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中”了高考作文題,我為何高興不起來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今年五月中旬,應同行要求,蘇州語文特級教師陳興才出了十二個話題(或曰作文練習題),用于最后階段課堂教學的“師生碰撞、對話”。誰知,今年高考作文題出籠之后,有同行告訴他,那些“話題”有很多與多個省市的作文題相關聯。陳興才一一核實,竟發現自己的“押題”命中率相當之高。


但談及如今的高考作文命題,“押題”高手陳興才不僅高興不起來,而且還有些悲哀……

歷來主張真教學、真寫作的我,對“押題”天然反感,但結果卻是包括十二道作文練習的一份習題,“押中”十二份高考作文命題,幸耶?哀也?說實在的,能“押中”這些題目不是我高明,而是大部分作文題目容易“套作”。


1、中國式命題,很難逃脫“套作”的魔掌


到現在為止,高考作文命題依然大多數是披著思維、思辨的皮,讓學生來代證觀點。也就是說,需要論證的觀點是出題者給你的,你得去證明它或用故事演繹它。這樣的命題,本質上說是讓考生來證明某種意思,盡管這些意思可能會有兩種三種讓你選擇,但不管有多少種,出發點都是讓你去證明,像證明一個定理或公理那樣。


這樣的作文命題,不是激發、點燃考生一吐塊壘的欲望,而是讓一群青春的面孔蒼老地說教。從做事要堅持、講誠信、要奉獻、拒絕平庸到善于發現美、做好細節等等,“答案是豐富多彩的”、“點與平面(個體與整體)”、“內因與外因”、“拒絕平庸”、“仰望天空與腳踏實地”、“青春不朽”……諸如此類的種子綿延不絕,概括起來就是讓學生作文“老生常談”。而學生呢,似乎早就參透了名與利、進與退、功與過、拿得起與放得下、想得開與看得透等各種人生真諦,他們都是《增廣賢文》《菜根譚》里孔孟式、老莊式加上涂著文化口紅的于丹式的得道人物。


2015高考命題,確實如上海語文特級教師余黨緒所說,“矯揉造作的煽情造勢”終于退場,“凌空虛蹈的道德口號與抽象虛無的哲學玄理”開始收斂,但湖北的“泉水”,湖南的“樹”,安徽的“蝴蝶”,四川的“聰明”,山東的“絲瓜肉豆”,廣東的“天光云影”,福建的“路”,上海的“堅硬與柔軟”并未走出玄言雞湯的路數。


這種命題在形式上有些不同,有直接命題,也有先給你一個材料,比如小魚、小馬或是其他什么寓言甚至是杜撰的故事,讓學生去引伸立意,這個材料可能有點美,有點“哲思”,先繞一繞,等于先做個閱讀題,這個閱讀材料“感性”一番走向“理性”后,唯一的進步是,人生說教和老生常談,多出了心靈雞湯味,但本質沒變。這也是某省的閱卷專家從同情學生的角度建議學生努力寫好記敘文的出發點所在,因為你題目指向的那些大道理,學生議不出什么有價值的看法來,最后寫議論文的吃虧。


2、怎一個思辨了得


余黨緒老師就今年的命題表達了一個欣慰——批判性思維集體登場。我一直非常同意余老師關于作文教學及作文命題的觀點,特別是關于批判性思維、思辨能力的唱捧,亦是我的熱衷。但我并不過分樂觀于他的判斷“批判性思維集體登場”,說比過去進步是可以,若說集體性登場,只能說是一種熱情。


因為我不能從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山東、廣東、福建、上海的題中發現多少思辨與批判性思維。有人會說,明明有很多人評價今年的命題很講究批判性思維和思辨了?我的結論是,那是假思辨。這就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哲學玄理心靈雞湯是如何穿上思辨外衣吸引眼球的?



補一個插曲,作為一個江蘇教師,大面積“押中”其他省市考題,卻幾乎沒挨著江蘇卷“智慧”的邊,有些羞愧。江蘇卷這些年的命題以“好奇心”、“品味時尚”、“智慧”等為代表,與上海卷前幾年的“忙”、“他們”等題目可以歸為一類,有兩個特點——


一是材料或題目本身不打明顯的“理性”標記,只是提示生活觀察點,或試圖從小處考察學生理解生活的深度,或試圖給出大題考察學生大題小做、具體情境化寫作的本領。


江蘇卷的“智慧”,一度被吐槽為地獄模式,理由是太空泛,担心學生難于著手。就筆者看,此選題不算特別有意義,因為太不新了,師生包括專家們都很難有自己的新見解,所言基本都會是別人說過表現過的。但“太空泛”的評價并不成立,因為大題化小、情境化寫作是教學的必做功課,如把“智慧”具體到某方面的或某人的智慧,此題就非常易于入手,容易到小學生都能做,而如果是走慣老路,非要就“智慧”這個命題走入蹈虛凌空的玄言哲理和人生說教模式,以及無意義的“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程序,那就會很慘。


至于現在語文界推崇的“理性”、“思辨”價值取向,江蘇卷和前面所舉的幾年的上海卷,并不從材料或題目本身顯示,有無此素養,看學生具體作文的高下;


二是,反押題做得特別好,這又與上面的第一點有關,反押題的成功正是避開了蹈虛凌空的玄言哲理和說教體質的心靈雞湯。


對以往的江蘇卷,我也有過針對性練習。2010年女兒參加高考,考前一天飯桌上聊天,當年低碳話題較熱,就聊“如果與低碳有關,但又不許實寫環保,該如何切入”,這是一個一點通的話題,女兒隨即想到“綠色的心情、明亮的精神、健康的生活”等等。據其說,考場上看到“綠色生活”的命題不禁笑了起來,最后,她是當年江蘇省文科類語文最高分167分。為何能被我們聊中,因為它“人生哲理的雞湯味明顯”。


如果說我有點“押題”的心得,這個心得正在于,你玩不玩思辨,你一玩,我就好猜,學生就好套。我這樣說,絕不是要反對和鄙視“思辨”,相反,批判性思維和思辨性閱讀是我有機會就要喊幾嗓子的嘴邊話。我反對的是作文命題的假思辨。


3、雞湯作文不是真思辨


為什么說很多命題中包含的思辨是假思辨?首先得問一下你要誰具備思辨能力,答案自然是學生,其次要問如何貫徹這個要求?自然是放在學生的作文評價中去實現。然而,我們可以發現事實并非如此,打著思辨旗號的是出題者給出的材料,與學生作文本質及其評價并無關聯。


孫紹振先生主張作文命題“超越抒情、突出理性分析”,他于2012年撰文為近兩年作文命題叫好,理由是眾多的命題開始強調批判性思維或可以多向思考,具有哲思,并表達了他的核心觀點:一定要培養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比如他認為福建卷“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馮驥才)”提供了雙重矛盾,無論從內涵還是從形式上,都表現出向理性分析進展的歷史的進步。依此類推,孫教授也一定會對今年上海卷的柔與硬、湖南卷的樹的旅行、浙江卷的人如其文和人不如其文、湖北卷的泉水之地上地下、安徽卷的蝴蝶色彩之有無等等,作出相同的贊同性評價,它們都充滿了雙重矛盾。


但我們且慢為這種雙重矛盾叫好,以為它就是思辨和批判。首先,這些材料里基本都包含了一個二分法思維,一分為二看問題,這最多像一個兩面看問題的淺顯道理,這種思維方式對我們的民族文化素養和思考力有好處還是有壞處尚有待長期觀察。更重要的是,即使我們承認這些東西有思辨,它也只是你出題者提供的材料有思辨特征,作為學生呢,他們有何思辨的空間?!



其實我們要培養和引導學生的思辨力和批判精神,關鍵是評價,應該把目光放在學生作文的評價上去,不要讓那些虛頭八腦的雞湯文得高分,而要把真思想真性情來作為主要依據,并讓它影響平時教學。


中國的思維傳統是更長于在形象描述中表達思考,這是由中國文化決定的。即使如上海卷的“忙”、江蘇卷的“智慧”這些從題目上根本看不出“思辨”的特征,但我們可以想像,有批判性思維和思辨能力的學生一定會在文章中給你呈現他思考的深度與質地。而如果只是追求命題材料本身帶些玄理雞湯,從提供雞湯到從雞湯喝出味道,再去演繹和證明這個雞湯的味道,這樣的習慣模式,絕不是真思辨,而是假思考,只會方便我“押題”。


4、借鑒法國命題的“說事拉理”


就在高考命題討論和吐槽最熱時,網上流傳法國高考作文命題。很多人表示欣賞,捧為高大上。


略舉2014年的幾例:


1、藝術作品能培養我們的感知力和領悟力嗎?


2、我們是否應該為獲得幸福而窮盡一切手段?


3、擁有選擇權是否就意味著自由?


4、為什么人需要尋求認識自己?


5、藝術家是否是他個人作品的主宰者?


如果從命意所指來看,我們的命題是玄理哲學和雞湯智慧,剝開來還是是人生說教和老生常談,法國的則指向人與生活與社會本質的追問,具體到社會思想的深處,不乏堅深性無解性話題。如果從思辨性來看,我們的命題是材料和題目自己在“思辨”,學生是“被立意”,法國的則是提供“命域”,你自己去思和辯,自由發揮,亮你的批判性思維和理性分析能力。


對于今年高考中的幾個命題的方向,我是看好的,如全國卷1,孩子舉報父親,把真實具體的情境交給學生,不再是小馬小魚的寓言,這是材料的新變化,走了生活化道路;更重要的變化是,就具體情境中的人和事作文——寫信或發表看法,而不是把這個情境當故事,然后從故事中得出某人生哲學,再去論述和表現這個哲學,學生寫作的目的性、寫信者和收信者身份性很強。


重慶卷我也看好,同樣是以真實的情境讓學生思考,但由于它沒有要求緊扣此事作文,而是“根據上述材料,聯系現實生活,結合自己的思考,自選角度”,學生既可以就事論事,也可以以此材料中的蘊含為出發點,另起爐灶,這就產生了套作的可能性,滑到玄理一面去。


另外,全國卷2和北京卷也都有了起色,指向具體,不在材料本身糊弄思辨,學生的思辨要呈現到對這些具體人物具體事件的認識理解中去,我贊成這種命題方向,可以說,向法國的命題靠近了一步,缺憾是,這幾個寫作情境的設置還顯得低端,全國卷1、重慶卷的核心就是情與理,太淺顯,有點看輕或是遷就我們學生的低層次思維,不如法國的高大上。



在基本認可以上幾份命題的方向和贊嘆法國命題的基礎上,我想提出兩個概念:“說事拉理”和“說理找事”。


老生常談的命題,影響到作文教學中的一個惡果就是,把“說事拉理”的思辨正道變成了“說理找事”的中國特色。從思辨能力的培養來說,教學中應該是就某事發表看法,在說看法中形成論證,并且可以用某種理論或別的事情來證明我對這件事分析的對,目的是為了分析事情本質,得到真相和真知,說理能力、思辨能力自然提高,然而,我們的習慣命題關照的作文教學是,先放一個道理在那,為了說這個道理,去找人找事來證明,目的是為說理而說理,于是文中觀點一點都不重要(出題者已給你準備好了,你要做的就只是解證,順竿子爬,培養一種高明的附和本領),只要來個名人開會名言薈萃名事扎堆就行,高下只在于誰的事新鮮和語言漂亮,與觀點無多大關系,學生作文的高下就成了“會說教”和“不會說教”之分。


我也一直主張目前高考背景下,寫作教學有兩種價值起點,一種是為考試的,一種是為公民的,即使應試的價值觀無法一日除盡,也應該最大限度地或者說把高中幾年寫作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讓學生有想法”上。對于應試,出于所謂“對學生負責”的事可以做,但如同種樹(真實的寫作)和制器(應試)的關系,我們不能照著器物如一個小板凳的樣子去種樹,種樹乃根本,制器可適當為之。

來看看陳興才的十二道“習題”——


習題1、閱讀的意義、境界、選擇


此題直接命中教育部考試中心(漢語文卷)


面對“我讀過很多書,但后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么?”的疑問,我聽過一個較為巧妙的回答: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的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肉。閱讀對思想的改變也是如此。


同時,此習題間接觀照浙江卷的“文如其人”和“人文分離”的命題。


習題2:角色、身份


此題直接觀照天津卷“范兒”同時,此題觀照湖南卷。


有一棵大樹,枝繁葉茂,濃蔭匝地,是飛禽、走獸們喜愛的憩息場所。飛禽、走獸們經常講它們旅行的見聞。大樹聽了,請飛禽帶自己去旅行,飛禽說大樹沒有翅膀,拒絕了;請走獸幫助,走獸說大樹沒有腿,也拒絕了。大樹決定自己想辦法,它結出甜美的果實,果實中包著種子。飛禽、走獸們吃了果實,大樹的種子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此題又觀照重慶卷“小男孩請司機等媽媽,乘客們從埋怨到沉默”的材料。此題如從“每一個角色都是有價值的獨立的個體”去立意,則密切關照全國卷2的“三個風采人物誰更有風采”。


習題3:人愛群居,也愛獨處


間接觀照湖北卷


泉水在地下蓄積。一旦有機會,它便驕傲地涌出地面,成為眾人矚目的噴泉,繼而匯成溪流,奔向遠方。但人們對地下的泉水鮮有關注,其實,正是因為有地下那些默默不語的泉水的不斷聚集,才有地上那一股股清泉的不停噴涌。


習題4:寬容與以牙還牙、忍耐與拍案而起


此題觀照上海卷的“內心堅硬與柔軟、和諧”。


習題5:就小說《彼岸》《一小時的故事》的主旨展開探討。


此習題中關于兩篇小說的主旨意蘊的探究直接命中安徽卷的“蝴蝶翅膀的色彩”和廣東卷的“從不同的途徑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


習題6:感性、理性、情與理


此題核心直接切中全國卷1“孩子舉報爸爸”、重慶卷“男孩讓公交車等媽媽”的材料核心。



習題7:批評的力量與贊美的意義


此題同樣觀照全國卷1“孩子舉報爸爸”、重慶卷“男孩讓公交車等媽媽”,在“情與理”這個核心旨意之外,找到了更新穎更有深度的立意切入點。


習題8:傳統文化、現代人、創新、復古。


此題觀照北京卷“與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


習題9:懷舊、記憶、失憶


此題觀照北京卷。在與學生探討這個話題時,有過這樣一些理解:懷舊是為了自己生命的證據;誰制造了集體失憶;誰掌握了歷史就掌握了現在,誰掌握了現在就掌握了未來;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刪除、改換等等。


習題10:別人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自己、自己眼中的別人。


此題觀照浙江卷的“文如其人”和“人文分離”的命題。


習題11:卑微、底層、同情、弱者、堅強。


與重慶卷相關。


習題12:契約、公平、平等。


其中的“契約、公平”勉強可與“情與理”關聯,也就是可勉強成為議論男孩讓公交車等媽媽的一個切入點。


本文作者為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語文特級教師


轉載請注明《文匯教育(微信號wenhuieducation)》!




文匯教育 2015-08-23 08:55:37

[新一篇] 方法✔孩子離不開電視該咋辦?(家長必看)

[舊一篇] 看看美國如何防止拐賣兒童:三名孩子改變美國歷史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