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小學語文課堂“流行用語”的反思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都在發生變化,“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些教學理念正越來越充分地得到體現。小學語文教學中越來越注重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內容和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來學習語文。因此,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流行用語。這些流行用語的產生本身意味著小學語文教學對人本的回歸、對學習自由的拓寬以及對個體的尊重,但冷靜下來仔細想想,熱鬧的背后有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些“流行用語”
    其一,“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
    1.現象
    教師話音剛落,一時間教室里人聲鼎沸,朗讀聲一浪高過一浪。學生讀得面紅耳赤,場面極為熱鬧,授課教師頗為滿意,聽課者也覺得學生正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自主意識正得到充分體現。
    2.反思
    (1)高聲朗讀真的是學生心中最愛嗎?學生之所以選擇高聲朗讀作為“喜歡”的方式,不排除以下兩方面因素:
    ①從眾心理。部分同學的放聲朗讀常給教師留下“認真、勤奮”的印象,其他同學為了給老師傳達“我也讀得很投入”這一信息,不惜扯著嗓門,搖頭晃腦,但其表現并非真正是內心所愿。
    ②閱讀方式單一。一直以來,不管學生是否喜歡,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都要求學生放聲朗讀,以致形成學生固定的閱讀習慣。學生雖說學過默讀,知道瀏覽是什么,但由于教師對高聲朗讀的強化,一提到“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放聲朗讀。“放聲朗讀”成了“用喜歡的方式讀”的代名詞。這何來自主,何來創新?
    (2)即使學生已經掌握了各種閱讀方式,也不要強調“用喜歡的方式讀一讀”。學生不喜歡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隨心舍棄了嗎?比如默讀和瀏覽,要求學生將字碼直接譯為意碼,這是一種高心智的活動,學生在自主選擇時往往全避難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歡的方式讀,極易讓學生產生逃避困難的不良心理。
    3.啟示
    (1)要讓學生可選擇——教給學生默讀、速讀、瀏覽、朗讀、復述、背誦等多種閱讀方法。
    (2)要讓學生會選擇——教師根據教學層次,分別提出不同要求,建議學生針對不同文本內容、不同閱讀情境、不同閱讀需要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獨立地閱讀課文。
    其二,“你學懂了什么?”
    1.現象
    教師話音剛落,學生紛紛舉手回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場面熱烈感人。教師或全盤肯定,或作蜻蜓點水式的評價,不深究、聽之任之。
    2.反思
    (1)仔細品評,我們不難發現,這一問題的提出,可讓學生對文章作全景式的鳥瞰概括,也可以作景點式的局域感知。學生感知的信息交流呈現出不同層次、不同角度、不同切面,可謂競相紛呈,但教師的種種表現常缺乏針對學生語言表達加以點撥、引導及在情感體驗上體現“撥云見日”之功力,給人以“神龍見首不見尾”之感。
    (2)更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提問單純地成了教學的形式,而沒有成為深入探究的絕佳途徑。下一環節的教學幾乎又是從“零起點”開始,很少去考慮學生已經獲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資源浪費。
    3.啟示
    (1)教師應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恰當的處理,并抓住契機,深入學習課文。
    (2)教學環節間應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生獲得的信息,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及資源的浪費。
    其三,“你還有什么不懂嗎?”
    1.現象
    學生應命提問,很多只提一些字、詞或內容表層理解上的問題,或學生作答,或教師析疑,有問有答,場面甚是熱鬧,學生提問“結束”了,課也結束了。
    2.反思
    (1)讓學生學會質疑,確實能解放學生的大腦,解放學生的嘴,讓他們得到問的自由,這在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確實需要弘揚,但要防止教學中按教師的思路來設計讓學生質疑的環節。應鼓勵學生及時提出存在的疑惑,不走過場,將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而不淺嘗輒止。
    (2)難道語文課中要解決所有的問題嗎?沒有問題才是“大功告成”了嗎?
    (3)教師不應著眼于“解惑”,不應被動地“招架”,而應“主動出擊”。讓學生知道“如何質疑、如何釋疑”。要引導學生對所提問題進行歸類、篩選、指導,全面提高學生提問的質量。
    3.啟示
    (1)教師要有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并對這些疑點進行“回擊”。
    (2)要培養學生對“疑”作科學的分層處理以及分步解析的決斷力、應變力。
    其四,“你想先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
    1.現象
    在語文課堂中設置學習超市,教師根據多數學生的選擇進行教學。
    2.反思
    (1)的確,這表面上看起來是教師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暫且不說在同一個課堂中,教師尊重了多數學生的意見,勢必要違背少數學生的意愿,難道這種方法對所有的文章都適用嗎?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或寫人或敘事或狀物或說理,結構或并列或總分,文體有別、結構有異,不同文本有不同個性,一概“你想先學哪一段,就學哪一段”可以嗎?語文教學不能遠離文本個性,不能將其簡單地分割開來,形式與內容應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緊密結合、融為一體。
    (2)教師真的讓學生想學哪段就學哪段了嗎?我們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師虛晃一槍,“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師總有辦法趕著學生朝設計好的圈子里鉆。
    3.啟示
    (1)這不是真正的自主選擇,要體現主體性,重要的不是形式上的主體性,而是教師觀念、內心深處的主體意識。
    (2)凡事都有一個適用性,對學生主動提出的各種意見,教師須依據教學目標進行篩選。
    其五,“讓我們也學著他的樣子試試看。”
    1.現象
    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時,有學生要用表演方式展示學習成果。教師立即以此為突破口,讓這位學生表演,并讓其他學生提意見、建議,然后大家觀摩、評價表演,最后教師組織其他學生再次模仿表演。
    2.反思
    從表面上看,教師在課堂上尊重了學生對學習方法的選擇權,并且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選擇進行匯報展示,看起來學生確實成了學習的主人。但實際上,深入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教師只是尊重了個別學生的選擇,大多數學生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并沒有得到匯報和展示,他們只能在教師的“召喚”下,用別人選擇的學習方法去理解、感悟文本,而自己所選擇的學習方法已在不知不覺中被教師拒之門外了。其實這只是少數人的選擇,大多數學生“沒了”選擇,以個別掩蓋了全體。
    3.啟示
    這是狹隘的“尊重”,換來的可能是廣泛的“傷害”。因此:
    (1)應該充分地讓學生展示自己所選擇的不同的學習方式。
    (2)要把學生看做大寫的人,使其在課堂上獲得真正的自由,把學習方式的轉變真正落到實處。
      二、“流行用語”現象背后存在的一些問題
    1.貪多求全,課堂“飄”浮
    在語文課,特別是觀摩課中,許多教師較多地使用了流行用語,似乎不這樣做就無法顯示自己對新課標的領悟。小學語文教學提倡創新,但創新必須立足于語文學科的“本”,老師盲目追求創新意識,動不動就來個“發散思維”“多向思維”“直覺思維”,教學目標繁多而雜亂,結果使語文教學承載太多的任務而變得不倫不類。在教學形式上花費太多的時間而擠占了語言文字學習的時間,使得語文課“飄”浮而無根基。
    2.主次混淆,本末倒置
    有些教師在研讀新課標時,沒能抓住“瓶頸”,而是把注意力放在細枝末節上。為了體現所謂的“新”,他們的教學方式有了較大的改變,沒讀幾分鐘就讓學生分組討論,沒討論兩分鐘又讓學生各抒己見,以體現所謂個性化的閱讀、合作探究式的閱讀等等。同時,為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一味地贊賞激勵,而忽視必要的“主導”,以致語文課上得離題萬里。
    3.迷失個性,迷失文本所蘊藏的豐富內涵
    有的教師只是片面地追求轉變教學方式,對文本內容僅僅停留在簡單的演繹和宣講上,把轉變教學方式和理解、感悟文本內涵分割開來,導致語文學科個性及文本所蘊藏的豐富內涵的迷失。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轉變教學方式的根本目的無疑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健康、和諧、可持續地發展。語文學科有其個性,因此,教師要把轉變教學方式和文本的內涵緊密結合起來,讓它們相互依存,融為一體。
    4.學生過于關注自我,不欣賞關心他人
    在教師的表揚激勵下,學生急于表現自我,想得到展示自己的機會。可教師只能讓個別學生站起來表達,更多的學生未能得到自我展示的機會。語文教學過程是一種交流與對話,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與文本有關的話題展開討論交流,感悟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倡導合作化的討論、爭論、辯論,不光要讓學生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還要學會專心聆聽、細心揣摩、虛心接納、正確評價別人的意見,形成愉悅的對話氣氛,真正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如何在培養學生主體性、張揚學生個性的同時,引導學生欣賞他人、關心他人,也是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難題。
    5.交流、對話膚淺,質量低
    為了引起老師的關注,大多數學生未經認真思考便舉手發言。這不是建立在認真閱讀、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的,所以這種交流只能是低質量的、浮于表層的、比較膚淺的、思想不深刻的。久而久之,學生就容易養成浮躁、淺嘗輒止的不良學習習慣。因此,為了交流對話的質量,教師還應當引導學生朝著視角獨特、觀點新穎、思想深刻等方向努力。
    在這紛繁的課改大潮中,作為一線教師,面對先進的教育理念,瞻前顧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鄲學步也不好。擁有可貴的靈魂思想,善于去偽存真,學會吸取精髓,才能在學習借鑒的同時,減少在左右搖擺中的機械追隨與模仿,潛心提煉,教教學月刊:小學版杭州76~80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王麗萍/應炯20042004知識制度是一種特殊的制度安排,它對大學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知識制度變遷與大學發展具有內在關聯,內在知識制度和外在知識制度之間的張力構成大學發展的動力機制。知識制度變遷具有多種形式。知識制度變遷的不同形式,導致了大學發展的不同樣態和結果。知識制度/制度變遷/大學發展
    knowledge system/change of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作者在原文中使用“中學后教育組織”(postsecondary organization)一詞,而不是“高校組織”,兩個詞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含義。在本文中,根據文章的敘述重點,做這種區分的必要性不大,所以按照中文的翻譯習慣,翻譯為高校組織。——譯校者注閻鳳橋郭嬌(1979-),女,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北京大學 教育學院,北京 10087O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System
  Piao Xue-tao 1, Ma Jia 2
  (1.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4, Liaoning 2. College of News and Communication studies, Mid-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Hubei)As a special arrangement of system, knowledge system is of various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e change of knowledge system has an innate connec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inner and outer knowledge systems constitutes the dynamic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The change of knowledge system has various forms which lead to thedifferent developing modes and results of universities.王麗萍,浙江金華市金東區東孝小學,321001;
    應炯仁,浙江金華市金東區教研室,32100 作者:教學月刊:小學版杭州76~80G39小學各科教與學王麗萍/應炯20042004知識制度是一種特殊的制度安排,它對大學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知識制度變遷與大學發展具有內在關聯,內在知識制度和外在知識制度之間的張力構成大學發展的動力機制。知識制度變遷具有多種形式。知識制度變遷的不同形式,導致了大學發展的不同樣態和結果。知識制度/制度變遷/大學發展
    knowledge system/change of system/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作者在原文中使用“中學后教育組織”(postsecondary organization)一詞,而不是“高校組織”,兩個詞具有不完全相同的含義。在本文中,根據文章的敘述重點,做這種區分的必要性不大,所以按照中文的翻譯習慣,翻譯為高校組織。——譯校者注閻鳳橋

網載 2013-09-10 20:51:03

[新一篇] 對小學語文新課程實施的反思

[舊一篇] 對幼兒進行科學常識教學的幾點體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