詮釋著一個時代的慷慨之氣。其中,徐錫麟刺死安徽巡撫恩銘,溫生才刺死廣州將軍孚琦 ,彭家珍炸死宗社黨首領良弼,極大地震懾了滿清貴族們。

而徐錫麟不僅是一位刺客,更是安慶起義的領導者。在刺死恩銘后,率眾與清軍激戰4小時,終因孤軍無援、寡不敵眾而被捕。 翌日,徐錫麟被凌遲而死,心肝被清軍士兵所吃,極為殘忍。然而,立志“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尸還”的徐錫麟,已經是“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了。

千古流芳的女俠

秋瑾:儒士思投筆,閨人欲負戈

革命須要有民眾最廣泛的參與。革命尤其不光是男人的事。對于逐漸接觸了新思想的革命黨人來說,女性參與革命成為理所應當。而最著名的女革命家,則無過于“鑒湖女俠”秋瑾。作為一名官宦家庭出身的“大家閨秀”,接受革命思想的她從未覺得自己的責任比男人要低,“儒士思投筆,閨人欲負戈”。不僅如此,秋瑾還打定會犧牲的準備:“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徐錫麟起義失敗后,秋瑾被捕,犧牲時僅31歲。

參與革命的女性又何止秋瑾呢?與秋瑾并稱的同盟會女會員劉青霞,黃花崗烈士林覺民的妻子陳意映,加入刺殺團的方君瑛、曾醒等人,都是極為堅定的革命黨人。辛亥革命,不僅是一場民族解放、是一場民主共和革命,也是一次反封建的思想革命。

慷慨悲歌的首義策劃人

劉復基:同志速起,還我河山!

革命槍聲的打響往往伴隨著烈士的犧牲。談起辛亥首功武昌起義,人們總是想到蔣翊武、熊秉坤們的豪勇事跡,但對起義中犧牲的人,則容易淡忘。事實上,武昌起義最重要的領導者,是在起義前犧牲的文學社成員劉復基。這位足智多謀、能夠與別的組織和衷共濟的文學社干部,是本次起義最重要的領導和策劃。但起義前夜,為了掩護同伴暴露自己,與彭楚藩、楊宏勝一道英勇就義,是為武昌首義三烈士。

10月10日凌晨,臨就義的劉復基見起義未發,焦急萬分,便向圍觀者高呼:“同胞們!大家努力!可憐我這些遭虐的同胞呵!” “同志速起,還我河山! ”。是日晚,當劉復基呼聲還回旋在武昌上空,戰友們依照他親手起草的起義計劃鳴槍舉義,告慰了烈士英魂。

以死喚醒國人的義士

陳天華:太息神州今去矣,勸君猛省莫徘徊

革命還往往需要犧牲自己喚醒國人的義士。曾寫下“要學那,法蘭西,改革弊政”“要學那,美利堅,離英自立”的陳天華,在日本目睹同胞爭吵,被日本媒體攻擊中國人缺乏團結力 ,痛感國人陋習難改,于是“恐同胞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 ”。陳天華投海自盡,用自己的死讓中國人在羞憤中意識到自己的缺點,督促、勸戒、警醒國人務必正視這些缺陷與陋習并加以改變。

很難說,陳天華的自殺是否值得。作為《猛回頭》《警世鐘》的作者,活下去的陳天華或許對革命有更大的幫助。但從其五千字的《絕命書》來看,他確實有不得不這么做的理由。當時中華民族確實已到了不用猛藥無法喚醒的地步。“難酬蹈海亦英雄”,此之謂也。

 

鄒容:惟冀后來者,繼起志勿灰

革命還需要有敢于與統治者對話的人。1903年《蘇報》案發。年僅18歲,出版了《革命軍》,力陳排滿反清,號召人民起來革命誅殺清帝及滿人,建立獨立自由的“中華共和國”的鄒容被滿清當局通緝追捕。然而,鄒容卻主動投案,希望能在公開審判中與清政府正面辯論,以陳革命之正當與當局之反動。此舉自然得不到回應,但亦暴露了清政府的虛弱。兩年后,鄒容病死獄中,然《革命軍》風行海內外暢銷百余萬冊,成為清末影響最大革命書刊。

獄中,同樣因《蘇報》案被關押的章炳麟與鄒容成了忘年交。章炳麟贊鄒容“英雄一人獄,天地亦悲秋”,而鄒容則回應“昨夜夢和爾,同興革命軍”。18歲鄒容對革命虔誠之心,感天動地。

自請坐牢的少年豪杰

所有的革命仁人志士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毛澤東 《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

沒錯,如果沒有人民對民族解放、對民主共和的向往,沒有人民對革命的熱情以及參與,那么革命終究無法完成,再怎么“世界潮流,浩浩蕩蕩”也無濟于事。覺醒了的民眾,是辛亥革命能夠成功的最重要力量。

黃花崗起義烈士墓自由女神像

詳見 http://view.news.qq.com/zt2011/gonghe/index.htm?pgv_ref=aio


騰訊歷史 2012-03-08 01:59:57

[新一篇] 揭開晚清最后十三年動亂迷局:倒計時

[舊一篇] 高華和《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當代中國不多見的良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