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 簡體 傳統 |
撰文|姬二叔 來源|天涯博客 端午節又到了,各地的慶祝活動真是豐富多彩。吃雞蛋、吃粽子、戴香包就不用說了,聽說有賽龍舟的,也有穿著漢服祭江的,也有眾人齊集朗誦詩歌的。除了端午節祭祀屈原,我們現在還祭黃帝、祭大禹、祭孔子、祭關公,表達“慎終追遠”的情懷,好多古跡在重建,好多古書在重印,連小孩子們也都開始搖頭晃腦在背《三字經》、《弟子規》了。父親總說,這些舉動在毛澤東時代可都是不敢想象的事,至少是要被當作封建余孽拉去批斗的。 這些文化上的復古,或者說認祖歸宗,讓我想起一件類似的事。前些年,在鄉間,經常看見一些出門多年,而今混得不錯的人,千里迢迢跑回家鄉為父母修墓、立碑、演戲、大宴賓朋,對于祖先的遺物都一臉仰慕,對于家鄉的一山一水都滿心眷戀。但是,聽鄉里的老人說,這些人年輕時也不見得對父母有多么孝順,對家鄉就更談不上有多少深情厚誼了。我當時年紀小,實在是不理解這些人的古怪念頭。 后來,我漸漸長大,對于家鄉的落后也越來越不耐煩,連做夢都想著離開這個鬼地方,走得越遠越好,最好一輩子也不要回來。懷著對家鄉的蔑視,我惡狠狠地奮斗,終于考上大學,用家里人的話就是“揚眉吐氣”、毫無留戀地離開了故鄉。屈指算來出來念書也快六個年頭了。奇怪的是,我對家鄉的感覺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尤其近兩年,竟然偶爾會夢回故鄉。回鄉探親,也總是對兒時攀爬過的大樹,徜徉過的麥田,破爛不堪的母校,甚至翻閱過的一本殘缺不全的小人書深懷眷戀,總之,能夠驗證我成長的一草一木,我都深懷眷戀。我似乎理解了那些人的心思,我發現這是一種相當復雜的感情。也許有一種衣錦晝行的炫耀,也許有一種對當年叛逆的愧疚,也許有一種對父母的理解,也許有一種因成熟而來的寬容,也許有一種對自己生命信息的好奇,雖然我的家早已搬遷到城里,可是每每回去總會去老家轉轉,因為我覺得留戀!因為愛得深沉! 父親經常說,世間的事,大和小是一樣的。我們民族對于傳統文化的態度轉變是否也與這種微妙的心理有關呢?我們前些年也實在叛逆得太離譜,如今自信了,成熟了,對自己的來龍去脈感興趣了,愧疚可以,理解可以,寬容可以,好奇亦可以,只是,千萬要不得炫耀和表演。不過現在恰恰是大多數人已經不怎么關心這個節日了,覺得就是為了放假休閑。端午節變粽子節,元宵節變“元宵”節,冬至變餃子節,中秋自然是月餅節。而很多傳統節日的由來和意義其實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只是知道到了相應的節日就要吃相應的食物,這里邊也不排除“湊熱鬧”、“跟風”嫌疑。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種都體現了我國相應的內在精神。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樂觀主義、理想主義,這些也是我黨率領我國一路艱辛走來的強大精神后盾。而傳統文化的缺失事實上是這些內在精神的缺失。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教育制度占了主要因素,應試教育使得學生沒有更多的時間了解這類與考試“不相干”的文化。此外文化大革命對于傳統文化的破壞也影響了一代甚至幾代人,那個年代的人們現在正是為人父母、或祖父母的年齡,他們的思想對于下一代對于文化和觀念的認識有著不可推卸的影響;再者,新文化運動深入人心也造成了很多傳統文化被否定的悲慘結局。 不得不說,面對著強大的社會壓力,節日已經變成了人們放松的借口。這與法定假日的設定初中相悖。假放了,文化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和發揚。尤其是生活在城市的人們,過節的方式大抵是出去游玩、旅游,或者和親人朋友一起吃吃飯,而恰好正是這些人們在引領社會發展的大潮流,并且影響著外圍群眾的生活方式以及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我國的傳統文化缺失很嚴重,很多學者痛心疾首呼吁重拾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并發揚光大,卻并未果,這是當下亟待解決的現狀。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并非水火不容,倘若很好地結合起來,將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與現代的新思想相結合定能很好的促進整個社會穩定、快速發展。
天涯觀察 2015-08-23 08:55:4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