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譯文]   為什么往日的這些香草, 到今天直成了荒蒿野艾?

  [出典]  戰國  屈原 《離騷》

  1、  《離騷》第八、九部分  屈原

             八

    索藑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

    曰:“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曰:“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惡?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
    蘇糞壤以充幃兮,謂申椒其不芳。”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并迎。
    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榘鑊之所同。
    湯禹嚴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茍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筑于傅巖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既以蘭為可侍兮,羌無實而容長;
    委厥美以從俗兮,茍得列乎眾芳。
    椒專佞以慢韜兮,樧又欲充夫佩幃。
     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沫。
     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九

    靈芬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侖兮,路修遠以周流。
     揚云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乎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
     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轪而并馳。
      駕八龍之蜿蜿兮,載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仆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尾聲

     亂曰: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3、注釋:

     藑(qiong 2)茅:一種用以占卜的靈草。

     筳篿(tingzhuan 21):楚方言,指結草或折竹以占卜的方式。 

     靈氛:神巫名。 

     昡曜:眼光迷亂。 

     要:通“腰”。

     蘇:取。 

     幃:佩囊。   

     巫咸:傳說為殷代神巫。

     椒糈(xu 3):香料和精米。 

     翳(yi 3):遮蔽。

     九疑:既蒼梧山。在此指九疑山之神。 

     迎:當做“迓(wu 4)”,與下文“故”壓韻。 

     皇:輝煌光大。

     剡剡(yan 3):光焰四射狀。 

     吉故:好的故事。在此指前代君臣協調的佳話。 

     矩矱(yue 1):劃方形和量長短的工具。在此引申為政治主張。

     儼:真心實意。

     摯、咎繇(you 1):湯臣伊尹和禹臣皋陶。

     說(yue 4):傅說,商君武丁之相。

     傅巖:地名,在今山西平陸縣境內。 

     該輔:居輔佐大臣的位置。該,備。 

     晏:晚。

     央:盡。 

     鵜鴂(tijue 22):又名伯勞,秋天來時鳴叫。 

     薆(ai 4)然:陰暗掩蔽的樣子。  

     淹留:久久停留。  

     蕭艾:代指尋常的草。  

     容長:容貌美麗。 

    專佞(ning 4):專飾諂媚巧辯。 

    慢慆(tao 1):傲慢放縱。 

    樧(sha 1):惡草之名。  

    干進:一心追求富貴。 

    底:振作。  

    沫:減損。

    和:諧協。

    調度:格調和法度。  

    羞:通“饈”,美味。

    精:指碎。 

    瓊糜:玉屑。 

    粻(zhang 1):糧。

    瑤象:美玉和象牙。 

    離心:志向不同的人。

    自疏:主動疏遠。 

    邅(zhan 1):轉。  

   云霓:旌旗。 

   晻藹(yan'ai 33):郁茂陰暗的樣子。 

   玉鸞:車衡木上的玉鈴,聲如鸞鳴。  

   翼:用做動詞,指張開兩翼。

   承旗(qi 2):舉著銹有龍蛇的旗幟。 

   翼翼:整齊的樣子。 

   流沙:沙漠。 

   赤水:神話中水名,源于昆侖山。 

   容與:從容寬緩的樣子。 

   騰:快速地傳令。  

   不周:神話中山名,在昆侖山西北。 

   西海:神話中的海,在最西方。 

   期:目的地。  

   轪(dai 4):車輪。  

   委蛇:同“逶迤”。彎轉起伏的樣子。  

   抑志:抑止旗幟。志,同“幟”。

   邈邈(miao 2):遙遠的樣子。 

   韶:帝舜的樂舞《九韶》。

   假日:假借時日。 

    偷(yu 4):樂。  

    陟(zhi 4):升,登高。 

    皇:皇天。 

    赫戲:日光照耀狀。戲,同“曦”。 

    睨(ni 4):目光旁視狀。 

    舊鄉:指楚國。  

    蜷局:拳曲不伸的樣子。  

    亂:古代詩歌的末章、尾聲,有總結全章之意。 

    故都:指楚國。  

   美政:指屈原的政治理想。

 

 

   3、譯文1:

     我想聽從靈氣的吉祥占卜啊,心中猶豫主意不定。 
     聽說巫咸將在晚間降神啊,我帶著花椒精米去迎候神靈。 
     眾神遮天蔽日一起降臨啊,九疑山諸神紛紛相迎。
     輝煌耀目神光大顯啊,告訴我先賢遇合的佳話典型。 
     他說:“努力尋求哪怕上天入地啊,去尋求那志同道合的英豪。
     商湯、夏禹認真尋求同道啊,得到了伊尹、皋陶君臣協調。 
     只要內心真正愛好賢美啊, 又何必用媒人來作介紹? 
     傅說拿著筑版在傅巖打墻啊,殷高宗毫不猶疑將他選挑。 
     姜太公不過是磨刀宰牛的屠夫啊,遇見了周文王而一步登高。
     寧戚敲著牛角唱歌啊,齊桓公聽見了就讓他輔佐當朝。
     趁著這年歲還不太老啊,這時光也未曾終了。
     怕的是杜鵑鳥鳴聲先起啊,各樣的花草都要隨之香消。” 

     我的佩玉是多么瑰奇不凡啊, 眾人卻將它遮蔽得暗淡無光。
     這幫結黨營私的笑人不講信義啊,恐怕他們會因嫉妒而加以摧傷。
     時俗紛亂變化無常啊,我怎能在此滯留久長。 
     蘭草、芷草變得不香啊,百菖蒲、零陵香也變得跟茅草一樣。
     為什么從前的香草啊,如今竟成了白蒿、臭艾的模樣。 
     這難道還有別的緣故啊,都只因為不愛惜美質而受害受傷。 
     我以為幽蘭可靠啊,誰知它并無實質空有表象。
     拋棄了它的美貿而追隨世俗啊,茍且得以鉆入“眾芳”的行列。 
     花椒變得專橫諂媚而又狂傲啊,樧子又想冒充香料混進香囊。
     既然是只求進用而竭力鉆營啊,又怎能看重自己的品潔行芳? 
     本來世俗就有隨波逐流之風啊,誰又能保持不變把世俗風氣來擋?
     看一看花椒、幽蘭不過如此啊,又何況揭車、江離之類本來平常!
     只有我的佩飾永遠可貴啊,它的美質卻被人鄙棄落到這般下場。 
     但它那濃郁的香氣不會消退啊,至今沒有泯滅它固有的芬芳。 
     讓佩玉鳴響與步伐協調以自歡娛啊,為了尋求美女我且飄游四方。
     趁著我的佩飾正在盛美之時啊, 我將上上下下四方觀訪。

     靈氛已經告訴我吉利的占卜啊,選擇吉日我將遠游四方。 
     折下玉樹的嫩枝做菜肴啊, 精選玉屑作為乾糧。 
     為我駕上飛龍啊,兼用美玉、象牙做成車輛。 
     離心離德的人怎能合到一起啊,我將遠走高飛自動疏離。
     我在昆侖山轉了路啊, 路途遙遠周游四方。
     云旗飛揚遮天蔽日啊, 龍車的玉鈴叮當作響。
     清晨從天河渡口啟程啊,黃昏已來到天上極西的地方。
     鳳凰展翅連接著云旗啊, 它們節奏整齊高高飛翔。 
     忽然我路經西方這片流沙啊, 沿著赤水徘徊旁徨。 
     指揮蛟龍在渡口充當橋梁啊, 命令少皞將我渡到彼岸。 
     路途遙遠又多艱難啊, 使眾車飛騰護衛在我車旁。 
     路過不周山再向左轉啊,指定西海為大家聚集的地方。
     我集結千乘車輛啊,對齊了車輪長驅并進。
     八龍駕車蜿蜒而行啊, 車上的云旗招展而又卷曲。
     定下心來停車不前啊,神思悠悠漫天裏飄。
     演奏《九歌》跳起《韶》舞啊, 藉此時光暫求歡娛。
     上升於天進入光明境界啊,忽然往下看到了故鄉舊居。
     仆從悲傷馬也懷戀啊,曲身回顧再也不往前去。 

     尾聲:
    算了吧!楚國無賢不知我心啊,又何必懷戀故都?
    既然不能和他們一起實行美政啊,我將追隨彭咸去往他的居處。

    譯文2:

    我打算要聽從這靈氛的吉占, 我心里躊躕著但又不能決定。 聽說巫咸將要在晚間下凡, 我懷著椒香和精米等他來臨。 天上的百神縹緲地從天而下, 九嶷的女神繽紛地前往迎迓。 輝煌煌地發出了無限的靈光, 巫咸他又告訴了我一些好話。 他說道:“你應該努力去四方跋涉, 去追求意氣相投的自己的同志。 商湯和夏禹都虔誠地求過賢臣, 伊尹和皋陶便際遇著君臣共濟。 “只要你自己的存心真好修潔, 又何必一定要有人來做媒介? 傅說為傭,他曾經在傅巖版筑, 武丁用了他并沒存絲毫芥蒂。 “呂望在朝歌的市中使用屠刀, 遇著周文王便拜他做了師傅。 甯戚在放牛時扣角而作商歌, 遇著齊桓公便聘他做了大夫。 “要趁著這歲華還沒有遲暮, 要趁著這季節也還沒有蕭條, 怕的是一聽到伯勞鳥的叫聲, 一切的花和草都要為之香消。

     “真是美呵,你那瓊枝的環佩, 怎奈得人們胡涂不肯寶貴。那批先生們完全不講信用, 怕會出于嫉妒要前來搗毀。” 時俗紛紛地是變換無常呀, 我在此又哪能夠久于停留? 幽蘭和白芷都失掉了芬芳, 溪蓀和蕙草都變成了蓍茅。 為什么往日的這些香草, 到今天直成了荒蒿野艾? 這難道還有甚別的理由? 只因為它們是不肯自愛! 我以為蘭本來是萬分的可靠, 誰知它名實不符而虛有其表! 拋棄了自己的美質隨俗取容, 它真真是辱沒了一般的香草! 椒,他專一的取媚而妄自夸大, 本來是茱萸也妄想充實香包, 既已經不自珍重而力求佞幸, 縱使還有點香又有什么可寶。 時俗所喜歡的是隨波逐流, 誰又能保持得不生出變化? 看到椒和蘭都變成了這般, 揭車和江離更無須乎多話。 只有我戴的花環至可寶貴, 美質雖被蔑視而遭遇可悲; 花的芳香勃勃地難以消逝, 花的芳香直到今還未衰微。 保持著沖和的態度以自歡娛, 我姑且向四處飄流尋求美女。 要趁著我這環佩還很有馥香, 我要四處去尋求呵上天下地。

      靈氛已把協吉的占辭向我告訴, 選定了好的期日我要走向遠方。 折來瓊樹的嫩枝呵做我的路菜, 磨來美玉的細屑呵做我的干糧。 為我駕上神速的八尺高的龍馬, 以瓊瑤和象齒裝飾著我的乘輿。 離心離德的人們哪有方法同流? 我要飄泊到遠方去離群而索居。 我且把我的路徑轉向著昆侖, 離別了故鄉去作天涯的羈旅, 高標著云霓的旗幟映日生輝, 搖動著玉制的鸞鈴和音欽其。 我清早打從天漢的渡口起身, 我晚間便達到了西方的邊極。 鳳凰飛來繽紛地繞我的旌旗, 都高高地翱翔著而威儀翼翼。 我忽然間走到了西極的流沙, 沿著這赤水河邊我紆徐徙倚, 我麾使著蛟龍為我架道橋梁, 招呼著白帝快把我渡過河去。 道路既長遠而又十分崎嶇, 我只好叫從車們路旁等待。 路繞著不周山再向左而轉, 不走到西海邊我決不回來。 我的車從聚集著有一千多乘, 品齊著玉制的輪子并轡而馳。 各駕著八頭的駿馬矯健如龍, 載著有云彩的旗幟隨風委移。 我自己按抑著壯志,弭轡徐行, 讓超邁的精神在清虛中馳騁。 演奏著夏啟的《九歌》,舞著《九韶》, 暫時地借著辰光以舉行余興。 在皇天的光耀中升騰著的時候, 忽然間又看見了下界的故丘。 我的御者生悲,馬也開始戀棧, 只是低頭回顧,不肯再往前走。

    (尾聲)算了吧! 國里沒有人,沒有人把我理解, 我又何必一定要思念著鄉關? 理想的政治既沒有人可以協商, 我要死了去依就殷代的彭咸。 

 

 

    4、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由文人自覺創作、獨立完成的抒情詩,《離騷》在思想和藝術兩方面都為后世文學樹立了光輝的典范。《離騷》的主題是多重的,它既充分表達了詩人“存君興國”的“美政理想”和深沉執著的愛國情感,同時又展現了“獨立不遷”的峻潔人格和放言無憚的批判精神。其中愛國和忠君兩個主題尤為突出。司馬遷說:屈原“雖放流,睠顧楚國,系心懷王,不忘欲返。……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離騷》在藝術上的造詣也極高,在形象塑造、創作方法、表現形式、語言表達諸方面都有突破性發展。作者不僅以自身為原型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還在創作方法上繼承發展了《詩經》、神話的優良傳統,以現實主義為基調,浪漫主義為特色,將兩者完美地結合起來,為后世的抒情文學在創作方法上樹立了不朽的典范;它不僅繼承并發揚了《詩經》賦、比、興手法的藝術成果,采用“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寄情于物,托物寓情,使主觀之情與客觀之物融而為一,通過“制芰荷以為衣,集芙蓉以為裳”,“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其彌章”之類的描寫,創造出一系列富于象征意味的藝術形象,而且還在吸收民間文學和先秦散文語言營養的基礎上,打破《詩經》的四言格式,“自鑄偉辭”(《文心雕龍?辯騷》),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韻散結合的新形式——騷體。總之,其藝術成就之輝煌,“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史記?屈原列傳》)。
 

  《離騷》不僅在藝術上影響著后世一代又一代詩人的創作,其高風峻節的超凡人格體現以及崇高的愛國情懷也無不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這種影響持久而深刻,溫總理對《離騷》詩句的多次引用,便是最好的明證。

 

 

   5、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蕭艾是有怪味兒的雜草。時殊勢易,昔日的香草也變成雜草了。香草不是很好嗎?為何要變成雜草?這里邊有文章,學問再深的屈原也讀不懂的。他百思不得其解。其實,對很多人來說,道理卻比較簡單:雜草有啥不好呢?雜草能自保,能過安逸的生活,能子孫蠅蠅,能壽終正寢……香草不懂雜草,雜草也懶得去理會香草。

    香草,雜草,毒草,長期共存,并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類自有政治的那一天起,從未出現過屈原的理想局面:鋪天蓋地全是香草。所謂政通人和,所謂國泰民安,無非是香草活得并不郁悶,正氣能壓倒邪氣罷了。

 

    6、與歷史畫卷中的人物對話的最佳方式,還是研讀他的作品。西方的笛卡爾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讀好書像是同高尚的古人談話。”毋庸諱言,《離騷》這類作品表現作者的面貌最真切,我們讀它,常常會有面對屈子的感覺。這也是人與人交往的最高境界——神交。神交之后,讀者往往所得甚豐。比如考究屈原愛國的內涵,就還可以從屈原的重要作品入手。比如《離騷》中有相當大篇幅在描述“去”與“留”的思想矛盾,比如女嬃嘗奉勸屈原為寧武子之愚,不欲為史魚之直。但屈原最終還是選擇“留”,“留”的原因應該也就是《離騷》的主要精神。屈原在《離騷》中說:“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這個“好修”,貫穿著屈原作品的全部。如《離騷》所說的“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以及“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等。與許多士大夫時常發年華遠去、一事無成的慨嘆不同,屈原更在乎的卻是自己的美名。在屈原看來,昔日之芳草變為今日之賤草,正是不“好修”的緣故。而屈原“好修”,所以在他考慮接受靈修的勸告后,在迷離恍惚中展開了最后一次幻想,但幻想終歸于破滅。破滅的原因是,“忽臨睨夫舊鄉”。舊鄉是指楚國,屈原想到楚國。在幻境的破滅里,屈原的愛國精神卻重放異彩。可是留下來的結果又是什么呢?“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國中沒有賢人不了解屈原,自己的“美政”又無法實現,更重要的是楚國的滅亡已成定局——這是他最不愿意看到。于是乎屈原選擇了“吾將從彭咸之所居”,即投水自殺。他是用犧牲生命的方式踐行了他的“好修”,并藉此成就了他萬古不朽的美名。可以這么說,屈原的愛國又是與其“好修”結合在一起的。準此,我們就完成了和屈原的一次“神交”。

 

 

    7、從《離騷》中我可以讀出屈原在悲憤中暗含的激昂,靈動的生命力。他的整個靈魂是剛毅的、頑強的、豪邁的,他有著極強的政治理想追求。與之相反,《逍遙游》中所體現的是莊子對生命和生活的平淡的、順其自然的、豁達開闊的認識立場。這種豁達與開闊中又蘊藏著一絲淡淡的感傷。正是這樣的感傷使得《離騷》與《逍遙游》給后人留下了一個深刻的值得回味的悲劇主人公形象。他們同樣是悲愴的,是無奈的,是胸懷大志的。《逍遙游》是悲于整個時代與人類宇宙空間,而《楚辭》除了悲時之外更多的是悲己,悲自己的命運不濟,悲時俗的“工巧”。于是不由得發出了“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的感嘆。

 

 

    8、文學藝術史上,文學藝術家正是從尖銳的利害關系來觀察事物,不但這樣觀察社會,而且這樣觀察自然,由此創作出偉大的文學藝術品來,這樣的例子倒多的是。當屈原高唱“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的時候,他是“強離其利害關系”而觀察這些芳草和惡草的么?當杜甫低吟“感時花濺淚,恨別馬驚心”的時候,他是“強離其利害關系”而觀察達些花鳥的么?王國維自己不是在《人間詞話》里把杜甫這兩句詩作為“有我之境”的例證么?當然,屈原不是李時珍,不是在研究蘭芷荃惠和蕭艾管茅的藥性;但是,他把它們看作君子小人的象征,寄托強烈的愛僧,這絲毫不是什么“強離其利害關系而觀之”。杜甫也不是在考慮怎樣移花捕鳥,栽好養大,上市賣錢;但是,他是在強使原來毫無關系的花鳥來替自己“感時恨別”,更不是什么“強離其利害之關系而觀之”。那么,當屈原高唱“眾女嫉予之蛾眉兮,謠諑謂予以善淫”的時候,他是從怎樣的關系來看眾女,當杜甫低吟“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的時候,他是從怎樣的關系來看烽火和家書,就更不用說了。

 

 

    9、離歌不如離騷,離騷之離,歌賦不離,形儀離騷。三生九世,孰能無過。很多美好的事物,諸如芳草文章,曾今長江大河,一瀉千里,不可一世的風云人物,而今幻化煙云,哼哼,誰叫你們不可一世呢?失去的很多絕對不可后悔,何惜昔日之芳草和文章。瀟灑的平拋,還可以笑著往前飛,向著天空看,看盡世間風景,我今直為此蕭!

 

 

    10、現在我覺得,時間沖刷著一切,無論芳草還是蕭艾。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

    屈原原本的意思是憤慨的,怒問曾經高尚的人,為何被世風變成了卑微之人。蕭艾是野草的意思,也有人說是毒草。

    野有蔓草,歲歲枯榮。

     但我不知道,在時代和時間的巨力之下,又有多少芳草可以一直生長下去,至少屈原投江了。

   芳草如何,蕭艾如何,秋來枯萎之后,都一樣變為塵泥。

   我也不知道應該釋然還是悵惘。

   (艾草又叫艾蒿,是民間常用的中草藥和香料,中醫常用于針灸,所以又叫“醫草”。過去端午節家家戶戶喜歡掛在門前驅邪避蟲,風寒感冒總要熬一碗熱乎乎的艾草湯,藥到寒除。艾草的香氣很獨特,清苦綿遠,近似菊苦,苦得入心入肺,香得清心醒神。)

 

 

   11、諸君啊!你千萬別要以為得些斷片的智識,就算是有學問呀。我老實不客氣告訴你罷;你如果做成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你不信嗎?試想想全國人所唾罵的賣國賊某人某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試想想全國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專門助軍閥作惡魚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識的呀,還是沒有智識的呢?諸君須知道啊,這些人當十幾年前在學校的時代,意氣橫歷,天真爛漫,何嘗不和諸君一樣?為什么就會墮落到這樣的田地呀?屈原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最傷心的事,莫過于看著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壞路上走。諸君猛醒啊!現在你所厭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車之鑒了。 (梁啟超:為學與做人 1922年12月 )

 

 

   12、一個國家民族,好象是一個有機體;這個國家民族的強盛與否,全賴每個人民,每個細胞的健全與否以為斷。健全的細胞,在消極方面,必須防止細菌的傳染,以免潰爛;在積極方面,要攝取優良的食物,以幫助其成長。同樣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修身養性,律己改進,善于待人,善于處世,一切都要循規蹈矩,合理合法,既不可任性放縱,肆無忌憚,害己害群,又不可浪漫無羈,為非作歹,破壞社會。我們隨時隨地注意個人應有的義務,個人與大眾的關系。我們從思想到行為,都要有紀律、有意義、合理化、實際化。我們不管人的根本是善是惡,只要我們勇于上進,  自我改造,那么,我們必成一個完人,我們的團體,才有辦法、有希望。否則,從個人到國家,都要自趨滅亡。《古蘭經》說:“潔身自處者成功了,滿身污行者失敗了。”  (九一·七)屈原說得好:“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有他故兮,莫奸修之害也。”

 

 

   13、進學校為求學問,這可能是眾口一辭的回答,然而再追問“為什么”或“想學些什么”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小學、初中、高中,在學校里頭學的什么語文、數學、物理、化學、歷史、英語,乃至大學時專業科目以及相關公共科目的應用心理學、計算機技術、應用英語,再加上馬哲之類等,不過是促進人知識與心智的方法形式,不過是通往社會謀取職業所需要的一種手段,不過是陶冶人情操的一個過程,如此而已,也無不是“為的是學做人”?!能專靠這些就能成其達到“做人”的目的了嗎?或許能,這值得一思。或許能吧,能以之謀得一份不錯的職業吧也未可知。但任憑你把如此科目學得精通,能否好好“做人”也還是個問題。就如社會上某些“精英”,就可以用這么一句話括之了“有能成之為一個人,知識卻是越多越壞的。”例子就不用舉了。當然,“如能成之為一個人,知識自然是越多越好的。”視之兩者,能之否之,就如屈原所說:“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一想到自己也從事教育之工作,就有些害怕,也有些后怕了。

 

 

 

14、對于屈子來說,草代表著忠貞——“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對于白樂天而言,草代表著離愁——“籬籬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對于杜子美而言,草代表著傷感——“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而于我,草是我的血肉里不可或缺的基因,是夢中永遠不會改變的背景。

 

 

 

15、嘆!中國傳統文化已處在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屈原《離騷》)的境地。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3:51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