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  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精彩書評選  >>> 簡體     傳統

作者: (美) 斯塔夫里阿諾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從史前史到21世紀

原作名: A Global History: From Prehistory to the 21st Century

譯者: 吳象嬰 / 梁赤民 / 董書慧 / 王昶

出版年: 2012-2-1

頁數: 833

定價: 168.00元

裝幀: 精裝

叢書: 培文·歷史——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史系列

ISBN: 9787301204689

《全球通史》由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王昶譯,作者在本書中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從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人類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諸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本書一經問世,受到著名歷史學家湯因比和巴勒棵拉夫高度評價,立即被譯成多種文字,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全球通史》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1世紀初多極世界相待時期,上下數十萬年,一氣呵成。除了政治、經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民、種族關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讀來頗覺新穎爽朗,有強烈的現實感。從文字內容來看,作者對龐雜的史料取舍恰當,對各種歷史事件著筆簡要,邊敘邊議,文字生動;從編寫技巧來看,每章前冠以簡明提要,承上啟下,便于掌握線索,每章末附有選讀書目,便于進一步研究。

致讀者: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 斯塔夫里阿諾斯

《全球通史》第7版推薦序 劉德斌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樂觀與躊躇 高毅

(上冊)

第一編 史前人類

第1章 人類——食物采集者

第2章 人類——食物生產者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人性的本質

第二編 歐亞大陸的古典文明(公元500年之前)

第3章 最初的歐亞大陸文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1000年)

第4章 古典文明使歐亞大陸趨于整體化(公元前1000年—公元500年)

第5章 希臘一羅馬文明

第6章 印度文明

第7章 中國文明

第8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

第三編 歐亞大陸的中世紀文明,公元500一1500年

第9章 中世紀文明使歐亞大陸實現整體化

第10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第11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

第12章 傳統的拜占廷文明

第13章 傳統的儒家文明

第14章 革命的西方文明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發展中的社會與“受到阻滯的領先”

第四編 1500年以前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第15章 非洲

第16章 美洲和澳洲

第17章 歐洲擴張前夕的世界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歷史上的種族

(下冊)

第五編 公元1500年以前諸孤立地區的世界

第18章 西方擴張時的穆斯林世界

第19章 西方擴張時的儒家世界

第20章 擴張中的西方文化: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

第2l章 西方文明的擴張:經濟增長和國家建設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歷史與關于歷史的流行理論

第六編 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一1763年

第22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第23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1600—1763年

第24章 俄國在亞洲的擴張

第25章 全球統一性的開始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地區自治與全球統一

第七編 西方據優勢地位時的世界,1763—1914年

第26章 歐洲的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

第27章 歐洲的政治革命

第28章 俄國

第29章 中東

第30章 印度

第31章 中國和日本

第32章 非洲

第33章 南北美洲和英國自治領

第34章 波利尼西亞

第35章 全球統一性的鞏固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馬克思的預期與世界歷史的發展

第八編 1914年以來西方衰落與成功的世界

第36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第37章 殖民地世界的民族主義起義

第38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第39章 五年計劃和大蕭條

第40章 走向戰爭,1929—1939年

第41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性影響

第42章 諸帝國的終止

第43章 大同盟、冷戰及后果

第44章 第二次工業革命:全球性影響

歷史對今天的啟示

詞匯表

索引

編后記

“如本章第一節所述,技術停滯不前是諸古典文明結構上的一個主要弱點,那么既然所有的古典文明都具有這一弱點,為什么只有西歐的文明會垮掉呢? “只要把西歐的制度和經歷與歐亞其他地區作比較,就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首先,古典時期,西歐并不像其他地區諸如中國那么富饒。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夏季幾個月里,季風給東南亞大部分地區帶來了充足的雨水了;而在歐洲,雨水一般停留在草木不生的冬季幾個月里。由于這一原因,加上緯度較低的幾個地區能獲得較多的太陽熱,因此,東亞擁有較長較集中的耕作期,許多地方一年兩熟。……結果,中國的生產率大大高于西方,中國的人口,自農業出現至今,也相應的比西方稠密。生產率及人口上的優勢,轉而又使中國能更好的維持帝國的官僚機構和軍事機構,更有利的抗擊蠻足入侵者,必要時,還能吸收并同化他們。” “其次,西方缺乏與中國相媲美的文字系統,也沒有中國的科舉制度。這種文字系統提供了文化上持久的同一性,而這一科舉制度是中國的行政提高效率,增強了穩定性。最后,羅馬帝國邊境上的敵人更難對付。由于地處入侵路線的最西段,歐洲實際上在所有游牧民族的進攻中都首當其沖。此外,羅馬帝國的臨近日耳曼人,比中國邊境上的游牧民族人數更多,而且,與帝國相鄰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也比中國的蠻足近鄰更為先進,軍事威脅更大,更長久。” 總而言之,侵略給盛極之后停滯不前/似乎注定消亡的文化以致命的打擊。這使我們聯想起當今世界殘酷的轟炸,它摧毀了搖搖欲墜的古老建筑,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可能重新建立起更為現代化的城市。

技術變革能提高生產率和生活水平,所以很受歡迎,且很快便被采用;而社會變革則由于要求人類進行自我評估和自我調整,通常會讓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也就易遭到抵制。…簡言之,人類作為一個種群所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使自身不斷增長的知識與如何運用這些知識的智慧保持平衡。


2022-12-08 19:08:26

[新一篇] 克羅談投資策略

[舊一篇] 八家后漢書輯注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