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黃埔軍校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第六章 黃埔軍校各地分校
  中國黃埔軍校
  第六章
  黃埔軍校各地分校
  黃埔軍校除本校外,還在各地開辦有10多處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綱實施教學。由于這一期間處在特殊的戰爭環境,前線急需基層指揮員,在分校學習的學生受訓時間普遍較短,學期比較靈活,有的甚至僅有兩三個月,在學會某一項兵科技術、戰術后即算是畢業。因此,從分校畢業的各種學生、學員、軍官超過了總校畢業生的數量,有資料統計約為8萬余人,實際上遠大于這個數字。本書經考證統計認為,以下12所分校的畢業生共計約有144300余人。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1)
  潮州分校:是大革命時期國民革命政府和國民革命軍東征軍指揮部為培養革命武裝力量創辦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所分校,駐廣東潮州。它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國民政府在粵東的軍事搖籃,黃埔軍校分校之開端。
  1925年2月,軍閥陳炯明叛變革命,妄圖推翻國民革命政府,其反動勢力盤踞東江。為粉碎其陰謀,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國民革命政府組織以黃埔軍校學生軍為主體的國民革命軍東征。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帶領軍校本部學生以國民革命軍教導第2團名義出征東江,取得決定性的勝利。3月,東征軍勝利占領潮州。東征軍指揮部為使隨軍東征的黃埔軍校第2期學生能補習課程,“因見潮州位居韓江下游,與閩贛相毗連,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其間不乏青年有志之士,遂擬設分校于潮州”。國民政府擬定潮州軍校“以招收潮梅海陸豐各屬學生,授以軍事及政治之訓練,灌輸革命知識,使其能與本黨(指國民黨)宣傳主義效力疆場”。不久,由于廣州發生劉震寰、楊希閔叛亂,國民革命軍回師廣州平叛。校軍奉命返回黃埔軍校本校,籌辦軍校潮州分校之議“因之遂寢”撤銷。
  9月,國民革命軍舉行第2次東征。10月,東征軍再次到達潮州,收復潮汕。11月初,國民革命軍東征指揮部開始恢復籌辦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最初定名為“陸軍軍官學校潮州分校”。11月12日開始正式招收學生,12月10日任命何應欽為校長兼教育長。12月18日,舉行開學典禮,學生和入伍生計800余人,各編3個隊,于23日正式開課。
  1926年4月1日,教育長改由鄧演達担任。由于黃埔軍官學校本校易名,5月潮州分校也改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潮州分校”。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兼任潮州分校校長,汪精衛任黨代表(屬國民黨),委派何應欽任教育長(后代理校長職務),東征軍總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兼任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后由劉康侯繼任),王昆侖為秘書(后由王逸常今日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正門繼任)。分校仿照本校建立組織系統,設立校長、黨代表、教育長,政治部(設總務、宣傳和黨務3個科)、教官部、校長辦公廳、軍需處、副官部、總隊部和衛兵排。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校址設在潮州城湘太馬路(今中山路)李氏公祠。公祠旁邊搭草棚作為學生教室和寢室。初定招生人數為學生1個隊,入伍生3個隊,后因為第1軍各師、教導師、獨立第1師先后送來編余人員達400名,人數大增,故設3個學生隊。因李氏公祠房屋不敷分配,乃將入伍生分駐于金山中學及李氏公祠后面的郭家祠。在1925年12月下旬,入伍生第3隊入校后,潮城再也沒有地方容納,又把駐扎在海陽縣儒學宮的第1師第1團遷入李氏公祠對面的黃氏公祠,儒學宮略事修葺作為入伍生宿舍。潮州分校形成一座有完備機構建制的分校,因而《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稱:“本校之有分校,當自潮州分校始……”
  當年的潮州分校門口周恩來担任潮州分校的早期政治部主任,為分校創立和開展政治工作傾注了一腔心血。他聘請黃埔軍校本校的熊雄、惲代英、蕭楚女等共產黨員為政治教官,聘請共產黨員李春蕃(馬克思主義原著翻譯家)、李春濤(國民黨左派、周恩來稱之為“黨外的布爾什維克”)到校授課,并指示政治部宣傳科長、共產黨員楊嗣震創辦校刊《韓江潮》,作為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周恩來主持分校政治部,著重對學生開展階級教育和形勢教育。他那充滿感染力的演講,和惲代英講授的社會發展史,蕭楚女講授的經濟學概論,都非常吸引學生。政治部為學生開設三民主義、中國國民黨史、帝國主義侵華史、世界革命史、社會主義等15門課的政治教程。
  潮州分校培養了一批具有奮斗精神,為打倒帝國主義及軍閥而戰斗的革命戰士。1926年6月1日,第1期學生畢業,共348人。因與本校第3期畢業時間相近,故此期又稱為本校第3期。學生畢業后,均分發到第1軍獨立第2師及第20師見習。6月6日,第2期入伍生升學,并補考第1軍未受軍事政治教育的軍官50多人。12月底期滿畢業280人,是為本分校第2期畢業生,又稱為本校第4期畢業生或本校第4期獨立大隊畢業生。這期畢業生分配后,該分校停辦。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2)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自1925年12月正式開辦,至1926年年底結束,存在1年時間,共舉辦2期,畢業生728人。這些畢業生在北伐軍各部隊中担任軍事或政治工作,參加了北伐戰爭的歷次戰斗,先后有近200人傷亡。這些烈士的名字載入黃埔軍校同學會榮哀錄。
  長沙分校:開辦于1926年6月12日,1928年7月停辦。原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3分校,后并入南京本校。1926年3月10日,蔣介石任命石醉六為校長,在兩湖地區開辦分校,校址選定在湖南省長沙。先期在湖南、湖北招生,錄取1000余人,編成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科及政治科。正在訓練時,學生因不滿學校的教學管理,主動離分校到南京本校的有500余人,編為南京本校第6期步兵第3大隊,未離開長沙的一半學生500余人,繼續學習至1928年5月畢業,兩個月后本分校宣布解散。
  洛陽分校漢中辦公地——石堰寺大門舊址南昌分校:開辦于1928年5月,1929年7月停辦。設校長、教育主任各1人,第一任校長劉體乾、教育主任鄒兆衡。本分校學員由第5路軍所屬各師、旅、團中考選,計700余人,于1928年5月1日在江西省南昌舉行開學典禮,8月初再復行甄別考試,淘汰100余人,其余學員編為步兵3個隊,炮兵及工兵各1個區隊,每個區隊80余人,分為5個教授班施教。10月,由原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南昌分校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南昌分校。1929年6月初,舉行聯合演習,本月中旬舉行畢業考試。前后歷時5天,6月25日舉行畢業典禮,蔣介石派代表監察考試及訓話。600余名畢業生分發至第5路軍第7師、第12師及國民黨江西省政府所轄各部隊中見習。自這批學員畢業后,蔣介石以南昌沒有再設分校的必要為由,命令撤銷該分校。
  第1分校(洛陽分校):開辦于1933年8月18日,1945年春停辦。開辦此分校的宗旨是施行本校學生(員)的轉地教育,及對于軍官志愿赴西北服務或屯墾者,施以屯墾教育及軍事訓練,軍官訓練第2期學員開始在本分校召集訓練。本分校組織,設主任1人,先后由祝紹周、鐘彬等負責,下設有學員總隊、入伍生團。本分校共調訓第2至第5期學員9000余人。1937年7月,奉命招收學生。校址原在河南省洛陽,1938年1月遷往陜西省漢中,3月改稱軍校第1分校,并擴大編制。
  1944年,國民政府采取精兵簡政政策,所有軍事機關大量縮編,當時黃埔軍校所轄的各分校也奉命分別裁撤。1945年春,該分校編并入第9分校。本分校第14期學生分3個總隊,畢業學生2170人;第16期學生分2個總隊,畢業學生1935人;第17期學生分3個總隊,畢業學生2182人;第18期學生分2個總隊,畢業學生1098人。計畢業學生7385人。畢業學員(短期訓練班隊)共計7413人。共計畢業學生、學員14798人。
  1927年拍攝的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大門口景象
  第2分校(武漢分校、武岡分校):該分校是本軍校分校中著名的一所分校,其規模與影響最大。1936年出版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史稿》稱:“武漢分校規模之宏大不亞于黃埔本校,有男女學生及入伍生6000余人,實為中國腹部武裝革命勢力之大本營”。在教學分類上同南寧分校一樣,是一所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在辦學時間上分為3個階段。
  1926年10月,北伐軍光復武漢,國民革命的浪潮從珠江流域席卷到長江流域。為迎接革命大發展,滿足政治、軍事人才的需要,國民黨中央先決定設政治訓練班,后改辦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政治科。校址定在位于武昌文昌門、平湖門之間的兩湖書院舊址。兩湖書院為張之洞1890年創辦,舊址在原湖北醫院住院部,今武漢音樂學院、武昌實驗小學一帶。
  建校之初全名為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0月27日宣布成立。確定將黃埔第5期政治科學生移往武昌就讀,同時面向全國招收新生。新錄取男生986人,女生195人,他們先稱入伍生,后成為黃埔第6期的正式學生。未被錄取的考生,多數進入設在武昌南湖的總司令部學兵團,少數女生被介紹進入設在漢口的婦女運動訓練班。12月,黃埔本校第5期政治科學生抵達武昌,同時又決定將黃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移來武昌就讀。當時武漢軍校本部駐兩湖書院,第5期政治科、第6期男生也住在這里。第5期工兵科、炮兵科分駐大東門外華中師大舊址和平湖門外舊騎兵營,女生隊駐在與書院一墻之隔的兩湖中學。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3)
  1927年1月,黃埔本校第5期炮兵、工兵科學生陸續到武昌學習。武昌的軍校有了政治、炮兵、工兵3科。1月19日,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蔣介石兼任校長,張治中任教育長兼訓練部部長、學生總隊長,共產黨人惲代英任政治總教官,校務實際由代校長鄧演達代理。2月12日軍校正式開學,宋慶齡、孫科、吳玉章、董必武等出席開學典禮。宋慶齡的祝詞由中共湖北省委婦委書記袁溥之(后為吳晗夫人)“大聲轉述”,言簡而意賅,師生為之動容。此期間,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曾來武漢檢閱分校的學生。3月22日,鑒于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已遷至武漢,決定將分校正名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取消分校名稱。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取消軍校校長制,蔣介石遂離職,月底張治中也辭去教育長職務。改由以譚曙卿、鄧演達、惲代英3人組成校務委員會,管理校務。“四·一二”政變后,夏斗寅叛變,由軍校學生組成獨立師討伐夏部。6月30日,撤銷建制,恢復正常學習。汪精衛策動“七·一五”政變后,武漢形勢驟變。7月18日,黃埔第5期學生被迫畢業離校,一部入葉挺、賀龍部,一部入張發奎部。接著軍校整體改編為張發奎的軍官教導團,全部移駐南湖營房。
  在武漢分校這個大熔爐里鍛煉出來的數千優秀兒女,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惲代英和幾百名分配或轉移到葉挺、賀龍部隊的師生,包括70多名女兵,參加了南昌起義。曾負責分校黨務工作的陳毅率領一批師生沒有能趕上起義,卻在江西臨川趕上了起義隊伍。起義軍在潮汕失敗后,陳毅與朱德率余部轉戰湘南,接著在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分校教導團后轉移到廣東,著名的廣州起義就是以這個團的1300多名武漢軍校師生為主而發動的。起義失敗后,又成為葉鏞、徐向前(政治大隊第1隊隊長)領導的紅4師第10團,轉移到海陸豐。在這兩次起義的師生中,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的陳毅、徐向前,大將羅瑞卿、許光達,上將陳伯鈞及程子華、劉型等都担任過國家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女兵危拱之、周月華、張瑞華(后為聶榮臻元帥夫人)也在隨后的革命和建設中作出過貢獻。
  胡筠、黃杰(后為徐向前元帥夫人)等返鄉的軍校學生,都成了各自家鄉起義活動的領導者;去蘇聯學習的李淑寧、王亦俠等,回國后參加了抗日運動。李淑寧就是后來在東北抗日聯軍任職,在白山黑水高舉抗日大旗的巾幗英雄趙一曼。政治教官沈雁冰、第6期學生臧克家后來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巨匠和著名詩人。學生宋綺云后成為楊虎城的秘書,為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做出了顯著成績。
  到1927年7月底,原武漢分校的師生全部離校。第一階段的武漢分校至此結束,或者說是國共合作的武漢軍校從此便不復存在。
  1929年春,原在武昌的桂系軍隊敗走別處,前第4集團軍隨營軍官學校學員1000多人出走鄂西,蔣介石遂下令收留這些學員,于4月初決定續辦武漢分校,派錢大鈞為教育長前往接辦。4月18日,武漢分校再次正式開辦。5月初陸續將流落鄂西回校的學員改編為步兵3個大隊,炮兵、工兵各1個隊,并將第18、第50師軍官教導團500余人,并入本分校編為軍官補習班,后改編為步兵第4大隊。共有學員1700余人。1929年6月16日,舉行開學典禮。1930年7月下旬,第7期學員畢業后,又招收第8期入伍生1個團。這年冬,第8期入伍生修業期滿時,奉命于1932年3月并入本校學習。中間階段的武漢分校于此宣告結束。
  1936年1月,出于軍事形勢的需要,蔣介石決定將陸軍整理處軍官教導團改組為武漢分校,又復組該分校,是為武漢分校的后期階段。設主任、副主任各1人,李明灝任主任。訓練單位有:學員總隊、軍官教育隊、練習營。1937年“七·七事變”后,校址由武昌南湖遷至湖南邵陽,于完成第14期學員入伍教育后遷移至武岡,故習慣上又稱為武岡分校。是年冬,改稱中央軍校第2分校。日軍進犯湘西時,為避免損失,分校遷至湖南會同。1939年10月,國民黨軍實行修訂新編制,軍校的組織變動也很大。1945年5月,本分校奉命裁撤,在校受訓入伍屆滿的第19期第5、第6總隊學員,由成都本校派員考試甄別選取,編為第21期,并入成都本校繼續學習,本分校遂宣告結束。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4)
  后期階段的武漢分校各期畢業學生、學員:第14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136人;第15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195人;第16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學生2575人;第17期學生4個總隊,畢業學生5425人;第18期學生3個總隊,畢業學生3673人。計有畢業學生14004人。各種班隊畢業學員9513人。共畢業學生、學員23517人。
  武漢分校3個階段共有畢業生約32000人。
  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遺址尚存,原軍校建筑現還有位于武昌實驗小學內的幾幢辦公樓,紅色木柱,白色墻壁,白色檐瓦,古色古香。書院內原有一個內湖,環境清幽,20世紀90年代被填平。1982年,湖北省公布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并對遺址加以修繕,在小學大門側豎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牌,舊址現為實驗小學的教學辦公區。
  第3分校(成都分校、江西分校):1935年10月1日創辦于四川省成都市,負責人李明灝、彭武敭等。校址原是四川陸軍小學武備學堂的舊址,成都分校建校初歷時4個多月,整修此地,鏟除蒿草,修建校舍,開始略具規模。招收學員以四川、貴州部隊的初級軍官為對象,前后共考選軍官6121人,區分為第1、第2期,于1935年11月1日入校,1936年4月開學。1938年1月改稱軍校第3分校,南京本校遷移入川輾轉到成都后,該分校后并入本校。該分校在成都歷時4年,畢業學員約6000余人。
  1939年3月,改設第3分校于江西省瑞金。蔣介石令第3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上將具體負責該分校在瑞金創辦之事,并派呂濟為本分校主任。1940年5月,本分校奉命實施乙種編制。1941年7月,遷往江西省永豐。1942年6月,遷往福建省邵武。1943年2月,遷往江西省會昌,后又遷回瑞金。1944年11月8日,奉命改行新制,規定本分校收訓學生總量為12個隊,分步兵科7個隊、炮兵科1個隊、工兵科2個隊、輜重兵科1個隊、通信兵科1個中隊。并增加特種兵科學生教育。抗日戰爭結束后,1945年11月奉命裁撤,第21期學生,合并編入成都本校第21期繼續學習。本分校于1946年2月停辦。
  本分校各期畢業學生、學員:第16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學生4203人(其中有女生300多人);第17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323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702人;第19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602人;第20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600人。計有畢業學生7430人。各種班隊畢業學員5961人。共畢業學生、學員13391人。
  本分校成都時期和江西時期,共計有畢業生近2萬人。
  第4分校(廣州分校):1927年初,由于黃埔本校招生人數大發展,黃埔島上的校址顯得過于狹小了。軍校于是在廣州燕塘訓練第7期入伍生,是為廣州分校校址的開端。此外,民國時期入據廣州的軍隊,在此地還辦過一些軍校,其中有李耀漢的肇軍講武堂,林虎的第2軍廣西桂平第4分校舊址講武堂,李烈鈞的滇軍講武堂,李濟深的西江講武堂,譚延闿的湘軍講武堂,李福林的第5軍講武堂,還有李濟深的廣東地方武裝團體訓練養成所、第8路軍干部學校等。這些軍校舊址,后來多成為黃埔軍校廣州分校的校舍。
  1936年夏,余漢謀投靠南京國民政府取代陳濟棠,蔣介石派陳誠、陳芝馨接收燕塘軍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蔣介石兼任校長,陳誠兼主任,陳芝馨為副主任(后升任主任)。燕塘軍校原第3期學生作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2、第13期學生,畢業后有資格投考陸軍大學。1936年至1937年間,廣州分校續招第14、第15期學生3000多人。1936年冬,第4路軍的軍官總隊共4個大隊約1000余人,編入該校,以陳克球為總隊長,辦了兩期后改為補習總隊。
  抗日戰爭爆發后,日機轟炸廣州,校部遷往白云山,學生總隊遷往龍眼洞上、下元崗,軍官總隊遷往肇慶,校內只留守衛兵1個排。1937年12月,全校遷往德慶。遷校后已不能正常進行教學和訓練。1938年1月,廣州分校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4分校(遷址德慶),由韓漢英任主任,謝嬰白為副主任。2月,成立第14期學生第7總隊,分甲乙兩級,學生1028人,同時將政訓處改為政治部。成立第15期學生第7總隊,學生1482人。9月,第14期甲級生畢業。10月,日軍侵占廣州。本分校奉命從德慶等地全部遷移到廣西宜山、德勝、東江一帶教學,校部設在宜山。又招收新生1500名。后又遷往貴州獨山、貴陽、遵義等地。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5)
  從1938年12月31日以蔣中正、韓漢英和謝嬰白3人名義發布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4分校招生布告》看,本分校的招生要求也是很嚴格的,對于上世紀民眾文化素質較低的年代來說,這些要求可謂非常苛刻。首先要求報考者須“德才兼備”,“隸屬中華民國國籍,品行良好,篤信三民主義者。”重要的是必須“初級中學以上畢業或修業,及經教廳立案之私立中學體育、藝術、會計、新聞、速記等學校,暨各有所習學校得有畢業證書,曾受軍訓者。”另外,要求報考者“年齡20歲以上,28歲以下”、“體格健全,合于本分校體格檢查之規定者”。
  1940年2月,昆侖關戰役打響,日軍自南寧進犯賓陽。本分校奉命編組全體官兵為第120軍,轄2個師,參加桂南作戰,出色地完成任務后,遷移到貴州獨山。6月,第17期新生入伍,成立兩個總隊,共2629人。7月奉命實施乙種編制。建議招考海外僑胞青年子弟回國受訓,專請僑務委員會及戰時駐東南亞各國領事館負責招生,計招學生254人,成立華僑大隊。1944年8月,桂林、柳州一線戰局緊張,本分校奉命組織黔桂邊區防守司令部,其組成由本分校優秀官員充任,官兵沿黔桂邊區各要隘地區修筑防御工事,完成任務后轉移到貴陽附近的湄潭縣作為新校址。本分校兩次參加抗日作戰,3次遷移校址,對學生完成學業影響甚大,但這批學生也在戰火中得到了鍛煉。
  1945年10月,本分校奉命裁撤。凡未完成課程的各大隊,分別將炮、工、通信兵科學生轉送各專科學校繼續學習。入伍生團未升學學生,也分別參加第20期學生升學考試,轉往志愿兵科學校繼續學習。
  本分校各期畢業學生、學員:第12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780人;第13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717人;第14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724人;第15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482人;第16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學生2127人;第17期學生6個總隊,畢業學生5945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680人;第19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學生2912人。計有畢業學生14377人。各種班隊畢業學員5079人。共畢業學生、學員19456人。
  第5分校(昆明分校):校址在云南省昆明市,其前身是云南陸軍講武堂,辛亥革命后改稱講武學校,后又改名為云南教導團。朱德、葉劍英
  等著名將領畢業于此校。1935年9月16日,云南教導團改組為黃埔軍校
  昆明分校——云南陸軍講武學校舊址
  昆明分校,主任唐繼麟。1938年1月,改稱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5分校。1940年10月奉命實施丙種編制。
  本分校成立之初,原在校受訓的滇、黔綏靖公署軍官隊,改稱學生大隊。1936年招新生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各科,計700人,訓練時間原定為3年又4個月。后續招第14期,訓練時間縮短為1年又6個月。1939年,招訓第16期入伍生。當時抗日前線急需基層軍官,故將第16期學生分甲、乙兩級教育,同時學生名額增加到1500人。甲級生為期6個月畢業,乙級生為期1年畢業。1940年3月,招考第17期學生,錄取120人,分步兵、炮兵、工兵3科,步兵科為期1年,炮兵、工兵科為期1年6個月畢業。1941年12月,第19期學生1300多人入校,并續招了第20、第21期學生。
  1944年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改行新制,規定本分校收訓學生總量為12個隊,分步兵科6個隊、炮兵科2個隊、工兵科1個隊、輜重兵科1個隊、通信兵科2個中隊。抗日戰爭勝利后,本分校奉命裁撤,未完成學業的學生于1946年2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至此結束。
  本分校各期畢業學生、學員:第14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958人;第16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學生2856人;第17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047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104人;第20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577人。計畢業學生6542人。各種班隊畢業學員2480人。共計畢業學生、學員8022人。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6)
  該分校舊址(講武堂)建筑,具有濃厚的西南地區民族特色。現存主體建筑為“走馬串過樓”式的兩層磚木建筑,基本呈正方形四合院樣式。東樓長118.4米,西樓長119.6米,南樓長116.7米,北樓長116.8米;東西樓寬10米,南北樓寬7米,四樓高12~15米。西樓為教室,東樓為辦公室,南北樓為學生宿舍。四樓對稱相接,渾然一體,四角有拱形門洞可出入。20世紀50年代初,駐人民解放軍昆明步兵學校。90年代時主體建筑整修一新,被列為全國第3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6分校(南寧分校):該分校是一所政治學校。最初駐南寧,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1分校。1926年5月16日,在南寧東部原陸軍講武堂舊址成立,負責人俞作柏、蕭越、黃杰、甘麗初等。第1期學生受訓18個月,分步、工、炮兵3個科目。1927年底第2期開學時,呂竟存接任校長。1928年6月1日,軍校改為國民革命軍陸軍軍官學校廣西分校,后又稱廣西各部隊干部訓練所。1929年秋,改為陸軍軍官學校,遷桂林。1930年4月7日,改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1分校。1931年3月,軍校校址遷往柳州,改為中國國民黨中央軍事學校第1分校。后校址遷回南寧,恢復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1分校原名,通常稱為南寧分校。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全國軍事政治統一于中央,遂改名為陸軍軍官學校第6分校,主任馮璜。1938年春,校址由南寧遷往桂林市郊外的李家村。這里依山靠河,有許多天然防空洞,名將蔡鍔曾在這里建立學兵營。3月,本分校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6分校。設主任、副主任各1人,俞星槎任主任。1940年10月奉命實施丙種編制。
  南寧分校門口1944年9月,桂柳會戰爆發,11月軍校被迫撤到宜山縣懷遠鎮,后又遷往百色地區凌云縣城。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改行新制,規定本分校收訓學生總量為12個隊,分步兵科6個隊、炮兵科2個隊、工兵科1個隊、輜重兵科1個隊、通信兵科2個隊。抗日戰爭勝利后,本分校奉命裁撤,未完成學業的學生于1945年11月并入成都本校,本分校至此結束。
  本分校歷屆各期畢業學生、學員:南寧分校第14期之前計畢業學生1335人;第14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618人;第15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357人;第16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418人;第17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772人;第18期學生2個總隊,畢業學生1871人。第14期后計有畢業學生7036人。各種班隊畢業學員7081人。共畢業學生、學員15452人。
  第7分校(西安分校):1937年下半年,胡宗南部第17集團軍參加淞滬抗戰后,奉命轉進安徽、河南,后開赴到陜西省鳳翔一帶整訓。該集團軍在行軍沿途招收男女知識青年,申請入伍參加抗戰者有200余人,編為抗日青年學生隊,隨軍訓練。另外還有以女大專學生李芳蘭為首的30多人,立志從軍抗日報國,編為隨軍服務團,參加軍隊的宣傳和后勤工作。因此,該集團軍為爭取將戰區敵后青年儲備為抗日軍事干部,在1937年12月底,呈準在西北地區籌備創辦黃埔軍校第7分校,校部駐甘肅天水。
  1938年1月中旬,該分校將本集團軍隨軍青年和天水訓練班駐湘訓練的第6期學生800余人,合編為第15期第2總隊,另外附編一個女生隊,在受訓10個月后轉入戰干第4團。4月中旬,該分校奉命接收王曲特別訓練班學生1800多人,還有駐終南山麓的江蘇抗日青年團600余人,這時派往甘肅、寧夏、青海和山東、河南等地區所招收的1000余名學生,也先后到達。合并選編為第15期第3、第4、第5總隊。這時的本分校已經增加到4個總隊,分駐王曲、鳳翔、天水、蘭州等處。是年5月底,分校校部遷設西安之王曲,借用和修繕祠堂廟宇,作為校部辦公的場所,修補挖掘窯洞作為學生的宿舍,平整河灘作為操場。
  該分校組織設主任、副主任各1人,首任主任是胡宗南。訓練單位有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7)
  西安分校常寧宮舊址
  學生總隊、戰時補充軍官訓練總隊、軍官教育隊、軍需訓練班、軍官研究班、練習團、教導團等。1940年10月奉命實施甲種編制,1944年11月8日又奉命實行新制。新制規定:(1)收訓步科學生20個中隊,炮兵科、通信科學生各4個中隊,工兵科、輜重科學生各3個中隊,騎兵科學生2個中隊。(2)將原有的練習團改制為特務團。(3)裁撤邊區語文班。(4)原有附屬于軍醫處的醫院,改稱為軍醫院。(5)各科學生大隊,一律改為直隸校部,分別受兵科之指導。(6)各中隊學生人數一律確定為108人。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5年11月,該分校奉命裁撤,未畢業的學生擬并入成都本校繼續學習。后來因為考慮到便于訓練本分校學生,1946年1月在本分校原址成立西安督訓處,繼續負責訓練。從1937年到1945年,本分校先后招訓學生第15至第21期,在訓學生有23個總隊另3個大隊。本分校各期畢業學生有:第15期學生分4個總隊,畢業學生3745人;第16期學生分7個總隊,畢業學生7935人;第17期學生分7個總隊,1個炮科隊,畢業學生8842人;第18期學生分1個總隊2個大隊,畢業學生3196人;第19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297人。計有畢業學生25015人。各種班隊學員畢業者共有10927人,其中包括1938年畢業的女生隊189人。共計畢業學生、學員35942人。該分校招收的第20、第21期學生在成都本校畢業。
  西安分校王曲舊址
  第8分校(武當山分校):抗戰時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8分校和第5戰區長官司令部相繼設在武當山下的湖北省均縣草店鎮和周府庵。1938年春,國民黨第5戰區所屬部隊在臺兒莊重創日本侵略軍后,部隊即向豫、鄂西部地區轉移,經漢川、浠水、宋埠、襄樊,于當年秋天到達老河口。當時襄樊系第5戰區司令部所在地,而均縣武當山則為防御作戰的腹地。均縣北隔漢水與河南毗連,西通陜西、四川,武當山為天然屏障,易守難攻,戰略位置尤為重要。
  1939年1月,第5戰區干訓團第1、第2期學生同時結業。結業的學生大部分到戰區各部隊任連、排長。這年冬天,蔣介石曾派黃埔一期畢業生賀衷寒前往武當山視察該團干部訓練團。國民黨當局以擴大干部訓練團范圍,統一軍事訓練機構之名,決定將干訓團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8分校。本分校編組主任、副主任各1人。10月,蔣介石派徐祖詒為本分校副主任,主任由第5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兼任。校址設于湖北省均縣武當山下的草店,利用原有廟宇為校舍,開始籌備工作。
  1940年2月,學生先后入校,開始預備教育,5月4日補行開學典禮。10月本分校實施丙種編制。1944年11月8日,本分校奉命施行新制:步兵科學生7個中隊,炮兵科、輜重兵科、通信兵科學生各1個中隊,工兵科學生兩個中隊。1945年5月,校址由湖北省均縣遷往房縣。
  武當山地區作為第5戰區大后方,有很多國民黨軍隊的將領來過這里,如: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曾到武當山視察,第32集團軍第77軍副軍長兼第179師師長何基蚌,曾在周府庵辦過軍事干部培訓班。本分校主任李宗仁常來校訓導和講話。
  這期間,武當道眾為支持抗戰,積極協助和配合第5戰區干訓團和后來的第8分校培養抗日軍事骨干。為了給干訓團提供足夠的房舍,他們把道人集中到其他宮觀,只留少數道人護觀。如周府庵原有100多名道人,只留9人看觀,其余殿堂、房屋都提供給校總部使用。
  該分校在辦學期間,道人羅教佩、洪永壽、劉理山曾多次下山為學生治病,尤其是紫陽庵的14名道人,每天要為3~5個學生治療跌打扭傷。道長趙遠高原系張自忠部特務營的連長,1940年5月16日在棗陽與日軍作戰中右臂負傷,傷愈后到武當山出家,住金花村(沖虛庵),1943年至1944年間,多次應邀給駐扎金花村的第8分校學生授課,講解對日軍作戰的方法。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8)
  1945年6月,該分校奉命裁撤。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后不久,該分校于10月并入西安分校,12月正式停辦。本分校歷屆畢業生有:第16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1431人;第18期學生1個總隊,畢業學生858人。計畢業學生2289人。各種特別班畢業學員3442人。共計有畢業生5731人。
  第9分校(迪化分校):本分校的前身最早是楊增新、金樹仁主政新疆時的講武堂。1933年,盛世才任新疆督辦時,改名為新疆軍官學校。1942年初,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巡視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盛世才建議改組新疆軍官學校,納入黃埔軍校建制,蔣介石對此正在欲求不得,立即欣然表示同意。3月27日,原新疆軍官學校奉命改組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9分校,并以當時在訓的第6期學生改為第18期,獨立第6隊及第7期改為第19期,獨立第2大隊(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通信兵科)等4個隊及第8期改為第20期。
  迪化分校教室遺址本分校校址原為新疆軍官學校舊址,位于迪化東門與近山“一炮成功”之間。這里過去是一片無名山嶺,但是地勢較高,居上可以俯瞰迪化全城。清末名將左宗棠進疆平亂時,敵軍占據迪化城負隅頑抗。左宗棠率大軍欲全力破城,在這個山頭上架起了大炮,就只打了一炮,正中敵要害,敵軍全部潰敗。左宗棠大獲全勝后,在此山嶺上建立了炮臺,以作紀念,并以“一炮成功”命名炮臺。黃埔軍校第9分校選址于此,頗收敬仰先賢、激勵志氣的效用。
  本分校在1943年3月開辦后,設主任、副主任各1人。蔣介石委任盛世才為分校首任主任,后宋希濂等也負責過此分校。訓練單位含學生總隊、軍官教育隊、入伍生預備教育班、通信教育班、警衛營。本分校學生主要來源于從新疆14個民族的青年中招收選取,這14個民族包括漢、維吾爾、滿、蒙、回、哈薩克、塔藍旗、索倫、錫伯、白俄羅斯、塔塔爾、柯爾克孜、烏茲別克、塔吉克等族。本地青年長于騎射,秉性勇敢。國民政府認為新疆亟待開拓,內地與邊疆文化應當充分交流,所以又從成都本校調部分入伍生加入迪化分校。成都本校征求學生志愿,掀起了“開發邊疆”的高潮,后批準500名學生的請求,配以全副裝備,還有各兵科教官20多人隨行,車運兩個多月抵達迪化分校。這批師生的到來,對迪化分校教育影響甚大。成都本校來新疆的500名學生學成畢業后,均分發到當地部隊中服役,不久在保衛祖國邊疆的斗爭中,有許多人英勇犧牲。
  本分校在1944年11月8日奉命改行新制:收訓步科學生4個中隊,騎兵學生3個中隊,炮、工、輜、通、戰車等科學生各1個中隊。本分校所在地,因一般民眾文化水準較低,每屆招考新生的水平也未能合乎原來的要求,為了繼續分校的教育,乃降低標準,將原有入伍生預備班予以保留,施以相當教育,提高文化教育程度。1946年9月,本分校停辦。1947年4月,第20期學生畢業后,奉命改組為第6軍官訓練班。本分校歷屆畢業生,共計有1044人。
  本分校培養了大批各民族學生,培養的許多畢業生后成為國民黨駐疆部隊的骨干力量,參加了1949年9月25日陶峙岳將軍領導的和平起義,為新疆和平解放作出了貢獻。本分校畢業生后多仍在新疆工作生活,1990年成立新疆黃埔軍校同學會時,該分校畢業生占大多數。2004年6月黃埔軍校慶祝建校80周年時,新疆黃埔軍校同學會會員有860多人,這些平均年齡83歲左右的老人,絕大多數是原分校畢業的學生。
  黃埔軍校各分校一覽表
  校別〖〗曾用名〖〗成立時間〖〗解散時間〖〗負責人〖〗畢業人數〖〗駐址及校名變動等情況潮州分校〖〗〖〗1925.12.18.〖〗1926.12.〖〗何應欽〖〗728〖〗是為軍校分校之開端,駐潮州。培訓兩期學生。長沙分校〖〗〖〗1926.6.12.〖〗1928.7.〖〗石醉六〖〗約500余〖〗原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3分校,后并入南京本校。駐長沙。南昌分校〖〗〖〗1928.5.〖〗1929.7.〖〗劉體乾〖〗約600余〖〗培訓一期學生。第1分校〖〗洛陽分校〖〗1933.8.18.〖〗1945.8.〖〗祝紹周
遍地開花結果的12所分校(9)
  鐘彬〖〗14798〖〗原駐洛陽,1938年1月遷陜西南鄭,3月改稱軍校第1分校。第2分校〖〗武漢分校〖〗1926.10.27.〖〗1945.9.〖〗鄧演達
  惲代英〖〗約3萬〖〗原駐武昌,開始招收女生。
  1938年遷往湖南武岡。改稱軍校第2分校。第3分校〖〗成都分校
  江西分校〖〗1935.10.1.〖〗1946.2.〖〗李明灝
  彭武敭
  呂濟〖〗近2萬〖〗原駐成都,1938年1月改稱軍校第3分校,后并入本校。
  1939年3月改設第3分校于瑞金。1941年7月遷江西永豐。1942年6月遷福建邵武,1943年2月遷江西會昌,后又遷回瑞金。第4分校〖〗廣州分校〖〗1936.8〖〗1945.2〖〗韓漢英〖〗19456〖〗原駐廣州燕塘。1937年12月遷廣東德慶。1938年1月改稱第4分校,10月遷廣西宜山,再遷貴州獨山。1944年12月遷駐湄潭。第5分校〖〗昆明分校〖〗1935.9.16〖〗1946.2〖〗唐繼麟〖〗8022〖〗駐昆明。1938年1月改稱第5分校。后并入成都本校。續表
  校別〖〗曾用名〖〗成立時間〖〗解散時間〖〗負責人〖〗畢業人數〖〗駐址及校名變動等情況第6分校〖〗南寧分校〖〗1926.5.1〖〗1945.12〖〗俞作柏
  呂竟存
  馮璜〖〗15452〖〗原駐南寧,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1分校。1929年遷桂林,1930年遷柳州,后遷南寧。1937年稱南寧分校。1938年遷桂林,改稱中央軍校第6分校。1944年遷宜山懷遠,又遷廣西百色。第7分校〖〗西安分校〖〗1938.3〖〗1945.11〖〗胡宗南〖〗35942〖〗原駐甘肅天水,1939年遷往西安王曲。第8分校〖〗武當山
  分校〖〗1940.1〖〗1945.10〖〗李宗仁
  徐祖詒〖〗5731〖〗原駐湖北均縣,1945年5月遷往湖北房縣。第9分校〖〗迪化分校〖〗1943.3〖〗1946.9〖〗盛世才
  宋希濂〖〗1044〖〗駐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由新疆軍官學校改組而成。
  黃埔軍校在其他地方還開辦有一些時間較短、規模較小的分校或訓練班,也有各地軍事機關或駐軍打著黃埔軍校的旗號成立的一些分校、培訓隊、游擊干部訓練班等,情況比較復雜,在此不贅述。
 


網載 2013-08-27 16:11:59

[新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學生“人才鏈”的良性循環

[舊一篇] 中國黃埔軍校 黃埔軍校招收女生大爭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