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教育技術發展面臨的問題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我們對于其本質的把握也應與時俱進,總之,正確認識教育技術的本質,要弱化其“物質化”因素,強化“人性化”成分。

  關于教育技術的作用和地位問題,基本沒有什么爭鳴,大家的認識頗為一致,即現代教育技術已經成為教育改革的制高點,它的發展對傳統教育理念、教與學模式、學習方式等都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乃至引起了人類學習的革命。所以,“有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于教育技術的這一巨大作用到底該如何發揮,研究得不夠,尤其是個案研究。缺乏實踐,導致了理論的蒼白無力。今后我們的研究重點應當從論證其可行性轉移到實際操作上來,利用現有理論,從細微處著手,腳踏實地地做一點實際工作。

  三、定位問題

  對于教育技術的定位,關系到教育技術研究范疇的確定和培養目標的厘定,是教育技術研究的重要內容。

  當前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成果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教育技術的定位,認為教育技術應定位在技術(梅家駒)。在我國教育技術發展的初級階段——“電化教育時代”,它重點關注現代化傳播媒體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發展至今,雖然教育技術已遠遠超出了媒體應用的范疇,根據94定義,還包括設計、開發、管理和評價等,但可以看出,教育技術注重的還是技術和實際應用(開發、管理和評價)。一些理論,如教學系統設計和訊息設計理論、媒體特征理論、問題分析和測量理論、反饋理論等,最終是為技術開發和實際應用服務的。

  第二,對教育技術學的定位。馮秀琪教授認為,教育技術學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是在教育科學、媒體技術與系統科學方法等學科的發展與彼此滲透綜合的基礎上誕生的。伊利在《教育技術學領域:定義的表述》中指出,應用各種各樣的學習資源、強調個別化與個性化的學習、運用系統方法這三個概念被綜合成一個促進學習的總體的智能方法時,就形成了教育技術學領域的特點,從而也確定了這個領域的理論根據。AECT的定義也明確指出了教育技術學的核心思想是系統方法。所以,可以將教育技術學列為“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學、教育技術學)領域中技術學層次的方法論性質的學科”。

  第三,對教育技術培養目標的定位。從教育技術引進我國,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們一直把教育技術(電化教育)定位于培養能使用、維護各種教學媒體的專門人才,這樣的定位顯然已不能適應新世紀、新社會以及新教育對教育技術的要求了,我們的培養目標應從培養技術操作型人才轉向課程設計型人才及教學問題診斷專家的開發和培養。培養學生在教學設計理論指導下教學軟件設計、開發與教學應用的能力,使其在教育技術理論和實踐活動中都能有用武之地。

  以上這些定位都是從某一方面來認識的,并且有的還混淆了教育技術和教育技術學這兩個概念的區別。筆者認為,對于教育技術的科學定位,應該是從整體上把握,把上述三個方面結合起來,教育技術的定位應包括教育技術定位、教育技術學定位以及培養目標定位,即內涵定位、學科性質定位、發展定位。教育技術不再是一門實踐應用的純技術學科,而是問題研究型的綜合性學科。

  四、新教育觀問題

  教育觀問題看似與本文論題無關,但是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新型教育理念的樹立,教育技術功不可沒。教育技術的發展為新型教育觀的實現創造了便利條件,新教育觀的確立又為教育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發展動力,指明了發展方向,為教育技術作用的發揮提供了一方舞臺。因此,教育技術研究必須關注新教育觀問題。

  新型教育觀強調以大教育觀的視野審視當代教育,大教育觀要求我們的思想實現以下幾個轉變:

  人力教育-人的教育 傳統教育觀認為教育就是傳授知識,向受教育者授以生存和生活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技巧,教育是謀生的重要手段。而現代教育觀關注的是人的教育,注重對人的終極關懷,關照人的主體性發展,致力于培養知識、能力、素質一體化高質量創新型人才。

  應試教育-素質教育 應試教育是面向少數人的教育,追求片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尊重個性和人格,追求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的統一。
 
 
   中國教育技術網-教育技術研究  
 


江西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林剛 姜春霄 2012-07-26 20:42:26

[新一篇] 關于中國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思考

[舊一篇] 我國教育技術學研究的領域與主題 ——訪清華大學張建偉博士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