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之問:為何解放后的人才無法與民國相比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核心提示: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啊,錢老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鳳凰衛視3月23日《騰飛中國》節目播出“騰飛中國:實名推薦制陷‘無人可推’尷尬境地”,以下為文字實錄:

何亮亮:2009年11月8日,北京大學公布將試行自主招生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此事竟然演變成了一場不大不小的風波,消息傳出,爭議長達一個月之久,反對者一度出現了一面倒的局面,武大前校長劉道玉就毫不客氣地指出,北大此舉一推行將加劇教育不公平的現象。反對的意見是憂慮校長推薦制本身并不公平,舍本逐末,而且在缺乏有利制約監督機制和信用缺失的今天,這可能提供新的權力尋租的空間,故從各方面拷問其公平性。

那么《中國青年報》的文章說,人們現在正處于一種“囚徒困境”,一邊要呼吁改革“一考定終身”,所主宰的應試的弊端哪,一邊卻又不信任改革者的改革嘗試,教育部持鼓勵教改的態度,認為北大試行推薦制是對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政策的進一步深化一個積極的探索。

而高校的自主招生應該是一條,可以為特殊才能學生提供擇優錄取的通道。其實在民國時期,季羨林雖然高考的時候,這個數學只得了四分,他也能進入清華大學深造。今天,錢學森生前的感慨則引起人們強烈的共鳴。2005年,溫家寶總理在看望錢學森的時候啊,錢老感慨說,這么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

錢老又發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的人才?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北大的中學校長推薦制實際上,是對錢學森之問的一種回答。然后要回答錢學森之問,推薦制顯然是勢單力薄的。一方面人們期待著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政策的進一步深化,雖然政策上給予了高校自主權。但是并沒有真正地落實。與此相關的高校去行政化的改變,也只是剛剛起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高考改革的制度設計可以總結為是三句話,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其中對于多元錄取,下一步的改革試點項目是4項,自主錄取、推薦錄取、定向錄取、破格錄取。另一方面,在中國的基礎教育中,素質教育的效果還不理想。2009年12月,四川大學就支持各中學校長推薦奇才、偏才、怪才,但是記者走訪成都市的一些重點中學,校長們都表示無人可以推薦,推薦名單都拿不出來。看來要回答錢學森之問,中國的教育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網載 2015-06-02 23:31:44

[新一篇] 中國野雞大學一夜之間消失?

[舊一篇] “錢學森之問”與“錢學森之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