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社會哲學研究的三個階段及其主題嬗變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 K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257—2826(2000)03—0046—07
  社會哲學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中國社會哲學的發展也相應地是一個過程。從80年代至今,中國社會哲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有其關注的不同的中心問題和不同的理論方法。現將這三個階段的主要觀點作一綜述和評析。
      一、初創階段:學科內容的厘定
  從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是我國社會哲學研究的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行了一段時間,社會生活有了明顯變化,對于改革開放、社會生活的變化,需要提供理論上的說明。這一時期就哲學本身來說并未作好理論上的準備,仍基本沿用原有的思維框架,用哲學教科書體系原理對社會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社會哲學的研究還較為空泛。
    1.圍繞對社會哲學涵義的探討,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哲學顧名思義即是關于社會的哲學解釋和概括。而社會往往在三種概念范式中被理解和運用。其一是“自然—社會”關系范式;其二是“人類—社會”關系范式;其三是“文化—社會”關系范式。社會在這里分別被劃分為廣義、中義和狹義三個不同層次。以此為根據,社會哲學相應地也被劃分為廣義社會哲學、中義社會哲學和狹義社會哲學。廣義社會哲學包括人類哲學和中義社會哲學。中義社會哲學則由文化哲學(文藝哲學、科技哲學、宗教哲學、語言哲學等)及狹義社會哲學(經濟哲學、政治哲學、法律哲學、道德哲學、教育哲學等)所組成。廣義社會哲學還包括研究人類社會縱向發展一般規律的歷史哲學和一般社會哲學(亦可稱普通社會哲學)。普通社會哲學是研究屬于人類、文化及社會之中帶有共同性的普遍現象(如社會活動、社會價值、社會心理)的哲學理論,它旨在探究社會的一般本質、結構、功能、性狀、過程、變遷、發展及其規律,力圖對社會的整體圖景和未來趨勢作形而上學的沉思。
  第二種觀點認為,社會哲學是關于社會生活的知識的哲學。論者認為,社會歷史不僅有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的層面,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層面,即社會主體的人自身的生活活動、生活關系、生活方式等的社會生活方面。這一方面,關系到人的形成、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機制、規律。關于這一方面的哲學概括,就屬于社會哲學的范疇。社會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與社會學、社會史以及其他有關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相聯結的橋梁和中介。它與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共同構成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體系。
    2.圍繞對社會哲學研究對象的理解,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哲學是研究社會最一般的本質、結構、過程、規律和發展趨勢的哲學理論。它以社會整體為研究對象,用哲學的方式揭示、描述社會,總結概括人們認識和改造社會的經驗。論者認為,社會哲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機體,它具有雙重的功能和任務:一是對社會機體進行橫向的解剖,研究其靜態結構,揭示其本質;二是對社會機體進行縱向的分析,研究其動態結構,揭示其規律和發展方向。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總體結構來看,社會哲學是以一般哲學原理為指導,以具體社會科學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哲學理論,它是聯結辯證唯物主義與具體社會科學的中介、橋梁。
  第二種觀點認為,社會哲學是以社會有機體為專門研究對象的哲學。從根本上說,社會哲學的對象就是社會存在。這里的社會存在是作為自然存在的對應物提出來的,它的實體是勞動,其存在形式是社會時間與社會空間。在馬克思的社會哲學中,社會存在不僅是認識論范疇,而且更重要的是本體論范疇。因為對社會哲學來說,什么是人,什么是社會,什么是人與社會的關系等等,這一切問題離開了對社會存在的正確理解,就不可能有正確的答案。
    3.關于對社會哲學研究內容的界定,主要有兩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社會哲學的內容大體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哲學方面。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是人類能動活動的產物,人的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本方式。因而,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問題的哲學方面,是社會哲學的中心和基本內容。它包括人性、人的本質、人的社會化、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社會主義新人的形成等一系列問題。二是社會機體的結構、職能和機制。以人為主體的社會機體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系統,由各種要素在不同層次、不同水平上組成的社會結構是社會存在的基本方式。研究社會結構各層次和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探討社會職能及其作用機制的形成、發展和衰落的規律,也是社會哲學的基本內容。三是當代國際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的哲學方面。社會哲學不僅要研究單個的、具體的社會的社會生活,而且要研究整個人類社會,特別要研究當代國際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即“全球性問題”的哲學方面。同時當代社會實踐也提出了一系列需要進行綜合性研究和提到哲學高度認識的問題,如科學技術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科學技術、經濟與社會發展相互作用的機制,世界文化交流的機制等。又如涉及整個人類生活的和平、人口、城市化、糧食、資源、生態環境、人類健康等問題。
  第二種觀點認為,社會哲學是對社會作總體性研究的哲學理論。社會哲學的總體應包括社會本質論、社會結構論、社會過程論、社會規律論和社會自由論。只有通過對這些部分的分析與綜合,才能完成社會哲學的任務,形成科學的社會觀和社會認識的方法論。社會本質論的主要任務是揭示人類社會的普遍本質,包括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方式,社會與自然的聯系與區別,以及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本質。社會結構論的主要任務是從靜態的角度研究社會,揭示構成社會的基本要素、基本層次,從總體上把握社會結構的網絡系統。社會過程論的主要任務是從動態的角度研究社會,揭示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包括社會發展的動因、動力、社會進步的基本形式,以及社會過程的運動軌跡。社會規律論的主要任務是揭示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它包括社會規律的特點和作用機制,社會規律的系統結構,以及發現社會規律的基本途徑。社會自由論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社會發展的一般方向和總的趨勢,揭示人的解放和人類自由的本質,把握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基本條件和途徑。
  4.對社會哲學研究方法的認識。論者認為,社會哲學是一門應用哲學,應當把哲學方法與研究社會總體的社會科學方法結合起來。社會哲學需要總結和概括人類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的經驗,因而必須以哲學的分析、抽象和概括方法作為基本的研究方法,站在哲學的高度以抽象的思維方式認識社會、思考歷史。社會哲學需要總結和概括社會學、歷史學的研究成果,因而也要吸收社會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占有真實而全面的材料,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升華為哲學理論。社會哲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學方法與社會學、歷史學方法的統一。論者認為,必須運用科學的系統方法對社會作總體性的研究,再用從抽象到具體的方法建立社會哲學范疇體系,達到對社會哲學的全面把握。
  由上可見,這一階段社會哲學的理論內容和方法基本上沿用舊有的哲學框架和范式。這時候的社會哲學研究總的說來是比較空洞的,很少在深層次上觸及到真正的社會問題,還沒有真正找到屬于社會哲學自己的理論問題,也沒有形成基本的學術規范。但這一階段研究的重大意義也是不容抹煞的。首先,它表明哲學活動已開始把目光轉向了現實生活,轉向對于社會結構機制的研究,這無疑是一種意義重大的哲學轉向,是社會哲學研究的一個良好開端。其次,這一時期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使馬克思理論中的社會哲學維度得以發揮,使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哲學理論重新得到重視。再次,這一時期的研究在一些理論問題上也提出了一些新見解。
      二、起步階段:發展哲學的思考
  90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國社會哲學研究進入第二個階段。我們知道,鄧小平南方講話后,中國的改革開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人們的經濟狀況得到很大改善。但這一時期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剛剛確立,計劃經濟體制還沒有完全消失,怎樣把計劃與市場有效地結合起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做到社會發展的穩定、高效,還需進一步探索,經濟體制改革還需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引發的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矛盾,社會轉型的總體性、復雜性,需要有解釋力的說明。此時,也是國際上社會發展理論的大轉變時期,二戰后各國普遍致力于經濟的發展,但西方國家的發展理論并不適用于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不同于發達國家,它是把西方幾百年的發展歷程濃縮在同一個時期,市場化、現代化、社會改革同時進行,社會整體必然發生急劇而全面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僅僅是經濟的變化,同時涉及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變化。發展中國家亟需一種整體發展觀,這種發展觀要求從社會生活的整體去研究社會發展問題。所以,這一時期,就中國社會哲學的研究而言,主要是著眼于社會發展問題,是以國外社會發展理論為學術資源,可以說是一種發展哲學。
    1.圍繞發展哲學的涵義,主要有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從哲學層面上確立的發展觀應是一種整體的發展觀,它必須以社會的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為最高尺度和終極目標,以此來選擇和確立社會的整個發展模式和發展方向。
  第二種觀點認為,社會發展理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發展理論是探究社會變遷的一般規律,它從全球背景上闡明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內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歷史與現狀以及未來發展的遠景;狹義的社會發展理論則是專門以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為研究對象,主要是探究這些國家落后的原因,發展的環境條件,以及走向現代化的理論、模式、戰略方針和具體政策。
  第三種觀點認為,發展哲學既指廣義的社會發展理論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即在各學科研究經濟增長和社會變遷的基礎上,從哲學的高度進行概括性的研究,并給予各學科對發展問題的研究以方法論的指導;也指在狹義的社會發展理論中,總結概括那些從本國情況出發,尤其是從中國國情出發,對社會發展問題進行研究的成果,從中揭示社會的基本結構和社會變遷一般規律的學說,以為社會決策者構擬發展規劃和戰略,為實施改革方案提供總體的思維模式。
  第四種觀點把社會發展理論看作是宏觀的現代化理論,認為社會發展的過程是人與社會發展的總體性的歷史進程,它大致可劃分為兩大層面:一是以經濟起飛、技術發展、體制完善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層面的現代化;二是以文化轉型、素質提高、生存方式和行為方式轉變為主要內容的人自身的現代化。
    2.關于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主要有四種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反映20世紀發展現實的發展哲學應圍繞“生存—實踐—發展”三個主要范疇展開。(1 )生存范疇作為發展哲學的起始范疇,是由20世紀人類面臨的生存問題決定的。(2)20 世紀人類面臨的生存危機、發展障礙都是由人類現實活動造成的,這就要求發展哲學探討20世紀實踐活動的本質特點,研究20世紀實踐的合理性、實踐的自我控制、實踐的優化問題,研究作為實踐主體的人類的自我提高和完善問題。(3)由于人類實踐活動本身的雙重效應, 實踐活動的主觀目的并不能保證實踐的合理性,這就要求發展哲學在反思實踐活動時,必須研究諸如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發展的目標和尺度、發展進程等問題,以促進對既成實踐的超越,促進現實實踐的優化發展。
  第二種觀點認為,發展哲學較之其他學科所致力的研究目標,更應該注意研究社會發展的價值意義層面,對發展的深度、廣度和規模,甚至發展的負作用問題都要進行一種全方位的人文思考,從而闡明一種關注人類命運和未來的“倫理的真理”。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必須澄清發展的文化內涵,賦予發展理論以20世紀特有的文化內涵。 (2)注意研究技術革命和發展的關系,必須使科技的發展與人的發展相協調,弘揚科學中的人文精神。(3)注意探索未來世界發展的一體化、國際化、普遍化與發展的民族性的關系。(4 )注意協調和優化人同自然的關系。(5)致力于社會發展和個性完善的統一。
  第三種觀點認為,發展哲學的研究對象,從時空界限上說,主要是研究20世紀(特別是它的后半期)以來特定的社會發展即現代化問題。它在空間上是從中國現代化出發向世界性問題輻射的,所要回答的問題主要是社會發展的目標和動力、道路和模式、發展規律和發展階段、社會發展的質的規定性和量的規定性、發展前景等問題。
  第四種觀點認為,發展哲學的對象是社會發展問題。從歷時態角度看,發展哲學是斷代史意義上的關于社會發展規律的理論;從共時態的角度看,它要研究的國家和地區,既包括已經進入工業社會、現代化社會和發達社會的國家和地區,也包括沒有、正在和將要進入工業社會、現代社會和發達社會的國家和地區。對這些對象要從哲學角度進行研究。因此,發展哲學的對象是對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研究,是各門具體發展學說的理論概括,是從整體上來研究發展問題。具體說來發展哲學的內容包括不平等與貧困、社會結構、社會變遷、社會動力結構、社會協調、社會預測、社會發展模式與改革方略、社會發展研究方法等。
  關于這一階段的研究狀況,可以作出如下評價:第一,從社會基本結構發展的變化來考慮,開始抓住了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不是籠統地談論。第二,對于發展問題沒有從理論上進行深入分析,基本上是借用了國外一些現成的發展理論的觀念框架。第三,沒有把發展哲學同具體科學區分開來,變成一種實證研究,缺乏哲學的提升。此時的研究盡管有某些不足,但中國哲學理應研究發展問題,為正在進行的改革與建設提供思路、方案與方法已經成為共識,因此建構發展哲學是社會實踐的需要,同時也是哲學發展的有益嘗試。
      三、縱深階段:學科觀念的澄明
  90年代中期以后,社會哲學研究進入第三個階段。在這一階段,社會哲學對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探討,初步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學科觀念,包括社會哲學的學科性質、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等。這是社會哲學研究的重要成果,它澄清了長期以來社會哲學學科觀念的模糊混亂狀態,確立了社會哲學研究的大方向。社會哲學研究也正式納入教學科研體制,諸多博士、碩士點將其作為研究方向,尤其是南開大學社會哲學研究所發表了上百篇社會哲學論文,并由山西教育出版社推出了“社會哲學研究”叢書。這時期的主要進展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在社會哲學涵義的闡述上,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社會歷史理論中歷史哲學和社會哲學兩個維度的關系,糾正了把歷史與社會混為一談的錯誤觀念。論者認為,歷史哲學的維度是一種縱向研究的維度,它從歷史發展過程中揭示人類歷史的一般本性和一般規律。社會哲學的維度則是一種橫向研究的維度,是直接關注現實生活的維度,它研究具體社會形態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現實社會生活過程。在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理論中,歷史哲學的維度即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維度是我們所熟悉的,社會哲學的維度卻被我們忽視了。事實上,在馬克思的著作中這兩個維度的區分是十分清楚的,聯系也是十分緊密的。對于現實社會生活過程的關注和研究始終是馬克思社會歷史理論的源泉和起點,從學理上講,社會哲學是歷史哲學的基礎。如果拋開了社會哲學的維度,就會退回到馬克思一再批判的舊的歷史哲學的老路上去。在我國社會哲學興起的早期,學界出現了兩種偏向。一種是把社會哲學等同于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有了歷史唯物主義就不必多此一舉再搞什么社會哲學,或者把歷史唯物主義教科書的范疇原理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去就叫做社會哲學。另一種偏向是把社會哲學混同于具體的社會科學特別是混同于社會學,多限于社會問題的實證研究。這兩種偏向都在于沒有把握到歷史哲學與社會哲學這兩個維度的關系。把握這兩個哲學維度的區別和聯系對于思考社會哲學的許多問題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關于兩個哲學維度的觀念可以說是關于社會哲學的學科觀念中最為核心的觀念。
  2.在社會哲學的研究對象方面,找到了社會哲學研究的切入點。論者認為,理論研究的切入點歸根到底是由研究者生活于其中的社會實踐所限定的,具體的社會實踐既給理論研究提出了具體的任務,又為富有成效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的信息資源。當代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巨變既要求從哲學層面上提供一種總體性的觀念,以實現對于這種巨變的觀念引導,又為這種研究提供了最豐富、最直接的鮮活素材。所以,當代中國社會哲學的研究,最適宜的切入點就應是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把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作為切入點,能夠最為清楚地把握住社會哲學的維度,它既是對于現實社會生活的關注和研究,又獲得了一種透視人類社會生活總體的最好的視角。考察社會哲學思想史可以發現,近代西方社會哲學的興起,也是由西方國家市場經濟的發展所推動的社會結構轉型的產物。
  3.在研究方法上要確立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方法。論者認為,社會哲學是一種直接關注和研究現實社會生活的哲學維度,它選定當前正在進行的現實的社會轉型作為切入點,那么,這種研究就必定是、必須是以現實問題為中心的,是以當代中國社會的轉型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為中心的。以問題為中心,從方法論上講,就是反對從概念、原理出發,反對體系先行,就是要堅決摒棄一切教條主義的研究方法。社會哲學研究的任務就是要更新社會觀念,因為舊的社會觀念不足以解釋和引導新的社會現實,因而要重建社會觀念,建立起能夠解釋和引導新的社會現實生活的新的社會觀念。
  4.在社會哲學研究內容上,提出了一系列能夠較為深入地把握中國社會轉型的大觀念。主要有:(1 )關于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結構變化的基本趨勢的觀念。這就是把從非市場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把握為一個經濟、政治、文化三大活動領域的基本結構關系從領域合一到領域分離的轉變過程。這是中國人自己提出的社會轉型學說。這一轉型理論成為我們把握社會轉型的基本觀念框架。(2 )關于社會轉型過程中兩種類型的代價的觀念。這就是把社會轉型的代價劃分為模式代價和過程代價兩類,能夠較好地用來對轉型過程進行代價分析,例如對于代價的本質和意義、代價和風險以及代價的補償、風險的減弱和避免等重要問題都能作出較好的分析。(3)關于文化的層面性結構的觀念。 這就是把文化劃分為理想性文化與實用性文化兩個層面,能較為確切地分析市場經濟社會中文化分化的狀況。(4)關于復調文化的觀念。 這一觀念能較好地說明理想性文化在市場經濟社會中的存在狀態,說明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5)關于市場經濟導致諸道德價值疏離化的觀念,有助于說明市場經濟社會中道德角色化的現象。(6 )關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與效率之間具有三重關系的觀念,能較清晰地把握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平與效率的復雜關系,等等。這些觀念雖然還有待于深化和完備,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是在對于現實生活的分析研究中提煉出來的,對于推進社會觀念的更新能夠起到積極的作用。
  5.關于社會哲學研究的意義,論者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發揮:(1)對于現實生活的意義。 社會哲學興起的直接動因就是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的巨變。社會哲學作為對于社會生活的總體把握,它的直接的實踐意義就在于提高人們對于社會轉型過程的自覺性。(2 )社會哲學對于當今中國社會科學建設的意義。為了說明這種意義,首先需要認可這樣一種看法,就是中國的社會科學需要重建。社會科學作為經驗科學,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約于它所要解釋的經驗。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的社會科學理論是不足以解釋中國的情況的。這幾年,社會科學家們對于社會科學本土化的呼聲越來越高。“本土化”就是重建。沒有社會科學的重建,不完成這個社會科學“本土化”的任務,中國的現代化是難以進行的。“重建”不是枝枝節節的修修補補,而必須涉及基本理論、基本原理的修正,這在實質上便屬于社會哲學的范圍了。顯然,如果沒有社會哲學的幫助,社會科學的重建是難以有效地進行的。(3 )對于哲學自身發展的意義。社會哲學興起的直接動因是現實實踐的需要,對當代中國社會轉型的總體把握是社會哲學的直接的實踐興趣所在。但社會哲學作為一種理論活動,作為一種哲學研究,必定會超越特定的實踐興趣,它對于中國社會轉型的理論把握必定要上升到對于人類社會生活的普遍本質把握的層面上,必定要在對于人類社會生活普遍本質的把握這一層面的觀照下去把握當代中國的社會轉型過程。而一旦以人類社會生活為對象,它就具有了指向第一哲學的意義。開展社會哲學的研究是現代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它的意義是不可忽視的。
  可見這一時期的研究抓住了理論上的一些根本問題,并進行了深入探討,逐步形成了自己具有特色的理論,社會哲學已發展成為一種顯學。這種發展狀況也說明社會哲學研究本身的重要性和繼續發展的可能性。中國社會轉型的后發性,所處國際環境的特殊性,以及中國所處的獨特的研究視角,都為中國社會哲學的發展提供了生存的余地和可能性空間。總之,社會哲學的領域是一個充滿了理論生長點的領域,是一個孕育著新理論、新學說的領域,是一個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空間的領域。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社會哲學研究必將會取得更大的成就。
  收稿日期 1999—12—18
教學與研究京46~52B1哲學原理孫顯蔚20002000當代中國社會哲學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為初創階段,主要是厘定學科內容及研究方法;90年代初期至中期為起步階段,著重于發展哲學的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可謂縱深階段,對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學科觀念,諸如社會哲學的學科性質、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等,確立了社會哲學研究的大方向。社會哲學/發展哲學/當代中國/社會轉型  social philosophy/developmental  philosophy/modern China/social reformThree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Change of Subject Matters inChinese Philosophy  SUN Xian-wei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social philosophy can be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mid-80s to 90s is theinitiative stage. At this stage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research methods of this discipline are established.  Theperiod between early to mid -90s is the starting  stage.During this period of time studies of this philosophicaldiscipline are developed. The 3rd stage is the latter part of90s when a series of important i孫顯蔚,南開大學哲學系,天津300071  孫顯蔚(1975—),女,遼寧朝陽人,南開大學哲學系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社會哲學研究。 作者:教學與研究京46~52B1哲學原理孫顯蔚20002000當代中國社會哲學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為初創階段,主要是厘定學科內容及研究方法;90年代初期至中期為起步階段,著重于發展哲學的研究;90年代中期以后可謂縱深階段,對社會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研討,形成了比較系統的學科觀念,諸如社會哲學的學科性質、學科定位、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等,確立了社會哲學研究的大方向。社會哲學/發展哲學/當代中國/社會轉型  social philosophy/developmental  philosophy/modern China/social reform

網載 2013-09-10 20:58:44

[新一篇]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特性及對中國政治改革的影響

[舊一篇] 當代中國經濟立法的回顧與展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