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設計 有效整合  ——從《秦始皇兵馬俑》的教學看“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盤整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應用歷程不難發現,其間經歷了由普及應用到個性優化的延展過程。在如何取得進一步突破的問題上產生了歧義和彷徨。相當一部分教師(包括專家)鐘情于整合過程中對環境和技術形態等的集合,有的教學過程甚至完全受信息技術的支配,由以前的“滿堂灌”變成了“滿屏看”,忽視了教學目的,忽視了學生的能動性和首創精神。因此,如何辯證、理性地看待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的作用,如何適時、適度地在學科教學中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依然是我們思考的問題。事實上,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是一項系統工程,整合的效能突破應該從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設計開始。
  近日,筆者作為評委在農村小學連續聽了幾位教師執教的《秦始皇兵馬俑》一課,教師們在課堂上充分運用現代教學媒體,把課上得生動活潑,但比較一下幾堂課的教學設計,哪些頗有實效?教師們是否都深刻認識到學科整合的作用呢?欣喜之余也不免担憂,特撰此文與大家探討。
  一、優化導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巧妙地運用現代教學媒體精心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境,就可以成功地敲好“課的第一錘”,為整堂課的教學做好鋪墊。為此,教師們作了別具匠心的設計:
  設計一:課件出示一套秦始皇兵馬俑的郵票,引發學生思考:郵票是一個國家的名片,為什么中國要把“秦始皇兵馬俑”作為名片推向世界呢?請從課文中找答案。
  設計二:板書“奇跡”,質疑:知道世界上的“八大奇跡”嗎?課件播放埃及的金字塔、亞歷山大港燈塔、愛琴海太陽神像、奧林匹亞宙斯神像、阿爾特米斯月神廟、摩索拉斯陵墓、巴比倫空中花園七大奇跡,然后教師用詩一般的語言引出“第八大奇跡”——秦始皇兵馬俑地下軍陣。
  設計三:課前讓學生談談對秦始皇兵馬俑的了解,教師自然引入: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看后說說你又得到哪些知識?課件播放秦始皇兵馬俑軍陣的錄像資料。
  乍一看,三個設計都注意了情境的創設,各有特色,仔細比較卻不難發現:設計一太過靜態,難度較大,難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從課件中得不到更多信息,所以整堂課從開始就沉悶著,只有,教師一人在唱獨角戲;設計二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遙遠,除了埃及金字塔學生有耳聞,對于其它六大奇跡學生都很陌生,和本課的學習關系不大,所以多數學生對教師配音播放的一閃而過的圖片感到茫然;設計三既照顧到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又用一段聲形并茂的錄像喚起了學生的興趣,多彩的畫面、激動人心的背景樂曲和準確精練的文字介紹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進入了課文所描繪的意境之中,他們帶著對秦始皇兵馬俑的美好向往投入了對該課的學習。因此通過創設與課文情感相通的特定情境,可以激起學生類似的聯想和想象,引起其情感上的共鳴,實現課堂教學的情景交融。
  二、優化結構,突出重點,引導參與
  課堂是師生之間對話交流、情感互動、答疑解惑的場所,過多的技術干擾反而會擾亂學生的學習。要想讓課堂的學習更高效,我們必須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意突出重點,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秦始皇兵馬俑》一課的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秦始皇兵馬俑軍陣的威武雄壯,準確說出作者觀察兵馬俑陣容的順序和寫作順序。為此,教師們在教學這一段時都頗費心機。
  設計一:課件出示“學習菜單”,讓學生自主學習:作為文學家,結合課后習題4,研究作者的寫作順序和觀察順序;作為播音員,為圖片配音,讀出軍陣的威武雄壯;作為軍事家,畫出軍陣圖。
  設計二:讓學生模擬軍陣,教師口述假想敵軍出現的情況,學生用拳頭和轉身的動作來表演軍陣的變化。后又以《神話》中的一段拼殺場面讓學生感受軍陣的威武雄壯。
  設計三:課件出示軍陣圖,讓學生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場面,課文中是怎么描寫的,找出句子讀一讀。指著軍陣圖問:軍陣是怎么排列的?從書中找到相應的方位詞,然后根據課后題目進一步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和作者的觀察順序。最后,教師和學生合作朗讀,學生現場模擬軍陣,分出前鋒、側翼和后衛等,分層次讀出有關內容。
  比較這三個教學設計,設計一采用了選擇性的自主學習,表面看似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因為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很膚淺,馬上要他們用各種形式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學生的表現自然是差強人意,不少學生連課文的語句都還讀不通順,畫出的軍陣草圖更是不堪入目,完全沒有威武雄壯的氣勢。那么多的展示內容,到最后只能是匆匆走過場而已。設計二則純粹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表演,當教師說出“敵人從后邊包抄上來了,軍陣該有什么變化?”不少學生或忸怩作態或不知所云,還有嘻嘻哈哈旁觀的,整個教室一時亂了套。而電影《神話》中的片段雖然很有氣勢,但跟秦始皇兵馬俑的軍陣畢竟有出入,對學生理解課文幫助不大。設計三則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課文的知識基礎,讓學生借助圖片、憑借文字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和作者的觀察順序,然后又用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表現軍陣的威武雄壯,學生學得實在,也理解得非常到位,這樣的課堂設計才是富有實效的。
  三、優化練習,突破難點,培養能力
  說和寫的訓練是語文課堂練習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現代教學媒體可使訓練的形式更豐富、更新穎、更能吸引學生,并能借此突破教學難點,提高訓練效果。當然,它也要求教師在設計練習內容時要契合學習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可寫。《秦始皇兵馬俑》一課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學習寫兵馬俑神態的語句,體會聯想的用法,試著用“也許”“似乎”造句,這是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課堂上,教師們都不約而同地采用故意省略“也許”“似乎”等聯想詞的方法朗讀課文,讓學生比較異同,明確其作用。然后讓學生練習仿寫句子,設計如下:
  設計一:課件再次出示“秦始皇兵馬俑”郵票,讓學生有選擇地為郵票作個簡單介紹,用上“也許”“似乎”等詞語。
  設計二:課件出示一組圖片,教師用慷慨激昂的語言配音介紹:“這就是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這就是……”最后畫面定格在這樣一個句式:下到坑內,________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你看他________。(我讀懂了),也許________。
  設計三:課件只出示了“武士傭”“將軍傭”“跪射傭”的靜態圖片,供學生觀察,讓學生用“有的兵傭,________,也許________。”句式寫話。
  從課堂反應來看,設計一的練習針對性不強,太空泛了,畫面很大,內容很多,學生因為無所憑借,所以未能出彩。設計二的教師用了強烈的聲色畫面調動學生的情感,可惜出現的句式是填空式的,因為有太多限制,學生的思路打不開,語句也顯得不夠通順。設計三課件出現的是靜態的畫面,便于學生觀察;而且是仿照課文中的句式,學生很容易模仿,先寫兵傭的神態,再猜測其年齡、地位或兵種等,不少同學寫出了精彩的語句,如“有的兵傭,單膝著地,一只胳膊肘支在腿上,一只手放在腰旁,他也許是個弓弩手,正要取箭射擊呢!”“有的兵俑,牽著戰馬,神情嚴肅,可能是正要上戰場的騎兵。”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能當場掌握一種句式并進行扎實的遷移訓練,長此以往,寫作水平就能不斷得到提高。
  在結課時,教師們也不忘抓住寶貴的幾分鐘時間,再次在大屏幕上打出如下內容:
  設計一:補充了許多名人名言來贊美秦傭:“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李光耀”;“中華第一帝,世界第八奇——胡繩”;“不看秦傭,不算真正到中國——法國前總統希拉克”等,之后草草收場。
  設計二:引用古人的詩句來贊美:“昨天/在長城上/點燃烽火臺狼煙的士兵/沒有死去/今天/他們列隊長安/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兵馬俑”“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教師娓娓道來,學生卻不知所云,似懂非懂。
  設計三:向學生提供相關的網站,繼續查找與秦始皇兵馬俑相關的資料,把最感興趣的記錄下來。
  不難看出,前兩個設計都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知識,學生卻未必能接受并消化;設計三則對課文作了延伸拓展。當然,要讓課堂學習更高效,我們更需要關注課前、課后的技術運用,可以布置學生進行課前查詢式檢索信息、課后拓展式作業的形式整理信息,這樣一來,課內才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讀感悟、品詞析句。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關鍵不在于你用了多長時間的多媒體課件,也不在于你的課件如何擁有技術含量,而恰恰在于整合是否恰到好處,是否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是否實現了對傳統教學的有效突破。
中小學電教長春21~22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彭雪卿20062006
彭雪卿 浙江衢州市實驗學校,324000
作者:中小學電教長春21~22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彭雪卿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49:58

[新一篇] 優化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結構漫議

[舊一篇] 傳媒時代的語文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