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語文470期 高考,虎媽貓爸和糾結的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撰文|蔚水合天

來源|關天茶舍


高考剛剛結束,每年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對各種高考村、高考移民的話題展開火熱討論。不由想起前些日子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里面,虎媽趙薇翻來覆去那句話:這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雖然我們厭惡那些為了成功而做出的急功近利、不擇手段的努力,但每當“社會競爭殘酷”的理由被打出來的時候,大家好像也只能默默接受所有的不合理,然后一聲嘆息。就好像《虎媽貓爸》里,家長雖然舍不得讓孩子承受痛苦、失去快樂,但還是會生怕孩子在競爭中敗下陣來,因而繼續逼迫孩子拼命學習,其中的糾結真是對今天中國現實活生生的演繹。


仔細想想,所有的糾結似乎都是競爭惹的禍。可是好端端的社會,為什么競爭會越來越激烈呢?回答這個問題,很多人首先會說:這是時代進步的必然。社會在發展,現代社會生產速度和生活速度不斷加快,所以當然比農耕時代更緊張,競爭更激烈。這套時代進步理論好像早已給現代人洗了腦,讓今天的人心安理得地接受社會要進步,人就應當更痛苦的現實,并認為這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可是,難道沒有人反思過,既然社會是越來越進步的,怎么人的生活卻要越來越緊張,越來越壓抑呢?這到底是進步還是倒退呢?在我看來,今天被太多人稱頌的進步,那種透著十八十九世紀思維定式化了的陳腐的“進步”,多半也僅僅是物質上的豐富,而人類在除去物質進步以外的文明發展,特別是精神文明層面的發展,實際未見取得了多大的成就。試問,如果人們過著越來越痛苦而掙扎的生活,如果物質的豐富不能帶來人類生活和心靈的安適,那么這種前進又有何“進步”可言?


當然,話又說回來,雖說現代文明本身有許多可批判之處,可是,作為現代文明先進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他們的國民即使也日益被壓力困擾,但似乎并沒有像中國人一樣遭遇這般嚴重的緊張焦慮。看來,中國社會競爭的激烈,還是有一大部分來自于中國自己獨有的國情。說到這里,年輕人肯定會忍不出甩出那句經典吐槽:“當年投胎選了hard模式,結果生在中國”。沒錯,要跟西方發達國家比,今天的中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生活成本高,社會福利低,生活水平和社會發達程度都不能跟西方先進國家同日而語。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雖然使經濟迅猛發展,但并沒有成功兼顧好社會公平的問題,導致貧富分化越來越大,甚至很多社會底層民眾連生存都充滿艱辛。因而,一個人是否能夠躋身于上層生活,其生存狀態很可能有天壤之別。但與此同時,底層向上層的上升通道又十分狹窄,方式單一。我們現在總在批判高考如何扼殺天性,嘲笑一些高中和家長們為了提高成績而做出的荒唐做法,可是,我們又不能不感嘆,除了高考,這社會又給予了年輕人多少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呢?假如教育的機會和工作的機會是更加均等而充足的,那么高考還會成為如此揪心的話題嗎?假如社會并沒有那么巨大的上層與下層的貧富分化,大多數社會成員,都能在能力范圍內,達到社會平均的生活水平,那么因恐慌于失敗而要為向上攀爬擠得頭破血流的人將會少很多吧?


沒錯,資源稀缺、分配不公、貧富分化和底層人生存的艱辛確實是問題的重要方面,可是,我們也不要以為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中國人就從此不會生活在壓抑糾結中了。原因很簡單,只要看看中國人群體在大家羨慕的西方發達國家easy模式下的生活狀態,你就明白了。這些年,大批中國移民涌入西方發達國家,他們同時也把國內那套互相競爭學習成績的“優良傳統”帶到了國外。在華人集中的社區,中國人的各種補習班、早教班、興趣班、學區房繼續保持著國內那般炙手可熱的狀態。中國人的到來,使得原本生活相對輕松愜意的發達國家的社會風氣也開始轉變了。中國孩子在學習上自然要更加隱忍刻苦得多,原來天真浪漫的外國小孩,突然在華裔學霸孩子的對比下顯得一無所長的時候,自然也好過不到哪里去了。看看國外的中國人圈子,你就會發現,只要哪里有中國人,哪里競爭就會越來越激烈。這背后的根源就一定不僅僅在于社會經濟和貧富分化程度的問題了,還在于今天中國人思想中、心理上的種種錯亂和弊病。


要說中國人思想觀念的問題,還得先從上千年遺留的傳統中找根源。中國過去深厚的等級尊卑思想,導致今天大多中國人骨子里其實還不太習慣于西方人的人格獨立和人人平等的觀念。大家潛意識里都認為,你要么當人上人,過著大老爺那樣可以隨意對他人吆五喝六、頤指氣使的生活,要么就只能低人一等,低聲下氣地生活了。所以,中國人才拼了命地往上奮斗,因為“人上人”與“人下人”的區別不僅在于物質生活水平的高低,還關系著中國人的“面子”和“尊嚴”。就在今天,我們還仍能經常聽到一些有了錢的中國人說不喜歡西方人人平等的感覺,因為在那些國家里,沒有老爺和奴才的區分,沒有“人上人”和“人下人”的區別,他就再也不能像在中國那樣當大老爺,威風八面了,他覺得這樣的生活就失去了“面子”和“尊嚴”。可見,今天中國人心中的“面子”和“尊嚴”,是一種多么落后迂腐、荒唐可笑的心理狀態。


沒錯,尊卑意識和“面子”心理是當今中國人思想上的兩大頑癥,那么什么是“面子”呢?“面子”就是通過他人的眼光與評價,來定義自身價值的一種心態。“面子”現象,投射出的是中國人嚴重缺乏獨立人格的國民性,換句話說,今天的中國人總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活在人與人功利的比較中,而完全不具備自我人格的獨立發展與追求。究其原因,仍然離不開傳統儒家倫理道德的影響。儒家道德的克己傳統,使得中國人相對漠視自我而更強調對他人的責任。這樣的觀念模式,曾經構建了中國人甘于為他人安危和天地正義犧牲自我的文化精神,鑄就了中國人特有的偉大精神風貌,并曾對當時社會發揮過積極作用,甚至一度創造過中華文明輝煌歷史。但隨著千百年時光流轉,僵化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文化思想中那種通過舍己利他而達到個人精神超越的部分被逐漸遺忘,而模式化的教條和規則卻一直保留固定下來。于是從前充滿文化生命力和進步意義的觀念,越來越走向其反面;現實當中民眾頭腦里的想法,越來越背離圣人教化的那個理想初衷。最終,原本以個人人格追求為出發點的思想,逐漸演變為吃人的禮教和對人性的束縛,“漠視自我”的道德轉而成為一種靠他人功利的評價去定義自我價值的國民性,中國人好面子的傳統就這么形成了。自此之后,這種國民性便牢牢根植于中國人骨髓深處。今天的中國,傳統價值早已崩塌,但好面子的習氣卻始終無法消除。然而比過去更糟糕的是:從前決定一個人有沒有面子的是還在于他的道德品行,而今天,決定一個人有沒有面子的,僅在于他有沒有錢。舊的道德已去,新的道德卻不見蹤影,中國人心靈中剩下的,只有西方物欲的侵蝕,和傳統所留下的糟粕了。今天,中國人已經完全被禁錮在物質攀比的牢籠里,人們拿所謂的名利和金錢作為比較成功的唯一標準,靠別人的羨慕作為自己快樂的唯一源泉,加之中國人向來勤勉忍耐的性格,于是大部分人都被迫走在壓抑自己的天性而向金錢名利奮斗的痛苦道路上。人生的目標,只有出人頭地;人生的價值,就在于過年的時候七大姑八大姨炫耀當中的那點面子;人生的全部任務,就在于將枯燥而壓抑的奮斗養成習慣,而這習慣養成的工作,中國人打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了。話都說不全的孩子,就要被逼著認字、算算術和記單詞,要高考的孩子就更要被逼成超負荷運轉的學習機器。競爭激烈事實上是一個水漲船高的事情,你努力,我就要比你更努力,你厲害,我就要比你更厲害。就好像中國人炒房、炒大蒜,干什么都一窩蜂上前。不要用前輩人窮怕了,不爭搶就怕活不下來這樣的理由開脫,因為就算生存壓力沒有那么大,中國人照樣會爭搶,因為人們爭的不僅僅是那些物質,更是“人上人”這樣的永遠都只能給少數人的稀缺資源。當每個人都為了所謂的尊嚴和面子而卯足了勁跟別人比拼,那么競爭自然就上來了。說現在的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其實,很大程度也都是大家自己作的。


有人說,有物質欲望、有競爭是好事。正是人們的物質欲望被激發,或者用官方的話說,“生產積極性被調動”,才創造了中國改革開放這些年的經濟奇跡。我認為,對于一個國家,這樣的經濟奇跡固然可以意味著國家暫時性的物質強大,但對國家和民族的長久發展而言,如果沒有文化上的強盛,單單靠一時的經濟強大是走不遠的。今天的中國社會,不僅是物質欲望膨脹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文明缺失,文化凋零的社會。傳統文化中那些對生命、對文明有重要價值的觀念都已經失去,而應當被淘汰的瘤毒卻又根深蒂固地保留著。如果沒有更合理的價值體系和文化觀念的支撐,一個民族又何以繼續保持文明,再鑄輝煌?


當然,討論教育這個話題,我不想總是著眼于社會、國家和民族之類的宏大敘事,因為,這件事情本就關切到每個活生生的家庭和個人,其實家長們所殫精竭慮的,每個人所辛苦努力去爭取的,為的是什么呢?拋開那些民族大義不談,每個人首先為的不都是個人自己更美好的生活嗎?可是什么才算真正美好的生活?難道今天占據了我們全部身心的那種為了面子的爭斗,真的是我們尋求美好生活的合理方式嗎?面對這樣的問題,那些為人父母們,那些痛苦奮斗中的人們,其實沒有多少人不陷于迷茫中的。


所以我想問,既然這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那我們競爭來競爭去,到底為的是什么?你說,為了物質和金錢,因為錢能換取人基本的生活所需,錢越多,生活才越好。可是吃飽喝足才需要多少錢呢?如果只是為了生存保障,又怎費得著金山銀山?你又說,如果有了錢,就可以買任何喜歡的東西,盡情于物質享受;如果有了錢就可以炫耀,可以證明自己的成功,證明自己是人上人。說到最后,爭奪金錢為的不僅是生存,更是為了面子。可是面子和虛榮又是為了什么呢?你想來想去,終于道出所有金錢與虛榮背后,那個再也無法回避的終極理由——為了快樂和幸福。


你想要更大的房子,更豪華的車子,更名牌的衣服,其實并不是沒有這些,你就不能很好地生存,而只是因為,你以為有了這些你會更快樂,你以為生活會因這份快樂而美好。你以為,當你能買得起所有你喜歡的東西的時候,當你有權有勢的時候,當別人都在羨慕你倍兒有面子的時候,你就會快樂,你以為美好的生活就藏在這份快樂中。可是,世人的悲哀,就在于對幸福與快樂本質的愚昧無知。一個狗血卻極端重要的現實就是:幸福快樂——那個讓人們竭盡全力爭奪物質和金錢以期最終獲得的東西,實際上是一種完全跟外物無關的心靈感受。對人類而言,真正的幸福是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感悟與覺解,只有深層的精神得到滿足,只有心靈深處體會到生命的意義,實現了生命的價值,人才可能獲得真正的幸福。而那些物質的刺激和功利的攀比所得來的“快樂”,實際上都只是一種心理上膚淺的快感,它深入不到靈魂,也就無法長久停留。當喧囂散去,快感也會迅速消散,留下的只能是你空蕩蕩的內心和疲憊的軀殼。


那些傻乎乎把快感當快樂,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面子虛榮或物質享樂之上的人,他們自以為精明,機關算盡,但實際上卻注定要成為人生最大的輸家,因為他們始終都在做虧本的交易。他們犧牲自己的年華、健康和生命中一切珍貴的東西,去換取他們以為可以帶來幸福快樂的事物——那些金錢和虛榮。可到頭來才發現,原來名利和虛榮是永無可能轉化成生命當中的幸福與快樂的,這才是現實真正殘酷之所在。所以我們會看到太多的人,獲得金錢地位卻不快樂,他們往往活在一種汲汲于名利的癲狂狀態中,背負道德淪喪與人性扭曲的痛苦,承受著功利競爭中的巨大壓力。但如此殫精竭慮的他們,其實并不能深刻地領悟自己活著為了什么,不知道那么多的金錢利益揮霍為了什么,不知道為什么快樂那么快就會退去,不知道為什么快感還是填充不了內心深處的空虛迷惘。他們用人生巨大的代價換來的,最終只能是一場美夢的破滅。這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就這樣糊里糊涂地游蕩在人世上,被完全錯誤的理論指引著,奮力追求拼盡全力,實際上卻走在一條離幸福越來越遠的道路上而不自知。


但你千萬不要把上面成功者的悲哀,錯誤地理解為:人一旦要想追求成功就不能獲得幸福。追求成功本身并不是什么錯誤的、或者大逆不道的事情。事實上,追求成功與獲得幸福完全可以不沖突。前提在于,你要擁有領悟幸福的心靈,要把幸福建構在對事業的熱愛與卓越進步的追求中,而非把幸福寄托在那些膚淺的物質享樂和虛榮之上。怎樣算作幸福,幸福的意義是什么,人活著的意義又何在,這些問題其實都是徹徹底底唯心主義的問題,其答案對于每個人都不同,當然也不應該相同,而答案全在每個人那獨特的心靈中。一些人可以在追求成功卓越的努力中,得到因熱愛帶來的幸福及成就感,而另一些人卻也許更適合在平凡的生活中,獲得寧靜生活的真諦。但無論對任何人而言,幸福的獲得,都是一項需要付出卓絕心靈努力的事情,它需要的是深刻的思考和反省,需要靈魂深處的對生命的體悟,或者說,它是一個通過的心靈的努力追索,而換取至上快樂的過程。只有獲得對生命的真知,靈魂才能得以解放,生命才能得以升騰,幸福才能得以實現,而這種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是根本不可能通過金錢堆砌和快感刺激得以實現的。一個為成功拼搏的人,如果他根本不能感受和體會成功對自己生命的意義,那么他的拼搏就是一種沒有意義的自我摧殘;一個失去對幸福的領悟能力的人,無論他事業多成功,他的人生也必定在迷茫苦痛之中與幸福絕緣。


現在,讓我們回頭再來看《虎媽貓爸》,你會發現:家長們對孩子學習的重視,其實僅僅是無意識地延續中國人在上千年封建科舉中形成的讀書崇拜;家長們為孩子幾近瘋魔的行為,其實只是一種從眾效應下的群體性癲狂。孩子們參加的諸多課外學習班,本身并非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學習鋼琴和畫畫可以讓孩子受到藝術的熏陶,讓生命更豐厚;學習數學,可以讓孩子獲得更敏捷的思維,但所有這些學習,其正面效用達成的前提,是要摒棄功利的目標,而強調內在的感受。如果學習只是為了分數和證書,那么這樣的學習便會變成一種殘害。家長們應該明白,自己對孩子的那些急功近利的逼迫,除了可以給自己那恐懼失敗而沒有安全感心靈一個心理安慰之外,事實上并沒有什么其他用處。你以為給孩子上奧數班,孩子就能成為數學家,考上清華北大嗎?孩子若不喜歡學習,什么班都徒勞。就算孩子真的考到第一名,考上了清華北大,你以為他就能出人頭地嗎?功利這種事情是充滿機會主義的,成功除了要看包括人性格在內的全方位素質,還要看天時地利各種運氣。如果一個人只要學習好就可以飛黃騰達的話,又怎會有那么多落寞的高考狀元呢?就算你的孩子最終如愿地揚名顯貴,名利雙收,你以為他真的就能因此獲得幸福嗎?你又怎么能保證錯誤的價值觀不會讓他走上邪路呢?聽聽《虎媽貓爸》里的姥爺畢大千在結局的時候,深刻反思的那句話:“現在的社會上,有多少沒有底線的成功者,有多少急功近利的人。又有多少承受不了壓力,變得精神不正常的人了。”是啊,我們社會這樣的人太多,他們不僅破壞了社會秩序,阻礙了社會正常運行,可他們又何曾通過這些機巧和計謀,獲得自己的幸福人生了呢?再多的羨慕,再多的人前的炫耀獲得的快感都會轉瞬即逝的,如果沒有一顆能夠領悟幸福的心靈,沒有獨立的人格和生命感受,不管他多么的成功,他的人生都注定只能是悲劇,因為他的心靈是死亡的。


可悲的是,今天大多數人,其實都對自己生活的意義和幸福的方法一無所知,這原因在于,我們的現代教育中,從來就沒有這方面的內容。一代代人都在渾渾噩噩中過生活,除了糾結,我們又能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呢?在我看來,對面子和幸福的區分,對快樂和快感的區別,對人生意義和幸福方法的正確認識和追求,是當今人類啟蒙教育應當必備的首要內容,是每個人賴以獲得幸福人生的最基本素質,也是人類賴以創造文明的最重要內容。生而為人,特別是生而為文明時代的人類,除了基本生存技能外,首先應該學會的是如何生活,如何面對人生,如何享受生命的鮮活、自然的恩賜,而不應該如禽獸般憑藉本能欲望活著。我們現代人的教育,充其量只能叫做知識培訓,因為它缺失了人類最重要的人生教育,結果就是,人們傻傻地以為物質文明就是全部驕傲,繼續呆頭呆腦地茫然生活,不知去向,然后無奈地承受無知帶來的讓人窒息的焦慮,以及整個社會精神上的裹足不前。


有人說,教育不就該是教授科學文化知識嗎,我們現在的教育制度難道還能有錯嗎?我想說,現代社會這一套教育制度,從小學、中學直到高等教育和技術教育,實際是在西方產生,為了迎合工業生產體系而設計的。這套體系設計的目的,本身就是為了制造能夠用于大工業生產的勞動力,或者說培養的就是整齊劃一的、可以在工業化生產中有效使用的“零件”,而不是活生生的、各具特性的“人”。也正因為此,現代教育的設計本身對知識技能攝入的強調,是遠遠多于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以及對完善的人生觀、價值觀建立之關切的。但是,今天這種以傳授科學知識為主的教育模式,其實并不是人類向來就如此,或者說并不是天經地義的。古希臘的教育崇尚數學、幾何和天文學,因為他們認為邏輯理性可以引發人的哲學思考,凈化心靈,從而把可以把人的靈魂引向真理與正義。而中國古代從孔子開始的儒家教育理念,是以教化、育人為初衷。這種教育以完善的道德人格培養和高尚精神境界的養成為目標,為的是讓人修養成為具有頂天立地精神的“君子”,從而肩負社會使命。雖然,在任何時代,教育都會針對當時的社會情況而具備功能性,但我們也要看到,教育是不應該離開對人靈魂的塑造和人格的培養的,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因為它代表了文明本身。


當然,與當今中國教育相比,今天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其實也并沒有完全抹殺對個性的塑造,這與其強大的追求個性自由解放的精神密切相關。這種精神自中世紀后期從西方人心靈中萌發開始,就幫助他們改革宗教,復興文藝,創造科學,開創現代工業社會,并塑造了整個西方文明的樣子,因而,他們的教育中也無疑會體現這樣的精神。西方人從小就強調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自己的人生自己做選擇,而不依賴他人的評判。西方國家的孩子會在相對來說更自由的氛圍中成長,他們被強迫努力學習和相互攀比的情況都會比我們少很多,他們的年輕人也能有更多機會去選擇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當然,發達國家較高的福利條件,也為年輕人自由選擇人生創造了條件。但盡管如此,西方人也并非從未被教育問題所困擾。幾年前美國的虎媽大討論,和前段時間中國《虎媽貓爸》登上英國BBC的頭版,都說明西方人也會不同程度的遭遇虎媽式的糾結。因為,他們的孩子確實沒有中國孩子學到的知識多,白人孩子的學業也往往不如以華裔學生為代表的亞裔學生那么出色,這些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西方教育體系下成長起來的個人,雖然生活更加獨立、自由和輕松,但說到內心深處,也大都流于平庸,沒有更加深刻高遠的幸福追求。對他們來說,如果不滿足于按部就班庸庸碌碌的生活,也大多只能想盡辦法從各種新鮮刺激中找快感——從各種作死的極限挑戰到暴力、吸毒與犯罪——當個性張揚膨脹到失去約束和放任自流的時候,也會造成社會問題。西方人的確比我們活得更快活自在,但卻未必活得更豐厚完滿。


所以我認為,不論中西,整個現代教育都缺乏一種人生教育,缺乏對生命更深刻的思索和更超越的追求。我們需要一種道德培養、靈魂塑造和精神哺育。它不是那種照本宣科地背幾句“五講四美”“八榮八恥”的條條框框就完事大吉的思想品德課,它需要體現的是對人生對世界的哲學思考,換言之,它是一種哲學的教育。遺憾的是,在當今世界,哲學不僅在教育中被忽視,事實上,整個現代文明都是棄之如敝屐。因為哲學中的精神感悟是一門關于唯心的學問,而追求唯物的現代人,最恐慌的便是面對自己的心靈。可是高舉唯物旗幟的人忘記了,對人類而言,一切對外物的求索,最終只有滿足了內心對意義的思考才能產生價值;人類對所有物質追逐的終極目標,到最后也不過是無比唯心而又精神化的“幸福”二字。對于一個人的人生,如果全部的生活只有焦灼地物質追逐,而沒有發自靈魂深處對幸福的覺解,那將是多么失敗而悲哀的人生。對于這個世界上任何形式的文明而言,如果其全部追求的目的僅僅在于物質上征服和享受,如果它根本不具備人類更加偉大的精神性創造和升騰,那么這樣的文明也定會走向崩潰瓦解。今天的世界有太多問題的出現,歸根到底也正是源于人類對心靈的忽視,對哲學的背棄。


因此,每個人在人生心智成長階段,都應當有機會跟隨曾經創造人類文明的那些圣賢一同思考人生與世界,不為追逐所謂絕對真理性的答案,而是為了獲取對人生對世界獨特而更具智慧的眼光。成長中的青少年,應當被培養去享受自己所做事情的樂趣,被引導去思考自己獨特的生活意義,并被塑造獨立而完善的人格。這樣人才不會僅僅是作為社會機器零件的存在,而是一個真正有鮮活靈魂的人,是一個不同于獸類的,具有高等智慧的人。也只有這樣的人,才有資格感受生命本真的幸福。如果社會是在進步的,那么教育就應該為更多人獲得幸福人生而投入時間精力,說到底,每個人生命的完滿,不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終極目標嗎?而中國的家長們,不妨放慢催促孩子學習的腳步,跟孩子一同思考一下人生,少一些功利,多一些靈魂,這樣你的孩子不僅會擁有更健全的人格,更多成功的可能,最重要的是擁有更幸福的人生。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55:12

[新一篇] 放開那個孩紙!讓寶寶自己來

[舊一篇] 一個女人,從妻子到情人的那些日子……..男人們都好好看看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