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制度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時至今日,有關可持續發展的文章和講話,在世界,在中國,都已是浩如煙海。然而,認真仔細地考察一下就會發現,闡述者從不同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對這個全球公認的重大命題作出了諸多截然不同的理解和闡釋。即使是見諸聯合國文書、經過各國首腦會議通過的正式文件所下的定義,也是各有所見,解讀各殊,并沒有多少人對可持續發展的本質和內涵,它在理論上與各學科的聯系,在實踐上與諸多政策的關系,做過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正因為如此,深入探討,進一步全面系統地研究這個關乎人類歷史命運的重大課題,就有其必要性和現實性。
      一、對“可持續發展”的兩種理解
  以往,關心可持續發展,著力研究、熱心倡導的多為自然科學家,其基本出發點是生態環境問題。然而可持續發展是生態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統一。只重保護,不重發展,難以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所以,可持續發展的范疇可以有狹義和廣義的兩種理解,狹義的理解僅限于環境、資源、生態是否可持續,而廣義的理解則包括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缺少經濟學和社會學以及倫理學等的研究,可持續發展就難以形成理論層面和政策層次的依據。因而它日益引起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研究興趣,并投入到這個關系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全局性課題研究中來。
  可持續發展除了理論研究的客觀需要外,現實的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也提出了訴求。從1994年墨西哥的金融危機,九十年代日本經濟的持續衰退,發展到1997年席卷東南亞,波及韓國、俄羅斯、巴西等國的經濟危機,提出了一個尖銳的,難以回避的問題。即除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外,還有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這關系到社會制度問題,關系到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是否可持續的問題。現在擺在人們面前的不僅僅是新興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問題,而且有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的工業化國家日本在全球化、金融與貿易自由化的沖擊下所暴露出的經濟體制問題,以及世界經濟第一大國——美國也存在著泡沫經濟困擾的問題等等,并由此引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泡沫經濟形成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問題。它促使人們思考,是否可以選擇另一條人類社會發展的模式和道路——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和道路,以克服當代世界的社會經濟痼疾。
      二、可持續發展與資本主義制度本質上是對立的
  無論是受到經濟危機損害的東亞和拉美各國,還是經濟長期陷于衰退的日本,都面臨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在維持當代資本主義發展模式不變的條件下,世界市場中的產品銷售和資本輸出均已經飽和或趨于飽和,以致石油輸出國組織不得不協議減產以維持油價。擴大需求,爭奪市場,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面臨的難題,以至于以預見到東亞金融危機著名于世的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一再驚呼:“在一個受到需求不足持續威脅的世界里,自由市場體制是難以永遠生存下去的”。“在一個沒有足夠需求的世界里,自由市場原則是難以運行的”。“現在應該重新認識自由市場主義,特別是全球化的興起對人類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能在多大程度上保留和擴大自由市場的好處”。(保羅·克魯格曼:《蕭條經濟學的回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217 頁) 克氏正確地指出了日本已陷入“流動陷阱”而導致持續衰退,降低利率刺激消費,或者采用大規模財政赤字性公共工程的凱恩斯主義措施,都不能解決日本的經濟發展問題。然而跳不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樊籠的克魯格曼教授提出的唯一治病藥方只是通貨膨脹。但是通貨膨脹手段的采用是有限度和有風險的,短期的、有限度的通貨膨脹解決不了長期經濟停滯的重癥。西方國家經歷過滯脹的痛苦歷史,所謂的一次退夠,大量印發鈔票,人為地制造通貨膨脹,并不足以解決需求不振、經濟衰退的問題。克氏的藥方不過是對內加大對廣大人民的掠奪(除非工資增長高于通貨膨脹,但這又會增加生產成本,不利于市場競爭),對外加劇已經飽和的世界市場的劇烈競爭,轉嫁危機而已。
  應該說,二十世紀的科學技術發展極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物質產品產量大大增加。可是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卻使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受到嚴酷的制約,從而使消費需求趕不上生產增長,積累起來的巨額資本也相對過剩,超過了生產投資需求,巨額的過剩資本流向投機性很大的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導致嚴重的泡沫經濟。而泡沫總有一天是要破滅的。這是一幅沒有出路的圖景。
  無論是自由主義市場經濟——嚴格說這只是一些原教旨主義的理論家的空想,沒有一個負責的政府會允許那只“看不見的手”來指揮一切,而不采取立法和政策等措施加以限制,實施政府宏觀調控的——也無論是凱恩斯主義或北歐的福利資本主義,都不能跳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規律:對剩余價值和利潤最大化的無限追求,以利潤最大化為生產的最高宗旨和目的,人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不過是實現利潤的手段和條件,并以不侵蝕利潤為限。就資本的本性而言,追求的是資本的可持續增殖,而不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近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為可持續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資本對人民和自然資源貪得無厭的掠奪,資本主義腐朽的生活方式,周期性的衰退,以及無止息的大小戰爭和擴軍備戰,阻礙了社會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小平同志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問題,但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根本原因就在于存在著制度障礙,存在著植根于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霸權主義。
  應該說,人類物質的和文化的需要總是在不斷增長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需求的增長是無限的。然而這種基本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增長是逐步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健康狀況的改善和預期壽命的延長、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等,逐步增長的,這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在特定的歷史階段,需求的增長受到生產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制約,而不可能按照資本市場的需要,盲目地、過快地刺激起需求,促進其增長。還要看到,并不是一切“需求”對人類都是有益的。鼓勵聲色犬馬之好并不有利于人民的健康生活;毒品生產、色情行業、武器買賣也可以擴大需求,但這決非社會之福。通過各種金融衍生物和房地產投機,只能產生泡沫經濟,一旦泡沫破滅,將造成更大的需求萎縮。即使是正常的合理消費,也受到資源環境約束。過度消費,超前消費也會受到資源環境的限制而不能持續。美國以世界 4%的人口,耗費了全球能源供應的35-40%,這是以非洲、拉美和亞洲廣大人民減少消費,縮小全球需求為前提,否則就需要有三個地球來供應。而向太空、月球、火星取得資源決非利用當前技術、在一個短的歷史時期內所能完成的。
  需求的增長還受到生產關系、分配方式的制約,這里涉及到全球資源和社會財富的合理分配問題。只有讓那些不發達國家的貧困人民逐步富裕起來,才能真正從根本上擴大需求,才能吸納高度發展的社會生產能力所提供的市場供給。著眼于開發全球六十億人口及其子孫后代的需求能力,才是繁榮經濟的正路。所以小平同志所倡導的先富帶動后富,縮小貧富差別,走共同富裕之路,不僅僅在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范圍內有意義,而且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有意義。這是全球歷史進程中不能回避的重要問題。
  資本是人民創造的,是以異化于人類勞動的資本為中心,還是以人類勞動本身為中心,以求得社會經濟合理而全面的持續發展,這將形成兩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從本質上說是相互對立的,甚至可以說是對抗性的。
  國際壟斷資本控制的國家政權,迫于資本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鼓吹新干涉主義。他們大力治理本國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同時又輸出環境污染,嫁禍于不發達國家。他們甚至發動侵略戰爭,使用危害平民的貧鈾炸彈,造成永久性生態環境破壞,給發展中國家乃至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威脅。所以,爭取人類世世代代可持續發展的斗爭,是同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國家壟斷資本的跨國公司財團控制,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國際經濟新秩序緊密相聯的。
      三、可持續發展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協調一致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里就出現了一個可持續發展同市場經濟體制和社會制度的相互關系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在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市場經濟服從于、服務于、適應于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小平同志說過,“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頁)。也就是, 社會主義制度可以用市場經濟手段來發展經濟,并藉此參予國際經濟合作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進程。
  問題在于,是市場經濟服從于社會主義的需要,以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根本需要和克服貧富兩極分化的基本分配制度來規范市場行為,還是“社會主義”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聽任市場經濟行為中的消極面和自發性來改造“社會主義”。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與歐洲“市場社會主義”理論的根本區別所在。
  從這個意義上說,與資本主義制度本質上對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可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協調一致。可持續發展強調的一個根本原則是平等。不僅要求“代內平等”,而且要有“代際平等”,全球人民、子子孫孫共同享有自然財富。這同共產主義理想,以及從古代中國的孔孟到古希臘的柏拉圖世代相傳的世界大同的思想追求是一致的。社會主義經濟是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富裕,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宗旨和目的。所以,社會主義制度本質上就要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生態協調發展,要求人類社會持續繁榮和昌盛,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因。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后,社會主義經濟運行問題曾經是長期困擾執政黨的一大難題。這個問題的焦點主要是,如何評價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功能,社會主義制度要不要運用市場機制配置社會資源。早期的社會主義者對此持否定態度,但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斯大林和毛澤東同志就已分別依據蘇聯和中國的經濟建設實踐,開始探討這個問題,而小平同志則在改革的實踐中回答了這個問題。市場和市場機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成果,并不是資本主義所專有。在人類歷史上,從實現了社會分工開始,它就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市場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弱肉強食,優勝劣汰,自發地導致財富分配不公,使有限資源遭到浪費和破壞。
  20世紀的人類實踐證實了兩個真理:第一,連綿不斷的世界大戰和侵略戰爭,瘋狂的擴軍備戰和武器販賣,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說明了資本主義制度是不能持續發展的。社會主義作為一種優越于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它取代資本主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盡管初生的社會主義由于不成熟,沒有能處理好市場機制、政府職能、意識形態等方面的關系,并且主要由于執政的共產黨腐敗變質,導致了蘇聯的失敗和解體,使社會主義在全世界處于低潮。第二,人類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僅僅依靠那只“看不見的手”是不夠的,還必須有一個與可持續發展目標相同,能協調一致的社會制度,和一個能為廣大人民謀利益的政府來實施宏觀調控。完全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聽任那只“看不見的手”主宰一切的經濟體制,在現實社會中是不存在的。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學說也講市場失靈和政府調控的問題,對那些社會公益性很強的領域,如生態環境等外部性問題,并不能完全依賴內部化的方法來解決,還是要由各國政府和國際協議來調控。無論是立法和稅則還是行政方法,都不能絕然排除政府調控。問題在于什么樣的政府采取什么樣的政策來調控。并不是任何政府在任何時候,在任何條件下,都有可能彌補“看不見的手”的缺陷,糾正市場失靈,實現可持續發展的。
  在人類社會劃分為階級的當今世界,政府依然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的專政工具,這一基本事實是無法否認的,也是抹煞不了、粉飾不了的。資產階級政府主要是依據國際壟斷財團和資產階級的利益來實行調控,而社會主義政府是依據廣大人民群眾(其主體是工人、農民,自然也包括知識分子的大多數)的需要和利益來實現調控,二者的階級利益和政策導向必然大相徑庭。當壟斷資本財團控制政府,打著“人權”的幌子,用長期污染生態環境的貧鈾炸彈對一個弱小民族狂轟濫炸的時候,人們能相信它們是為了人類世代的“可持續發展”嗎?中國的改革正是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造必要的體制條件。實際上,改革本身也有個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問題。這是因為我國改革的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也就是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選擇適當的社會主義模式,使千百萬先烈流血犧牲而得來的社會主義事業得以延續和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就是為了實現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
  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方向,這也是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是我國十二億人口中多數是還比較貧窮的農民和工人這一事實所決定的。全盤西化,走任何一種形式的資本主義道路,只能是一條死路,只能使中國回到少數人奴役多數人的舊制度,重新淪為國際壟斷財團的經濟殖民地,使數量巨大的失業工人和無地農民陷入基本生存條件難以得到保障的悲慘境地。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發展,我國即將加入世貿組織的形勢下,如何保證中國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和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全局性問題。大而至于國家政府,小而至于地方、企業,都無法回避這個問題。河南臨潁南街村在市場經濟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提出了“外圓內方”的指導思想,這對于在全球化進程中世界市場上拚搏的中國企業可能有普遍意義。因為世界市場是由國際壟斷財團控制的,它的市場游戲規則是由七國集團主宰下的國際組織制定的,實行的是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則而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則。所以,中國企業在世界市場中只能采用“外圓內方”的方針,即在七國集團主導制定游戲規則的情況下,對外只能適應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規則,對內卻必須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則。
  我們習用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提法,本質上就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總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穩定、協調、持續的發展,也就是可持續發展。而可持續發展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題中應有之義,兩者是協調一致的。
      四、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團結一切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共同戰斗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可持續發展與社會主義道路盡管可以互相協調,并且目標相似,但兩者畢竟不能等同,而是各有其特定的內涵、概念、體系和方法。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是在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內提出,逐步形成并被廣泛認同的。從1972年羅馬俱樂部在“增長的極限”研究報告中發出振聾發聵的呼聲,到見諸聯合國組織的一系列文件和國際協議。它受到了有識之士廣泛的認同,具有廣大的群眾基礎,遠比擁護社會主義和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人為多。它從一開始提出就帶有批判現代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色彩,并在歐洲各國形成了綠黨這種社會政治勢力。盡管其中的一部分上層人士由于參政的愿望走向了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第三條道路,但多數群眾仍存有較強的批判意識,有可能向左轉,接受社會主義思想,甚至在理論上接受馬克思主義。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看待西歐的“市場社會主義”。盡管它仍是一種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理論觀點,但和美國等自由市場經濟有區別。在全球化和日趨劇烈的市場競爭中,由于西歐國家的福利制度給企業的競爭力帶來很大的負担,效率低于美日等國,而福利的剛性特征又使得西歐廣大人民不愿、不屑、也不能接受美日那種被資本主義制度吞噬了一切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這樣,在反對國際壟斷財團和自由市場經濟原教旨主義的聯盟中,他們也會分化。其中少數上層會走向布萊爾等人倡導的第三條道路,而相當廣泛的群眾則可能接受布倫特蘭夫人和一些聯合國機構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理論上的純潔性和政策上的靈活性相統一,要求我們實現馬克思主義者與主張可持續發展的政黨、群眾和各種社會力量的團結合作,并肩與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和國際壟斷財團的聯盟戰斗。從黨和政府領導的意義上說,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團結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反對資本主義國際統治的斗爭。但反對世界資本主義統治的斗爭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廣泛團結廣大人民和有識之士。可持續發展是一面鮮亮的旗幟。因為可持續發展是全世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所在,而阻礙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是當代世界的既得利益集團,尤其是國際壟斷資本財團及其依附勢力,難怪有些著名的自由資本主義衛道士把“可持續發展”說成是“純粹是社會主義的宣傳”。因此,改變國際經濟政治的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政治新秩序,就必須形成廣泛的團結合作,團結包括發展中國家的廣大人民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廣大有識之士在內的一切支持“可持續發展”的力量,吹響可持續發展的戰斗號角。
  
  
  
真理的追求4京2~8D1社會主義研究滕藤20002000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教授,前副院長 作者:真理的追求4京2~8D1社會主義研究滕藤20002000

網載 2013-09-10 21:56:18

[新一篇] 可持續發展與文明轉型

[舊一篇] 可持續發展理論是一種新的文化價值觀念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