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分層探索創新”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起源于山東教育社和山東師范大學軟科所聯合主持、實驗點遍及14個省市自治區的“全息教學”實驗及山東省濟陽縣的“五步一體”教育實驗,并在實驗的過程中陸續吸收其他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研究成果,尤其是羅杰斯的“以學生為中心”理論、“非指導性教學”理論、波利亞的“問題解決”教學理論和近年來風靡我國教育教學界的創新教育理論而逐步完善的一套嶄新的教育教學理論體系。它融教學思想、教學原則、教學方法(模式)、教學管理、教學評價、能力培養、課程設置和教材構建于一體。這里的“主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并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始終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中心位置,學生要充分意識到并自覺地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這里的“分層”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智力差異、思維差異和學習差異,對學生進行分別要求、分層指導在教學時,通過學習小組,既可以教師教學生,又可以學生教學生,在師生的共同努力下,最終達到分層遞進、全面提高的教學效果。這種教學形式是班級集體教學、小班制教學和個別化教學三種教學形式的優化組合,它較好地解決了我國目前在班級集體教學中不能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的個性都得到發展的問題。這里的“探索”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學生自主探索以及師生、生生之間的合作學習,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自主地總結解決問題過程中所用到的思想和方法,以達到掌握知識、深化思維、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教學目的。這里的“創新”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歸納分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想像能力等眾多能力之外,要突出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是構成現代教學的四個主要元素,它既從四個維度上論述了其各自的功能和特征,又從教學的過程與本質出發,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和教學理論體系。其中,“主體”解決的是教學思想問題,即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與地位的認識問題;“分層”解決的是教學形式問題;“探索”解決的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它揭示了教學過程的本質;而“創新”則解決了教學的目的問題。
    “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體系的上述思想內涵充分體現在其課堂教學模式中,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其課堂教學模式結構大致如下:
      一、分層生疑
    這是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閱讀課本。“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要求上課一開始就要學生閱讀所學的知識內容,其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自學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與發現問題的能力。閱讀開始前,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劃定閱讀范圍,而且還要要求學生聯想以前學過的知識,找出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以及新學內容中自己沒有接觸過或不會的知識。二是提出問題。全班學生自主閱讀、探究完所學知識內容后,對于不會或自己不能自行解決的問題要詳細記錄下來,以備小組討論或師生探索學習時使用。如在教學“有余數除法的計算”一節時,學生經過自學閱讀,可能提出如下問題:
    ①在G39O501.JPG中,哪個數是被除數,哪個數是除數,哪個數是商?
    ②( )×4<25,( )里最大能填幾?
    ③把7個梨平均分到3個盤子里,怎么分?怎么計算呢?
    ④上題中7個梨分掉了6個,有沒有剩余?在豎式里應該怎樣表示呢?
    ⑤10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用豎式計算商2后,被除數下面要減去幾?8是怎么算出來的?橫線下面得幾?橫式應該怎么寫?怎么讀?
    ⑥計算38÷5先想什么?商6行不行?商8行不行?商幾合適?
    ⑦G39O502.JPG怎么想?商幾?余幾?
    ⑧計算有余數的除法,余數一定要比除數怎么樣?
    這一教學步驟的設置有利于學生歸納概括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
      二、合作質疑
    本環節分為三部分:
      1.小組討論
    學生分層和小組劃分是應用“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進行課堂教學并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重要手段。上課開始前,老師要按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將全班學生分為A、B、C、D四層。A層學生為學習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都較差的學生,B層為一般的學生,C層為較好的學生,D層則是很好的學生。與此相應,全班學生中每4人為一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都有A、B、C、D四層學生各1人。具體安排為前后桌4人中,A層和D層學生一桌,B層和C層學生一桌,前后兩桌4位學生為一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命名可以用該組中D層學生的名字命名,如李強小組、張華小組等。值得一提的是,全班學生的四級分層并不是恒定不變的,其人數隨著學生學習遞進的情況而變化,每學期、每月、甚至每周都會有不少A層的學生升入B層,B層的學生升為C層,C層的學生升為D層。同樣也有一部分學生由D層降為C層或由C層降為B層,B層降為A層。除此之外,學生各學科的學習能力與成績也不盡相同,對某一位學生而言,其數學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有可能為A層,但其語文學習能力與成績則可能為B層,其英語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則可能為C層甚至D層。因此,學習小組的成員也不是恒定不變的。教師應該隨著學生學習遞進的情況和學生各科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成績而及時調整學習小組的成員,亦即每科教學中,學生都在教室中有其相應的座次。
    這樣做,雖然麻煩了一些,但它卻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從而實施因材施教、分層遞進、全面發展的教學策略,為學生自我認識、自主發展提供了外部誘因,同時也為“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的課堂教學模式的使用提供了便利條件。
    在進行完第一個環節之后,教師應及時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究。由于學生們帶著各自的疑問進行討論、探究,也由于A、B、C、D各層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和學習成績的不盡相同,在自學閱讀中學生產生的疑難問題也不盡相同,因此,課堂氣氛一般非常活躍。
    小組討論這一教學步驟的設置,不僅能讓學生的思維互相碰撞、互相啟發,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探索學習能力,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互助精神和合作學習意識。除此之外,它還使課堂教學既能發揮班級集體教學的優勢,又能集中小班教學的優點,同時還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分別指導,個別教學。
      2.小組歸納
    經過小組成員的討論、探究,在D、C層學生的指導下,A、B層學生的某些疑難問題有可能在小組內部就解決了,而有些問題則是該小組成員經過討論、探究不能解決的。因此,討論結束后,作為組長的D層學生要自行或委托其他成員及時將這些不能小組解決的問題歸納整理起來,以備后續學習時使用。
    如上例,經過討論后,某些小組可能只剩下③、④、⑤三個問題;而有的小組則只剩下⑥、⑧兩個問題。于是D層學生可責成C層或B層學生將該小組共同的問題整理出來,提供全班討論。
    上述過程是一個互幫互學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歸納的過程。該教學步驟的設置,再一次強化了學生的系統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培養。
      3.精煉概括
    小組討論結束后,老師點名某小組成員將該小組的問題出示出來,然后讓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待全班補充完畢后,老師點名讓提問題較少的小組派代表進行講解或指導其他小組進行學習。如在上例中,李強小組共提出了上述③、④、⑤三個問題,而張華小組多提出⑥,王紅小組又多提出了⑧……老師自己或讓某學生將上述問題歸納整理后,讓李強小組中的某學生進行講解:為什么你們小組沒有提出⑥與⑧來?你們在小組里面提過嗎?如果你們提出過,你們是怎么討論解決的?請把你們討論解決的過程與方法說出來,讓大家學習學習。待上述問題都解決了,只剩下全班學生學習中帶有共性的問題后,老師再進一步進行補充:還有個問題大家可能還沒有發現,老師現在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讓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討論,在討論中探索,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這是“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的基本要求。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指路人和點撥者。因此,“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做到5備,即備問題、備目標、備學生、備課堂控制(預測)和備分層驗收。它強調教師要備問題,但又嚴禁教師上課一開始就出示問題。教師課前備好的問題只能作為全班各小組提出的問題的補充和完善,而不能提前出示給學生。此外,分層教學目標,也不應該在上課一開始就出示,而只能在師生共同總結問題之后,才能出示出來。
      三、點撥激思
    本環節一般分為三步進行:
      1.交待背景
    任何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都經歷了人們長期探索與思考的過程,是人類經驗、智慧和創新能力的結晶,其中蘊含的思想與方法正是學生們進行知識的再發現與再創造的基礎和依托。因此,讓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前人發現和創造知識的過程,知曉前人發明創造的思想方法,重演前人發現與創新的歷程,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的一種重要手段。“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體系的課堂教學模式中的第三環節第一步“交待背景”正是為強化這一手段而設置的。
    經過自學閱讀、提出問題、小組討論、初步解決部分問題再到精煉概括問題之后,學生對問題解決的欲望已到了“憤悱”之境,這時,教師應采取“欲揚先抑,欲發先啟”的教學策略,不急于告訴學生問題的結果,而是轉而介紹問題產生的背景,讓學生了解問題產生的過程及解決問題所要運用到的思想和方法。
    例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節時,共同提煉、概括出所要學習的問題后,老師可以給學生介紹圓周率的最直接、最原始的測量辦法——在直線上滾動,從而得出比值,然后再介紹祖沖之的故事。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也能激起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當然,這一環節并不是在每堂課中都會出現,具體問題可具體解決。
      2.分析課文
    交待完問題的背景后,教師仍不要急于帶領學生進行問題解決,而是帶領學生分析課文,在關鍵地方給學生以點撥、引導,讓學生再一次閱讀、分析課文,從而完善思維、發展能力。
      3.重讀反思
    老師帶領學生分析完課本并做出一系列問題提示后,要求學生圍繞第二環節師生共同提煉概括出的問題進行重讀課文,并要求學生在重讀課文的過程中要進行探索、思考,要著眼于問題解決,解決不了的問題要詳細地記錄下來。
    通過自學閱讀、精煉概括出問題后,再帶著問題,在老師的點撥、提示、啟發下,進行重新閱讀,并在重讀中反思第一遍閱讀時產生的疑問、思想和方法,不僅深化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而且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欲望。
      四、探索解疑
    本環節分兩步進行:
      1.深化討論
    學生重讀反思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小組討論。討論時要按第二環節中的問題順序逐一進行,即使對某一問題該小組成員都解決了也要重新討論,以達到深化鞏固的目的。同時,在討論時要讓每個小組成員都充分發表意見,展現思維過程,交待問題解決的方法,回顧探索求解的歷程。對小組討論后仍不能完全解決或存有疑問的問題要記錄下來,以待全班共同研究。
      2.學習小結
    深化討論結束后,教師要請某小組成員回答還有沒有問題,如有問題要出示出來,并請其他小組補充。對于學習小組提出的沒有解決的問題,老師要請已經解決的學生進行講解說明或老師親自講解。講解完畢,待學生完全解決問題之后,教師要點明2~3個小組的成員代表說說其問題解決的過程、思路和方法。最后老師和學生一起進行課堂小結。小結時既要總結所學的知識內容,更要總結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所運用的思想和方法。
      五、分層遞進
    本環節分四步進行:
      1.驗收反饋
    驗收反饋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既是學生深化、鞏固所學知識的一個過程,也是教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強化能力程度的一個重要手段。“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體系的課堂教學模式中的驗收反饋環節和其他課堂教學方法一樣,也是以課堂練習的形式為主,不同的只是“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體系的課堂教學模式中的課堂練習是以分層練習為主。它按學生的分層情況,將鞏固練習分為A、B、C、D四級。分層練習的設計以量力而行、分層遞進、鞏固知識、發展能力為原則,其目的是面向全體學生,讓所有學生都得到發展。
    如教學“混合運算”一節時,可設計如下練習:
      A組
      1.直接寫出下列算式的得數
    50×2-20=  11+12×5=  100÷5÷4=
    36+75÷5=   72÷8+31=  360÷4×0=
      2.先說出每道題的運算順序,再計算
    72-45+121÷11
    530+120÷4×9
    840÷24-4×7
    2520÷18×(806-799)
    (540-360)÷(18×5)
    (372-16×9)×3
    (451-620÷20)÷28
    735×(700-400÷25)
    84+(350-28×11)
      3.下列計算對嗎?把不對的改正過來
    249÷(80+3)×90
    =249÷83×90
    =3×90
    =210( )
    23×(36+54÷6)
    =23×(90÷6)
    =23×15
    =345( )
      B組
      1.脫式計算
    3200÷(1280-72×15)
    (100-1456÷26)×78
    10800÷72+53×39
    365-(710-30×20)
    400+612÷12×4
    (275-35)÷(17+43)
      2.列綜合算式解答
    (1)32與8的積加上325與25的商,和是多少?
    (2)15加上20與3的積,除以5,商是多少?
    (3)485加上15的和除以302與297的差,商是多少?
    (4)75乘6減去45與19的和,差是多少?
    (5)472除以8的商加上78,再乘54得多少?
      3.(1)在□里填上適當的數,然后列出綜合算式
    附圖G39O503.JPG
    綜合算式:________綜合算式:______
    (2)說一說下列每組算式的特點,然后列出綜合算式。
    165-73=92    248+682=930
    18+103=121   930÷31=30
    92×121=11132  30×6=180
    綜合算式:_______綜合算式:______
      C組
      1.填空
    (1)在沒有小括號的算式里,加、減、乘、除四種運算,要先算( ),后算( );如果算式中只有加、減或只有乘、除,要按照( )的順序計算。在有小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 )的算式。
    (2)在(1035+32×45)÷15這道算式中,要先算( ),再算( ),最后算( )。
    (3)“485加上15的和除以302與297的差,商是多少?”列成綜合算式為:( )。
      2.遞等式計算
    10800÷72+53×39
    (374-265+238)×6
    (265+308×40)÷839
      3.列綜合算式解答
    (1)18與82的和,除585與565的差,商是多少?
    (2)5292除以36的商,乘1470與1286的差,積是多少?
    (3)126減去5590除以86的商,再加上72,和是多少?
      4.應用題
    三年級同學要澆300棵樹,已經澆了180棵。剩下的分三次澆完,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列綜合算式解答)
      D組
      1.口算
    6×300=   1800÷200=  22×200=
    150+600=  4200÷600=  12×60=
    9300÷300= 8800÷400=  900-60=
    5000÷500= 35×20=    11×600=
      2.脫式計算
    5000-(720+650÷130)=
    (467+36×3)÷23=
      3.列綜合算式解答
    (1)560與270的差,加上360除以90的商,和是多少?
    (2)28乘9的積減去12除600,差是多少?
    (3)637加上86與19的積,再減去1375,差是多少?
      4.仔細觀察每組式子的特點,然后列成綜合算式
    (1)165-73=92
    (2)248+682=930
    (3)□×△=□
    92÷23=4 930÷31=30  G39O504.JPG
    30-4=26  30×6=180   G39O505.JPG
    綜合算式:____,____,____;
    對于分層練習題,A級題是針對A層學生設計的,是保證鞏固學生課堂所學知識的最基礎習題,因此,一般要求A層學生設法完成。當完成了A級習題后,則可進行B級或C級習題的練習。同樣,B層學生以做B級題為主,如果完成了則可做C級或D級題,完不成則可降低要求做A級題。C層的學生以做C級題為主,如果完成了則可做D級題,如果完不成則可降低要求做B級題。D層的學生僅做D級即可,如果D級完不成,則可降低要求做C級題。
      2.小組批改
    學生做完分層練習后,先同位交換批改,然后小組討論,共同批改,并指出某層學生做錯題的原因。最后老師聽取各小組成員代表匯報分層練習的完成情況,并收交課堂分層練習以備查閱。
    作業的互批互改也是學生的一個學習過程,通過對其他同學作業的批改和小組對作業中存在的問題的共同討論,學生不僅借鑒了別人問題解決的思路與方法,反省了自己在作業完成過程中的思維狀況,而且在討論中思維相互碰撞、啟發,許多創新意識也由此產生。
      3.主體重組
    主體重組是小組成員的再分配和學生分層的一個再處理過程,它的實施對于激發學生的上進心和競爭意識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其具體做法是,當A層學生做完A級題,但沒完成B級題時,仍將其作為A層學生,而當其完成了B級題時,可將其升為B層學生;當B層學生做完B級題,但沒有完成C級題時,仍將其作為B層學生,而當其完成了C級題時,可將其升為C層學生;同樣,當C層學生做完C級題,但沒有完成D級題時,仍將其作為C層學生,而當其完成了D級題時,可將其升為D層學生。與此相反,當D層學生沒能完成D級題,而順利完成了C級題時,則可將其降為C層學生;當C層學生沒能完成C級題,而順利完成了B級題時,則可將其降為B層學生;當B層學生沒能完成B級題,而順利完成了A級題時,則可將其降為A層學生。
    小組成員的再分配和學生分層的再處理可以每堂課都進行,也可以每周一次或兩次,視學生的綜合表現處理。但不論怎樣處理,都應當以激勵學生進取為目的。
      4.布置作業
    這里的作業主要是指家庭作業。其作業的設計與布置也應是分層的。分層作業與課堂練習相比,應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要大一點。有時甚至只出一兩道與本堂課學習有關的開放性、研究性習題,讓學生做。
    目前有一種認識,認為減輕學生負担就是減少學生的作業,尤其是家庭作業。我們認為,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不妥的。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担,首先應當減輕學生的思想負担和思維壓力,而家庭作業不僅是鞏固、深化學生所學知識,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重要手段,而且也是加強課堂與課后、學校與家庭乃至社會聯系的不可缺少的紐帶。布置家庭作業,讓課堂、學校、家庭、社會融為一體是一種大教育的觀念,這種觀念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禮記》一書中就有所體現,其《學記》篇中曾說:“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居學”即是現在的家庭作業。因此,“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體系把家庭作業的布置與完成視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個重要手段。
      六、反思創新
    本環節由以下三部分構成
      1.完成作業
    與傳統的家庭作業完成方式不同,“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要求教師按學生的家庭住址位置將學生劃分為若干個課外學習小組。最好是家庭距離較近而又A、B、C、D各層都有的學生組成一個課外學習小組。家庭作業要在課外小組中完成。
    課外學習小組的設置,不僅有利于學生的校外管理,而且有利于學生的互相督促、互相學習。
      2.互批互改
    做完家庭作業后,課外學習小組的成員要互相交換作業進行互批互改。改完后各小組成員要把自己的解題思路和方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學生聽。
      3.反思創新
    作業做完后,小組各成員要對今天所學的知識、所做的練習、所批改的作業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所遇到的思維障礙進行反思、整理,并寫出反思性報告。除此之外,報告的寫作內容還應包含一些對老師教學或小組學習的意見或建議,并在反思、整理、系統、歸納所學內容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見解和新的問題。
    課后讓學生寫出反思性報告是現代教育教學思想的一個重要體現。反思性報告的寫作過程,不僅是學生知識深化、思維內化、能力強化、方法系統化的一個過程,而且反思性報告的寫作本身就是一個創新活動,它對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條理系統、文字表達以及創新等能力大有益處。
    上述六個環節,環環緊扣,構成了“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的課堂教學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主體分層探索創新”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其課堂教學模式也不盡完善。我們在此撰寫、發表出來,目的是請教于行家,請山東教育濟南12~16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秦荃20042004教育目的或功用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長期以來,“工具理性”一直主宰并伴隨著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它使高等教育淪為“物的生產”的附庸——喪失了其在“人的生產”中精神建構的獨立性而日益沉淪甚至面臨逐漸步出“教育”范疇的危機。要救治于危機之中的高等教育,只有彰顯境界教育,實現“知識論”與“境界論”的現實融和。境界/境界教育/高等教育
    horizons/horizons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PENG Pai
  (School of Educatio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To expand one's inner horizons is the aids of education.Bu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dominated by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tility for a long past time.It had led the higher education to being a appendage of material products and losing independence of reshaping people's spirits.So the higher education is degenerating increasingly.In order to save the higher education from the crisis,we should become startlingly clear horizons education.閆赤兵 北京市海淀區教師進修學 作者:山東教育濟南12~16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秦荃20042004教育目的或功用在于提升人的境界。長期以來,“工具理性”一直主宰并伴隨著整個高等教育的發展進程。它使高等教育淪為“物的生產”的附庸——喪失了其在“人的生產”中精神建構的獨立性而日益沉淪甚至面臨逐漸步出“教育”范疇的危機。要救治于危機之中的高等教育,只有彰顯境界教育,實現“知識論”與“境界論”的現實融和。境界/境界教育/高等教育
    horizons/horizons education/higher education

網載 2013-09-10 20:49:08

[新一篇] “中國社會工作發展及其本土化反思”筆談  5.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的發展取向及其反思

[舊一篇] “公開課”的德育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