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行政院長蔣經國:發表演講推動十大建設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JW Player goes here


最近十年在臺灣任何一個有關“誰對臺灣貢獻最大”的民意調查里,蔣經國始終穩居首位。1960年代,臺灣經濟穩定累積成長,在有力的政治與社會條件中,技術官僚得以發揮最大的才干,加上國際資本和技術幾次轉移,臺灣成為有效率的接納者。

到了1960年代末期,赤貧人口大幅降低,許多臺灣大學生畢業后就往美國跑,人民的生活已達小康的水平,唱歌、跳舞、打保齡球的娛樂活動如雨后春筍。如果說美國人努力影響蔣經國的看法,他們顯然沒有白費功夫,蔣經國幾次訪問美國,眼見美國生產力的強大,印象十分深刻。美國式的管理不是從上而下的教育和指令,而是法治文化中的契約精神,在這種遵守公共約定的自覺中,人人追求創新,力爭上游。這種現象對于一向習慣于蘇聯式思辨的蔣經國而言,確實耳目一新。此外,最具說服力的仍然是發展的事實本身,在美國受教育的知識菁英開始發揮影響力,他們根據所學結合臺灣的情形所制定的發展方案,確實行之有效,使得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社會財富累積迅速。這樣的成果使得任何人都不得不重視美式管理背后的思維邏輯,一開始是經濟的,接著便是政治的。

1969年,60歲的蔣經國接任"行政院"副院長,開始接手管理整個政府。在這之前,他已擁有完整的黨政軍資歷,當過"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國軍退休人員輔導會"主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國防部"副部長,蔣經國担任"行政院"副院長時,臺灣"外交"剛好進入最困難的時期。國際局勢出現重大變化,一方面第三世界國家的外交力量加強,另一方面中國與蘇聯的關系惡化,使得中美戰略聯盟的空間擴大。

1972年蔣經國接任臺灣"行政院長"那一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雙方簽署《上海公報》,接著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關系正常化,臺灣"外交"上受到嚴重的打擊,面臨了空前的考驗。這年蔣介石身心交瘁,昏迷不醒,由蔣經國獨撐大局,1973年,在臺灣社會處于強烈的外交挫折感之際,他宣布提出一項大規模的經濟發展計劃"十大建設",預計在五年之內迅速完成"南北高速公司"、"中正國際機場"、"鐵路電氣化"、"北回鐵路工程"、"蘇澳港工程"、"臺中港工程"、"大鋼鐵廠"、"大造船廠"等能源、交通和重工業制造等基礎建設,以快速地將臺灣推入高度開發的社會。事實上,由1950年到1970年大約二十年間,臺灣已完成由農業生產到輕工業生產的初期累積,1971年臺灣對外貿易首次出現順差,這或者也是現代史的首次,接下來勢必要進入重工業的發展階段;雖然如此,蔣經國的"十大建設"因規模過大,向外貸款過巨,仍遭到經濟專家的質疑,認為這項計劃將拖垮財政,不過他卻以"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后悔"力排眾議。事實上,他的考慮是多方面的。簡易地說,當外在局勢難為時,蔣經國將資源大量投入內部的建設上,使得人民建立信心并從中確認自我的價值。


鳳凰衛視 2013-07-21 09:12:17

[新一篇] 1975年清明節蔣公病逝於台北 一路走好

[舊一篇] 馬英九父親的遺言:化獨漸統,全面振興中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