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我國管理科學的思考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回顧建國以來我國企業管理的發展,盡管遇到了種種挫折和困難,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的變革,它始終是在變革中前進的,而且積累了很多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從80年代開始,我國進入了以改革開放為主要特征的大變革時期,偉大的歷史轉折給我國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領域帶來了一系列極其深刻的變化。這些變化必然對作為社會經濟細胞的企業以巨大的影響,從而促進了企業改革的深化,也促使我國傳統的企業管理面臨著一場嚴峻的挑戰和根本性的變革。在當前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下,我國不少企業的管理工作很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甚至出現了管理滑坡,陷入了困境。這不僅制約了國有企業的搞活,而且也影響到我國的改革和發展。這種狀況表明,變革管理,加強管理,振興管理科學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現實而緊迫的重大任務。
  管理科學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工作。在深化改革中,江澤民同志一再強調加強企業管理的重要性。1994年,他在視察天津時指出:“加強科學管理,是企業固本治標的大計,切不可疏忽。”1996年朱róng@①基同志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成立10周年的講話中也強調指出:“管理科學和管理教育也是興國之道。”
  振興我國管理科學是一項復雜、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特別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按照“繼承發揚優良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原則要求,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勇于探索創新,腳踏實地、鍥而不舍地進行。為此,我們認為應當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充分認識管理的重要性
  1988年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著名論斷,闡明了科學技術在發展生產力中的主導性作用。在這個論斷的啟示下,我們應當怎樣認識管理科學在發展生產力中的重要作用呢?
  按照政治經濟學的傳統觀點,生產力是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三個要素構成的。但是,當這些要素還只是彼此孤立地存在時,它們只不過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只有當它們相互結合,相互作用,形成一個生產系統,并有序地運轉時,才能使之變成現實的生產力。這種把構成生產力的種種因素有機地組合起來,使之有序地運轉的過程,就是科學管理的過程。也就是說,在把生產力各個要素組織協調起來,形成整體合力,使之由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中,科學管理起著不可替代的決定性的作用,由此引出了一個重要的論斷:管理也是生產力。
  汽車、原子彈、航天飛機、電子計算機等一系列先進工具、先進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人類創造的令人自豪的重大物質成果。但是,人們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在產生這些現代先進物質成果的背后,除了現代科學技術的偉大發明以外,它們無一例外地都有賴于人類另一個偉大的智慧結晶——管理科學。如果只有先進的技術、先進的零部件,而沒有科學的系統的管理思想和組織管理工作,那么這些先進工具和先進武器將最終不可能成為現實而發揮作用和威力。
  19世紀英國工業的進步得益于成功的管理。當時,產業革命發生在英國,世界上第一個工廠出現在英國,世界上第一本論述管理的書出于英國人之手。但是到20世紀首創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泰羅的科學管理而享譽世界。美國管理學界曾自豪地宣稱: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管理革命卻發生在美國。管理的成功確是很大程度上成為美國企業致勝的法寶。怪不得美國的一位權威人士說:“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躍為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前列,是靠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然而,大約40年之后,進入20世紀80年代,美國這個一直以理性管理發達而自豪的國家,在世界經濟舞臺上日益受到資源貧乏、彈丸之地的日本的嚴峻挑戰。1980年,日本的投資率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比美國高出了一倍。來自日本的威脅使美國上下為之震驚。于是,美國企業界和管理學界紛紛研究日本的成功之道。人們普遍認為,70年代以來,日本出現經濟迅速發展的奇跡,主要得益于“技術引進”和“科學管理”這兩大法寶。特別是后者,由于日本創造了適應社會化大生產需要的、又具有本國特色的管理方式。對此,美國的管理學者也認為“日本人所以占優勢的主要原因在于他們的管理技能。”
  綜上所述,小至一個科技項目或一個物質產品開發,大至一個企業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沒有科學的有效的管理,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實踐一再證明,管理是現代生產力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至今還有不少企業領導人對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而忽視和放松了管理。有的同志爭投資、爭設備的積極性很高,而把抓管理看作是“軟任務”,勁頭不足。有些同志以為搞好企業,主要要抓改革,抓了改革,管理水平就自然而然地上去了。固然,在目前新舊體制交替的情況下,管理上碰到了很多新問題,確有不少困難。于是出現了“以改代管”、“以轉代管”(以改革代替管理;以轉換機制代替管理)的現象,把改革同管理對立起來、割裂開來。結果,放松了管理,造成管理滑坡。這里的關鍵是如何在認識上擺正改革與管理的關系,在重視深化企業改革的同時,抓緊變革管理,強化管理。中央早已明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和目標,而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管理科學。可見,強化管理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兩者并不矛盾。它們之間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保證,具有密切的內在聯系。但是,改革與管理又有區別,兩者不能互相取代。所以,在深化企業改革的過程中,必須同時強化企業管理,為深化改革創造條件,打好基礎,保證改革的成果(包括企業機制的轉換,企業內部各種要素的重新配置,新的相互關系的建立等)得到鞏固,改善運作方式。在1996年中央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江澤民同志明確指出:“一個企業改革搞得好不好,很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它的管理水平是不是提高了,必須克服把改革同管理對立起來,割裂開來的做法,在推進企業改革中強化企業內部管理。”江澤民同志的這段話有很強的針對性,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加強這方面的思想宣傳教育,使人們了解現代管理科學,提高認識,引起重視。
      2.認真總結建國以來管理實踐的經驗
  中國的管理科學是社會主義的管理科學。因此,振興和建設我國管理科學應當特別重視總結建國以來我國經濟管理和企業管理的實踐經驗。雖然,在較長時間里,我國的管理處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條件下,但是應當肯定,建國以來管理方面的經驗是很豐富的,而且具有鮮明的中國的特色。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在鄧小平理論逐步形成過程中,他在經濟管理方面一系列的改革創新思想和主張更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消化吸收的。
  建國以來,在經濟建設中,從毛澤東到鄧小平,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他們都特別強調要從中國實際情況出發,不可機械地搬用外國的經驗,要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他們都非常注意人的因素,強調必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要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充分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加強,不能削弱,要搞好民主管理,強調要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強調要勤儉建國,勤儉辦企業,發揚艱苦創業精神等等,形成了我國管理工作的特色和優良傳統。
  從建國以來我國國有企業廣大干部職工的實踐來看,他們創造了許多很好的企業管理經驗,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如被毛澤東稱之為《鞍鋼憲法》的“兩參一改三結合”,大慶油田的“三老四嚴”,崗位練兵和加強“三基工作”(基層建設,基礎管理,基本功),培育“鐵人精神”、“孟泰精神”等企業精神和模范人物,以及吸引廣大職工群眾積極參加的勞動競賽、提合理化建議和搞技術革新活動,建立和完善職工代表大會等民主管理制度等。這些扎根于我國社會主義企業現實土壤之中,行之有效的管理經驗,體現著我國國有企業的優勢和特點,在今天新的歷史條件下決不能丟掉,應當繼續堅持,使之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同時,還要看到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已出現了一批象邯鄲鋼鐵公司那樣的先進國有企業,以及眾多先進的集體、民營、合資、鄉鎮等企業,它們都創造了各有特色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有競爭力的管理方式。對它們的寶貴經驗,我們都應該好好加以總結完善,并同學習、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經驗結合起來,從而創造符合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具有時代特點和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科學。
      3.重視從我國民族優秀文化中吸取智慧和營養
  在上下5000年的漫長歷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人類文明做出了偉大貢獻。我們知道,管理自古有之,人類不可缺少的社會活動。我們的祖先隨著時代的前進,在改造自然、治理國家、安定社會、成就事業等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為我們留下了珍貴的歷史遺產。毛澤東說過:“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今天我們要振興管理,發展現代管理科學,就必須挖掘、研究蘊藏在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經驗,并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加以批判地總結,以繼承吸取其中的精華,在現代管理的實踐中實現融合和創新,從而使我們的管理科學真正做到繼承和創新的統一,現代化和民族化的統一。
  引進消化國外的先進管理理論、管理經驗和管理方式,在推廣應用時,更應重視與國情民情結合,其中包括吸取民族優秀文化中的精華,使之既符合實際情況,又體現科學化和民族化。當代日本的管理由于做到了與本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特的日本現代管理模式,從而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日本的經驗以及東亞“四小龍”的經驗促進現代管理科學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和作用;一個國家要實現管理現代化,不能僅僅依靠引進別國的先進經驗,還必須繼承和開發本國管理思想和管理經驗的遺產,走外國經驗與民族歷史、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道路。
  我國民族文化中的管理思想、管理經驗極為豐富,既有古代的、近代的,也有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多年來在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既有宏觀的治國之道,也有微觀的治生之學;涉及諸子百家、經史子集、古典小說、名家散文、朝廷奏折、建國方略等各個方面,不少至今仍閃耀著光輝的哲理。從中可以看到,現代管理科學中不論宏觀經濟管理或微觀經濟管理的一些思想、原則、方法以及經營謀略、行為學說、選才用人之道、企業文化等等,都可以從我國民族文化思想寶庫中直接或間接地找到有益的借鑒。
      4.積極研究大膽吸收外國現代管理理論和先進經驗
  1984年,鄧小平多次強調指出:“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鄧小平的上述重要講話,使我們在借鑒外國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的問題上,大大解放了思想,為我們振興、發展我國的管理科學開拓了視野和思路。
  管理作為一門科學,還不到100年的歷史。近百年來, 特別是二戰結束以后,隨著技術經濟的迅速發展,企業在組織規模、產品結構、技術裝備、信息處理、經營環境、人員素質等方面發生了全面深刻的變化,使企業長期形成的傳統管理方式面臨著重大挑戰,并不斷向科學化、現代化發展,在管理上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例如,由于人在現代企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管理的中心由物轉變為人;由于經營權和管理權的分離,管理權力由集中走向分散;由于管理權力的變化,管理組織結構由從下到上逐漸縮小、權力逐級擴大的縱向體系轉變為管理層次少、聯系密切的橫向體系;由于經營環境復雜多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為增強企業應變能力,充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創造性,由硬(剛性)管理為主,轉向為軟(柔性)管理為主,做到軟硬兼備,剛柔相濟,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由于新技術革命的迅速崛起,管理手段由傳統技術向高技術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對企業管理進行系統的優化管理。
  從現代企業管理的這些新變化、新特點中,我們可以看出當代國際企業管理發展的新趨勢。 “從管理與經營的角度, 有的人提出戰后到50年代是分權管理發展的時代,60年代是跨國公司發展與管理的時代,70年代是矩陣組織和戰略經營的時代,80年代是盛行企業文化的時代。”到了90年代初以來,國際上又出現了“企業重建”的管理新趨勢。國際企業管理的新特點、新趨勢充分表明,為了適應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信息化和激烈的市場競爭,近百年來企業所形成的一系列生產、經營、管理方面的思想觀念,指導原則和方式方法正在迅速發生變化,管理科學的發展和創新的步伐越來越快。形勢要求我們擯棄一切安于現狀,墨守成規的思想,立足本國而面向世界,急起直追,跟上潮流,積極地大膽地吸收、借鑒世界一切有用的先進管理經驗和管理理論。
  在學習、借鑒中,除了一些可以直接采用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以外,必須牢牢把握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的原則。美國管理學家西蒙也曾提醒我們:對美國的管理經驗,“必須針對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加以修改和調整。”美國管理學教授托馬斯·彼得斯在《致中國朋友的信》中也指出:“你們創造出來的成功的解決辦法,必須具有中國特色,反映中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目標及現實情況,我們發現的新的解決辦法則要反映我國的實際情況。”所以,我們提倡吸收、借鑒外國先進管理理論和經驗,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論和管理方式,創建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科學。
      5.在深化改革中,加強和振興管理
  管理的內涵是隨著經濟、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前進而不斷變化、不斷豐富、不斷進步的。所以加強和振興管理,必須看到國內外社會環境的變化,著眼于管理的變革和創新。
  在當前新舊體制轉軌過程中,我國不少企業的管理工作很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當這些企業一旦進入市場,面對國內外復雜多變、充滿風險的經營環境,投身強手如林、優勝劣汰的競爭時,深感擺脫不了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種種有形無形的束縛,而與新體制相適應的管理體制一時又沒有建立起來,于是帶來了思想觀念上、管理體制上、運行機制上、人才素質上許多不適應的問題,大大制約了這些企業在技術、裝備、人才等方面現有優勢的充分發揮。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出路還在于改革,切實把推進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同加強企業管理結合起來,全面搞好“三改一加強”。當企業各項自主權一旦落實到位,但是要實現企業整體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還必須善于運用管理的各項職能,有效地使用這些自主權,對各種生產經營要素進行合理配置。例如,思想觀念的更新,經營機制的轉變,企業需要充實和建立哪些適應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采用什么樣的組織形式,如何實現生產要素的最佳結合,要素之間如何運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各項資源的作用等等,這些都是新體制下管理的新問題,需要我們勇于探索,開拓創新,走出一條路子來。今天我們強調加強管理,振興管理,就是要把原有的以執行國家計劃為中心的管理,變革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目標的管理,實現管理的創新,進而建立起一套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科學管理體系。因此,要求我們加強和振興管理,必須在深化企業改革中變革管理,在變革管理過程中去加強管理、振興管理,把加強和振興管理與深化改革結合起來。對此,應強調以下幾點:
  (1)最根本的是要更新思想觀念, 牢固樹立以市場觀念為中心的一系列新觀念,包括戰略觀念、競爭觀念、經營觀念、開發觀念、效益觀念、服務觀念、資本運營觀念、創新觀念、法制觀念等等。要增強自主自立意識,明確市場對企業一切活動的中心地位,把走向市場,投身競爭作為企業加強經營管理的首要任務。
  (2)要轉變經營機制,建立和完善企業的發展機制、決策機制、營銷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人力資源開發機制等有利于企業經營管理和提高競爭能力的各種機制。
  (3)要擴展管理內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其管理的內容必然比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管理有所增加和擴展。主要要建立科學的企業領導體制和組織機構,在不斷改善企業生產管理體制的同時,充實和建立適應于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包括經營決策體制、技術開發體制、營銷服務體制、財務管理體制、審計監督體制等。在改進和完善我國傳統管理行之有效的內容(如經濟責任制、基礎工作、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設、民主管理制度等)的同時,要建立和強化經營戰略管理、市場營銷管理、資產經營管理、全面質量管理、技術進步管理、財務會計管理、現場管理、人員培訓。積極應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優化管理系統。與此同時要加強各具特色的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培育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道德等精神文化力量來引導、統一職工思想觀念,使之成為職工共同的群體意識,從管理深層規范企業行為,為實現企業的目標服務,這就為改進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打下了堅實基礎。
  (4)要明確管理目標。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企業缺乏經營自主權,企業管理的目標是完成國家統一下達的計劃;經過改革,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成為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也是管理的主體,加強管理是為了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以贏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實現高效率和高效益。
  總之,我們現在加強和振興管理是為了實現適應我國改革開放要求的現代化管理,使之成為既能反映現代社會化大生產規律,能與國際接軌,又體現中國特色的先進管理。
      6.提高人員素質,發揮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人不僅是管理的對象,還是管理的主體。“以人為中心”已成為現代管理學的一條基本原則。這是由人在現代社會化大生產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所決定的。所以,人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當前我國企業管理很不適應改革和發展的要求,其原因固然很多,但說到底還在于人員素質不適應。我們不少企業高中層的經營管理人員對計劃體制下的生產管理可以說是得心應手的內行,如今企業進入市場,投身于競爭,就顯得有點不知所措了。他們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偉大變革缺乏認識,更缺乏這方面的基本知識,對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一套經營管理,既無現成的經驗可搬,更無參與市場競爭的實踐經驗,對現代企業制度又往往一知半解,這種狀況必然導致觀念落后,領導不力,決策水平低,經營管理不善等許多問題。所以,要加強管理、振興管理,當務之急,必須盡快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員的素質,培育和造就一支懂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職業化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這是改進和加強企業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基本保證,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企業制度的迫切要求。
  企業的主要經營管理者是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組織者和指揮員,他們的素質決定著企業的興衰成敗。特別是那些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者還肩負著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責任。對他們要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全方位的教育培訓工作。組織他們認真學習鄧小平理論和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管理思想和領導藝術,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知識,學習現代管理科學理論與方法,使他們在思想政治水平、管理能力、業務知識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發揮,在實現企業目標,為國貢獻中實現其人生價值。新的形勢要求企業主要經營管理者進一步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在國內外經營和競爭浪潮中,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刻苦學習,勤奮工作,自覺鍛煉,努力使自己成為政治思想強、經濟管理知識豐富、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開拓型人才,成為名副其實的企業家。
  為了促進企業經營管理者隊伍的迅速壯大發展,應建立區別于一般黨政干部的經營管理者的成長機制,制定一套包括培養、選聘、監督、考核、評價和獎懲等內容的制度和辦法。同時,要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強化約束機制,尊重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社會地位,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科學地評價他們的經營業績,熱情地關懷和支持他們。
  企業主要經營管理者的一項重要職責是帶好隊伍,一方面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千方百計調動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對職工的智力開發,舍得花本錢培養人才,不斷提高職工的思想素質和技術文化素質。企業廣大職工整體素質的提高是強化企業經營管理、增強企業活力、企業興旺發達的根本。
  振興管理科學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工商管理、科學技術、生產經營、經濟、財貿、金融、法律、人文等許多方面的問題和一系列專業,僅靠少數人的智慧和經驗,或僅靠企業的力量是難以做到的,需要采取官、產、學三結合的方式,組織多支專業隊伍,集中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如各級政府中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官員隊伍、從事管理科學研究的專家學者隊伍、從事管理教學的各高等院校的教師隊伍、各經濟管理協會、企業管理協會、行業管理協會、企業文化研究會、科學普及協會等社會團體中的專家隊伍以及從事管理咨詢業務的專家隊伍等等,再加上廣大企業的中高級領導人員,把以上各方面的專業人才組織起來,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協同作戰,使他們集中精力于振興中國管理科學這個偉大目標,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為建設這項具有戰略意義的“興國之道”工程而不懈努力,做出積極的貢獻。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钅右加容
  
  
  
中國企業報3京③C3管理科學沈恒澤19981998 作者:中國企業報3京③C3管理科學沈恒澤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7:37

[新一篇] 招魂的尷尬

[舊一篇] 探索中國管理科學的發展道路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