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應當正名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出版的許多關于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的史書和論著,按照當時他們的自稱曰“太平天國”。尤其是1951年,大規模地宣傳了這個稱號以后,課本、辭書、學刊、會議、遺跡、紀念館、博物館,統統遵循這個規范,用“太平天國”的稱號。人們習以為常,似乎無可疑義。
我卻認為是不準確、不妥當的。
“太平天國”是什么呢?是洪秀全及其太平軍自稱的“國號”。蒙上一層宗教色彩,起初是為了誘惑、煽動百姓參加造反。即使如此,也完全沒有掩蓋它作為“國號”的本意。攻占南京之后,更是處處以天下唯一超級大國的“國號”自許了。
其實,洪秀全為首的太平軍,從1851年金田村暴動,到1864年洪秀全自殺、南京失落,總共十幾年里,主要活動于南方的幾個省。1853年攻進南京之后,除了1855年全軍覆沒的北進,差不多同時失敗的西征,主要活動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即使這些省,也只是控制了一些城鎮,選沒有全部占領。在這些省里,清朝除了軍隊之外,政府機構仍然存在。更談不上推翻清朝皇帝及其中央政府。這個朝廷,已統治中國二百多年,而且受到國際上廣泛承認。根本之點還在于,滿族由于日益認同漢文化,大量遷居北京和全國各地,進一步與漢族趨向融合,共同與其他民族結合,成為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
1864年以后,李世賢等率殘部活動于福建、廣東的一些地方。至1866年初全部被消滅。與太平軍賴文光所都會合的捻軍,在湖北、河南、安徽、山東、陜西、山西、河北流動作戰,于1868年全部失敗。這些都只能算是與太平軍有關的余波了。
洪秀金為首的太平軍,十余年里主要的活動,是軍事行動及準軍事行動。在它所占領的地方,沒有建立完整的政治機構。占領南京后才提出的“天朝田畝制”,并不曾真正實行過。洪仁玕1859年提出的《資政新篇》,有較多方面的設想,是因為他的突然到來并被倚重才出現的,在太平軍中全無思想基礎,更無實施可能,握有大權的諸王連看都不看,不過是一紙空文。許多具體制度、組織、條規,如圣庫制、供給制、諸匠營、百工衙等,在南京執行了一些時候的夫妻分居、禁止私有財產、取消商業貿易等,都是軍事化的辦法,不具有政治建設的意義。它沒有得到任何一個外國的承認,外國同它的幾次接觸,屬于了解情況。只占據全國少教地方,沒有完整行政體系,沒有得到全國多數百姓和國際社會承認,當然不能算國家。
農民造反在占領了一些地方之后,往往就建立什么國。遠的不說,明末的李自成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天,次年在西安就建立什么“大順國”,并且設立一套行政機構,不久還打進明朝首都北京。張獻忠先在武昌稱大西王,后在成都稱帝,建立什么“大西國”。他們從1629年和1630年相繼造反.至1645年和1646年相繼失敗,自始至終也是十幾年,與太平軍興亡時間長短基本相當,從來也沒有人按照他們自稱的國號,去為之寫什么《大順國史》、《大西國史》。有關論著也不用他們的“國號”。為什么太平軍就要按他們自稱,承認它是“太平天國”呢?
更根本的理由不是類比。而是在于有沒有統一或基本上統一全中國,有沒有得到全國多數人的承認。在國際交往日益增加的十九世紀中葉。還要看是否得到國際上普遍承認。一個統一的國家不應當有兩個中央政權,局部的占據是不能稱之為國家的,更何況太平軍在南京“建都”后一直受清軍圍攻,最后完全被打敗。不能因為清政府的腐敗,而否認它是代表全國的中央政權。也不能因為對太平軍的偏愛(實際上它的許多方面完全違背社會的文明進步),就稱它為國家。
總之,太平軍造反和在中國幾省的軍事占領,不成其為國家。無論持何種觀點和評價,要為它寫歷史論著或歷史正劇,都應當稱之為太平軍而不是沿用不正確、不合事實的“太平天國”。紀念館、遺址之類,也是如此。比如,要為它寫歷史書,應當是名為《太平軍史》,叫做《太平軍興亡史》也可以。各種遺址,比如王府,應當稱為太平軍某王府。只要放棄不科學的觀念,歷史書、論著、遺址、翻譯中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潘旭瀾 2013-08-20 16:37:38
稱謂:
内容: