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學與少數民族文學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分類號]I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8113(2004)05-0021-05
    1993年7月,在湖南省張家界琵琶溪賓館,在中國比較文學學會第四屆年會暨國際學術 討論會上,丁爾蘇博士一馬當先與幾十位國內外學者商議成立中國符號學研究會,在那 個籌備會議上,筆者與郎櫻等幾位少數民族比較文學研究會的同仁深受啟發,一致認為 ,少數民族文學是符號學研究的廣闊天地,從少數民族的生活,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的少數民族文學,處處都充滿著符號學的影子。
    為什么少數民族文學符號學的特點會如此強烈?這是因為與占我國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 的漢族人民相比,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之所以毫不操心會漢化得不像少數民族,就是由于 這些兄弟民族始終保持了自己的優秀傳統,始終保持他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鮮明特 點。而如果從符號學的角度去研究,少數民族文學都是少數民族社會應用符號的活動, 那么研究少數民族文學,就應當作為傳遞信息的符號來研究。
        一
    傳遞信息的符號,如同電子計算機中的程序,有各種編碼系統,不能錯亂。信息必須 以具備物質因素的能被感覺知道的符號傳達,仿佛密碼;因此,發者和收者都必須有密 碼本,而且必須一樣,否則信息就傳遞不過去。兩國人說話、兩個民族的人說話如語言 互不相通就是沒有共同的密碼本,聽的人雖聽見一連串聲音符號,卻不知道說的是什么 ,不能解釋出符號中的信息。文字也是一樣,如名詞短語,按漢語的語言習慣順序,應 該是修飾語在前,中心詞在后,如韋小姐、林先生,而英語卻顛倒過來,變成“小姐韋 ”(Mrs.Wei)、“先生林”(Mr.Lin),俄語也是一樣。壯語與英語、俄語也有相似之處 ,如“豬肉”,這是漢語的順序,即“豬的肉”,而壯語卻變成了“肉豬”。再如壯語 中的“龍舊”,它的字面意思是“產桐果樹的山lòng@①”,漢語的詞就應變成“舊龍”,“舊”是“桐果樹”,“龍”是“山lòng@①”。
    在壯語中有許多地名是帶“那”字的,“那”在壯語里是“田”的意思。隨便舉兩個 例子,“那龍”就是“山lòng@①中間的田”,“那陳”就是“陳家的田”。而壯譯漢時,直接從壯語地名翻譯成漢語地點常常按壯語詞序構詞。因為壯族人民長期以來生活在農業文明的社會,所以壯族的地方帶“那”的就太多,簡直是不勝枚舉。廣西有個靠近越南的縣——那坡縣,這個縣壯民族占多數,“坡”壯語是“松散的”意思,“那坡”就變成了“松散的田”。1929年鄧小平同志發動和領導的“百色起義”中的“百 色”這個地點,也是壯族人聚居的地方,“百”念“伯”音,壯語中它是“河口”的意 思,而“色”是洗衣服,如果按漢語詞序去解釋,其字面意思則應變成是“河口洗衣服 ”,這就莫名其妙了,但按壯語的次序構詞,把它的意思顛倒過來就清楚了。“百色” 是“洗衣服的河口”。又如世界著名的長壽縣——巴馬縣,“巴”壯語是“山”的意思 ,“巴馬”翻譯成漢語就成了“像馬一樣的山”。再如“岜耀”,“岜”是“山”的意 思,“耀”是“鷹”,翻譯成漢語是“鷹經常停留的山”或者“有鷹的山”。還有壯語 的“舊房”念“染構”的音,“染”是“房”,“構”是“舊”,詞序也是與漢語顛倒 。壯語的“廚房”,念成“染瘦”的音,“染”是“房”,“瘦”是“火灶”,合起來 是“火灶的房子”即“廚房”。
    壯語中的動賓詞組與漢語是一模一樣的,“根”是壯語中的“吃”,“吃什么”就是 “根什么”,不用顛倒。
    壯族的歌神、歌仙劉三姐,據著名的壯族學者藍鴻恩考證,劉三姐應叫“@②三姐”, “劉”、“@②”同音,壯語的“@②”是“我們的”意思,“‘@②’(‘劉’)三姐” 就變成“我們的三姐”,因此就應該是泛指而不是特指,絕不應該是姓“劉”的三姐。 電影《劉三姐》硬把歌仙“三姐”指派為姓“劉”,她哥哥成了“劉二”,這是極大的 錯誤。
    從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學,筆者聯想到這些年來我們不少青年作家、詩人的“先鋒傾向 ”的作品,到底什么是“先鋒作品”,筆者的理解是:有意無意讓讀者看不懂的作品。 為什么都是方塊字,而讀者會看不懂?此無他,皆因我們青年作家、詩人在創作時重新 編碼的緣故。
    包括壯族在內的我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文學,他們均有了幾千年的發展史,他們各自 的符號密碼早已編定,不存在重新編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互相產生隔閡不能溝通,其 根本原因就是各自的密碼本并不完全一樣。目前隨著國門洞開,中國與外國幾乎什么都 可以接軌,我們同是炎黃子孫的各兄弟民族有什么理由不盡快地使自己的密碼與其他民 族一樣呢?少數民族比較文學研究是一個新課題、新學科、新領域,要在這個領域打開 新局面,符號學研究迫在眉睫。
        二
    應該客觀地說,漢族與外國的交往遠遠超過少數民族。在國際交往中漢族人民與外國 朋友已融洽地溝通,彼此使用的禮儀都能使對方接受。如見面時的握手以及見面后的非 正式宴請與正式宴請等,中外都一樣,這說明以漢族為代表的中國人(當然還包括已經 漢化了的或者是比較接近漢化的少數民族),在交往禮儀方面與外國朋友已經有了一樣 的密碼本。
    中國少數民族則不然,他們的見面禮千姿百態,各具特色,大家的密碼本都不一樣。 藏族相見互贈哈達已成為其風俗的一個標志。過去藏族社會等級觀念極嚴,因此對不同 等級的人敬獻哈達時,有不同的俗規:獻時躬身以雙手捧獻給對方,若受者與獻者的地 位相當,要雙手正立捧接,并回贈自己的哈達給贈者,方為不失禮;若受者地位較高, 則將哈達獻于其受乘之馬上,或座前之幾上,受者只須俯首以示領之;若受者地位很高 ,獻者只能把哈達搭于受者腳上,受者可安坐不動。反之,若獻者的地位高于受者,那 么受者要俯首,讓贈者將哈達搭在自己的頸上。一般情況生人相見必獻哈達,喜慶節日 時多以此為禮。此外,一般人平常相遇,一方點頭吐舌,對方微笑點頭為禮。青海、甘 肅一帶的藏族平常相遇,一般只伸出雙手,掌心向上,同時彎腰以示恭敬為禮。
    蒙古族相見有敬鼻煙壺的風俗,鼻煙壺蒙古語俗稱“呼呼爾”,按照古老的風俗,客 人至家中,主人將有煙粉或藥粉的鼻煙壺敬獻于客人面前,讓其嗅一嗅。若是同輩,須 用右手互相交換,得雙方都把對方的壺煙吸一下,再互換回來;若是長輩,則要待其坐 定后,自己站著交換,吸過后,稍微向上舉一下,再用雙手捧給長輩,把自己的煙壺換 回;若是婦女,在獻煙壺時還須輕輕碰一下自己的前額,并慢慢躬身,再用雙手遞給長 輩。
    塔吉族的見面禮多彩而富有情趣。他們途中相遇,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都要互相問 候。如果數人相遇,則將自己的雙手拇指并拢,互道“更艾力買克提”,即支持之意。 男親友相遇,一般除互問平安外,還互相握手,互撫胡須;若遇長輩則先問安,再吻老 人的手背,長輩則吻晚輩的面額,并撫摸其頭頂;有的青年男子相遇,先熱烈擁抱,再 俯身互吻緊握的雙手,互道吉祥語。婦女相遇行接吻禮,夫妻之間,若丈夫出門回來, 妻子便迎出門外,雙手捧起丈夫伸過來的手掌,親吻多次,在特別隆重的場合相遇有的 行抱膝而吻、或接足而吻的大禮。
    土家族人在路上與人相遇,無論是男女老少總是先停步讓路,站在兩旁,凡有客人進 入土家山寨,土家人都要先打招呼,點頭或拱手問好,祝客人吉祥如意。
    布依族人路中遇到老人或客人,主動招呼讓對方先過,若要越過對方坐到前面去,一 般都不直接從其前面過,而是繞過人的背后走,以示尊重。青年小伙子或姑娘遇到孤寡 老人或小孩過橋渡河,都立即上前幫挑手提東西,拉手扶肩渡過,騎馬路過山寨,或者 碰上老人和客人,要立即下鞍牽馬而過,并點頭致意,俗稱“下馬禮”,以示尊重。
    如果少數民族的見面禮使你感到了他們的豪爽性格,他們的待客禮則可以使你感受到 真誠。
    哈薩克族非常熱情好客,對于前來拜訪或投宿的客人,無論認識與否,都熱情招待, 不索取分文。牧民認為:在太陽落山的時候,如果放走客人,是一件恥辱的事。
    東鄉族待客禮隆重而多彩。來客若是穆斯林,則互致伊斯蘭教的問候;若是貴客蒞臨 ,則長輩出門迎接。然后主人在后,客人前行,進房后讓客人上炕平坐,獻上用“牡丹 花”開水沖的蓋碗茶,茶水里往往加上白糖或冰糖,以示尊敬。接著烙油餅或炸油香托 盤送上,由主人用雙手掰開,請客人品嘗。隨后送上的是富有東鄉族風味的拉面或刀切 長面條,俗稱“拉哈哈”。最后是用宰雞或手抓羊肉招待客人。
    侗族的待客禮古雅而富有傳奇性。如果到侗家去做客,一進屋,全家老少都會主動起 身讓座,老爹爹遞煙,老媽媽起火打油茶,然后以最講究的“酸宴”:酸草魚、酸豬肉 、酸雞肉、酸鴨肉、酸蘿卜、酸黃瓜、酸辣椒……以及自釀的米酒來招待客人。酒宴開 始時,主人要把雞頭、鴨頭和瓜敬獻給客人,客人應雙手接過,或者轉敬給席上的長輩 。
    見面禮和待客禮反映了中國少數民族性格豪爽、道德古樸、重視禮節、講究情義。他 們獨特的風俗符號密碼引起了世界各國朋友的注意。有沒有必要趨同?筆者以為答案應 該是否定的,因為只有民族的才可能是世界的,但要能接收好對方的符號密碼就首先要 熟悉并精通對方的符號密碼。
        三
    我們再來通過壯民族青年男女唱情的情序,來看看符號學中的“能指”和“所指”的 關系問題。
    壯民族素有“山歌文化”傳統。劉三姐是壯族人民無限崇拜的“歌神”和“歌仙”, 在這神仙般的人物的長久熏陶下,壯民族是有名的“歌唱的民族”。千百年來,壯人從 生到死,都生活在“歌海”之中。壯人生、老、節、婚、喪都離不開歌。從呱呱墜地之 日就聽到母親的搖籃曲,足月有滿月歌,足歲有對歲歌,田頭有勞動歌,路遇有盤問歌 ,各種紅白喜事節慶,親友到家有廳堂歌會,尋親結友,“依歌擇配”,甚至“以歌代 斗”(指舊時械斗),以歌代言,老之將去,亦有哀歌伴隨。為便于對歌,各地都有歌圩 、歌節,由各種不同的需求產生不同的山歌,壯族山歌中又有不同的稱謂、儀式、表達 方式。如:如何對歌、交友、贈物、傳情、結親等等,以及由此而反映出來的熱情好客 的習俗,熱烈而含蓄的性格,如此種種,便產生了壯族的“山歌文化”,并成為壯族社 會中的顯著特點。現在每年廣西國際民歌節都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隆重舉行,海 內外各路賓客歡聚一堂一睹再睹壯族“山歌文化”的風采。
    壯族是一個性格熱烈的民族,但再熱烈也不會采用極度的夸張、浪漫主義的手法去表 達細膩的感情。壯族情歌就找不到這么開放、這么直露的一首西方情歌:
    一杯白開水
    一口干糧
    只要我愛人在我身旁
    哪怕是荒漠
    也是天堂
    壯族情歌大量的是那樣含蓄的一類:
    送哥送到大竹山
    抱起竹子哭一餐
    哥問妹妹哭什么
    妹哭竹子無心肝
    東西方民族情歌的符號密碼相距甚遠。
    從符號學的理論來看,壯族情歌就是一種“能指”,其“所指”或者說要傳遞的信息 ,是通過比喻、雙關之類的修辭手法引出來的。壯族男女唱情歌,絕不能一開始就“我 愛你”地唱下去。這里筆者試圖“解碼”,就各地通常進行的程序接下去:
    第一步:初遇。唱情歌的男女“一回生,二回熟”,頭一次在一起唱情歌,叫做“初 遇”,或者叫“相遇”,不管在路上,在野外,在家里,或者在歌圩場上,第一次相會 都要唱“初遇歌”,雙方非常客氣地用歌來互相打招呼,很有禮貌地彼此問候致意,這 是一種禮節歌。例如男的見到姑娘打傘過來就唱到:
    妹撐把傘走登登,
    不知趕圩或串村;
    若是串村請等我,
    趕圩共傘走一程。
    若是女方答歌,就可以一步步唱下去,因為雙方都未了解對方,所以只能唱一般的歌 ,比較客套。
    第二步:試探。相遇之后,需要試探對方是否已有了朋友,或者是已經結了婚,但又 不能用話去問:“你有了朋友嗎?”或者問:“你結婚了沒有?”這就得拐彎抹角、含蓄 地唱一些歌進行試探。試探的方式多種多樣,有些用花草樹木,有些用蟲魚鳥獸,問得 巧妙有趣,答得流暢自然,例如男唱:
    巖洞前面有棵樹,
    想去砍伐提刀斧;
    疑是有人認定了,
    試問阿妹能砍不?
    女方沒有朋友,就謙虛地答:
    巖洞前面這棵樹,
    人說貧賤無用處;
    樹是千年好木料,
    哥若不嫌請拿斧。
    女方一首歌,表明自己未有朋友,愿意談情說愛,并說自己是堅貞的,是“千年樹” 。男的如愿意談,就可以進入第三步。
    第三步:對問。經過試探后,打算交朋友,就得互相對問,彼此通報姓名,問清年齡 ,問明地址,還問家庭人口和生產生活等情況,如男的問:
    兩位阿妹住哪村?
    貴姓大名叫哪門?
    想寫封信給你倆,
    樣樣不知難寫成。
    女方故意“吊癮”男方,不馬上告訴,偏偏避開所問,唱到:
    娘生我們在窮家,
    不進學堂沒文化;
    不安名字真夠苦,
    蠢笨癡呆度年華!
    這樣唱不是拒絕,而是有意考驗男方,因此雙方繼續唱,男的以“石頭樹木都有名” 等來“將”女方,最后女方便乖乖地全部告訴了男方。
    第四步:初戀。在初戀階段,男方常常用寶珠、鳳凰、孔雀、鯉魚、牡丹、玫瑰、芙 蓉等等來比喻女方秀麗可愛,完美可親;女方則用米錐樹、枧木、木棉、大樹、高山等 等來贊揚男方的魁梧、堅強、高尚。這些相戀歌也是一種美好的禮儀歌,形容得好,比 喻得美,可以大大加深對方的感情。所以,在唱戀歌時,雙方都以純潔的感情,親誠的 態度相對待,為他們的愛情打下了可靠的基礎。例如男方唱:
    阿妹像只八哥鳥,
    越是叫唱聲越飄;
    迄今筑巢正當時,
    你倆相伴度良宵!
    女的謙虛對道:
    阿妹像只小燕子,
    哪敢來同鳳凰比;
    阿哥早已成雙對,
    心滿意足多歡喜!
    女的講男方早已成雙對,男的又講女方快當人家媳婦等等,這樣互相挑逗,逐步增強 感情。
    第五步:深交。唱了初戀歌,不僅把握了對方的性格,而且摸到了對方的脈搏,了解 了對方的內心世界,使感情不斷加深。這一步所唱的歌都是深交歌,例如男方唱:
    夜來我坐竹樓上,
    望著天空懶云翻;
    想到阿妹甜蜜語,
    淚水籟籟似油燙!
    女方對道:
    人家睡覺就睡著,
    我上床鋪做夢多;
    夢中同哥在談笑,
    醒來空空不見哥!
    第六步:定情。定情歌多數是男一首女一首對唱著,真正到了情投意合的時候,就會 唱定情歌。有一組十首合唱的定情歌,其中第一首這樣唱:
    兄妹相伴上仙山,
    一枚銅錢好端端;
    帽子舊短莫忙丟,
    留避風雨擋太陽。
    第七步:山盟海誓。到了這一階段,雙方的感情變成了刀砍不斷,火燒不盡那樣堅貞 可貴的程度。例如有一首這樣唱:
    哥有心來妹有心,
    石上栽麻麻也生;
    我倆真心來結交,
    事大如海等于零!
    ……
    壯族情歌十分風趣優美,其有三個特點:第一,不直接問,也不直接答,他們對愛憎 、美丑都沒有直接唱出,而是采用比喻等手法來表示;他們唱的是蟲魚鳥獸、草木山川 、星星月亮和各種香花美景,實際都是唱愛慕、思念、戀眷的歌,唱得含蓄,很有詩意 ,例如前面唱情歌的第二步試探,是唱巖前那棵樹,以樹來比人,有些是以花、鳥、魚 等動物來喻人,這樣不直接問,也不直接答,顯得更美妙,更引人入勝,這也是一種美 好的藝術享受。第二,問答時都赤膽忠心,沒有編造,不講假話,特別是自己的姓名、 年齡、住址、家庭成員、生活情況等絕不允許欺騙對方,這也是壯族青年男女的一種美 德。第三,具有無比巨大的力量。壯族青年通過情歌互相了解培養感情,一旦真心相愛 ,便結成終身伴侶。如《劉三姐》與阿牛哥的定情歌“連就連,……我今與你締百年, 哪個九十七歲死,奈何橋上等三年。”
    筆者試圖以語言及言語、風俗與禮儀、對歌定情結愛等三個方面去“破譯”少數民族 生活及文學的符號密碼,目的是為了挖掘少數民族文學這一口深井。如果本文對符號學 研究真的能起到微薄的搖旗吶喊和鳴鑼開道的作用,也就不枉筆者在這里不厭其煩地饒 舌了!
    收稿日期:2004-03-25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上山下弄
      @②原字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百色21~25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林建華20052005少數民族文學是符號學研究的廣闊天地。少數民族生活、文學中處處都充滿著符號學 的影子。文章從語言及言語、風俗與禮儀、對歌定情結愛等三個方面去“破譯”少數民 族生活及文學的符號密碼,去探尋少數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原因。少數民族生活/少數民族文學/符號學/life of ethnic minority/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y/semiology基金項目:莆田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04001)。陳犀禾,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王金Semiology and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LIN Jian-hua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 530006,ChinaThe ethnic minority literature provides a wide world for semiology to study and research.It is obvious that semiology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he life and 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y.This paper tries to“decode”the symbol passwords of life and 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y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language and speech,custom and etiquette,singing and responding for engagement or marriage,finding out the reason that ethnic minorities can survive in the world.廣西民族學院,廣西 南寧,530006
    林建華(1942~),男,廣西桂林市人,廣西民族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教授, 學科帶頭人。 作者: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百色21~25J3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林建華20052005少數民族文學是符號學研究的廣闊天地。少數民族生活、文學中處處都充滿著符號學 的影子。文章從語言及言語、風俗與禮儀、對歌定情結愛等三個方面去“破譯”少數民 族生活及文學的符號密碼,去探尋少數民族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原因。少數民族生活/少數民族文學/符號學/life of ethnic minority/literature of ethnic minority/semiology基金項目:莆田學院科研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04001)。陳犀禾,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教授

網載 2013-09-10 21:59:05

[新一篇] 突破傳統模式優化教學媒體——關于高校教學現代化的思考

[舊一篇] 第四次中華民國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