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鵬:日常中執守溫和的理想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640.jpg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前沿觀察(zhengjingguancha),網站tanyifei.cn,來自網友雙木的推薦,謝謝!


茶館感言:

本文溫和而又有力,或可喚起大家內心淡淡的情愫,尋找到前行的動力,不忘初心嘛。


想起《百年孤獨》的開篇:“那個時候世界還很新,一切還沒有定義,只能用手指頭來指。”


世間難得赤子之心,或可類比,諸君努力!

---------------------------------------


2012年已經到來,每當人類共同跨越一個時間點,便習慣性地回顧過去,展望未來。這時,我總會想起這篇文章。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時間過去了許多年,我們各自在生活中掙扎或沉淪,興奮和喜悅,唯一不變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執守溫和理想。一飛


當下,許多人常以引用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首的那句話來表述自己對現時代的判斷: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時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不錯,這時代令人興奮和上進,也令人困惑,沮喪和墮落。我不知道它是否算得上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我知道最起碼這個時代給予了大多數人前所未有的各種改變命運的機會,不管這改變命運的過程是多么艱難甚至是屈辱,它畢竟給了你一種可能性。偉大的時代,準確地說應該是一個偉大民族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將涌現眾多的人文和科學大師,創造眾多彪炳史冊的煌煌巨作。但我們沒有。偉大的時代應該能夠形成這個民族獨立彰顯的民族精神,它飽滿,進取,寬容,達觀。我們也沒有。這是一個令人汗顏的平庸時代,但它也是一個允許埋下種子的時代,它孕育著大希望,蟄伏著大光明。這就是我們的時代。


從生活出發


自然界沒有飛躍。不過人們并不輕易相信這個說法。自從啟蒙運動之后,人類就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人們不再聽命于上帝的任意擺布,人們能夠規劃自己的命運。從而,一個社會,一個民族或國家也可以規劃和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越是落后狀態中的人們越是相信這一點。人們既可以改造自然也可以改造人類身處其間的社會本身,這正是近現代以來各種宏大的社會規劃工程在世界各地不斷展開的認識論基礎。但是,那些宏大社會規劃工程已造成了空前的重大人類災難,并漸次破產,于是各種各樣看似走回頭路的改革也就順理成章地在各地風起云涌。這種歷史軌跡,我們中國人應該更熟悉。


我們現在不但社會主義,而且市場經濟了。“高尚”和物欲共舞,進取與墮落齊飛。克羅齊說,任何歷史都是現代史,其實這句話很多情況下都被誤解了,他意欲強調的是歷史的連續性。我們無法割裂歷史,我們必須尊重它。尊重并不意味著承認其價值與合法性,而是說,并不打算退到當初的起始點,尊重歷史也即尊重現實,尊重當下。當下是我們的立足之處,不管你是否喜歡它。


既然我們回到了沒有高調理想的市場社會中,我們總得實事求是,面對市場吧。其實,不管是浪漫的理想主義還是熱烈的建構理性主義都不能遠離人性;脫離了人性,不管是什么主義只要它朝著制度化方向走,把它變成群體的東西,它只能帶來災難。從另外一個方面來說,也不存在高不可攀、深不可測的“大道理”。所謂“道不遠人”即是此意。吃喝拉撒等物質需求就是最基本的人性,這些也是生活的起點,從而也是思與行的起點。吃喝拉撒等基本生理的需求和滿足可以被看作是人生存的基本內容。庸俗并不比高雅淺薄,不過,生活并不僅僅是生存。


奔忙于生計使大多數人對非物質現象的感知力下降了,他們在物質中掙扎和沉浮。他們不知道這個國家每日都在變化,一點一滴地;他們不能理解進步居然是在茍且或利益博弈中展開的;他們不相信社會進步的其中一小份貢獻正是自己在物質掙扎和沉浮過程中所做出的。不再有高亢的演講和歡呼,不再有鮮明和激烈的規模對立,總之,不再有任何振奮人心的“大事”在我們身邊發生。意義遠遁,世界在曲折迂回中前行。可是人畢竟是鮮活的,他是一個會追問的動物。他在掙扎和沉浮中,他在剛性的制度約束和晦暗的潛規則中,會偶爾探起頭,仰望一下頭頂的星空,尋思一下“何去何從”之類的問題。人并不甘心于他在時間之流中的沉沒。他固然不能停下自己匆忙的腳步,他必須要走自己的路,但他總是在追尋那走路的理由。他總是想做一個進退有據的人。我們得要仔細傾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我們得要為自己亮出旗幟來,我們得要坦蕩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這樣他才能看得到在自己走過的路上所留下的清晰腳印。


世界在曖昧中發展,但人必須在陽光下鮮明地活著。


具體更深刻


在理想燃燒的年代,幾乎每個人都生活在高度抽象之中。真善美統一于一體,真理統攝其余,并具有終極價值和意義,為了真理人們可以獻出一切,甚至剝奪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成為一件善事。但是人們并不知道真理從何而來,人們過著未經省察的生活。危險正在于此。須知,真理乃世上最為抽象的東西,如果世上存在真理的話。“我們看到的都是我們所看作的”,自從我們被社會化,成長為一個社會人之后,我們就生活在各種意識形態、各種符號體系中,我們浸染其中的各種價值觀念成為我們人生的指導,甚至是觀察和判斷事實的憑依。


生活在抽象中的人遠離事實本身。返回常識如何呢?這仍然是一件有風險的事情。有多少常識不是間接的呢?有多少常識不是有意無意間被強加的呢?完全生活在真實之中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雖然這本身是一件真實的事情。人生閱歷和知識結構限定了判斷力的大致輪廓,而且這些閱歷和知識還必須是經過了省思的。返回真實的策略根據每個人情況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你像上帝那樣全知全能,那么你既不需要抽象的理論也不需要具體可感知的事實,你盡管做出判斷就可以了,無論怎樣你都是正確的,任何時候你都是和真實在一起的;很不幸,能成為上帝那樣的人太少了(除了人類歷史上那些個別的獨夫和近代的暴君之外)我們注定只能是凡人,只不過對世界理解得或深或淺而已,假如你有大知識大理論,而且這些知識和理論碰巧是建立在人類經驗之上又經過了人類千百次的檢驗,你對真實世界的感知和判斷能力就略勝一籌,你的風險就相對小一些。即便是這樣的人也是少數,絕大多數都是凡人中的凡人,沒有多少知識和理論,這樣的話,最穩妥的辦法就是干脆懸置理論,從事實到事實,從具體到具體。腳踏實地不僅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方法。


在具體中度過一生,同時懷有一點點溫柔的理想。


可否相濟,和而不同


美與丑相伴,善與惡并行,沒有絕對和固定不變,一切都是相對的,對方的存在定義了自己。我們這個團隊在長期的共事中悟出,要有新鮮的思路,就必須有異質性的思想刺激,要有活力就不能追求過分的同質性。允許“異己”的存在不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寬容,首先是為了這些“功利”的打算。只要大家做同一件事,祛除理論的干擾和意識形態的紛爭,在具體中,我們總能達成一致。


我們自己是這樣,我們對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現象的態度也是這樣。以寬厚之胸懷包容萬物,對待他者兼容并蓄,也即儒家所謂的“厚德載物”。做到“遐邇一體”、“兼容并包”首先要求“獨立”,這是前提。就個體來說,就要求他要有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思想,這樣,他才會不偏不倚,不狷不狂。不狷不狂謂之中,“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做一個行動中的公民


不對社會做全盤計劃,勤于社會零星工程。“全盤計劃”既不科學,也不可能。盡最大努力改變能改變的,平靜接受不能改變的。


濟和是我們的大學。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因為奉獻了智慧和勤奮而得到相應的收獲。濟和不是一個清談的場所,而是一個孜孜矻矻、勤勉做事的機構。濟和雖不尚清談,卻不缺乏追問反思的興趣,因為她必須不斷地為自己所走的道路尋找依據。濟和是一個負責任的機構,她通過讓大家負責任地做事來培養每個人成為一個負責的人。濟和認為做事無大小,她要求大家認真對待自己的承諾,不管所承諾的事情多么微不足道,都要有始有終,把每一件自己承諾的事都做得很精致。精致是負責任的表現。宏觀制度之優劣以其能否達到最不壞的效果為依據,小小的濟和則尋求在各種限制性條件下以做到更好為目標。因為制度性殘缺,我們或許缺少做一個負責任公民的能力,但我們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做到使自己坦然。濟和為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提供展示和檢驗自己的平臺,濟和的成長與個人的成長是分不開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你們都還年輕,但總有老去的時候,如果你們于垂暮之年能夠回憶到:在純潔、懷有理想的年齡,你曾經做了一件或兩件永遠值得自己追撫的事情,那該是多么的幸福!在你們還沒有被徹底社會化之前,抓緊時間做點單純的事情吧,為別人也為自己。在這么一個“有理想是一種奢侈”的年代里,做一個行動中的公民。這有難度,但值得嘗試。


既然時間已經開始,兄弟們,我們就不能停下腳步。


信息爆炸時代,關注“前沿觀察”,通過千字小文,定期把握政經大勢。



網載 2015-08-08 19:49:33

[新一篇] 楊天石:蔣介石提醒自己不能當吳三桂與洪承疇

[舊一篇] 游學 | 美奐美倫中國古建優秀攝影作品,你也可以創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